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是否高估了马丁·路德·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是否高估了马丁·路德·金?

生前饱受争议,黑人的民权运动也让白人人心惶惶,但他的牺牲、正义的诉求、对“公民不服从”的支持,以及指出美国精神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一切都使他的遗产意义重大。

1966年,约翰逊总统在白宫会见马丁·路德·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68年4月4日,随着孟菲斯洛林汽车旅馆里的一声枪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溘然长逝,在39岁的年纪留下了未竟的事业和一身争议。

至今,金的名字和《我有一个梦想》在许多人心中等同于整个民权运动。在学界的主流观点中,他是一位优秀的民权运动领袖,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理论家。他的事业目标不仅仅是黑人平权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是将非暴力抗争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努力。

他向他的听众们一次次传达爱、和平、友谊、人性和尊严,他反抗战争、反抗资本压迫、反抗种族主义,他希望有一天,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能跨越种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不过,对他的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一些人看来,他生前的形象并不是那个万人拥戴的黑人领袖。一些美国学者指出,金在民权运动中的影响力在他死后被夸大了,他的实际作用更像是一位代言人和精神领袖。

生前

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简·西奥哈里斯(Jeanne Theoharis)教授在接受NBC采访时说:“当时的确有不少人仰慕他,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

一些民调显示,民权运动在当时的美国并不受欢迎。1961年,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华盛顿大游行——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前,仅有23%的美国人支持平权示威、22%的美国人支持反种族隔离的 “自由乘车者”活动。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民权运动“过界了”(going too far),运动参与者也“过于极端”。许多人认为它的目标有误,还有人认为抗议者的手段不合适。当时有多达57%的美国人认为,“在午餐吧台静坐(指1960年北卡罗来纳州黑人学生的静坐活动及后续抗议行动)、自由解放巴士以及其他黑人示威行动,对废除南方种族隔离毫无益处”。

在这一片低迷的支持率背后,人们需要认识到,美国还是一个白人占多数的国家,而白人对民权运动以及金本人并不感冒。大多数人对种族和社会问题现状感到满足,他们批评、监视、妖魔化挑战现状的人,要把他们送进监狱。

在《选举权法》通过一年后的1966年,仅有36%的白人认为马丁·路德·金为民权运动做出了贡献。总体来说,当时有72%的美国人并不喜欢金。今天,在评价马丁·路德·金和罗莎公园的抗议者时,人们常常忽视这些人曾被批判“有违美国精神”,南方的官员、乃至联邦政府也对他们群起而攻之。

白宫对马丁·路德·金的态度也是反复无常。彼时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前总统肯尼迪的胞弟、纽约州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是金最重要的伙伴,但白宫其他高层都对金和黑人运动颇有成见,频频在各大媒体上指责金是“国家安全的威胁”、“极端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马丁·路德·金公开表态反对越战后,他和主战的约翰逊总统也撕破了脸,这让他在华盛顿更加孤立无援。

如果说白人不喜欢马丁·路德·金或许可以理解,那么黑人呢?斯坦福大学马丁·路德·金研究所历史教授克雷伯·卡森(Clayborne Carson)认为,金在1960年代黑人运动中的影响并没有众人认为的那么重大。

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流域黑人人口密集,是马丁·路德·金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该地区的许多抗议示威活动中,充当实际领袖作用的是当地的民权运动领导人,他们认为金更大的作用是精神领袖和“门面担当”。

金曾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担任“蒙哥马利进步组织(Montgomery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的领导人,这里曾发生过重要的“抵制公车”反种族隔离运动。但在金开始领导该组织前,当地民权领袖就已经发动了这一运动。1960年在北卡静坐的学生也表示,他们非常景仰马丁·路德·金,但他们在金到来前已率先发动了静坐。

卡森在他1987年的论文《马丁·路德·金:在群体抗争中的魅力领袖气质》中说,“他们(本地领袖)有时会利用金的演讲才能为大型的黑人抗议活动加分,但并不愿意依赖金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金在民权运动中的实际角色和他在传记、报道中呈现的形象有出入。“金显然不是民权运动中唯一重要的领袖,”卡森写道,“在诸多南方的社区中存在长期的抗议运动,而金对此影响甚小。”

