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只腕表里的香港精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只腕表里的香港精神

在香港人的眼里,当你获得成功,就该买一块好表来奖励自己;当你有难了,她可以拿去当掉换钱活命;运转了,再把她赎回来。或者这表就是精神支柱,不能卖,带着她从头再来!

有一次从香港乘飞机回上海,因为登机的闸口还没有显示,不知道该到哪候机,就随口询问身边一位机场工作的阿。阿姐拿过我的登机牌看了下航班信息,又下意识地抬起手腕看了下时间:你的航班还有半小时了,赶紧到二楼的问询处去问下怎么回事!

我倒是没有因怕误机而像这位阿姐那么着急,反而是职业病般地快速扫了下阿姐的腕表:那是一块Rolex的DATEJUST女款,不锈钢色表链,黑色表盘,小皇冠在那里熠熠生辉。

港人对于腕表的情怀,和港人身上的香港精神,再一次交织在一起,让我心头涌起许多感慨。

身边的一部分内地人带奢华腕表往往是为了炫耀:不是在微博秀新上手的百达翡丽,就是在微信朋友圈里露出手腕,告诉朋友们他又买了只欧米茄。

炫耀什么呢?炫耀他富足的生活,炫耀他的成功,炫耀他与众不同的品位……

港人带表,是真的为了看时间;除此之外的意义,是对自己努力工作的奖赏,只要得到奖励的自己心满意足就够了。

腕表与香港人的日常

还记得多年前,一位有合作关系的香港小朋友来内地拜访。他当时刚毕业没多久,这份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还没有多少积蓄。

他穿戴整齐,白色衬衫干干净净,一条黑灰色的领带,棕色的大框眼镜。虽然是刚下飞机,却没有疲惫和倦意,用带着标准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和我聊天,好像我们认识了好久。

其实他这次是来催债的,代表公司向我所在的企业催缴尾款。他很努力,想要说服我,让他此行能够完成任务。

而我的目光还是聚焦到了他的手腕上:一块大尺寸的阿玛尼时装表。42毫米的大表盘显得他的手腕很细,低调的银色表圈和灰黑色表盘。虽然和他的正装不是很搭,倒也符合他这个年纪和他刚毕业的身份。

交谈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掌控也是自然地瞄过放在桌上手腕间的表盘,没有掏出手机看时间那种失礼的举动。

在香港,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搭乘港铁,坐港岛线换乘荃湾线,从太古到荔枝角,经过香港最繁忙的商业区,观察穿梭忙碌的港人:看他们整齐的着装,追赶他们急冲的脚步,感受他们的认真和努力。

这几年,在香港地铁里听到粤语的同时,普通话,或是上海话,或是四川话,或是山东话……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香港与大陆联系越来越紧密,大陆游客为香港的经济贡献着现金。

或是看书、或是闭目休息的老港们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年轻的港人在地铁上也喜欢低头玩手机,这个移动数字时代的通病,香港的这代人同样逃不掉。以至于为了确保安全,港铁站内的广播不得不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不断提醒人们要抬头看路,“请不要只看手机”。

我在一个闭目休息的老港身边坐下。他西装革履,在这炎热的夏天,领口依然用领带扎得紧紧;没有带包,双手自然的垂搭在双腿间。我看到他侧放着的手腕间的表扣——又是一个小皇冠。港人真的是爱Rolex。

香港人爱表是出了名的,而港人对Rolex的认同,更是让Rolex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成为了大陆人认知的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

香港电影里的腕表

港人对Rolex的感情从香港电影里也可以窥见一斑。

二十年前,《古惑仔》风靡华人世界,甚至引领一部分青少年走上了“江湖”路。这是一部典型的黑社会题材影片,在大陆是禁播的,很多大陆的青少年还是在那个叫“录像厅”的地方看盗版录像带。

当然,香港人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宣传黑社会,他们想说的是友情,义气,以及港人的奋斗精神,黑社会只是载体形式。在这部系列片里,Rolex承载了多重使命。

山鸡跑路台湾时,小混混浩南把自己的金劳给山鸡当盘缠,兄弟义气在这里;当山鸡和浩南打拼下来铜锣湾地盘后,浩南又买了一对黑白配的迪通拿,兄弟一人一只,这是对自己努力奋斗的奖励,也是兄弟情深的象征。

十年前的《无间道》,好评如潮,还得到好莱坞的青睐,被美国人买走版权出了个李奥纳多版。在这部片子里,自倪永孝到各堂口大佬,人手一只Rolex。虽然是品牌植入,但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在早年获得成功的香港人眼里,Rolex无疑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影片的主人公梁朝伟倒是被另一品牌瑞宝所相中。在天台上,作为生日礼物,黄Sir将瑞宝送给了伟哥。不过效果却没有很好,瑞宝的知名度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广的认知。

今年一部《金鸡SSS》,看的人笑中带泪,香港还是那个香港,香港已经不是那个香港。张家辉一句“这表是不会卖,要带进棺材的”,说出来比那句“你只是替下一代保管而已”还让人感怀。

在香港人的眼里,当你获得成功,就该买一块Rolex来奖励自己;当你有难了,Rolex可以拿去当掉换钱活命;运转了,再把她赎回来;或者这表就是精神支柱,不能卖,带着她从头再来! 

