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民宿该如何发展?文化为魂、运营为躯、人为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民宿该如何发展?文化为魂、运营为躯、人为心

调查显示,目前有60%左右的民宿经营者依然使用传统营销模式。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先进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民宿经营的当务之急。

作者:袁帅

旅游的发展催生了民宿的发展,旅游的热潮让民宿成为了市场的热词,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个人的关注,但什么是民宿?民宿应该如何发展?未来的民宿将何去何从,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实战。

国内民宿发展现状

中国现代民宿的起源基于这几年旅游目的地酒店接待能力不足,从而衍生出来的酒店替代性产品,但因地域差异和逐利性,全国各地的民宿产品五花八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对民宿的定义还没有清晰明确,正走在一个摸索前行的路上。

目前,国内民宿商户每年还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大多数民宿的打造都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的庞大客源进行原土打造,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旅游附属服务产品,且面临着巨大的南北地域上的发展失衡。

据文化和旅游部 官 方 网 站 2018年3月22日发布消息,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意见》指出,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将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旅游领域倾斜,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方式建设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民宿是乡愁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民宿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酒店住宿的补充,应该说民宿是一个独立的业态,一个有故事、有心灵触动的业态。中国的乡村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民宿的发展,要不文化传承较好,本土文化氛围浓郁;要不依赖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以旅游发展附属服务产品的角色而得以存在和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因为本土农民的大量参与,对于提升地方经济,改变民生,帮助地方百姓致富脱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乡村旅游成为了一条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便捷之路,民宿也就成为了乡村旅游主要的经营业态。

让农民把地方文化变成生产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让更多的农民热衷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与生活的融合,不得不说是本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方法,民宿因为是利用本土资源和原有房屋的打造,对与百姓而言进入门槛较低,又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民宿的发展挣到了钱,所以带动效应明显。

进入门槛低、不改变生活习惯、经济收入较高,这无疑给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点,民宿要的就是人情味、要的就是那种质朴的生活状态,对于传承地方乡愁文化而言,不得不说是最好的传承载体,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可以慢慢的完善提升。

民宿发展需要的是时间而非仅仅是资本

民宿成为了热词,自然会得到资本的关注,但因区位不同,文化不同,因此民宿并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无法进行快速复制,资本可能快速复制无数个本土建筑,但却永远无法复制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是岁月的积淀。

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民宿”,在快速的崛起,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加上精致的内部装修,看上去很高雅,但这是真正的民宿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大额度的资金投入打造“民居”,自然就提升了经营成本,成本的提升为了盈利就必须增加售卖价格,这样就在无形之中脱离了大众市场。

走进民宿,我们更多的不是去享受,而是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去感知房屋主人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是金钱无法企及的高度,要做好民宿需要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要耐得住寂寞,品得了乡愁。

民宿的核心不是资本,而是文化,文化才是民宿的灵魂。

民宿,情怀是面子,运营方是里子

目前国内民宿运营主要面临的四大痛点:

1.前期投资大,回收成本缓慢

随着民宿的井喷发展,装修、设计、人工、租金等前期投入也随之上涨。按照民宿终端市场的情况,一栋民宿的投资回报期约在5-8年间。更别说一些远离旅游资源的民宿,投资回报期将更长。

2.民宿平台缺乏运营及推动能力

国内民宿的前身是客栈,与民宿兴起相对的是,作为一种贩卖文化生活的特色产品,民宿没有专业的平台进行运营、推广,渠道相对狭窄。普通游客除了能在一些OTA平台上看到,无法深入了解民宿文化。

3. 民宿经营过于理想化,又想装还想挣钱

做民宿的人都有一种归隐田园、茗茶赋诗的情怀。想着在青山绿水间静看云卷云舒,交一两个好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顺便再把钱挣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民宿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你可能除了当老板之外,还要兼职管家、维修工、保洁员、厨师等一系列活儿。当然,最重要的,你还得赔笑脸。挣钱就要放得下架子,要挣钱就不要想着装逼

4.行业洗牌速度快

所有行业都逃不过资本的追逐,民宿行业也一样;一方面成熟的连锁经营民宿依托火热的市场发展强劲;另一方面,众多小型单体民宿匆忙入市,却面临定位失误,客源不稳,举步维艰。

俗话说的好: 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都是耍流氓!花心思 ,市场会给你认真的报答,民宿的本质应该是“人”。个性化,温度感,才是民宿的归宿。那么,如何运营好民宿,这里有三点建议供参考:

1.以创新思路发展,打造民宿品牌

创新是第一关键要素,以投融资方式,不断吸引外来资本,将政府、投资者、艺术家和村民等参与主体组织起来,不仅要进行资本融合,而且要有思路碰撞、经营创新;发展区域集群化的民宿,以“民宿”的思路重构乡村休闲旅游体系,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经营发展模式。

2.融入当地文化,提升民宿产品附加值

以往的民宿是旅游接待中酒店的补充,几乎所有的民宿都依赖于旅游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客源供给,民宿更多的角色则是旅游服务的附属品,缺乏独立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整个社会越来越缺少真实与信任,更多的则是利用与被利用;金钱与交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朋友而是最无价的人性。而这也必将成为未来人们最迫切的需求。

