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幸福的生活,勇敢的追梦,他们真挚的笑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1

地标建筑,历史古迹,自然景观,市民广场,生态绿地,这些作为现代城市的形象标配,似乎在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

一个城市除了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外,有没有温情的一面,让无论是本地人和异乡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尊重、温暖和归属,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有一年冬天出差返程,遇上大雪高速封路,只能开车从下面国道走。开着导航路过丹阳市的一个镇上时,前方因为一处桥梁施工所以道路改向,可路线不熟,绕来绕去也没找对路。

看到路边的商铺门前站着一个中年男人,像是本地的,于是就上前打招呼问路。

他很热情,但是普通话夹着方言,我没听太明白,他见状就说:“你进屋来暖和下,我给你写纸上就清楚了”。

他进屋从柜台上撕了一页纸,边说边给我画路线,还标注上了方向。然后把纸递给我说“拿着,照这走,准没错!”。

我又问他能接一杯开水放车里不,他爽快的说:你先坐下喝一杯暖和暖和,走时再接满带在车上。

按照他画的路线很顺利的找到了路。这次很平常的问路却温暖了整整一路。那个小城我从来都没去过,如果不是高速封路,我都不会经过。

但是这个古道热肠的陌生人,却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好感,一个简单的逻辑:这个城市里肯定有好多像他这样的好人!

后来每次走高速看到“丹阳”的指示牌时,我都会想到那位善良、热心的师傅,还有那杯温暖的白开水。

2006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栏目组把一座奖杯颁给了一个城市的一群不知姓名的人:青岛的微尘。

事迹源于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要帮朋友捐款。

5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赶紧拿出捐款发票和捐款名册,让他们签下名字和联系方式,可是两人只留下了“微尘”二字。

工作人员感觉名字有些熟悉,翻看以前的记录,发现捐款记录上清晰地记录着:非典时期‘微尘’曾捐款1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救灾时捐过5000元。

后来才知道,原来“微尘”这个名字一直被青岛一些热心人借用,人们纷纷追随这种精神。此后,市红十字会每本捐款记录中,都会有一半以上的捐款人名字是“微尘”。

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捐出2000元,留下了“微尘”的名字;一名年轻母亲带着3岁的孩子,捐出了孩子的1000元压岁钱并留下了“微尘”的名字。

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在捐款后,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一粒微尘”等名字。

“微尘”已经成为青岛市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在经济发展、各种思潮涌动的年代,不断彰显着来自于民间的点点大爱。

一个城市里的善良和爱心,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的脸面!

2

在全国城市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排名里,有一个指标叫“包容度”,就是对外地人的收纳度。

这个指标不仅反映了外来人口的数量占比,还反映了外地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很多城市,博物馆、市民中心或者图书馆等场所都是主要服务本市市民的,甚至有的城市办个公共自行车卡、公交卡都得有本地户口,不然就要交押金。

在面对外地人时,有的本地人还流露出不屑或者排外的偏见,甚至把外地人当做影响治安、市容和环境的因素。

而在杭州几年前率先做了一个决定:杭州的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都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不分本地外地,也不分阶层、身份,甚至包括拾荒者和乞丐!

里边还安排志愿者和义工服务读者,有人担心让拾荒者进来会不会打扰其他读者?

杭州图书馆这样回答:“我们无权拒绝任何人进来看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主要人口都是外地人的深圳,被称为创业者的乐园,吸引了大批有梦想的人去奋斗、定居。

在内地的城市,一般讲两种语言,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其余的语言一概不用,否则会遭人白眼。

但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餐厅酒吧,人们毫无顾忌地说着自己的家乡话,没有人会奇怪。带有各种方言味道的普通话更是成了深圳的流行语言。

从2008年开始,深圳就实施居住证制度,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更加地模糊了本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界限。

