正在阅读:

历峰为什么要把万宝龙的业绩藏起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历峰为什么要把万宝龙的业绩藏起来

历峰把万宝龙并入“其他部门”,不再单独发布业绩,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让这只表现不错的现金奶牛去为“其他部门”中长年亏损的时装、皮具遮羞。

历峰集团2014财年报告宣布:从2015财年开始,万宝龙将并入“其他部门”,历峰原来的四大事业部缩减到三个——珠宝事业部、腕表事业部和其他事业部。

这就意味着,“万宝龙事业部”将从历峰的财报中消失。

是因为万宝龙业绩不好吗?笔者逐一查阅了历峰最近5年的财报,其实数据并不难看。

真相是什么?先看官方的解释。

历峰说,都是中国惹的祸

万宝龙是钢笔界的王牌,这三个中文字不但霸气,还有几分历史感,足见品牌早早就重视了中国。

万宝龙可不是给小学生练硬笔书法用的。入门级万宝龙售价就高达数千元人民币,贵金属加钻石版本普通人就只能仰视了。如此昂贵当属送礼佳品,可惜这两年“送礼”在中国遭遇了“八项规定”。

中国政府反腐力度超强,“表叔”们接连落马,腕表品牌们难免忧心忡忡,生怕中国内地销售下降影响整个集团的业绩。

历峰的“2014财年”指的是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这一年时间。数据揭晓,历峰的腕表们增长虽然放缓,但好过预期。但这时历峰突然说,万宝龙受内地影响太大,销售下滑明显,整个事业部不得不合并处理。

万宝龙真的这么惨吗?

不久前,有媒体采访万宝龙上海店员和店铺主管,披露万宝龙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店铺过去一年的惨淡业绩,认为原因是渠道管理混乱,水货冲击直营店。

文章称万宝龙上海旗舰店2013年销售额相对于开业第一年的2007年下滑了70%,并且2013年一直面临着被业主催缴租金和电费的窘境。

文章分析,上海销售变差主要是因为国外价格只有内地门店的5~6折,当这些水货进入到国内市场,就冲击了中国门店的业绩——不过水货也是万宝龙,对以全球为统计范围的“万宝龙事业部”不至于有太大影响。

不论是反腐的冲击,还是水货的搅局,万宝龙确实面临种种难题,但从下面的分析您就不难看出,万宝龙的数据还没有差到“不能单独见人”的地步。

笔者认为,将万宝龙划进“其他”部门并不是在为万宝龙着想,而是想拉一把“其他”部门那些长期表现不佳的时装、皮具们。未来“其他”部门整体数据能不能变好看,还要依靠万宝龙这个顶梁柱呢。

万宝龙仍是“现金奶牛”

万宝龙1906年在德国创立,主业制笔。那个年代人人都要书写,加上德国人对待品质苛刻严谨,万宝龙很快就塑造了品牌。经历了二战摧残以及战后经济复苏,上世纪80年代,英国公司登喜路取得了万宝龙的控股权。

1993年,随着登喜路被历峰收购,万宝龙也加入了历峰的大家庭。此前近90年里,万宝龙只卖书写工具。

1995年,万宝龙推出男士用皮具;1996年,增加男士珠宝;1997年,历峰在万宝龙品牌下建立了男士腕表,至此男士奢侈产品线已相当齐整。2000年后,万宝龙又陆续推出女性的皮具、珠宝、钢笔,以及腕表等产品。到今天,万宝龙已经被历峰开发得非常充分。

万宝龙推出的男士腕表去年万宝龙销售出现了5%的萎缩,但是仍然贡献了4000万欧元的利润,利润率达到6%。之前几年,万宝龙的利润常常高达1亿欧元以上。而2014年之前的9年,万宝龙部门保持着年均近16%的利润率,对于历峰来说,这可是一只表现不错的现金奶牛。

“其他”部门的难题

现在再来看历峰的“其他”部门。主要包括历峰的皮具、时装和渠道业务,品牌包括登喜路、蔻依、兰姿,以及上海滩。这些品牌表现出的仍然是一、二线大牌的调性,但这个部门的业绩却没有那么风光,尽管销售额不断增加,却连年亏损。

在过去的5年里,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150%,而亏损也同样扩大了120%。导致历峰一发财报,业内就即刻传出历峰要甩包袱的新闻,不是要卖掉蔻依,就是要售出兰姿……然后历峰规定动作般地澄清——这些品牌未来表现将改善,集团不会出售资产。

这么多年来,集团主席鲁伯特好不容易剥离了烟酒那些传统生意,将历峰打造成今天这样一个纯正的奢侈品集团,怎么舍得把时装皮具卖掉呢?那还能算是一个阵容完整的奢侈品大集团吗?

