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机无限》加重恐婚恐育,被妖魔化的医疗“真实”终难达大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机无限》加重恐婚恐育,被妖魔化的医疗“真实”终难达大众

以生活中的小细节打动人心,巧妙地将纪实的戏剧性与生活的大众性结合起来。或许这才是这档小众医疗节目能够从视觉和心灵上直抵人心,取得大众情感共鸣的最佳选择。

作者:沐渔

时隔多年,又一档医疗纪实节目开播,湖南卫视4月2日推出的《生机无限》,记录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里,不同医护、不同病人的故事。

该节目开播以来,虽因其“真实”的纪录手法,动人的情感故事,取得一定层面的社会讨论。但同时也不得不被拿来与多年前的医疗纪录片《生门》《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作比较。

纵观目前医疗类节目的综艺市场,《生机无限》的出现再一次将多年来的医患矛盾、医疗进步、生育问题等摆在了观众眼前。

高分在前、情怀消耗,《生机无限》的幸与不幸

选择此时开播,即是《生机无限》的幸运也是它的不幸。在《生机无限》之前,便已有多部聚焦医疗行业的纪实节目,且都口碑不俗,可谓是珠玉在前。

2014年7月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生命缘》是较早在国内推出的医疗题材真人秀,第一季豆瓣评分便高达9.0分。随后,2014年12月在东方卫视开播的《急诊室故事》连续两季获得豆瓣9.6分的不俗成绩。2017年以纪录片形式在卫视端播出的《生门》也获得了9.5分的好评。

网友们对于此类题材,可谓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早前播出的几部医疗纪实节目在观众层面并没有取得很好收视。这次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机无限》,截至笔者撰稿,豆瓣上还暂无评分。而《生机无限》与早前的《急诊室故事》同为恒顿传媒制作,两档节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固定镜头24小时监控拍摄,都使用案例之间的穿插剪辑,使情节发展更加紧凑,故事更为饱满。

与以往医疗纪实类节目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内容情节的推进不再是因为“没钱”“没医保”等经济问题,选取的病例更加贴合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二胎时代”高龄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带来的新挑战,顺产还是剖腹产,这些都是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医疗题材的节目再次被搬上电视荧屏,与国内当前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不论是医疗事业的进步,还是生育观念的转变,都是时代的见证。《生机无限》用三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科室串联出生命诞生(妇产科)、生命成长(儿科)、生命告急(急诊科)三个阶段,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全方位多维度呈现生命的意义。

“妖魔化”的医疗真实极尽煽情,以旁白代替观众感知

医院是个“生死场”,每天在这里都上演着世间最极致的情感状态,呈现着无可逃遁的极致人性。几档医疗纪实类节目都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期能够将最真实的故事呈现在荧屏上,然而节目效果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真实,还需要戏剧性的故事、眼泪、悬念、转折……

《生机无限》采用101个固定摄像头,聚焦中国三家顶级医院,开篇即用十分简洁的旁白将节目拍摄背景进行交代。首期节目“医生的挑战”聚焦生命的成长过程,通过“生”之喜,记录孕妇从经历阵痛到分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生”之急迫,记录在拯救生命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与死神作斗争所创造的奇迹;“生”之成长,记录患儿及家庭从候诊、就诊、住院、手术、术后到康复出院的故事。

与《生门》一样,首期三个故事都是“九死一生”,家属紧张的等待、医护人员忙碌的步伐、医疗器械冰冷的交接,与其说是医疗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孕妇苦难史,网友直呼“看完后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

一部希望唤起大家“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的医疗纪实片,声称“用真实的镜头记录生命的美好与顽强,记录病痛袭来时的爱和陪伴,也记录医生与患者携手挑战病魔的彷徨与坚韧。”最终成了大众口中的“大型反婚反育教育宣传片”,这其中的症结在于,导演编剧在故事的选取上,过分追求戏剧化效果,从万千样例中,选出最具话题争议、手术难度的事例进行呈现。

