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曹国伟谈微博二次崛起:跟短视频分不开 早年投资了秒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曹国伟谈微博二次崛起:跟短视频分不开 早年投资了秒拍

“微博第二次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实际上是对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

作者 | 李程程

很少有一款互联网产品可以经历高峰滑落至低谷之后,又再度崛起与互联网中心,微博是其中少有的案例。外界时常有对微博的“二次崛起”的各式分析,但这些年新浪以及微博到底经历了哪些险象环生,却很少为人知晓。

在4月2日举办的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峰会演讲中,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回忆了创办微博以及微博二次崛起的许多丰富且鲜为人知的细节:

微博的上线偶然间的突发奇想还是内部谋划已久?其出生基因与Twitter存在哪些差异?除了用户下沉三四线城市,是什么因素真正带来微博的二次崛起?

虽说新浪微博的第一个版本在2009年8月才正式上线,但其实整个新浪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探索和尝试。2006年,新浪内部成立了一个互动事业部,专攻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时,新浪判断有三个方向是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第一,媒体会越来越走向互动和社交;第二,手机终端和移动终端是将成为未来越来越重要的终端;第三,媒体越来越走向多媒体、多元化,内容的形式会从图文走向视频。

直到2009年,他们发现微博是适合他们做的方向性产品。彼时,Twitter已经上线了三年多,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社交网络平台。

曹国伟承认,微博上线晚于Twitter近四年,是很多地方学习了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微博上线的第一天就是支持视频的,并且比Twiiter更早推出移动端产品。

这也是曹国伟为什么微博还能二次崛起的原因。众所周知,微博曾经在2012年面临过一次不小的低潮,对内,政策环境的变化让内部信心动摇,而在外部,微信的崛起更是给微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他认为,微博的二次崛起是与用户下沉,渗透三四线城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就是对于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在很早的时候,大约是2010年左右,微博就投资了秒拍,将其作为媒体短视频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微博的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很多增长实际上都是跟短视频分不开的。

从结果来看,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判断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这也决定了微博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成功率比较高。

与此同时,在2012年底,新浪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把所有的管理层都换了,所有的版本从一开始就只做移动端需要考虑的事情。

曹国伟还回忆说,在微博早期的时候,整个公司是以ALL IN的态度来对待微博,当时把微博当做一个独立的公司来做。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当时新浪所有的高管以及中层干部,只有微博的期权,并没有新浪的期权。设定这样一个机制是希望全公司的高管以及员工,以非常极致的状态、在新业务里全力以赴。

并且在当时,新浪内部每个部分都只负责微博一个方向的支持:管内容的可能就只是管内容,管商业化就只是商业化,管技术就只是技术。

这样极致的关系,让全员都非常专注,成为了微博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直至2014年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前的上市路演,虽然说IPO的操作成功了,但是曹国伟说,那段时间他非常痛苦,虽说他曾经参加了很多路演,做过很多资本市场交易,“这是我经历过最冷的一次”。

2014年4月17日,美国纽约,新浪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据悉,微博确定IPO发行价为17美元,来源:视觉中国
2014年4月17日,美国纽约,新浪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微博确定IPO发行价为17美元

那时候,很多基金已经有很多中国的分析师,这些人大部分是微博的早期的重度用户,但他们对微博并没有信心,他们不断对曹国伟和他的团队提出质疑:“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的,现在我们不用了。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

同时,很多人还发问:有了微信我为什么我还要用微博?

当时,曹国伟回答他们说,虽说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逐步结束了,但三四五线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微博和微博是不同的两个产品,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这两者的定位在市场是同时存在,需求可以同时被满足。

事实上,新浪在历史上也做过很多失败的产品。20年前,新浪做过电子商务。曹国伟透露,当时新浪网刚成立之初,就设有电子商务部,“因为那时候学美国,学Amazon”,还做过游戏、搜索等,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新浪的第一个成功的产品是新闻门户,“新浪微博是媒体3.0的产品”。

“如果是说让我简单总结一下微博的成功的话,作为创业的一个过程来说,四点:一是符合趋势,二是掌握timing,三是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四是要有很强的专注和坚持。哪个最重要呢?我认为还是趋势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你做什么东西最重要。”曹国伟说。

如今创业者做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的可能已经非常低了,曹国伟认为,在互联网下半场还能看到的创业机会,在于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抓住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机会,如果把下半场与消费升级结合起来的话,创业的成功的几率会多很多,包括金融、健康、教育和旅游都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曹国伟还透露,其投资了一家自动驾驶的公司,主要是应用于在高速路上跑货车和卡车的无人驾驶场景。

据公开资料,1999年,彼时还在普华永道担任资深经理的曹国伟加入新浪任主管财务的副总裁,主要是操作新浪上市的相关事宜,2006年,任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2009年,带领团队上线了新浪微博。

以下是曹国伟的演讲内容,经钛媒体编辑:

其实老戴(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新京报创始人戴自更)叫我来做导师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因为很多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其实我从来没创过业,我加入新浪的时候就是一个高管,来帮助新浪做上市,开始做CFO的,慢慢的在公司里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但我的确也投过一些公司,应该有些体会。当然,更相关的经验是虽然我从来没有创过初创的公司,但是,我在2009年开始领导了新浪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微博创业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2009年8月份我们发布了微博,迅速微博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产品,在市场上迅速火了起来。到了2012年的时候,微博也进入了一个低谷、低潮期,那时候有微信的出现,还有很多政策环境的变化,我们进入了微博第二次的周期。

微博虽然不是一个创业公司的项目,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的经验、体会以及我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对创业公司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在这里我想分享几点跟微博相关的经历。

让每一个用户自发的去传播,是未来很重要的趋势

首先,微博有这样一个成功,跟它的定位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问,为什么突然想做一个微博,为什么把全公司的力量都投入到微博上来?