身后

一些研究指出,马丁·路德·金后来被“挑选”为民权运动的代言人,是因为他主张温和与非暴力——这让他比相对激进的另一位民权领袖马尔科姆·X以及学生运动中的热血青年更得人心。

如今的美国中学历史书把马丁·路德·金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就和他的牧师身份有关。有历史学者指出,金经常在他的演讲中使用与《圣经》有关的隐喻和典故,这让后来的学者在形容他时也倾向于使用如“信使”、“弥赛亚”这样的符号性语言。

佐治亚大学的德里克·阿尔里奇(Derrick Alridge)教授在《历史教科书中主流叙事的限制:对马丁·路德·金人物呈现的分析》一文中写道:“他(金)将弥赛亚特质和爱国主义结合,这让有爱国情怀的美国人和占主流的基督徒人口极有共鸣。”

卡森在研究中承认,马丁·路德·金是地区民权运动领袖经过长期抗争脱颖而出的绝佳案例,他也在其他广受欢迎的草根领袖中赢得了尊敬。不过在缅怀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各地区自发运动的影响。

当然,更多当代学者还是给予金很高的评价。“金是民权运动中的关键领袖,是运动的军师和最重要的代言人,”美国塔夫茨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格雷瑟(James Glaser)对界面新闻表示,“他成功拷问了美国的良知并改变了舆论的方向,这对最终通过《选举权法》法案至关重要。”

格雷瑟指出,虽然金在生前饱受争议,黑人的民权运动也让白人人心惶惶,并由此影响到对他受欢迎的程度,但他的牺牲、他正义的诉求、他对“公民不服从”的支持,以及指出美国精神与实践之间的差别,这一切都使他的遗产意义重大。

“他是我们的英雄,他的影响远超黑人群体之外......他应当被称为这个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之一。”格雷瑟说。

马丁·路德·金生前腹背受敌,死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纪念。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美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发生大规模黑人骚乱。

传承

“(他的死)确实对整个运动有所冲击。人们陷入了愤怒和绝望中。有人从此认为非暴力手段并不管用,”格雷瑟说。

在格雷瑟看来,民权运动仍然对当前美国的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当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格雷瑟说,如今的民权运动者有了和1960年代完全不同的信息工具和平台,但“在这个时代,‘公民不服从’也许没有1960年代那么管用了。”

于2013年发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现已扩散到全美,旨在保护黑人在系统压迫下的生命权利以及女性和性少数者的权益。

“有人认为民权运动经历过一段停滞,之后又开始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与马丁·路德·金有过私交的美国知名牧师杰西·杰克森(Jesse Jackson)在回答《卫报》有关自己是否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步调一致时说,“我们从未停止。”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被刺杀时,杰克逊年仅26岁。金死后,杰克逊接过了他的衣钵,成了金曾经领导的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的新领袖之一。他至今依然活跃在民权运动领域,在各种场合为黑人权益发声。

杰克逊在近日就校园枪击案事件接受CNN采访时说:“当佛罗里达的那些孩子被杀害了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他们正在游行,主题是控制武器和加强背景核查。”

“我们有了新一代的非暴力抗争,”现年76岁的杰克逊说,“他们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但他们只有一个诉求:禁止武器流通。那也是马丁·路德·金所梦想过的。”

令人唏嘘的是,很多新一代的示威者似乎并不买杰克逊的帐。他们认为他太缓慢、太温和、在斗争中不够愤怒。“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官方网站这样形容杰克逊:“(他)显然已经走下了名为荣誉、领袖或风潮的宝座。”

美国教会人士、杰克逊的传记作者芭芭拉·雷诺(Barbara Reynolds)曾撰文称,在民权运动的传承上,她和如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人士有“代沟”。她认为,1960年代民权主义者的策略是传达爱与团结的信息,由此赢得尊重、乃至改变法律,但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这样了。

在弗格森枪击案后的游行示威中,一位“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人士直言:“我们可不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民权运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是否高估了马丁·路德·金?

