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摩尔金融】去神化:黄金熊市的实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摩尔金融】去神化:黄金熊市的实质

从历史长河来看,黄金只是人类的一种宗教:黄金并不是真有价值而有价值,而是人们认为它有价值而有价值。从理财角度,黄金从来就不适合长期持有。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马刚供职于齐鲁证券研究所,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摩尔金融及界面

10月3日,国际金价大跌,COMEX10月到期合约跌破1200美元,报收1191.3美元每盎司。我之所以关注这个事件,是因为这个价位是自2011年9月国际金价创1922.5美元每盎司历史最高以来的最低价。发生在中国节日期间,估计又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抄底黄金的大妈们来说,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这可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事。当然,所谓“大妈”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那些真正被伤筋动骨、能有资金实力、知识和视野做多黄金期货的不可能是大妈。

整整三年来,我们从国际金价的走势图来看,进入熊市已经无可争议。三年来,国际金价大体走势脉络是: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金价虽然未能重新站上1900美元的历史高点,但走势形态大体上为箱型震荡,金价的波动范围为1530~1800美元;2012年9月出现一波反弹后,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金价基本上是逐波下滑的过程,不断创出新低。期间走势又可分为形态特色不同的两波,一是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跌势凌厉,下降通道陡峭,不到1年的时间内,金价跌去了31%;接下来金价走势相当稳定,再次走出一个箱型形态,直至最近破位,莫非意味着金价的另一波连创新低的跌势即将开始?

虽然短期走势难免会有反复,但中长期走势的看淡,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人们习惯上将黄金走势与国际经济、政治以及商品、美元等走势挂钩,事实上,从历史上,这样做是正确的,上述因素也的确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一般来说,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美元与黄金的跷跷板效应。它来自传统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因此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符合或影子,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但习惯犹存。另外,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一直以来作为资产储备的重要方式,美元汇率的升降,由于保值增值的需求,必然会影响到对黄金的需求。

另外,世界经济对黄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经济上升周期,社会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增加,人们倾向卖出黄金变现,进行投资,因此,对黄金的价格形成压力,在经济下行周期则相反。

此外,地缘政治对近期黄金走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典型的是乌克兰危机以及俄乌关系对黄金市场的影响,另外,伊拉克局势也对金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地缘政治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所谓黄金的“避险价值”,即在战争、动乱时,持有黄金比持有货币更保值。这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内是被充分验证的,因为道理很简单,战乱往往意味着货币的贬值甚至作废,当然不如持有黄金这种稳定的金属保险。但对现代社会来说,黄金的这个功能逐步弱化,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地区冲突、局部热点不断,但世界总体形势是趋于和平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货币金融电子化时代、互联网金融时代,世界发生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且目前所谓持有黄金、买卖黄金绝大部分都是电子化的,持有电子符号的黄金跟同样持有电子化的货币没有本质区别。另外,所谓避险价值,也只在短期有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黄金未必保值和避险。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目前虽然仍然在其作用,但历史的大趋势是趋于弱化,直至消失,黄金必将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一种普通的金属。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黄金已经不是货币。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要比它不是货币的历史要长得多,储量有限、开采成本高、易分割、不会变质、单位价值高、容易储存和携带等,使得人类一开始有商品交换起,就拿它当货币。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货币,以至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济活动和交换需求在爆发性增长的情况下,客观上对货币的便利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还发明了金本位制来改进黄金的交易便利性,直至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但黄金作为货币的最大问题是储量有限,无法满足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商品交换的需求,它带来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通缩,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认为30年代大萧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金本位制。因此,人类放弃金本位制,采用没有实物作依托的信用货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此,人们看好黄金、崇拜黄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黄金的货币属性。如果没有货币属性,那么黄金的价值还体现在什么地方?除此之外就是工业用金和首饰了,这两个用途占的比例很小,地球上开采出来的黄金大部分都储藏在各国央行的地下金库中。因此,如果没有了货币属性,黄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太大用处的金属。

我不看好黄金的长期趋势。从历史长河来看,黄金只是人类的一种宗教:黄金并不是真有价值而有价值,而是人们认为它有价值而有价值。正如宗教信仰,宗教人士信神,并不是真有神让人相信,而是人们认为有神的存在而笃信不疑。目前人类早已抛弃金本位制,再回到金本位制的可能性绝无可能。黄金早已不是货币,只是一种没有多大价值的金属。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所说,他对人类把黄金从南非的地下挖出来,再藏到地下的行为很不解。上述黄金的基本面决定了它的长期趋势不被看好,黄金的牛市已经结束。

不过,黄金的去神化过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正如宗教信仰在人类还很普遍一样。在黄金回到人间的过程中,期间还会存在波折和反复,还会有大的反弹。传统的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还会存在,如地缘政治、局部政治、国际贸易格局、世界经济形势等。因此,中短期金价的波动是难免的。但无论是2011年9月以来的熊市,还是最近的大跌,分析师可以找出各种经济理由和政治动荡,这或许都是影响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黄金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去神化过程,这必然会伴随着黄金价格的“价值回归”和长期看淡,即黄金熊市。