其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决策,也不是一个突发奇想。我们从2006年、2007年开始,在整个公司的回顾也好、策略也好、展望也好,新媒体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媒体越来越走向互动、走向社交,这是一个判断。实际上当时已经有了博客,可以让每一个用户自发的去传播新媒体的形式,成为未来很重要的趋势。

媒体的内容的来源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当时我们新浪的内容可以来自三个地方:一个是来自于我们传统媒体的内容,比如新京报,我们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第二,是来自于我们网站自己生产的内容,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很多内容,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的很多新闻都是我们新浪网自己采集、自己编写,因为这类新闻等不了传统媒体,只有自己来做才有时效性、可看性。第三,是我们重点要打造的,就是互动的社交媒体。我们后来看到的博客也好,微博也好,我们让每一个用户能够去发布、去分享、去传播,这是真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所以,社交媒体也不是从我们开始看到微博以后才想起要做这个东西,实际上从一开始我们认为是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移动。移动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能够在手机上能够复制。因为我们认为手机终端、移动终端会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终端。当时其实没有人想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只不过我们认为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移动能带上。

另外,媒体越来越走向多媒体、多元化,内容的形式会从图文走向视频。

这是三个方向,我们当时画了PPT,把这三个部分作为未来媒体发展、自己策略发展的重要方向。

微博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的增长,都跟短视频分不开

其实,我们也不是从第一天开始突然做了微博。从2006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互动事业部,专门去做这一类的媒体的产品、新媒体的形态的产品,我们很多新的尝试,一直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微博是适合我们做的方向性的产品。

如果大家是早期的微博用户会发现,我们从微博发布的第一天开始,就发布了所有的移动终端的版本,同时跟PC一起发布的。

另外,从微博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支持视频。当时我们发布移动app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微博是学习Twitter,是的,我们其实很多地方是学习了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我们是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动客户端的产品。其实微博比Twitter晚了四年发布产品,但是我们是第一个推出移动客户端的。而且我们一开始就支持视频。Twitter在很多年以后才开始支持视频。

所以,我们的很多成功从一开始就注定跟我们对趋势的判断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如果是创业的话,如果我们需要在一个新的行业里面发展,对趋势的判断特别重要。如果判断准确的话,成功的几率就会高很多。

微博第二次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我们下沉了,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甚至我们做了很多差异化的动作。我觉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因为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投资了秒拍,而且把它作为我们短视频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承载的公司。微博的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很多增长实际上都是跟短视频分不开的。

我们投资一下科技是什么时候?是2010年还是2011年,我们很早就在这方面对未来的趋势性的方向做了一些布局。从结果来看,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判断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微博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的成功率比较高。

另外一方面,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刚才老戴说了一点我特别同意,就是我们讲的时机的转换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趋势的东西,或者是我们认为未来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布局,什么时候发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们在新浪历史上也做过很多产品,我们20年以前还做过电子商务,我们刚刚有网站的时候,就是新浪网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有电子商务部。因为那时候学美国,学Amazon。但是当时中国网民连一千万都不到,所有电子商务的设施都是没有的。所以如果电子商务要做起来,那就是很奇怪的事,就是因为太早了,所以不成功是很必然的一件事。

而我们微博实际上是一个很尴尬的,你说它好吗?也非常好。实际上,那时候国内象样的微博没有,虽然有尝试的,但是做得好的真的没有。微博是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间的过渡时期的最重要的产品,你说它早吗?也不算早。晚吗?也不算晚。

那时候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其实微博开始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起步的时候,它是第一个移动互联网上现象级的app,所以发展非常快。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注定了,那时候落下了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那时候还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我们只是把PC的版本复制到了移动版本上,不是按照智能手机的特点开发的产品。所以从PC做起,我们把它嫁接到了app上,所以天然的效率并不高。

后来我们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就是把我们的管理层换了。另外一个决定,就是我们所有的版本从那天开始,只做移动需要考虑的事,然后再做PC。如果那个时候微博没有成功,再晚的话,就没有微博第二次崛起。所以timing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一是趋势,第二是把握。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创业应该符合自身的特点或者优势。新浪历史上做过电子商务,其实我们还做过游戏、还做过搜索,什么都做过。但这里面有几大原因我就不展开了,但很大程度上这个原因是跟我们的基因有关的。

新浪一开始做的第一个成功的商品就是新闻门户,因为有了新闻门户,我们跟很多传统媒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起发展,这是标志性的。第二个产品成功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新浪博客。其实博客在火的时候,一点都不亚于后来的微博,博客第一年火的时候是非常现象级的,在国内非常火。博客是我们做的第二个产品。我们如果把新闻门户作为1.0的话,博客就是2.0产品。第三个就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是一个媒体的3.0的产品。

