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苹果以及支付宝实现的人脸识别有何区别?谁更安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苹果以及支付宝实现的人脸识别有何区别?谁更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人脸识别功能安全性如何?

作者:李民民

20年前,西门子基于Bromba公司的刮擦式指纹识别技术,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20年之后,除了指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行业广泛运用之外,基于人脸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开始赋予智能手机全新能力。

2017年开始,智能手机行业领跑者苹果、三星开始在自家旗舰机型上就人脸识别技术在解锁、支付等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2017年9月份,苹果公司发布了应用Face ID人脸识别技术iPhone X,同时期,三星发布了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三星Note8。

国产手机品牌方面,VIVO发布了新增Face Wake面部识别功能的新旗舰X20。相比此前苹果、三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旗舰机上,荣耀7C、荣耀7A的发布则标志千元机全面迎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时代。相信在未来,人脸识别功能也将会像指纹识别那样成为智能手机标配。

“人脸识别”平民化

人脸识别技术除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智能手机、pad等智能终端设备的解锁、验证环节之外,基于人脸检测、对比、查找等细分方向上的研究成果,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远程身份验证、刷脸门禁考勤、安防监控等场景之中。

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人脸识别功能安全性如何?笔者就这两个问题结合实际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支持人工智能识别功能的应用程序来泛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人脸识别认证

与指纹识别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技术层面上讲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到的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使得其更加的复杂,这也决定了相对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仅掌握在全球少数几家企业手中。而归根结底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目前小米、荣耀等国产厂商所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普遍为2D,与iPhone X上所应用的Face ID的3D人脸识别不可同日而语,且其识别效果及安全性并没有达到一定级别,或许这也是国产手机厂商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仍保留指纹识别的原因之一。

3D人脸识别与2D人脸识别最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所处理的人脸特征数据不一样。2D只能分析人脸纹理特征数据,而这些数据容易受到姿态、光照、表情等因素影响,识别率不够理想。而3D除了纹理,还会以深度信息数据模型来反映人脸识别。

3D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它的防伪性,以及受光线、偏转角度的影响小。不过人脸识别3D建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这样的数据计算体量对于2D人脸识别来说呈几何倍增,因此3D人脸识别数据建模对硬件要求很高,自然也就限制了目前的应用。加之3D人脸识别数据库稀少,研究者缺少机器学习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暂时还无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不过按照行业发展共识,人脸识别技术将实现2D到3D的过渡,而决定这个过渡过程长短的便是未来芯片技术和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当计算能力不受制约时,3D人脸识别采集设备成本或将大幅下降,届时,3D人脸识别将取得重要突破。

支付宝“人脸识别”

2015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德国汉诺威电子消费展现场向全球用户演示了支付宝新技术“刷脸支付”。不久后,支付宝宣布上线了面向所有支付宝用户的刷脸识别登录功能,到今天,支付宝刷脸支付已经出现在线上、线下众多的消费场景之中,支付宝用户不仅可以用“刷脸”来取代账号密码登录支付宝,还迎来了靠颜值吃饭的时代。

支付宝刷脸登陆、支付所采用的的人脸识别技术由名为印奇的85后所创立的face++旷视科技所提供,对印奇和face++旷视科技有些许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这家公司有多厉害。该公司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全球十大前沿科技公司之一,并入榜全球最聪明公司位列第 11 名。另一方面,蚂蚁金服携手主导研发了当今大数据计算领域最前沿的开源系统的RISE实验室,还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就基础科研工作展开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实验室。

在此前315晚会曝光的人脸识别漏洞后,支付宝方面表示只对在当前手机上用密码登录成功过的用户才开放人脸登录。同时,除了人脸识别,支付宝还会通过人工智能、风控系统等对账户使用情况进行安全监测以确保安全。

支付宝承诺,任何通过照片处理实现人脸登录,导致账户被盗的,支付宝会全额予以赔付。

不管是当下小米、荣耀等国产厂商推出的2D人脸识别技术,还是iPhone X上的3D人脸识别技术,乃至应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支付宝刷脸登陆、支付,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但是离安全二字或还有一段小距离。若要按照安全性来做一个排名,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风控系统的支付宝金融级别的刷脸登陆、支付的安全性应该排在首位。

人脸识别面前,安全性始终是一把标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苹果以及支付宝实现的人脸识别有何区别?谁更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人脸识别功能安全性如何?