从理财角度,黄金从来就不适合长期持有。从一个跨度较长的时间来看,黄金波动幅度巨大,没有长期稳定的价格增长,没有保值功能,不能战胜通胀。从历史上看,黄金跟股市一样,同样有牛熊循环,在牛市中固然可以获利,但熊市中赔钱也没有悬念,如果加载杠杆,照样会倾家荡产。如第一轮牛市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80年,黄金由每盎司不到100美元涨到800多美元,历时近10年;接下来牛市结束,便进入了有史以来第一轮大熊市,金价从1980年的800多美元跌至1999年250美元,这一轮熊市长达20年。本世纪初,牛市再度开始,一直持续到2011年。可见,黄金的入市时机像投资股票一样重要。如在1980年买入黄金,近30年后才能回本,期间美元不知贬值了多少,还不算损失的利息,因此,所谓黄金的保值完全是不存在的。

人们对黄金的痴迷甚至对回归金本位制的梦想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对通胀的痛恨。目前的信用货币,无任何实物做依托,完全是一种符号,人们之所以承认它,是因为有国家的信誉做担保。但因为没有了实物依托,它的数量不再固定,于是通胀便不可避免,通胀对个人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财产的贬值。因此,通胀饱受诟病,公众视通胀为小偷与洪水猛兽。

但正如很多其他的伟大发明、伟大制度一样,或者就像某种治疗严重疾病的良药,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如此,但不能因为此就讳疾忌医、拒绝服药。通胀应该算是信用货币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的副产品,它不但不能避免,也是人类治疗很多顽疾的良药的一个不良反应。任何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货币体系,都面临一个总量限制的问题,即交换媒介的数量限制,使得可交换的商品数量受到限制,通缩便变得不可避免。在没有足够的交换手段进行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者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外,就没有动力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便会停滞不前。信用货币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或冷热状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经济体系急需流动性时及时注入流动性;在经济的扩张期,因银行体系的自动创造货币的功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和交换手段使得经济能够顺畅运行;当经济过热时,各国的央行体系在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创造货币能力加以调节。

因货币总量的可变性,使得货币与可交换商品的数量不可能在任何时点上永远一致,因此通胀也就不可避免,甚至通胀本身也是促使经济繁荣、生产活动扩张的诱发因素。如果通胀使得人们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的话,则通缩的危害无论怎样描述都不过分,甚至会使文明停滞不前。通胀使得财富受损,但假如没有信用货币制度适时的货币扩张,经济衰退可能使你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些财富,也就无所谓缩不缩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摩尔金融】去神化:黄金熊市的实质

从历史长河来看,黄金只是人类的一种宗教:黄金并不是真有价值而有价值,而是人们认为它有价值而有价值。从理财角度,黄金从来就不适合长期持有。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马刚供职于齐鲁证券研究所,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摩尔金融及界面

10月3日,国际金价大跌,COMEX10月到期合约跌破1200美元,报收1191.3美元每盎司。我之所以关注这个事件,是因为这个价位是自2011年9月国际金价创1922.5美元每盎司历史最高以来的最低价。发生在中国节日期间,估计又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抄底黄金的大妈们来说,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这可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事。当然,所谓“大妈”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那些真正被伤筋动骨、能有资金实力、知识和视野做多黄金期货的不可能是大妈。

整整三年来,我们从国际金价的走势图来看,进入熊市已经无可争议。三年来,国际金价大体走势脉络是: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金价虽然未能重新站上1900美元的历史高点,但走势形态大体上为箱型震荡,金价的波动范围为1530~1800美元;2012年9月出现一波反弹后,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金价基本上是逐波下滑的过程,不断创出新低。期间走势又可分为形态特色不同的两波,一是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跌势凌厉,下降通道陡峭,不到1年的时间内,金价跌去了31%;接下来金价走势相当稳定,再次走出一个箱型形态,直至最近破位,莫非意味着金价的另一波连创新低的跌势即将开始?

虽然短期走势难免会有反复,但中长期走势的看淡,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人们习惯上将黄金走势与国际经济、政治以及商品、美元等走势挂钩,事实上,从历史上,这样做是正确的,上述因素也的确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一般来说,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美元与黄金的跷跷板效应。它来自传统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因此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符合或影子,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但习惯犹存。另外,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一直以来作为资产储备的重要方式,美元汇率的升降,由于保值增值的需求,必然会影响到对黄金的需求。

另外,世界经济对黄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经济上升周期,社会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增加,人们倾向卖出黄金变现,进行投资,因此,对黄金的价格形成压力,在经济下行周期则相反。