生前饱受争议,黑人的民权运动也让白人人心惶惶,但他的牺牲、正义的诉求、对“公民不服从”的支持,以及指出美国精神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一切都使他的遗产意义重大。

1966年,约翰逊总统在白宫会见马丁·路德·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68年4月4日,随着孟菲斯洛林汽车旅馆里的一声枪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溘然长逝,在39岁的年纪留下了未竟的事业和一身争议。

至今,金的名字和《我有一个梦想》在许多人心中等同于整个民权运动。在学界的主流观点中,他是一位优秀的民权运动领袖,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理论家。他的事业目标不仅仅是黑人平权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是将非暴力抗争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努力。

他向他的听众们一次次传达爱、和平、友谊、人性和尊严,他反抗战争、反抗资本压迫、反抗种族主义,他希望有一天,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能跨越种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不过,对他的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一些人看来,他生前的形象并不是那个万人拥戴的黑人领袖。一些美国学者指出,金在民权运动中的影响力在他死后被夸大了,他的实际作用更像是一位代言人和精神领袖。

生前

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简·西奥哈里斯(Jeanne Theoharis)教授在接受NBC采访时说:“当时的确有不少人仰慕他,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

一些民调显示,民权运动在当时的美国并不受欢迎。1961年,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华盛顿大游行——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前,仅有23%的美国人支持平权示威、22%的美国人支持反种族隔离的 “自由乘车者”活动。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民权运动“过界了”(going too far),运动参与者也“过于极端”。许多人认为它的目标有误,还有人认为抗议者的手段不合适。当时有多达57%的美国人认为,“在午餐吧台静坐(指1960年北卡罗来纳州黑人学生的静坐活动及后续抗议行动)、自由解放巴士以及其他黑人示威行动,对废除南方种族隔离毫无益处”。

在这一片低迷的支持率背后,人们需要认识到,美国还是一个白人占多数的国家,而白人对民权运动以及金本人并不感冒。大多数人对种族和社会问题现状感到满足,他们批评、监视、妖魔化挑战现状的人,要把他们送进监狱。

在《选举权法》通过一年后的1966年,仅有36%的白人认为马丁·路德·金为民权运动做出了贡献。总体来说,当时有72%的美国人并不喜欢金。今天,在评价马丁·路德·金和罗莎公园的抗议者时,人们常常忽视这些人曾被批判“有违美国精神”,南方的官员、乃至联邦政府也对他们群起而攻之。

白宫对马丁·路德·金的态度也是反复无常。彼时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前总统肯尼迪的胞弟、纽约州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是金最重要的伙伴,但白宫其他高层都对金和黑人运动颇有成见,频频在各大媒体上指责金是“国家安全的威胁”、“极端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马丁·路德·金公开表态反对越战后,他和主战的约翰逊总统也撕破了脸,这让他在华盛顿更加孤立无援。

如果说白人不喜欢马丁·路德·金或许可以理解,那么黑人呢?斯坦福大学马丁·路德·金研究所历史教授克雷伯·卡森(Clayborne Carson)认为,金在1960年代黑人运动中的影响并没有众人认为的那么重大。

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流域黑人人口密集,是马丁·路德·金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该地区的许多抗议示威活动中,充当实际领袖作用的是当地的民权运动领导人,他们认为金更大的作用是精神领袖和“门面担当”。

金曾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担任“蒙哥马利进步组织(Montgomery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的领导人,这里曾发生过重要的“抵制公车”反种族隔离运动。但在金开始领导该组织前,当地民权领袖就已经发动了这一运动。1960年在北卡静坐的学生也表示,他们非常景仰马丁·路德·金,但他们在金到来前已率先发动了静坐。

卡森在他1987年的论文《马丁·路德·金:在群体抗争中的魅力领袖气质》中说,“他们(本地领袖)有时会利用金的演讲才能为大型的黑人抗议活动加分,但并不愿意依赖金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金在民权运动中的实际角色和他在传记、报道中呈现的形象有出入。“金显然不是民权运动中唯一重要的领袖,”卡森写道,“在诸多南方的社区中存在长期的抗议运动,而金对此影响甚小。”