所以简单讲,1.0就是我们把传统内容搬上网。2.0的时候在博客时代,我们让每个人有地方去发布。第三个到微博的时候,我们不单单是让每个人去发布,还可以让每个人去传播、去分享。这就是媒体发展的三部曲。我们在做这三个部分的时候,做得非常成功。

现在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时代,在过去很多年里面,我们媒体的基因还是非常强大的。当然在做其他方面的时候,可能成功比较低。其实我也是媒体出身,我是学新闻出身的,我是互联网公司里面CEO比较少的做新闻出身的,所以我自己的基因,我自己对媒体的理解,也会帮助我在这方面可能在新媒体产品上的成功率会更高一点。我们的创业如果能够符合自己的特点、自身的优势,它的成功率就比较高。

一开始就举全公司之力来做微博

第四,我们微博成功还有很重要一点,很多人也许不太知道,就是我们创立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机制,让我们非常专注、非常坚持的把这件事做好。其实在微博早期的时候,很早的时候,我们整个公司就是all in的态度来对待微博。因为我们觉得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能抓住一次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次机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的机会,也是成功率比较高的机会。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专注,我们举全公司之力来做这件事。而且在一个极端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把微博成立一个独立公司,让全公司的资源和人才都来支持这样一个新的事业。在最最极端的时候,我们新浪所有的高管、所有的中层干部,现在创业公司、母公司都有期权,我们在最极端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高管,我们的期权只有微博的期权,没有新浪的期权。所以我们把这个机制设定在这样一种非常极致的状态下面,就是希望我们公司的每个员工、每个高管都能全力以赴的在这个新的业务里面能够全力以赴。

其实如果你们看中国或者世界互联网,哪怕不是互联网,就讲IT行业里,一个在原来模式上做得很强大,在颠覆的模式上还能够做起来的,是不大有的。在这里面很大程度上跟你的能力有关系、跟你的基因有关系、跟你的思维方式有关系。不要受KPI影响、不要受业务影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产品里面去,我们新的机制,能够让全公司都能来支持新的业务,但不一定有决策权。

那时候我们公司每一个部门都只负责微博一个方向的支持,管内容的可能就只是管内容,管商业化就只是商业化,管技术就是技术,是这样的关系。这样一种极致,是让我们专注,让我们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包括二次崛起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已经不用微博了,或者很多人对微博已经失去信心了。我记得上市路演的时候,是我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路演,也做了很多资本市场的交易,这次是我经历过最最冷的一次,为什么?因为我们大概走了七八十个基金,开了七八十个会,几乎没有一个下单。

为什么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在2014年的时候,很多基金已经有很多中国的分析师,华人的分析师或者华人的投资经理。这些人往往是我们微博早期的用户,而且是非常重度的用户。他看到我第一件事就说,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的,现在我们不用了。他说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所以他对我们一点信心都没有。但他不理解,我们微博很多用户是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比较高端的用户是我们的核心。

今天我们讲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但再往下走,四五线城市、五六线城市,还是有很多新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微博也一样,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其实第二次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三四线城市渗透的过程。所以我们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很多人还会问,有了微信为什么还用微博。我们的回答是,这两个产品是不一样的,微信是私人的社交,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这两种定位在市场都是同时存在的,需求是同时需要的。

当然,我们的IPO操作还是很成功,但是整个市场对我们的态度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包括我们内部很多员工,因为这些原因开始对我们也是没有信心。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趋势的判断,对我们自己发展的自信。

所以,如果是说让我简单总结一下微博的成功的话,作为创业的一个过程来说,四点。一是符合趋势,二是掌握timing,三是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四是要有很强的专注和坚持。哪个最重要呢?我认为还是趋势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你做什么东西最重要。

刚才老戴讲了很多文创产业的趋势、方向,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说,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的措施。如果你方向不对,你做什么样的能力都是没有用的,或者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掌握趋势、掌握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创业的机会在哪里是非常重要的。

讲到这点,我们刚才讲到文创,其实从更大范围来讲,讲到现在、未来很多创业的方向、趋势,可能会想到人工智能,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新品牌、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很多,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性的方向,但是如何理解这些东西,如何布局,如何选择才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去讲详细的行业,我们讲大的创业的方向和逻辑,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特别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做互联网,所以这方面我们更有体会一些。

互联网跟传统结合提升传统效率,长成新行业机会非常多

一个逻辑是要理解大背景,是互联网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非常重要。很多人说互联网现在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我一直没有搞懂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区别在哪。我想简单理解一下,这个分水岭可能是说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或者是说平台型公司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像game over了一样。可能我们再增长的话,我们早期的互联网因为有人口红利,因为有很多创新,是通过产品获取用户,用户慢慢长成一个用户平台以后,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平台或者说它成为一个渠道,是这样一种关系。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渠道,我们把用户、把人与人之间连接了起来。这就是互联网过去20年发生的很多事情。

应该来说,我们讲上半场结束,可能指的一个是人口红利,另外一个因为现有的平台公司已经搭建了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就是它把我们的社会上的水电煤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就是我理解的上半场。

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下半场已经开始,下半场不在于平台型公司,这个想法可能是成功几率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它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利用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去创业。