这就是香港精神吧,没有做作的口号,平和现实;Rolex金表也不是土豪暴发户,也不是炫耀的家什,她只是普通香港人的对自己的奖励而已。

香港的表行生意

香港人爱表,香港也是瑞士钟表的最主要的销售地之一。2013年香港地区占瑞士钟表出口额的近两成。遍布中环,油尖旺和铜锣湾的大小珠宝表行,是这些进口价值近350亿港元腕表的去处。然而一个弹丸之地,如何有如此大的吞吐量?

当然,除了港人自己的购买,这些年大陆客的自由行给香港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大陆客疯狂购物的背后的驱动,还是香港的各项制度优势,和香港人的勤奋。

显而易见的是香港简单宽松的税制安排。香港是自由港,没有关税;税制简单,只收利得税,没有复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差异累加起来,让同一款腕表大陆的价格要比香港高出近30%,所以去香港购物是大陆人的首选。

再来是香港金融证券制度的宽松和严谨。说宽松,是指企业上市融资不是审批制,没有权力机关的偏好和寻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对发展潜力的抹杀;说严谨,是指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从信息披露到年报审计,有法制严苛的要求。

在港交所上市的钟表相关企业,只做钟表生意的表行,兼做钟表业务的珠宝钟表公司,大大小小数十家。证券市场给这些钟表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融资需求,也给这些企业提供树立口碑形象的环境。

这些企业里,有年销售额700多亿港元的老牌珠宝商周大福,2013年其代理腕表销售30多亿港元;也有专业的奢侈腕表销售渠道亨得利控股,其2013年销售额130多亿港元。英皇、东方表行、迪生创建等等,都是名气响亮的渠道商。

这里面还有个宝光集团,是个很有意思的钟表销售商。他没有什么光鲜奢华的门面,也没有那么多奢侈华丽的贵金属复杂时计。它就凭着街角的一个个小店面——City Chain,销售便宜的日本石英表精工、卡西欧,或者是入门的机械表Titus、CYMA等,2013年卖出了22亿港元的销售额。

这是香港精神一种体现吧,不一定需要像英皇珠宝腕表那样在尖沙咀开一家Rolex的旗舰店,也不一定要向三宝亨得利那样在中环的Shopping Mall里开一家高级奢侈腕表品牌店,只要把事情做好,再小的生意也做得出上亿的价值。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颜启真

最新更新时间:12/10 17: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只腕表里的香港精神

在香港人的眼里,当你获得成功,就该买一块好表来奖励自己;当你有难了,她可以拿去当掉换钱活命;运转了,再把她赎回来。或者这表就是精神支柱,不能卖,带着她从头再来!

有一次从香港乘飞机回上海,因为登机的闸口还没有显示,不知道该到哪候机,就随口询问身边一位机场工作的阿。阿姐拿过我的登机牌看了下航班信息,又下意识地抬起手腕看了下时间:你的航班还有半小时了,赶紧到二楼的问询处去问下怎么回事!

我倒是没有因怕误机而像这位阿姐那么着急,反而是职业病般地快速扫了下阿姐的腕表:那是一块Rolex的DATEJUST女款,不锈钢色表链,黑色表盘,小皇冠在那里熠熠生辉。

港人对于腕表的情怀,和港人身上的香港精神,再一次交织在一起,让我心头涌起许多感慨。

身边的一部分内地人带奢华腕表往往是为了炫耀:不是在微博秀新上手的百达翡丽,就是在微信朋友圈里露出手腕,告诉朋友们他又买了只欧米茄。

炫耀什么呢?炫耀他富足的生活,炫耀他的成功,炫耀他与众不同的品位……

港人带表,是真的为了看时间;除此之外的意义,是对自己努力工作的奖赏,只要得到奖励的自己心满意足就够了。

腕表与香港人的日常

还记得多年前,一位有合作关系的香港小朋友来内地拜访。他当时刚毕业没多久,这份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还没有多少积蓄。

他穿戴整齐,白色衬衫干干净净,一条黑灰色的领带,棕色的大框眼镜。虽然是刚下飞机,却没有疲惫和倦意,用带着标准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和我聊天,好像我们认识了好久。

其实他这次是来催债的,代表公司向我所在的企业催缴尾款。他很努力,想要说服我,让他此行能够完成任务。

而我的目光还是聚焦到了他的手腕上:一块大尺寸的阿玛尼时装表。42毫米的大表盘显得他的手腕很细,低调的银色表圈和灰黑色表盘。虽然和他的正装不是很搭,倒也符合他这个年纪和他刚毕业的身份。

交谈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掌控也是自然地瞄过放在桌上手腕间的表盘,没有掏出手机看时间那种失礼的举动。

在香港,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搭乘港铁,坐港岛线换乘荃湾线,从太古到荔枝角,经过香港最繁忙的商业区,观察穿梭忙碌的港人:看他们整齐的着装,追赶他们急冲的脚步,感受他们的认真和努力。