对媒体要澄清,对股东也要交代。

虽然历峰集团整体还有24%的盈利,可谁愿意看到自己有一项业务部门每年在亏损?

也许在账面上做一下调整,就可以暂时缓和压力。

我们来查一查数据,看看万宝龙的加入,能不能弥补其他品牌的亏空。过去5年里,万宝龙的利润都超过了其他部门的亏损。“其他”部门一旦有了万宝龙,利润瞬间由负转正,也就更看不出其他几个品牌到底成绩如何了。

调整后,“其他”部门的销售额将达到二十亿欧元的规模,估计会有数千万欧元的利润。虽然最后利润率低得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到二,但是不再为负数。

可以说,将万宝龙拉进“其他”部门一起算账,是这一部门“扭亏为盈”最快的办法,历峰的管理层似乎可以过上一段耳根清净的日子了。

灵魂何在?

同是时装皮具部门,LVMH这块业务有近百亿欧元的销售收入,超过30%的营业利润。为什么历峰却一直没有起色?

这些年历峰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在上升,但成本也不断上涨,甚至还超过了销售额的增速。

为什么?笔者认为,历峰更爱腕表这种“硬奢侈品”,对“时尚”兴致阑珊,劲头远远赶不上LVMH。这么多年历峰在皮具、时装方面一直缺少核心品牌,现有的几个品牌的经营思路是“面子要紧”——没有精打细算,没有那种对赚钱毫不掩饰的渴望。

蔻依、兰姿知名度远不及LV、Gucci,但赚不赚钱都要在一楼坚守,维持形象。皮具、时装强手如林,历峰似乎没有好好想想,这两个品牌如何与满山遍野的“富二代”品牌、家族品牌、设计师品牌差异化竞争,甚至连自家兄弟品牌有时都会“撞脸”。

历峰收购得来的、创立于香港的中式品牌上海滩,近年来热衷于跨界餐厅之类的动作。“中西合璧”的风格能否打动对中国感兴趣的老外,能否让本土的中国人喜欢,一切都还难说。

历峰此次重组“其他”部门,究竟仅仅只是想“美化”一下财报,还是想大刀阔斧在时尚领域有所作为?LVMH有LV,Kering有Gucci——历峰是否应该找准一个灵魂品牌?历峰需要尽早想清楚。至于那些回天乏术的“包袱”,不如趁价格还好,干脆甩掉,也好集中火力。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颜启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历峰为什么要把万宝龙的业绩藏起来

历峰把万宝龙并入“其他部门”,不再单独发布业绩,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让这只表现不错的现金奶牛去为“其他部门”中长年亏损的时装、皮具遮羞。

历峰集团2014财年报告宣布:从2015财年开始,万宝龙将并入“其他部门”,历峰原来的四大事业部缩减到三个——珠宝事业部、腕表事业部和其他事业部。

这就意味着,“万宝龙事业部”将从历峰的财报中消失。

是因为万宝龙业绩不好吗?笔者逐一查阅了历峰最近5年的财报,其实数据并不难看。

真相是什么?先看官方的解释。

历峰说,都是中国惹的祸

万宝龙是钢笔界的王牌,这三个中文字不但霸气,还有几分历史感,足见品牌早早就重视了中国。

万宝龙可不是给小学生练硬笔书法用的。入门级万宝龙售价就高达数千元人民币,贵金属加钻石版本普通人就只能仰视了。如此昂贵当属送礼佳品,可惜这两年“送礼”在中国遭遇了“八项规定”。

中国政府反腐力度超强,“表叔”们接连落马,腕表品牌们难免忧心忡忡,生怕中国内地销售下降影响整个集团的业绩。

历峰的“2014财年”指的是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这一年时间。数据揭晓,历峰的腕表们增长虽然放缓,但好过预期。但这时历峰突然说,万宝龙受内地影响太大,销售下滑明显,整个事业部不得不合并处理。

万宝龙真的这么惨吗?

不久前,有媒体采访万宝龙上海店员和店铺主管,披露万宝龙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店铺过去一年的惨淡业绩,认为原因是渠道管理混乱,水货冲击直营店。

文章称万宝龙上海旗舰店2013年销售额相对于开业第一年的2007年下滑了70%,并且2013年一直面临着被业主催缴租金和电费的窘境。

文章分析,上海销售变差主要是因为国外价格只有内地门店的5~6折,当这些水货进入到国内市场,就冲击了中国门店的业绩——不过水货也是万宝龙,对以全球为统计范围的“万宝龙事业部”不至于有太大影响。