就是我们讲的这样一个过程已经开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跟传统行业结合,让传统行业的效率提升。如果第一代传统互联网本质上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对称的问题,因为链接、因为对称,让我们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变得更加对称。所以如果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结合,能够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

另外一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提升效率以外,它可以带来一种新的业态,因为有了数据,因为有了基础设施以后,我们就有新的行业的可能性,比如像滴滴、美团等很多公司,他们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在原有的行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又长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这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

而这个机会是不是结束了?我并不觉得。很多人说互联网红利已经结束了,很多人说互联网+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我觉得这种机会其实还是非常多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过程可能刚刚开始,所以我相信互联网跟传统的结合提升传统的效率,互联网在这个提升效率的过程当中,长成新的行业、新的业态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同样,我们讲的互联网+,现在又流行一个说法是人工智能+或者AI+,其实我觉得人工智能跟互联网道理是一样的,在现阶段很难想象,如果你要去做一个纯粹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公司,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工智能AI的技术本身,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最近几年发展起来了,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互联网的自身的发展。因为它的潜意识里:第一,需要很多数据。第二,你需要很强的计算的能力。第三,需要使用的场景。因为这三点,人工智能重新引发关注,成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们今天讲互联网,更多是讲一个工具,是基础设施一样。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它的应用会影响我们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效率和能力。但是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话,我觉得非常困难。所以下一步怎么样让互联网跟传统结合,另外人工智能怎么跟传统结合,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多机会。更不用说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去创业,自媒体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现在有点多,价格有点贵,但它是很好的例子,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利用互联网去创业,是我们未来互联网创业的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之一。

这方面是从互联网行业去看下半场能看到的创业的机会。跟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很重要一点是在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最大机会,就是消费升级的机会,如果把互联网下半场跟消费升级能比较好的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创业的成功率或者机会就会多很多。包括金融、健康、教育、旅游等等,这些都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你能够跟人工智能、能够跟互联网结合得更好,产生很多新的创新,我相信这方面是未来创业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还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是我们讲趋势和机会,对于每个创业者来说,要掌握一个切入点很重要。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很好,人工智能很好,到底怎么切入很重要。这可能是创业者最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趋势大家都可以慢慢去理解,但是切入点可能是最难找的。

一开始就做得很大,从比较可行的点切入,成功率更高

微博当年也是一样,我们认准了社交媒体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我们其实做的一个产品不是微博,我们做的是方方面面什么都有,比如像开心网,开心网当时有偷菜等游戏功能,还有微博功能。我们这个产品叫朋友,是我们团队花一年时间开发的。后来我们就把微博这里面一个模块拿出来改造成一个产品,这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切入点。

同样,我们最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很火,很多人都在说无人驾驶未来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和方向。但实际上无人驾驶在我看来跟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真的要在很多场景中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法律问题等等。当无人驾驶变得非常可行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技术没有什么特别,很多都可能是开放性的技术,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是一样的。

但在这个时候如果切入无人驾驶的时候,应该怎么切入呢?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可能在这方面会是最最早的进入实际应用的,它选择了一个切入点,一个应用场景,它专门去做大客车、大货车,就是高速上跑的运货的货车、卡车的无人驾驶。

因为在高速上,在大货车的环境里,面临的很多不确定性的环境相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市场足够大。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实际的运营状态。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以后你们可以看到它,可能成为中国最早的无人驾驶的公路上的实际应用。选择的这个点看来是比较小的点,但是它可能是个最符合实际的切入点。这非常重要。所以,有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得很大,从小事做起,从比较可行的点切入,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成功率可能是更高的。

最后讲一讲,虽然我没有创过业,但是见过很多投资人。对创业者来说,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业者需要思辨能力,在过去20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所谓的风口,团购、百团大战,还有直播、千人直播等等,今天的风口是什么,明天的风口是什么,很多创业者都是跟风的,这可能跟国外或者跟资本市场也有关系,跟投资者钱太多也有关系,钱多,人傻不傻就不知道了。

但是,这里面有些东西是可以判断的,我们讲的很多机会也好,很多模式也好。如果很多人都可以进入,那门槛一定很低,长期建立门槛的能力和机会就会差很多,这时候要去追风,要么你有很特殊的优势。比如做直播的话,你有流量的优势等等,或者有钱。但是你要烧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钱。新浪当年为什么不做了?其实我们开始也做,后来我们发现烧不起了。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判断很重要。

第二点就是学习能力,就是学习他人的能力。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前辈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把它的特殊性和偶然性,我们一定要理解它的偶然性,不要去照单全收。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现在我们讲很多公司要学中国互联网,但是现在很多国外要学中国的模式。很多年前我们讲,学习美国的模式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理解这些模式怎么样跟中国的市场结合,它成功在哪,跟中国市场现阶段哪些点结合起来,你才能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有一点,百分之一百学美国的模式的公司,百分之一百是失败的。最后成功的一定是你能够把这两个结合得很好。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前辈的很多成功经验,但一定要复制到自己的很多市场环境和模式当中来。

来源:钛媒体

原标题:曹国伟谈微博二次崛起:跟短视频分不开,早年投资了秒拍

最新更新时间:04/03 16:0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新浪微博

3.2k
  • 热门中概股普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近1%
  • 江西七百余个测站出现暴雨大暴雨,最大降雨量165毫米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曹国伟谈微博二次崛起:跟短视频分不开 早年投资了秒拍