新潮服装、时髦发型、西式婚礼、境外旅游,在深圳都大行其道,这些现在已为人们所熟悉的舶来品,也都是在这个城市最早登陆。

所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带到深圳,又重新和深圳的文化融合到一起。

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和尊重,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3

在厦门三屿岛上,栖息着一群白鹭。而在小岛的对岸,一个房地产项目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在小区中心广场设计了两束激光射灯。

测评时却遭到了与会官员和学者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激光灯会惊扰了对面小岛上栖息的白鹭。于是,激光灯方案被断然否决了。

这种对大自然生灵悉心的人文关怀,给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带来了几许温情。

在国内有的城市的红绿灯是配有语音提示的的,而且绿灯快转变为红灯的时候,声音就会越来越急促,这是方便提醒盲人要抓紧过马路了。

电梯配备镜子,那不是给自恋狂准备的,是让残障人士的轮椅比较好倒出来。

有的城市还在市区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自行车和行人等红灯的地方都建有遮雨棚。造型很简单,但足以为等红灯的行人遮挡住阳光和雨水。

还有的城市公厕除了有残障人士马桶以外,还有专门的允许男士进入的母婴室。这样在外逛街的妈妈就可以带小孩在里边方便的换纸尿裤,而爸爸也可以进去帮忙。

胡适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要看三点,一是怎样对待小孩子;二是怎样对待女人;三是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看一个城市也是这样,看如何对待小孩子、老人、孕妇、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

一个城市对人、对自然生灵的敬重和关怀,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4

任何城市开始都是因为人的聚集、人的连接而诞生的。

我们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感受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整洁优美的环境,还有这个城市里的人。

硬件建设只是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骨架,而人才是一个城市的底蕴和灵魂。

有的城市决策者打着经营城市的的理念,大拆大建,拍城市形象宣传片,编写市歌,去打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脸面,而忽视了城市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一个城市里的人,无论是本地世居的还是外乡移民的,都能在这里受到尊重关怀,找到归属感。

幸福的生活,勇敢的追梦,他们真挚的笑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幸福的生活,勇敢的追梦,他们真挚的笑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1

地标建筑,历史古迹,自然景观,市民广场,生态绿地,这些作为现代城市的形象标配,似乎在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

一个城市除了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外,有没有温情的一面,让无论是本地人和异乡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尊重、温暖和归属,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有一年冬天出差返程,遇上大雪高速封路,只能开车从下面国道走。开着导航路过丹阳市的一个镇上时,前方因为一处桥梁施工所以道路改向,可路线不熟,绕来绕去也没找对路。

看到路边的商铺门前站着一个中年男人,像是本地的,于是就上前打招呼问路。

他很热情,但是普通话夹着方言,我没听太明白,他见状就说:“你进屋来暖和下,我给你写纸上就清楚了”。

他进屋从柜台上撕了一页纸,边说边给我画路线,还标注上了方向。然后把纸递给我说“拿着,照这走,准没错!”。

我又问他能接一杯开水放车里不,他爽快的说:你先坐下喝一杯暖和暖和,走时再接满带在车上。

按照他画的路线很顺利的找到了路。这次很平常的问路却温暖了整整一路。那个小城我从来都没去过,如果不是高速封路,我都不会经过。

但是这个古道热肠的陌生人,却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好感,一个简单的逻辑:这个城市里肯定有好多像他这样的好人!

后来每次走高速看到“丹阳”的指示牌时,我都会想到那位善良、热心的师傅,还有那杯温暖的白开水。

2006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栏目组把一座奖杯颁给了一个城市的一群不知姓名的人:青岛的微尘。

事迹源于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要帮朋友捐款。

5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赶紧拿出捐款发票和捐款名册,让他们签下名字和联系方式,可是两人只留下了“微尘”二字。

工作人员感觉名字有些熟悉,翻看以前的记录,发现捐款记录上清晰地记录着:非典时期‘微尘’曾捐款1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救灾时捐过5000元。

后来才知道,原来“微尘”这个名字一直被青岛一些热心人借用,人们纷纷追随这种精神。此后,市红十字会每本捐款记录中,都会有一半以上的捐款人名字是“微尘”。

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捐出2000元,留下了“微尘”的名字;一名年轻母亲带着3岁的孩子,捐出了孩子的1000元压岁钱并留下了“微尘”的名字。

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在捐款后,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一粒微尘”等名字。

“微尘”已经成为青岛市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在经济发展、各种思潮涌动的年代,不断彰显着来自于民间的点点大爱。

一个城市里的善良和爱心,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的脸面!