不论是反腐的冲击,还是水货的搅局,万宝龙确实面临种种难题,但从下面的分析您就不难看出,万宝龙的数据还没有差到“不能单独见人”的地步。

笔者认为,将万宝龙划进“其他”部门并不是在为万宝龙着想,而是想拉一把“其他”部门那些长期表现不佳的时装、皮具们。未来“其他”部门整体数据能不能变好看,还要依靠万宝龙这个顶梁柱呢。

万宝龙仍是“现金奶牛”

万宝龙1906年在德国创立,主业制笔。那个年代人人都要书写,加上德国人对待品质苛刻严谨,万宝龙很快就塑造了品牌。经历了二战摧残以及战后经济复苏,上世纪80年代,英国公司登喜路取得了万宝龙的控股权。

1993年,随着登喜路被历峰收购,万宝龙也加入了历峰的大家庭。此前近90年里,万宝龙只卖书写工具。

1995年,万宝龙推出男士用皮具;1996年,增加男士珠宝;1997年,历峰在万宝龙品牌下建立了男士腕表,至此男士奢侈产品线已相当齐整。2000年后,万宝龙又陆续推出女性的皮具、珠宝、钢笔,以及腕表等产品。到今天,万宝龙已经被历峰开发得非常充分。

万宝龙推出的男士腕表去年万宝龙销售出现了5%的萎缩,但是仍然贡献了4000万欧元的利润,利润率达到6%。之前几年,万宝龙的利润常常高达1亿欧元以上。而2014年之前的9年,万宝龙部门保持着年均近16%的利润率,对于历峰来说,这可是一只表现不错的现金奶牛。

“其他”部门的难题

现在再来看历峰的“其他”部门。主要包括历峰的皮具、时装和渠道业务,品牌包括登喜路、蔻依、兰姿,以及上海滩。这些品牌表现出的仍然是一、二线大牌的调性,但这个部门的业绩却没有那么风光,尽管销售额不断增加,却连年亏损。

在过去的5年里,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150%,而亏损也同样扩大了120%。导致历峰一发财报,业内就即刻传出历峰要甩包袱的新闻,不是要卖掉蔻依,就是要售出兰姿……然后历峰规定动作般地澄清——这些品牌未来表现将改善,集团不会出售资产。

这么多年来,集团主席鲁伯特好不容易剥离了烟酒那些传统生意,将历峰打造成今天这样一个纯正的奢侈品集团,怎么舍得把时装皮具卖掉呢?那还能算是一个阵容完整的奢侈品大集团吗?

对媒体要澄清,对股东也要交代。

虽然历峰集团整体还有24%的盈利,可谁愿意看到自己有一项业务部门每年在亏损?

也许在账面上做一下调整,就可以暂时缓和压力。

我们来查一查数据,看看万宝龙的加入,能不能弥补其他品牌的亏空。过去5年里,万宝龙的利润都超过了其他部门的亏损。“其他”部门一旦有了万宝龙,利润瞬间由负转正,也就更看不出其他几个品牌到底成绩如何了。

调整后,“其他”部门的销售额将达到二十亿欧元的规模,估计会有数千万欧元的利润。虽然最后利润率低得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到二,但是不再为负数。

可以说,将万宝龙拉进“其他”部门一起算账,是这一部门“扭亏为盈”最快的办法,历峰的管理层似乎可以过上一段耳根清净的日子了。

灵魂何在?

同是时装皮具部门,LVMH这块业务有近百亿欧元的销售收入,超过30%的营业利润。为什么历峰却一直没有起色?

这些年历峰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在上升,但成本也不断上涨,甚至还超过了销售额的增速。

为什么?笔者认为,历峰更爱腕表这种“硬奢侈品”,对“时尚”兴致阑珊,劲头远远赶不上LVMH。这么多年历峰在皮具、时装方面一直缺少核心品牌,现有的几个品牌的经营思路是“面子要紧”——没有精打细算,没有那种对赚钱毫不掩饰的渴望。

蔻依、兰姿知名度远不及LV、Gucci,但赚不赚钱都要在一楼坚守,维持形象。皮具、时装强手如林,历峰似乎没有好好想想,这两个品牌如何与满山遍野的“富二代”品牌、家族品牌、设计师品牌差异化竞争,甚至连自家兄弟品牌有时都会“撞脸”。

历峰收购得来的、创立于香港的中式品牌上海滩,近年来热衷于跨界餐厅之类的动作。“中西合璧”的风格能否打动对中国感兴趣的老外,能否让本土的中国人喜欢,一切都还难说。

历峰此次重组“其他”部门,究竟仅仅只是想“美化”一下财报,还是想大刀阔斧在时尚领域有所作为?LVMH有LV,Kering有Gucci——历峰是否应该找准一个灵魂品牌?历峰需要尽早想清楚。至于那些回天乏术的“包袱”,不如趁价格还好,干脆甩掉,也好集中火力。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颜启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