“微博第二次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实际上是对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

作者 | 李程程

很少有一款互联网产品可以经历高峰滑落至低谷之后,又再度崛起与互联网中心,微博是其中少有的案例。外界时常有对微博的“二次崛起”的各式分析,但这些年新浪以及微博到底经历了哪些险象环生,却很少为人知晓。

在4月2日举办的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峰会演讲中,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回忆了创办微博以及微博二次崛起的许多丰富且鲜为人知的细节:

微博的上线偶然间的突发奇想还是内部谋划已久?其出生基因与Twitter存在哪些差异?除了用户下沉三四线城市,是什么因素真正带来微博的二次崛起?

虽说新浪微博的第一个版本在2009年8月才正式上线,但其实整个新浪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探索和尝试。2006年,新浪内部成立了一个互动事业部,专攻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时,新浪判断有三个方向是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第一,媒体会越来越走向互动和社交;第二,手机终端和移动终端是将成为未来越来越重要的终端;第三,媒体越来越走向多媒体、多元化,内容的形式会从图文走向视频。

直到2009年,他们发现微博是适合他们做的方向性产品。彼时,Twitter已经上线了三年多,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社交网络平台。

曹国伟承认,微博上线晚于Twitter近四年,是很多地方学习了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微博上线的第一天就是支持视频的,并且比Twiiter更早推出移动端产品。

这也是曹国伟为什么微博还能二次崛起的原因。众所周知,微博曾经在2012年面临过一次不小的低潮,对内,政策环境的变化让内部信心动摇,而在外部,微信的崛起更是给微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他认为,微博的二次崛起是与用户下沉,渗透三四线城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就是对于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在很早的时候,大约是2010年左右,微博就投资了秒拍,将其作为媒体短视频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微博的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很多增长实际上都是跟短视频分不开的。

从结果来看,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判断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这也决定了微博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成功率比较高。

与此同时,在2012年底,新浪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把所有的管理层都换了,所有的版本从一开始就只做移动端需要考虑的事情。

曹国伟还回忆说,在微博早期的时候,整个公司是以ALL IN的态度来对待微博,当时把微博当做一个独立的公司来做。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当时新浪所有的高管以及中层干部,只有微博的期权,并没有新浪的期权。设定这样一个机制是希望全公司的高管以及员工,以非常极致的状态、在新业务里全力以赴。

并且在当时,新浪内部每个部分都只负责微博一个方向的支持:管内容的可能就只是管内容,管商业化就只是商业化,管技术就只是技术。

这样极致的关系,让全员都非常专注,成为了微博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直至2014年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前的上市路演,虽然说IPO的操作成功了,但是曹国伟说,那段时间他非常痛苦,虽说他曾经参加了很多路演,做过很多资本市场交易,“这是我经历过最冷的一次”。

2014年4月17日,美国纽约,新浪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据悉,微博确定IPO发行价为17美元,来源:视觉中国
2014年4月17日,美国纽约,新浪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微博确定IPO发行价为17美元

那时候,很多基金已经有很多中国的分析师,这些人大部分是微博的早期的重度用户,但他们对微博并没有信心,他们不断对曹国伟和他的团队提出质疑:“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的,现在我们不用了。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

同时,很多人还发问:有了微信我为什么我还要用微博?

当时,曹国伟回答他们说,虽说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逐步结束了,但三四五线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微博和微博是不同的两个产品,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这两者的定位在市场是同时存在,需求可以同时被满足。

事实上,新浪在历史上也做过很多失败的产品。20年前,新浪做过电子商务。曹国伟透露,当时新浪网刚成立之初,就设有电子商务部,“因为那时候学美国,学Amazon”,还做过游戏、搜索等,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新浪的第一个成功的产品是新闻门户,“新浪微博是媒体3.0的产品”。

“如果是说让我简单总结一下微博的成功的话,作为创业的一个过程来说,四点:一是符合趋势,二是掌握timing,三是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四是要有很强的专注和坚持。哪个最重要呢?我认为还是趋势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你做什么东西最重要。”曹国伟说。

如今创业者做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的可能已经非常低了,曹国伟认为,在互联网下半场还能看到的创业机会,在于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抓住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机会,如果把下半场与消费升级结合起来的话,创业的成功的几率会多很多,包括金融、健康、教育和旅游都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曹国伟还透露,其投资了一家自动驾驶的公司,主要是应用于在高速路上跑货车和卡车的无人驾驶场景。

据公开资料,1999年,彼时还在普华永道担任资深经理的曹国伟加入新浪任主管财务的副总裁,主要是操作新浪上市的相关事宜,2006年,任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2009年,带领团队上线了新浪微博。

以下是曹国伟的演讲内容,经钛媒体编辑:

其实老戴(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新京报创始人戴自更)叫我来做导师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因为很多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其实我从来没创过业,我加入新浪的时候就是一个高管,来帮助新浪做上市,开始做CFO的,慢慢的在公司里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但我的确也投过一些公司,应该有些体会。当然,更相关的经验是虽然我从来没有创过初创的公司,但是,我在2009年开始领导了新浪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微博创业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2009年8月份我们发布了微博,迅速微博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产品,在市场上迅速火了起来。到了2012年的时候,微博也进入了一个低谷、低潮期,那时候有微信的出现,还有很多政策环境的变化,我们进入了微博第二次的周期。

微博虽然不是一个创业公司的项目,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的经验、体会以及我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对创业公司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在这里我想分享几点跟微博相关的经历。

让每一个用户自发的去传播,是未来很重要的趋势

首先,微博有这样一个成功,跟它的定位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问,为什么突然想做一个微博,为什么把全公司的力量都投入到微博上来?