作者:李民民

20年前,西门子基于Bromba公司的刮擦式指纹识别技术,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20年之后,除了指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行业广泛运用之外,基于人脸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开始赋予智能手机全新能力。

2017年开始,智能手机行业领跑者苹果、三星开始在自家旗舰机型上就人脸识别技术在解锁、支付等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2017年9月份,苹果公司发布了应用Face ID人脸识别技术iPhone X,同时期,三星发布了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三星Note8。

国产手机品牌方面,VIVO发布了新增Face Wake面部识别功能的新旗舰X20。相比此前苹果、三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旗舰机上,荣耀7C、荣耀7A的发布则标志千元机全面迎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时代。相信在未来,人脸识别功能也将会像指纹识别那样成为智能手机标配。

“人脸识别”平民化

人脸识别技术除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智能手机、pad等智能终端设备的解锁、验证环节之外,基于人脸检测、对比、查找等细分方向上的研究成果,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远程身份验证、刷脸门禁考勤、安防监控等场景之中。

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人脸识别功能安全性如何?笔者就这两个问题结合实际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支持人工智能识别功能的应用程序来泛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人脸识别认证

与指纹识别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技术层面上讲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到的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使得其更加的复杂,这也决定了相对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仅掌握在全球少数几家企业手中。而归根结底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目前小米、荣耀等国产厂商所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普遍为2D,与iPhone X上所应用的Face ID的3D人脸识别不可同日而语,且其识别效果及安全性并没有达到一定级别,或许这也是国产手机厂商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仍保留指纹识别的原因之一。

3D人脸识别与2D人脸识别最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所处理的人脸特征数据不一样。2D只能分析人脸纹理特征数据,而这些数据容易受到姿态、光照、表情等因素影响,识别率不够理想。而3D除了纹理,还会以深度信息数据模型来反映人脸识别。

3D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它的防伪性,以及受光线、偏转角度的影响小。不过人脸识别3D建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这样的数据计算体量对于2D人脸识别来说呈几何倍增,因此3D人脸识别数据建模对硬件要求很高,自然也就限制了目前的应用。加之3D人脸识别数据库稀少,研究者缺少机器学习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暂时还无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不过按照行业发展共识,人脸识别技术将实现2D到3D的过渡,而决定这个过渡过程长短的便是未来芯片技术和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当计算能力不受制约时,3D人脸识别采集设备成本或将大幅下降,届时,3D人脸识别将取得重要突破。

支付宝“人脸识别”

2015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德国汉诺威电子消费展现场向全球用户演示了支付宝新技术“刷脸支付”。不久后,支付宝宣布上线了面向所有支付宝用户的刷脸识别登录功能,到今天,支付宝刷脸支付已经出现在线上、线下众多的消费场景之中,支付宝用户不仅可以用“刷脸”来取代账号密码登录支付宝,还迎来了靠颜值吃饭的时代。

支付宝刷脸登陆、支付所采用的的人脸识别技术由名为印奇的85后所创立的face++旷视科技所提供,对印奇和face++旷视科技有些许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这家公司有多厉害。该公司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全球十大前沿科技公司之一,并入榜全球最聪明公司位列第 11 名。另一方面,蚂蚁金服携手主导研发了当今大数据计算领域最前沿的开源系统的RISE实验室,还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就基础科研工作展开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实验室。

在此前315晚会曝光的人脸识别漏洞后,支付宝方面表示只对在当前手机上用密码登录成功过的用户才开放人脸登录。同时,除了人脸识别,支付宝还会通过人工智能、风控系统等对账户使用情况进行安全监测以确保安全。

支付宝承诺,任何通过照片处理实现人脸登录,导致账户被盗的,支付宝会全额予以赔付。

不管是当下小米、荣耀等国产厂商推出的2D人脸识别技术,还是iPhone X上的3D人脸识别技术,乃至应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支付宝刷脸登陆、支付,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但是离安全二字或还有一段小距离。若要按照安全性来做一个排名,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风控系统的支付宝金融级别的刷脸登陆、支付的安全性应该排在首位。

人脸识别面前,安全性始终是一把标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