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宏观组 张文朗 周子彭
特朗普是心血来潮还是老谋深算?
近期特朗普挥动232调查和301调查大刀,对部分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掀起“贸易战”。而数月前,特朗普谋求与中国合作的声音言犹在耳,而从内部政策来看,2017年12月22日他在白宫签署了1.5万亿美元的《减税与就业法案》,据称是美国30年以来幅度最大的减税法案。
特朗普到底是“心血来潮”还是老谋深算?从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前期似乎过度乐观,认为特朗普又是动动嘴皮子,这也是为什么早前特朗普宣称要中国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时候,市场无动于衷。而22号宣布会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之后,全球市场顷刻间大幅下滑。
我们认为,特朗普恐怕不是“心血来潮”那么简单,其所作所为可能跟危机后西方经济思潮的反转紧密相关。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都在反思自由化的弊端,比如加强金融监管,重新审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作用,这些转变的背后实则是全球经济思潮与政策框架的轮回。对外而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因全球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而受损的民众,可能是本轮新经济思潮发展的重要动力,特朗普掀起贸易战,恐怕是这个思潮的体现,背后有“李斯特主义”的影子。
提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不提19世纪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承袭了美国汉密尔顿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并将其发展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成为第一代美国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主张,代表着当时发达国家英国的利益,自由竞争只会有助于英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累财富,却会牺牲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李斯特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保护登上经济高峰,就会踢掉登上高峰的梯子,实行自由贸易,免得别人跟上来。
李斯特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相对落后国家要通过贸易保护等手段来发展本国工业,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理念对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台湾和韩国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19世纪末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曾说过:“我们成了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我们成了世界第一大矿产国;我们也成了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的关税保护制度。”而李斯特比麦金利早50年,就预言了美国的崛起。
特朗普对内减税,对外贸易保护似乎有李斯特“对外国家干预、对内自由主义”的影子,或称之为“新李斯特主义”。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配合的是“美国内部市场化的竞争”。减税、扩大基建、试图减少政府管制的一系列举动也正是这一战略的重现,旨在提高内部竞争力同时加强贸易保护。通过下调企业所得税,降低金融体系管制等举措,同时让海外的美国企业和资本回流国内,能够很大程度上腾出美国内部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其内部的竞争力。同时,美国通过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来保存本国市场,两者相辅相成,最终成为美国“对外国家干预、对内自由主义”的经济战略。
相对衰落是“近忧”
2000年以来,部分受全球贸易影响,美国似乎呈现“衰落”迹象。所谓的制造业“空心化”加剧,中产阶级萎缩,叠加次债危机冲击,美国平均工资增速缓慢,各阶层的收入中值甚至出现负增长。特朗普认为国家利益受损,衰落已经出现征兆,当下实施贸易保护实为“救亡图存”。
更糟糕的是,21世纪初以来,美国中产阶级逐渐萎缩。从2000年至2014年,美国229个大都市区中203个出现中产阶级人口下滑现象,与之相对,低收入与高收入人群占比上升。其中,洛杉矶、旧金山、纽约、波士顿、休斯顿的部分大都市区中产阶级人口占比已不足50%。整体来看,美国21世纪初成年人中产阶级占54%,2015年则下滑至50%。
在此期间,美国各阶级收入中值均呈现下滑势态,总体平均工资自次债危机后增速缓慢。中产阶级收入中位数由1999年的77,898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72,919美元,降幅6%,而低收入和高收入阶级收入中位数分别下降10%和7%。次债危机显著降低了美国平均工资水平,随后进入缓慢回升期,然而自2015年末以来,美国私人非农平均时薪同比增速围绕2.5%上下波动,并未见明显上行趋势。
以特朗普为代表的部分美国精英认为国家利益受损,美国的衰落已经出现征兆,并且提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优先”等口号,于是嵌刻在美国DNA里面的“李斯特主义”又开始发挥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高新技术领域逐步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战场。
特朗普政府选择在此时撕去自由贸易的外衣,开展对外贸易保护战略,实则是希望借此完成再一次的经济腾飞,以挽救当前的经济“颓势”。
找中国“出气”?
当前美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中国也是美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按照李斯特主义,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对美造成了“挤压”。从中美整体贸易上看,2018年2月进出口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呈上升的趋势并未改变,2018年1月份美国贸易逆差达到566亿美元,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值。2018年1-2月中国贸易顺差为541亿美元,但对美顺差就达429亿美元;而美国2017年贸易逆差中一半来自中国。
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关税平均高于美国有一定合理性,但这让特朗普觉得“不够公平”。从平均水平上看,中国针对农产品中牲畜产品、植物产品、咖啡茶叶、水产品的关税比美国高10%左右,糖及糖果、棉花高15%左右,谷物类高20.1%,而制造业产品中皮革鞋履、运输工具高10%左右。
特朗普“暗度陈仓”针对科技产业
如果说轻重工业生产型资本是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那么“信息和智能密集”的资本则是目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取决于资本的“信息和智能生产率”,智能密集的资本正在广泛地与劳动、资源(包括土地)和物质展开竞争,生产率的进步也越来越依靠这部分资本的累积。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拥有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智能密集”型资本。美国要完成“再次伟大”的梦想,必须抓住对“信息和智能密集”型资本的全球掌控,可以说科技领先就是美国的核心战略。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也似乎成了特朗普的“心病”。从科技公司募集的风投规模上看,中国科技公司募集到的风险资本总额上涨幅度较大,中美差距不断缩小,在2017年募集资金总量差额不到150亿美元,达历史最低点,说明资本市场对中美科技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越发接近。另外中国PCT专利申请量上呈指数型上升,而美国专利申请数量的上升幅度正在减缓。中国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在5G研发,人工智能等已经逐渐具备一定优势。
短期可能受到影响的三大行业
3月22日,美方宣布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特朗普宣称规模达600亿美元)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具体征税品类将在4月6日之前公布,而随后将有30天的公众评议期。
现在还难以判断他会具体针对我国哪些行业做出反应。但根据以往历史经验以及前面所描述的情况,美国将列入打击清单的中国产品可能包括传统贸易摩擦较多的领域,例如钢铁、铝及其他战略性物资,因为美国有观点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影响到其本土企业。
二是针对高端制造业,比如《中国制造2025》列入的一些行业可能受到影响(如航空产品、科技产品、精密设备等),可能以此压制外商投资中国高端製造业。具体细节白宫还在酝酿,因为美国有意要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设厂,不排除某些产品如果达到一定比例就被认定为中国产品,或将被征税。
简而言之,减少贸易逆差可能是美国明修栈道的手段,但美国优先的诉求表明保护高新科技产业可能才是特朗普“暗度陈仓”的目标。电子、电气及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冲击的概率较大,而. 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制品、机械及配件传统行业也可能会被打击,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能被波及(比如纺织服装、塑料橡胶制品)。不过对日常消费品的关税提升,可能造成美国消费者成本上升,因此幅度应当非常有限。
来源:文话宏观
原标题:川普贸易战靠“李斯特”撑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