其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决策,也不是一个突发奇想。我们从2006年、2007年开始,在整个公司的回顾也好、策略也好、展望也好,新媒体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媒体越来越走向互动、走向社交,这是一个判断。实际上当时已经有了博客,可以让每一个用户自发的去传播新媒体的形式,成为未来很重要的趋势。

媒体的内容的来源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当时我们新浪的内容可以来自三个地方:一个是来自于我们传统媒体的内容,比如新京报,我们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第二,是来自于我们网站自己生产的内容,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很多内容,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的很多新闻都是我们新浪网自己采集、自己编写,因为这类新闻等不了传统媒体,只有自己来做才有时效性、可看性。第三,是我们重点要打造的,就是互动的社交媒体。我们后来看到的博客也好,微博也好,我们让每一个用户能够去发布、去分享、去传播,这是真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所以,社交媒体也不是从我们开始看到微博以后才想起要做这个东西,实际上从一开始我们认为是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移动。移动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能够在手机上能够复制。因为我们认为手机终端、移动终端会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终端。当时其实没有人想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只不过我们认为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移动能带上。

另外,媒体越来越走向多媒体、多元化,内容的形式会从图文走向视频。

这是三个方向,我们当时画了PPT,把这三个部分作为未来媒体发展、自己策略发展的重要方向。

微博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的增长,都跟短视频分不开

其实,我们也不是从第一天开始突然做了微博。从2006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互动事业部,专门去做这一类的媒体的产品、新媒体的形态的产品,我们很多新的尝试,一直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微博是适合我们做的方向性的产品。

如果大家是早期的微博用户会发现,我们从微博发布的第一天开始,就发布了所有的移动终端的版本,同时跟PC一起发布的。

另外,从微博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支持视频。当时我们发布移动app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微博是学习Twitter,是的,我们其实很多地方是学习了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我们是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动客户端的产品。其实微博比Twitter晚了四年发布产品,但是我们是第一个推出移动客户端的。而且我们一开始就支持视频。Twitter在很多年以后才开始支持视频。

所以,我们的很多成功从一开始就注定跟我们对趋势的判断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如果是创业的话,如果我们需要在一个新的行业里面发展,对趋势的判断特别重要。如果判断准确的话,成功的几率就会高很多。

微博第二次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我们下沉了,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甚至我们做了很多差异化的动作。我觉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还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判断。因为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投资了秒拍,而且把它作为我们短视频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承载的公司。微博的很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很多增长实际上都是跟短视频分不开的。

我们投资一下科技是什么时候?是2010年还是2011年,我们很早就在这方面对未来的趋势性的方向做了一些布局。从结果来看,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判断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微博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的成功率比较高。

另外一方面,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刚才老戴说了一点我特别同意,就是我们讲的时机的转换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趋势的东西,或者是我们认为未来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布局,什么时候发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们在新浪历史上也做过很多产品,我们20年以前还做过电子商务,我们刚刚有网站的时候,就是新浪网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有电子商务部。因为那时候学美国,学Amazon。但是当时中国网民连一千万都不到,所有电子商务的设施都是没有的。所以如果电子商务要做起来,那就是很奇怪的事,就是因为太早了,所以不成功是很必然的一件事。

而我们微博实际上是一个很尴尬的,你说它好吗?也非常好。实际上,那时候国内象样的微博没有,虽然有尝试的,但是做得好的真的没有。微博是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间的过渡时期的最重要的产品,你说它早吗?也不算早。晚吗?也不算晚。

那时候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其实微博开始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起步的时候,它是第一个移动互联网上现象级的app,所以发展非常快。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注定了,那时候落下了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那时候还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我们只是把PC的版本复制到了移动版本上,不是按照智能手机的特点开发的产品。所以从PC做起,我们把它嫁接到了app上,所以天然的效率并不高。

后来我们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就是把我们的管理层换了。另外一个决定,就是我们所有的版本从那天开始,只做移动需要考虑的事,然后再做PC。如果那个时候微博没有成功,再晚的话,就没有微博第二次崛起。所以timing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一是趋势,第二是把握。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创业应该符合自身的特点或者优势。新浪历史上做过电子商务,其实我们还做过游戏、还做过搜索,什么都做过。但这里面有几大原因我就不展开了,但很大程度上这个原因是跟我们的基因有关的。

新浪一开始做的第一个成功的商品就是新闻门户,因为有了新闻门户,我们跟很多传统媒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起发展,这是标志性的。第二个产品成功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新浪博客。其实博客在火的时候,一点都不亚于后来的微博,博客第一年火的时候是非常现象级的,在国内非常火。博客是我们做的第二个产品。我们如果把新闻门户作为1.0的话,博客就是2.0产品。第三个就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是一个媒体的3.0的产品。