而不同于《生门》的纯纪实,《生机无限》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空镜头、煽情旁白与幕后采访构成故事内容,“你从出生以后,走上的就是一条单行线,你不可能扭头回来,要怀着敬畏的心去活着,要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健康,你现在所拥有的家庭、亲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深深的皱纹是宝,因为那是爱过你的所有表情,他们模糊的意识是宝,因为那是为你流失的所有智力,他们对你的依赖是宝,因为那是对你的骄傲和信任,这宝贝终究会离去,只要还在,就请好好珍惜”。

靠大比例的采访口述支撑故事线,靠大篇幅的抒情旁白赢取观众共鸣,这样的展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政策审核所希望的“正能量”传递,另一方面则是在降低录制难度,减少观众收看的思考负担。

每一处采访旁白都充满了心灵鸡汤的教育意味,导演编剧在情节推进中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观众进一步思考与感悟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影像纪录本身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

《生机无限》口碑关键在于差异化的温情输出

《生机无限》播出四期以来,显然也意识到了一味旁白抒情凸显生命不易,却在真实性、故事深度上有所欠缺的局限性,最新上线的“家有一宝”“第一次”,并不是争议最大、手术最难的案例,却是在情感上花了较大篇幅进行渲染。

无论是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陪伴,还是两对年轻夫妻截然相反的生育经历,都有效在年轻圈层形成更加广泛的情感共鸣。与前两期节目内容用力渲染手术风险不同,而是选择更加大众的故事,增添观看趣味性,呈现更加普世的情感。

如两位年轻母亲顺产与剖腹产的不同经历中,两位父亲在这一过程中极致的紧张、期待、欣喜,以及前后理想与现实对比的反差萌,没有惊心动魄的难产、触目惊心的血腥、悬念丛生的变故,而是会犯晕犯傻的贪睡老公,娇气矫情的准妈妈,低头族的幽默婆婆,让观众没有对分娩产生任何不适的情况下,看到了两对年轻夫妻苦中带甘的小幸福。

《生机无限》最新两期与开播首期的节目画风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千钧一发的生命抢救,到贴近生活的取材立意,以生活中的小细节打动人心,巧妙地将纪实的戏剧性与生活的大众性结合起来。或许这才是这档小众医疗节目能够从视觉和心灵上直抵人心,取得大众情感共鸣的最佳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机无限》加重恐婚恐育,被妖魔化的医疗“真实”终难达大众

以生活中的小细节打动人心,巧妙地将纪实的戏剧性与生活的大众性结合起来。或许这才是这档小众医疗节目能够从视觉和心灵上直抵人心,取得大众情感共鸣的最佳选择。

作者:沐渔

时隔多年,又一档医疗纪实节目开播,湖南卫视4月2日推出的《生机无限》,记录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里,不同医护、不同病人的故事。

该节目开播以来,虽因其“真实”的纪录手法,动人的情感故事,取得一定层面的社会讨论。但同时也不得不被拿来与多年前的医疗纪录片《生门》《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作比较。

纵观目前医疗类节目的综艺市场,《生机无限》的出现再一次将多年来的医患矛盾、医疗进步、生育问题等摆在了观众眼前。

高分在前、情怀消耗,《生机无限》的幸与不幸

选择此时开播,即是《生机无限》的幸运也是它的不幸。在《生机无限》之前,便已有多部聚焦医疗行业的纪实节目,且都口碑不俗,可谓是珠玉在前。

2014年7月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生命缘》是较早在国内推出的医疗题材真人秀,第一季豆瓣评分便高达9.0分。随后,2014年12月在东方卫视开播的《急诊室故事》连续两季获得豆瓣9.6分的不俗成绩。2017年以纪录片形式在卫视端播出的《生门》也获得了9.5分的好评。

网友们对于此类题材,可谓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早前播出的几部医疗纪实节目在观众层面并没有取得很好收视。这次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机无限》,截至笔者撰稿,豆瓣上还暂无评分。而《生机无限》与早前的《急诊室故事》同为恒顿传媒制作,两档节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固定镜头24小时监控拍摄,都使用案例之间的穿插剪辑,使情节发展更加紧凑,故事更为饱满。

