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书记手记|程向民:百姓的吐槽句句扎心,但能处理好就是创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书记手记|程向民:百姓的吐槽句句扎心,但能处理好就是创新

2月份,松江开展了为期5天的“送温暖、听民声、解民忧”大调研集中走访日活动,很多干部和我一起走到农村,走进农户,收集问题1121个,建议417条。

小研说几句——

大调研正在进行中。

今天【书记手记】,小研请到的是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大调研期间,他走访了松江浦南农村,在走家串户时,一些村民们的“吐槽”,听起来很刺耳扎心,但他说,这些痛点、堵点、难点的解决质量如何,是检验我们大调研工作质量的“试金石”。

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松江区委书记 程向民

农村女性55岁退休后,会有5年空档期无法享受农保;农村老人申请失智失能老人护理用品,三个月还没批下来……在大调研期间,我来到松江浦南农村,听到了不少这样的真话、实话。

过去,松江确实曾为全市“三农”工作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这不等于没有其他问题了。这次来到乡村走家串户,让我听到了村民们的这些“吐槽”,听起来句句刺耳扎心,但这些痛点、堵点、难点的解决质量如何,是检验我们大调研工作质量的“试金石”。

走进农户,才能听到真话

农村的问题农民最清楚,身为郊区干部,一定要走村串户,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思考留在农舍庄园,这样才能听到村民的所思所想所虑。

在泖港镇焦家村,三峡移民周坤安一家告诉我,16年前他们来松江定居,现在住的房屋已经老化漏水,儿子结婚又需要建房,子女工作收入也不高。村里的老党员、网格长则跟我提了一箩筐的问题:区里暂停农村宅基地审批后,农户子女成年后无法独立建房;农村自留地种植不规范;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等等。

同样的问题,在我去叶榭镇堰泾村调研时也常被提到。叶榭镇的一位老人还说,他为老母亲申请失智失能老人护理用品时,三个月还没批下来,希望能够缩短审批流程。听到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惭愧,试想如果是自家老人遇到这种情况呢?

2月份,松江开展了为期5天的“送温暖、听民声、解民忧”大调研集中走访日活动,很多干部和我一起走到农村,走进农户,收集问题1121个,建议417条。

扑下身子,才能打通堵点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调研发现的问题往往扎眼,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处理好了,也许就是创新;即使一时处理不了,也是一种促动。所以这些问题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也是打通农民心头堵点的突破口。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大调研,我们发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有的能够即知即改,有的能够通过部门协调解决,但也有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有一些长期存在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不好最终决定着松江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把村民们一个个看似个性化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研究,努力探索松江三农工作新思路。欣喜的是,对于农村女性55岁退休后5年空档期的问题,松江已将其纳入重点推进解决。而农村年轻人的问题,我在叶榭看到了“八十八亩田”民宿和幸福老人村两个项目,都是本地本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我在调研国资国企工作时,听到商发公司介绍为农民提供收割、烘干、储存、收购等全程服务,在全市率先做到“农民种粮不落地”时,我当时就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国资国企作用,让农民富起来,并要求商发公司做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品牌价值,从“田头”到“桌头”,让自身有“赚头”,农民拿“大头”。

来源:上海大调研

原标题:书记手记|程向民:百姓的吐槽句句扎心,但能处理好就是创新

最新更新时间:04/02 16:2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书记手记|程向民:百姓的吐槽句句扎心,但能处理好就是创新

2月份,松江开展了为期5天的“送温暖、听民声、解民忧”大调研集中走访日活动,很多干部和我一起走到农村,走进农户,收集问题1121个,建议417条。

小研说几句——

大调研正在进行中。

今天【书记手记】,小研请到的是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大调研期间,他走访了松江浦南农村,在走家串户时,一些村民们的“吐槽”,听起来很刺耳扎心,但他说,这些痛点、堵点、难点的解决质量如何,是检验我们大调研工作质量的“试金石”。

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松江区委书记 程向民

农村女性55岁退休后,会有5年空档期无法享受农保;农村老人申请失智失能老人护理用品,三个月还没批下来……在大调研期间,我来到松江浦南农村,听到了不少这样的真话、实话。

过去,松江确实曾为全市“三农”工作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这不等于没有其他问题了。这次来到乡村走家串户,让我听到了村民们的这些“吐槽”,听起来句句刺耳扎心,但这些痛点、堵点、难点的解决质量如何,是检验我们大调研工作质量的“试金石”。

走进农户,才能听到真话

农村的问题农民最清楚,身为郊区干部,一定要走村串户,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思考留在农舍庄园,这样才能听到村民的所思所想所虑。

在泖港镇焦家村,三峡移民周坤安一家告诉我,16年前他们来松江定居,现在住的房屋已经老化漏水,儿子结婚又需要建房,子女工作收入也不高。村里的老党员、网格长则跟我提了一箩筐的问题:区里暂停农村宅基地审批后,农户子女成年后无法独立建房;农村自留地种植不规范;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等等。

同样的问题,在我去叶榭镇堰泾村调研时也常被提到。叶榭镇的一位老人还说,他为老母亲申请失智失能老人护理用品时,三个月还没批下来,希望能够缩短审批流程。听到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惭愧,试想如果是自家老人遇到这种情况呢?

2月份,松江开展了为期5天的“送温暖、听民声、解民忧”大调研集中走访日活动,很多干部和我一起走到农村,走进农户,收集问题1121个,建议417条。

扑下身子,才能打通堵点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调研发现的问题往往扎眼,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处理好了,也许就是创新;即使一时处理不了,也是一种促动。所以这些问题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也是打通农民心头堵点的突破口。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大调研,我们发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有的能够即知即改,有的能够通过部门协调解决,但也有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有一些长期存在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不好最终决定着松江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把村民们一个个看似个性化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研究,努力探索松江三农工作新思路。欣喜的是,对于农村女性55岁退休后5年空档期的问题,松江已将其纳入重点推进解决。而农村年轻人的问题,我在叶榭看到了“八十八亩田”民宿和幸福老人村两个项目,都是本地本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我在调研国资国企工作时,听到商发公司介绍为农民提供收割、烘干、储存、收购等全程服务,在全市率先做到“农民种粮不落地”时,我当时就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国资国企作用,让农民富起来,并要求商发公司做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品牌价值,从“田头”到“桌头”,让自身有“赚头”,农民拿“大头”。

来源:上海大调研

原标题:书记手记|程向民:百姓的吐槽句句扎心,但能处理好就是创新

最新更新时间:04/02 16:2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