所以简单讲,1.0就是我们把传统内容搬上网。2.0的时候在博客时代,我们让每个人有地方去发布。第三个到微博的时候,我们不单单是让每个人去发布,还可以让每个人去传播、去分享。这就是媒体发展的三部曲。我们在做这三个部分的时候,做得非常成功。

现在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时代,在过去很多年里面,我们媒体的基因还是非常强大的。当然在做其他方面的时候,可能成功比较低。其实我也是媒体出身,我是学新闻出身的,我是互联网公司里面CEO比较少的做新闻出身的,所以我自己的基因,我自己对媒体的理解,也会帮助我在这方面可能在新媒体产品上的成功率会更高一点。我们的创业如果能够符合自己的特点、自身的优势,它的成功率就比较高。

一开始就举全公司之力来做微博

第四,我们微博成功还有很重要一点,很多人也许不太知道,就是我们创立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机制,让我们非常专注、非常坚持的把这件事做好。其实在微博早期的时候,很早的时候,我们整个公司就是all in的态度来对待微博。因为我们觉得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能抓住一次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次机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的机会,也是成功率比较高的机会。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专注,我们举全公司之力来做这件事。而且在一个极端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把微博成立一个独立公司,让全公司的资源和人才都来支持这样一个新的事业。在最最极端的时候,我们新浪所有的高管、所有的中层干部,现在创业公司、母公司都有期权,我们在最极端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高管,我们的期权只有微博的期权,没有新浪的期权。所以我们把这个机制设定在这样一种非常极致的状态下面,就是希望我们公司的每个员工、每个高管都能全力以赴的在这个新的业务里面能够全力以赴。

其实如果你们看中国或者世界互联网,哪怕不是互联网,就讲IT行业里,一个在原来模式上做得很强大,在颠覆的模式上还能够做起来的,是不大有的。在这里面很大程度上跟你的能力有关系、跟你的基因有关系、跟你的思维方式有关系。不要受KPI影响、不要受业务影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产品里面去,我们新的机制,能够让全公司都能来支持新的业务,但不一定有决策权。

那时候我们公司每一个部门都只负责微博一个方向的支持,管内容的可能就只是管内容,管商业化就只是商业化,管技术就是技术,是这样的关系。这样一种极致,是让我们专注,让我们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包括二次崛起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已经不用微博了,或者很多人对微博已经失去信心了。我记得上市路演的时候,是我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路演,也做了很多资本市场的交易,这次是我经历过最最冷的一次,为什么?因为我们大概走了七八十个基金,开了七八十个会,几乎没有一个下单。

为什么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在2014年的时候,很多基金已经有很多中国的分析师,华人的分析师或者华人的投资经理。这些人往往是我们微博早期的用户,而且是非常重度的用户。他看到我第一件事就说,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的,现在我们不用了。他说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所以他对我们一点信心都没有。但他不理解,我们微博很多用户是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比较高端的用户是我们的核心。

今天我们讲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但再往下走,四五线城市、五六线城市,还是有很多新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微博也一样,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其实第二次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三四线城市渗透的过程。所以我们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很多人还会问,有了微信为什么还用微博。我们的回答是,这两个产品是不一样的,微信是私人的社交,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这两种定位在市场都是同时存在的,需求是同时需要的。

当然,我们的IPO操作还是很成功,但是整个市场对我们的态度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包括我们内部很多员工,因为这些原因开始对我们也是没有信心。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趋势的判断,对我们自己发展的自信。

所以,如果是说让我简单总结一下微博的成功的话,作为创业的一个过程来说,四点。一是符合趋势,二是掌握timing,三是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四是要有很强的专注和坚持。哪个最重要呢?我认为还是趋势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你做什么东西最重要。

刚才老戴讲了很多文创产业的趋势、方向,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说,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的措施。如果你方向不对,你做什么样的能力都是没有用的,或者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掌握趋势、掌握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创业的机会在哪里是非常重要的。

讲到这点,我们刚才讲到文创,其实从更大范围来讲,讲到现在、未来很多创业的方向、趋势,可能会想到人工智能,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新品牌、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很多,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性的方向,但是如何理解这些东西,如何布局,如何选择才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去讲详细的行业,我们讲大的创业的方向和逻辑,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特别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做互联网,所以这方面我们更有体会一些。

互联网跟传统结合提升传统效率,长成新行业机会非常多

一个逻辑是要理解大背景,是互联网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非常重要。很多人说互联网现在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我一直没有搞懂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区别在哪。我想简单理解一下,这个分水岭可能是说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或者是说平台型公司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像game over了一样。可能我们再增长的话,我们早期的互联网因为有人口红利,因为有很多创新,是通过产品获取用户,用户慢慢长成一个用户平台以后,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平台或者说它成为一个渠道,是这样一种关系。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渠道,我们把用户、把人与人之间连接了起来。这就是互联网过去20年发生的很多事情。

应该来说,我们讲上半场结束,可能指的一个是人口红利,另外一个因为现有的平台公司已经搭建了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就是它把我们的社会上的水电煤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就是我理解的上半场。