此外,地缘政治对近期黄金走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典型的是乌克兰危机以及俄乌关系对黄金市场的影响,另外,伊拉克局势也对金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地缘政治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所谓黄金的“避险价值”,即在战争、动乱时,持有黄金比持有货币更保值。这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内是被充分验证的,因为道理很简单,战乱往往意味着货币的贬值甚至作废,当然不如持有黄金这种稳定的金属保险。但对现代社会来说,黄金的这个功能逐步弱化,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地区冲突、局部热点不断,但世界总体形势是趋于和平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货币金融电子化时代、互联网金融时代,世界发生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且目前所谓持有黄金、买卖黄金绝大部分都是电子化的,持有电子符号的黄金跟同样持有电子化的货币没有本质区别。另外,所谓避险价值,也只在短期有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黄金未必保值和避险。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目前虽然仍然在其作用,但历史的大趋势是趋于弱化,直至消失,黄金必将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一种普通的金属。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黄金已经不是货币。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要比它不是货币的历史要长得多,储量有限、开采成本高、易分割、不会变质、单位价值高、容易储存和携带等,使得人类一开始有商品交换起,就拿它当货币。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货币,以至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济活动和交换需求在爆发性增长的情况下,客观上对货币的便利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还发明了金本位制来改进黄金的交易便利性,直至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但黄金作为货币的最大问题是储量有限,无法满足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商品交换的需求,它带来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通缩,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认为30年代大萧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金本位制。因此,人类放弃金本位制,采用没有实物作依托的信用货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此,人们看好黄金、崇拜黄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黄金的货币属性。如果没有货币属性,那么黄金的价值还体现在什么地方?除此之外就是工业用金和首饰了,这两个用途占的比例很小,地球上开采出来的黄金大部分都储藏在各国央行的地下金库中。因此,如果没有了货币属性,黄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太大用处的金属。

我不看好黄金的长期趋势。从历史长河来看,黄金只是人类的一种宗教:黄金并不是真有价值而有价值,而是人们认为它有价值而有价值。正如宗教信仰,宗教人士信神,并不是真有神让人相信,而是人们认为有神的存在而笃信不疑。目前人类早已抛弃金本位制,再回到金本位制的可能性绝无可能。黄金早已不是货币,只是一种没有多大价值的金属。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所说,他对人类把黄金从南非的地下挖出来,再藏到地下的行为很不解。上述黄金的基本面决定了它的长期趋势不被看好,黄金的牛市已经结束。

不过,黄金的去神化过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正如宗教信仰在人类还很普遍一样。在黄金回到人间的过程中,期间还会存在波折和反复,还会有大的反弹。传统的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还会存在,如地缘政治、局部政治、国际贸易格局、世界经济形势等。因此,中短期金价的波动是难免的。但无论是2011年9月以来的熊市,还是最近的大跌,分析师可以找出各种经济理由和政治动荡,这或许都是影响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黄金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去神化过程,这必然会伴随着黄金价格的“价值回归”和长期看淡,即黄金熊市。

从理财角度,黄金从来就不适合长期持有。从一个跨度较长的时间来看,黄金波动幅度巨大,没有长期稳定的价格增长,没有保值功能,不能战胜通胀。从历史上看,黄金跟股市一样,同样有牛熊循环,在牛市中固然可以获利,但熊市中赔钱也没有悬念,如果加载杠杆,照样会倾家荡产。如第一轮牛市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80年,黄金由每盎司不到100美元涨到800多美元,历时近10年;接下来牛市结束,便进入了有史以来第一轮大熊市,金价从1980年的800多美元跌至1999年250美元,这一轮熊市长达20年。本世纪初,牛市再度开始,一直持续到2011年。可见,黄金的入市时机像投资股票一样重要。如在1980年买入黄金,近30年后才能回本,期间美元不知贬值了多少,还不算损失的利息,因此,所谓黄金的保值完全是不存在的。

人们对黄金的痴迷甚至对回归金本位制的梦想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对通胀的痛恨。目前的信用货币,无任何实物做依托,完全是一种符号,人们之所以承认它,是因为有国家的信誉做担保。但因为没有了实物依托,它的数量不再固定,于是通胀便不可避免,通胀对个人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财产的贬值。因此,通胀饱受诟病,公众视通胀为小偷与洪水猛兽。

但正如很多其他的伟大发明、伟大制度一样,或者就像某种治疗严重疾病的良药,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如此,但不能因为此就讳疾忌医、拒绝服药。通胀应该算是信用货币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的副产品,它不但不能避免,也是人类治疗很多顽疾的良药的一个不良反应。任何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货币体系,都面临一个总量限制的问题,即交换媒介的数量限制,使得可交换的商品数量受到限制,通缩便变得不可避免。在没有足够的交换手段进行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者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外,就没有动力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便会停滞不前。信用货币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或冷热状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经济体系急需流动性时及时注入流动性;在经济的扩张期,因银行体系的自动创造货币的功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和交换手段使得经济能够顺畅运行;当经济过热时,各国的央行体系在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创造货币能力加以调节。

因货币总量的可变性,使得货币与可交换商品的数量不可能在任何时点上永远一致,因此通胀也就不可避免,甚至通胀本身也是促使经济繁荣、生产活动扩张的诱发因素。如果通胀使得人们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的话,则通缩的危害无论怎样描述都不过分,甚至会使文明停滞不前。通胀使得财富受损,但假如没有信用货币制度适时的货币扩张,经济衰退可能使你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些财富,也就无所谓缩不缩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