2

在全国城市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排名里,有一个指标叫“包容度”,就是对外地人的收纳度。

这个指标不仅反映了外来人口的数量占比,还反映了外地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很多城市,博物馆、市民中心或者图书馆等场所都是主要服务本市市民的,甚至有的城市办个公共自行车卡、公交卡都得有本地户口,不然就要交押金。

在面对外地人时,有的本地人还流露出不屑或者排外的偏见,甚至把外地人当做影响治安、市容和环境的因素。

而在杭州几年前率先做了一个决定:杭州的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都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不分本地外地,也不分阶层、身份,甚至包括拾荒者和乞丐!

里边还安排志愿者和义工服务读者,有人担心让拾荒者进来会不会打扰其他读者?

杭州图书馆这样回答:“我们无权拒绝任何人进来看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主要人口都是外地人的深圳,被称为创业者的乐园,吸引了大批有梦想的人去奋斗、定居。

在内地的城市,一般讲两种语言,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其余的语言一概不用,否则会遭人白眼。

但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餐厅酒吧,人们毫无顾忌地说着自己的家乡话,没有人会奇怪。带有各种方言味道的普通话更是成了深圳的流行语言。

从2008年开始,深圳就实施居住证制度,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更加地模糊了本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界限。

新潮服装、时髦发型、西式婚礼、境外旅游,在深圳都大行其道,这些现在已为人们所熟悉的舶来品,也都是在这个城市最早登陆。

所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带到深圳,又重新和深圳的文化融合到一起。

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和尊重,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3

在厦门三屿岛上,栖息着一群白鹭。而在小岛的对岸,一个房地产项目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在小区中心广场设计了两束激光射灯。

测评时却遭到了与会官员和学者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激光灯会惊扰了对面小岛上栖息的白鹭。于是,激光灯方案被断然否决了。

这种对大自然生灵悉心的人文关怀,给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带来了几许温情。

在国内有的城市的红绿灯是配有语音提示的的,而且绿灯快转变为红灯的时候,声音就会越来越急促,这是方便提醒盲人要抓紧过马路了。

电梯配备镜子,那不是给自恋狂准备的,是让残障人士的轮椅比较好倒出来。

有的城市还在市区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自行车和行人等红灯的地方都建有遮雨棚。造型很简单,但足以为等红灯的行人遮挡住阳光和雨水。

还有的城市公厕除了有残障人士马桶以外,还有专门的允许男士进入的母婴室。这样在外逛街的妈妈就可以带小孩在里边方便的换纸尿裤,而爸爸也可以进去帮忙。

胡适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要看三点,一是怎样对待小孩子;二是怎样对待女人;三是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看一个城市也是这样,看如何对待小孩子、老人、孕妇、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

一个城市对人、对自然生灵的敬重和关怀,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4

任何城市开始都是因为人的聚集、人的连接而诞生的。

我们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感受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整洁优美的环境,还有这个城市里的人。

硬件建设只是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骨架,而人才是一个城市的底蕴和灵魂。

有的城市决策者打着经营城市的的理念,大拆大建,拍城市形象宣传片,编写市歌,去打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脸面,而忽视了城市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一个城市里的人,无论是本地世居的还是外乡移民的,都能在这里受到尊重关怀,找到归属感。

幸福的生活,勇敢的追梦,他们真挚的笑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脸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