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下半场已经开始,下半场不在于平台型公司,这个想法可能是成功几率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它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利用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去创业。

就是我们讲的这样一个过程已经开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跟传统行业结合,让传统行业的效率提升。如果第一代传统互联网本质上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对称的问题,因为链接、因为对称,让我们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变得更加对称。所以如果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结合,能够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

另外一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提升效率以外,它可以带来一种新的业态,因为有了数据,因为有了基础设施以后,我们就有新的行业的可能性,比如像滴滴、美团等很多公司,他们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在原有的行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又长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这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

而这个机会是不是结束了?我并不觉得。很多人说互联网红利已经结束了,很多人说互联网+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我觉得这种机会其实还是非常多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过程可能刚刚开始,所以我相信互联网跟传统的结合提升传统的效率,互联网在这个提升效率的过程当中,长成新的行业、新的业态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同样,我们讲的互联网+,现在又流行一个说法是人工智能+或者AI+,其实我觉得人工智能跟互联网道理是一样的,在现阶段很难想象,如果你要去做一个纯粹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公司,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工智能AI的技术本身,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最近几年发展起来了,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互联网的自身的发展。因为它的潜意识里:第一,需要很多数据。第二,你需要很强的计算的能力。第三,需要使用的场景。因为这三点,人工智能重新引发关注,成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们今天讲互联网,更多是讲一个工具,是基础设施一样。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它的应用会影响我们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效率和能力。但是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话,我觉得非常困难。所以下一步怎么样让互联网跟传统结合,另外人工智能怎么跟传统结合,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多机会。更不用说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去创业,自媒体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现在有点多,价格有点贵,但它是很好的例子,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利用互联网去创业,是我们未来互联网创业的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之一。

这方面是从互联网行业去看下半场能看到的创业的机会。跟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很重要一点是在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最大机会,就是消费升级的机会,如果把互联网下半场跟消费升级能比较好的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创业的成功率或者机会就会多很多。包括金融、健康、教育、旅游等等,这些都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你能够跟人工智能、能够跟互联网结合得更好,产生很多新的创新,我相信这方面是未来创业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还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是我们讲趋势和机会,对于每个创业者来说,要掌握一个切入点很重要。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很好,人工智能很好,到底怎么切入很重要。这可能是创业者最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趋势大家都可以慢慢去理解,但是切入点可能是最难找的。

一开始就做得很大,从比较可行的点切入,成功率更高

微博当年也是一样,我们认准了社交媒体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我们其实做的一个产品不是微博,我们做的是方方面面什么都有,比如像开心网,开心网当时有偷菜等游戏功能,还有微博功能。我们这个产品叫朋友,是我们团队花一年时间开发的。后来我们就把微博这里面一个模块拿出来改造成一个产品,这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切入点。

同样,我们最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很火,很多人都在说无人驾驶未来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和方向。但实际上无人驾驶在我看来跟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真的要在很多场景中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法律问题等等。当无人驾驶变得非常可行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技术没有什么特别,很多都可能是开放性的技术,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是一样的。

但在这个时候如果切入无人驾驶的时候,应该怎么切入呢?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可能在这方面会是最最早的进入实际应用的,它选择了一个切入点,一个应用场景,它专门去做大客车、大货车,就是高速上跑的运货的货车、卡车的无人驾驶。

因为在高速上,在大货车的环境里,面临的很多不确定性的环境相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市场足够大。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实际的运营状态。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以后你们可以看到它,可能成为中国最早的无人驾驶的公路上的实际应用。选择的这个点看来是比较小的点,但是它可能是个最符合实际的切入点。这非常重要。所以,有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得很大,从小事做起,从比较可行的点切入,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成功率可能是更高的。

最后讲一讲,虽然我没有创过业,但是见过很多投资人。对创业者来说,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业者需要思辨能力,在过去20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所谓的风口,团购、百团大战,还有直播、千人直播等等,今天的风口是什么,明天的风口是什么,很多创业者都是跟风的,这可能跟国外或者跟资本市场也有关系,跟投资者钱太多也有关系,钱多,人傻不傻就不知道了。

但是,这里面有些东西是可以判断的,我们讲的很多机会也好,很多模式也好。如果很多人都可以进入,那门槛一定很低,长期建立门槛的能力和机会就会差很多,这时候要去追风,要么你有很特殊的优势。比如做直播的话,你有流量的优势等等,或者有钱。但是你要烧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钱。新浪当年为什么不做了?其实我们开始也做,后来我们发现烧不起了。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判断很重要。

第二点就是学习能力,就是学习他人的能力。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前辈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把它的特殊性和偶然性,我们一定要理解它的偶然性,不要去照单全收。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现在我们讲很多公司要学中国互联网,但是现在很多国外要学中国的模式。很多年前我们讲,学习美国的模式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理解这些模式怎么样跟中国的市场结合,它成功在哪,跟中国市场现阶段哪些点结合起来,你才能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有一点,百分之一百学美国的模式的公司,百分之一百是失败的。最后成功的一定是你能够把这两个结合得很好。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前辈的很多成功经验,但一定要复制到自己的很多市场环境和模式当中来。

来源:钛媒体

原标题:曹国伟谈微博二次崛起:跟短视频分不开,早年投资了秒拍

最新更新时间:04/03 16:0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