身后

一些研究指出,马丁·路德·金后来被“挑选”为民权运动的代言人,是因为他主张温和与非暴力——这让他比相对激进的另一位民权领袖马尔科姆·X以及学生运动中的热血青年更得人心。

如今的美国中学历史书把马丁·路德·金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就和他的牧师身份有关。有历史学者指出,金经常在他的演讲中使用与《圣经》有关的隐喻和典故,这让后来的学者在形容他时也倾向于使用如“信使”、“弥赛亚”这样的符号性语言。

佐治亚大学的德里克·阿尔里奇(Derrick Alridge)教授在《历史教科书中主流叙事的限制:对马丁·路德·金人物呈现的分析》一文中写道:“他(金)将弥赛亚特质和爱国主义结合,这让有爱国情怀的美国人和占主流的基督徒人口极有共鸣。”

卡森在研究中承认,马丁·路德·金是地区民权运动领袖经过长期抗争脱颖而出的绝佳案例,他也在其他广受欢迎的草根领袖中赢得了尊敬。不过在缅怀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各地区自发运动的影响。

当然,更多当代学者还是给予金很高的评价。“金是民权运动中的关键领袖,是运动的军师和最重要的代言人,”美国塔夫茨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格雷瑟(James Glaser)对界面新闻表示,“他成功拷问了美国的良知并改变了舆论的方向,这对最终通过《选举权法》法案至关重要。”

格雷瑟指出,虽然金在生前饱受争议,黑人的民权运动也让白人人心惶惶,并由此影响到对他受欢迎的程度,但他的牺牲、他正义的诉求、他对“公民不服从”的支持,以及指出美国精神与实践之间的差别,这一切都使他的遗产意义重大。

“他是我们的英雄,他的影响远超黑人群体之外......他应当被称为这个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之一。”格雷瑟说。

马丁·路德·金生前腹背受敌,死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纪念。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美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发生大规模黑人骚乱。

传承

“(他的死)确实对整个运动有所冲击。人们陷入了愤怒和绝望中。有人从此认为非暴力手段并不管用,”格雷瑟说。

在格雷瑟看来,民权运动仍然对当前美国的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当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格雷瑟说,如今的民权运动者有了和1960年代完全不同的信息工具和平台,但“在这个时代,‘公民不服从’也许没有1960年代那么管用了。”

于2013年发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现已扩散到全美,旨在保护黑人在系统压迫下的生命权利以及女性和性少数者的权益。

“有人认为民权运动经历过一段停滞,之后又开始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与马丁·路德·金有过私交的美国知名牧师杰西·杰克森(Jesse Jackson)在回答《卫报》有关自己是否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步调一致时说,“我们从未停止。”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被刺杀时,杰克逊年仅26岁。金死后,杰克逊接过了他的衣钵,成了金曾经领导的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的新领袖之一。他至今依然活跃在民权运动领域,在各种场合为黑人权益发声。

杰克逊在近日就校园枪击案事件接受CNN采访时说:“当佛罗里达的那些孩子被杀害了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他们正在游行,主题是控制武器和加强背景核查。”

“我们有了新一代的非暴力抗争,”现年76岁的杰克逊说,“他们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但他们只有一个诉求:禁止武器流通。那也是马丁·路德·金所梦想过的。”

令人唏嘘的是,很多新一代的示威者似乎并不买杰克逊的帐。他们认为他太缓慢、太温和、在斗争中不够愤怒。“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官方网站这样形容杰克逊:“(他)显然已经走下了名为荣誉、领袖或风潮的宝座。”

美国教会人士、杰克逊的传记作者芭芭拉·雷诺(Barbara Reynolds)曾撰文称,在民权运动的传承上,她和如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人士有“代沟”。她认为,1960年代民权主义者的策略是传达爱与团结的信息,由此赢得尊重、乃至改变法律,但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这样了。

在弗格森枪击案后的游行示威中,一位“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人士直言:“我们可不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民权运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