与以往医疗纪实类节目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内容情节的推进不再是因为“没钱”“没医保”等经济问题,选取的病例更加贴合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二胎时代”高龄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带来的新挑战,顺产还是剖腹产,这些都是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医疗题材的节目再次被搬上电视荧屏,与国内当前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不论是医疗事业的进步,还是生育观念的转变,都是时代的见证。《生机无限》用三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科室串联出生命诞生(妇产科)、生命成长(儿科)、生命告急(急诊科)三个阶段,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全方位多维度呈现生命的意义。

“妖魔化”的医疗真实极尽煽情,以旁白代替观众感知

医院是个“生死场”,每天在这里都上演着世间最极致的情感状态,呈现着无可逃遁的极致人性。几档医疗纪实类节目都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期能够将最真实的故事呈现在荧屏上,然而节目效果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真实,还需要戏剧性的故事、眼泪、悬念、转折……

《生机无限》采用101个固定摄像头,聚焦中国三家顶级医院,开篇即用十分简洁的旁白将节目拍摄背景进行交代。首期节目“医生的挑战”聚焦生命的成长过程,通过“生”之喜,记录孕妇从经历阵痛到分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生”之急迫,记录在拯救生命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与死神作斗争所创造的奇迹;“生”之成长,记录患儿及家庭从候诊、就诊、住院、手术、术后到康复出院的故事。

与《生门》一样,首期三个故事都是“九死一生”,家属紧张的等待、医护人员忙碌的步伐、医疗器械冰冷的交接,与其说是医疗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孕妇苦难史,网友直呼“看完后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

一部希望唤起大家“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的医疗纪实片,声称“用真实的镜头记录生命的美好与顽强,记录病痛袭来时的爱和陪伴,也记录医生与患者携手挑战病魔的彷徨与坚韧。”最终成了大众口中的“大型反婚反育教育宣传片”,这其中的症结在于,导演编剧在故事的选取上,过分追求戏剧化效果,从万千样例中,选出最具话题争议、手术难度的事例进行呈现。

而不同于《生门》的纯纪实,《生机无限》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空镜头、煽情旁白与幕后采访构成故事内容,“你从出生以后,走上的就是一条单行线,你不可能扭头回来,要怀着敬畏的心去活着,要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健康,你现在所拥有的家庭、亲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深深的皱纹是宝,因为那是爱过你的所有表情,他们模糊的意识是宝,因为那是为你流失的所有智力,他们对你的依赖是宝,因为那是对你的骄傲和信任,这宝贝终究会离去,只要还在,就请好好珍惜”。

靠大比例的采访口述支撑故事线,靠大篇幅的抒情旁白赢取观众共鸣,这样的展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政策审核所希望的“正能量”传递,另一方面则是在降低录制难度,减少观众收看的思考负担。

每一处采访旁白都充满了心灵鸡汤的教育意味,导演编剧在情节推进中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观众进一步思考与感悟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影像纪录本身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

《生机无限》口碑关键在于差异化的温情输出

《生机无限》播出四期以来,显然也意识到了一味旁白抒情凸显生命不易,却在真实性、故事深度上有所欠缺的局限性,最新上线的“家有一宝”“第一次”,并不是争议最大、手术最难的案例,却是在情感上花了较大篇幅进行渲染。

无论是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陪伴,还是两对年轻夫妻截然相反的生育经历,都有效在年轻圈层形成更加广泛的情感共鸣。与前两期节目内容用力渲染手术风险不同,而是选择更加大众的故事,增添观看趣味性,呈现更加普世的情感。

如两位年轻母亲顺产与剖腹产的不同经历中,两位父亲在这一过程中极致的紧张、期待、欣喜,以及前后理想与现实对比的反差萌,没有惊心动魄的难产、触目惊心的血腥、悬念丛生的变故,而是会犯晕犯傻的贪睡老公,娇气矫情的准妈妈,低头族的幽默婆婆,让观众没有对分娩产生任何不适的情况下,看到了两对年轻夫妻苦中带甘的小幸福。

《生机无限》最新两期与开播首期的节目画风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千钧一发的生命抢救,到贴近生活的取材立意,以生活中的小细节打动人心,巧妙地将纪实的戏剧性与生活的大众性结合起来。或许这才是这档小众医疗节目能够从视觉和心灵上直抵人心,取得大众情感共鸣的最佳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