这几年,在香港地铁里听到粤语的同时,普通话,或是上海话,或是四川话,或是山东话……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香港与大陆联系越来越紧密,大陆游客为香港的经济贡献着现金。

或是看书、或是闭目休息的老港们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年轻的港人在地铁上也喜欢低头玩手机,这个移动数字时代的通病,香港的这代人同样逃不掉。以至于为了确保安全,港铁站内的广播不得不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不断提醒人们要抬头看路,“请不要只看手机”。

我在一个闭目休息的老港身边坐下。他西装革履,在这炎热的夏天,领口依然用领带扎得紧紧;没有带包,双手自然的垂搭在双腿间。我看到他侧放着的手腕间的表扣——又是一个小皇冠。港人真的是爱Rolex。

香港人爱表是出了名的,而港人对Rolex的认同,更是让Rolex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成为了大陆人认知的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

香港电影里的腕表

港人对Rolex的感情从香港电影里也可以窥见一斑。

二十年前,《古惑仔》风靡华人世界,甚至引领一部分青少年走上了“江湖”路。这是一部典型的黑社会题材影片,在大陆是禁播的,很多大陆的青少年还是在那个叫“录像厅”的地方看盗版录像带。

当然,香港人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宣传黑社会,他们想说的是友情,义气,以及港人的奋斗精神,黑社会只是载体形式。在这部系列片里,Rolex承载了多重使命。

山鸡跑路台湾时,小混混浩南把自己的金劳给山鸡当盘缠,兄弟义气在这里;当山鸡和浩南打拼下来铜锣湾地盘后,浩南又买了一对黑白配的迪通拿,兄弟一人一只,这是对自己努力奋斗的奖励,也是兄弟情深的象征。

十年前的《无间道》,好评如潮,还得到好莱坞的青睐,被美国人买走版权出了个李奥纳多版。在这部片子里,自倪永孝到各堂口大佬,人手一只Rolex。虽然是品牌植入,但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在早年获得成功的香港人眼里,Rolex无疑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影片的主人公梁朝伟倒是被另一品牌瑞宝所相中。在天台上,作为生日礼物,黄Sir将瑞宝送给了伟哥。不过效果却没有很好,瑞宝的知名度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广的认知。

今年一部《金鸡SSS》,看的人笑中带泪,香港还是那个香港,香港已经不是那个香港。张家辉一句“这表是不会卖,要带进棺材的”,说出来比那句“你只是替下一代保管而已”还让人感怀。

在香港人的眼里,当你获得成功,就该买一块Rolex来奖励自己;当你有难了,Rolex可以拿去当掉换钱活命;运转了,再把她赎回来;或者这表就是精神支柱,不能卖,带着她从头再来! 

这就是香港精神吧,没有做作的口号,平和现实;Rolex金表也不是土豪暴发户,也不是炫耀的家什,她只是普通香港人的对自己的奖励而已。

香港的表行生意

香港人爱表,香港也是瑞士钟表的最主要的销售地之一。2013年香港地区占瑞士钟表出口额的近两成。遍布中环,油尖旺和铜锣湾的大小珠宝表行,是这些进口价值近350亿港元腕表的去处。然而一个弹丸之地,如何有如此大的吞吐量?

当然,除了港人自己的购买,这些年大陆客的自由行给香港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大陆客疯狂购物的背后的驱动,还是香港的各项制度优势,和香港人的勤奋。

显而易见的是香港简单宽松的税制安排。香港是自由港,没有关税;税制简单,只收利得税,没有复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差异累加起来,让同一款腕表大陆的价格要比香港高出近30%,所以去香港购物是大陆人的首选。

再来是香港金融证券制度的宽松和严谨。说宽松,是指企业上市融资不是审批制,没有权力机关的偏好和寻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对发展潜力的抹杀;说严谨,是指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从信息披露到年报审计,有法制严苛的要求。

在港交所上市的钟表相关企业,只做钟表生意的表行,兼做钟表业务的珠宝钟表公司,大大小小数十家。证券市场给这些钟表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融资需求,也给这些企业提供树立口碑形象的环境。

这些企业里,有年销售额700多亿港元的老牌珠宝商周大福,2013年其代理腕表销售30多亿港元;也有专业的奢侈腕表销售渠道亨得利控股,其2013年销售额130多亿港元。英皇、东方表行、迪生创建等等,都是名气响亮的渠道商。

这里面还有个宝光集团,是个很有意思的钟表销售商。他没有什么光鲜奢华的门面,也没有那么多奢侈华丽的贵金属复杂时计。它就凭着街角的一个个小店面——City Chain,销售便宜的日本石英表精工、卡西欧,或者是入门的机械表Titus、CYMA等,2013年卖出了22亿港元的销售额。

这是香港精神一种体现吧,不一定需要像英皇珠宝腕表那样在尖沙咀开一家Rolex的旗舰店,也不一定要向三宝亨得利那样在中环的Shopping Mall里开一家高级奢侈腕表品牌店,只要把事情做好,再小的生意也做得出上亿的价值。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颜启真

最新更新时间:12/10 17: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