民宿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宿的场所,更多的时候他提供的是一个生活体验和一份真实,乡土文化的淳朴和百姓的质朴,就是未来人们内心最大的精神需求。观光度假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官上的享受,而乡村度假,将会满足的更多是精神诉求,这不仅仅是是吃和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乡村民宿不少是外来文化人投资,难免出现水土不服。开设民宿如对当地文化缺乏深刻理解,可能弄成四不像,出现定位不当, 导致投资的失败。民宿主亲自动手用当地食材做早餐,并亲自解说当地人文景点,这样的旅游体验与商务酒店的住宿体验完全不同。民宿主不能仅仅把民宿做成提供住宿的地方,而是要打造一个有意思的农家生活体验场域,这样才能提升民宿文化附加值。

3.加强营销传播,推动“互联网+民宿”发展

调查显示,目前有60%左右的民宿经营者依然使用传统营销模式。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先进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民宿经营的当务之急。“互联网+民宿”的发展空间很大,民宿业要把建设民宿网络平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仅为游客提供网络交易方便,而且提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文化衍生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进一步拉长休闲民宿的产业链。

民宿的发展未来必然会走向独立,不必依附其他资源的客源市场,因为民宿所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最真的文化,在这里会有更多的体验和参与,这些更能触动客人的内心世界,民宿不仅仅是民宿,而是一个产业,玩转民宿,就要学会创新衍生,让一切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保持真实,是永远的王道。

情怀是民宿的精神、民宿是情怀的寄托,更多的时候我们玩转的不是民宿而是情怀。

民宿应以文化为魂,运营为躯,人为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民宿该如何发展?文化为魂、运营为躯、人为心

调查显示,目前有60%左右的民宿经营者依然使用传统营销模式。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先进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民宿经营的当务之急。

作者:袁帅

旅游的发展催生了民宿的发展,旅游的热潮让民宿成为了市场的热词,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个人的关注,但什么是民宿?民宿应该如何发展?未来的民宿将何去何从,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实战。

国内民宿发展现状

中国现代民宿的起源基于这几年旅游目的地酒店接待能力不足,从而衍生出来的酒店替代性产品,但因地域差异和逐利性,全国各地的民宿产品五花八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对民宿的定义还没有清晰明确,正走在一个摸索前行的路上。

目前,国内民宿商户每年还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大多数民宿的打造都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的庞大客源进行原土打造,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旅游附属服务产品,且面临着巨大的南北地域上的发展失衡。

据文化和旅游部 官 方 网 站 2018年3月22日发布消息,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意见》指出,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将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旅游领域倾斜,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方式建设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民宿是乡愁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民宿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酒店住宿的补充,应该说民宿是一个独立的业态,一个有故事、有心灵触动的业态。中国的乡村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民宿的发展,要不文化传承较好,本土文化氛围浓郁;要不依赖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以旅游发展附属服务产品的角色而得以存在和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因为本土农民的大量参与,对于提升地方经济,改变民生,帮助地方百姓致富脱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乡村旅游成为了一条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便捷之路,民宿也就成为了乡村旅游主要的经营业态。

让农民把地方文化变成生产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让更多的农民热衷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与生活的融合,不得不说是本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方法,民宿因为是利用本土资源和原有房屋的打造,对与百姓而言进入门槛较低,又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民宿的发展挣到了钱,所以带动效应明显。

进入门槛低、不改变生活习惯、经济收入较高,这无疑给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点,民宿要的就是人情味、要的就是那种质朴的生活状态,对于传承地方乡愁文化而言,不得不说是最好的传承载体,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可以慢慢的完善提升。

民宿发展需要的是时间而非仅仅是资本

民宿成为了热词,自然会得到资本的关注,但因区位不同,文化不同,因此民宿并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无法进行快速复制,资本可能快速复制无数个本土建筑,但却永远无法复制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是岁月的积淀。

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民宿”,在快速的崛起,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加上精致的内部装修,看上去很高雅,但这是真正的民宿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大额度的资金投入打造“民居”,自然就提升了经营成本,成本的提升为了盈利就必须增加售卖价格,这样就在无形之中脱离了大众市场。

走进民宿,我们更多的不是去享受,而是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去感知房屋主人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是金钱无法企及的高度,要做好民宿需要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要耐得住寂寞,品得了乡愁。

民宿的核心不是资本,而是文化,文化才是民宿的灵魂。

民宿,情怀是面子,运营方是里子

目前国内民宿运营主要面临的四大痛点:

1.前期投资大,回收成本缓慢

随着民宿的井喷发展,装修、设计、人工、租金等前期投入也随之上涨。按照民宿终端市场的情况,一栋民宿的投资回报期约在5-8年间。更别说一些远离旅游资源的民宿,投资回报期将更长。

2.民宿平台缺乏运营及推动能力

国内民宿的前身是客栈,与民宿兴起相对的是,作为一种贩卖文化生活的特色产品,民宿没有专业的平台进行运营、推广,渠道相对狭窄。普通游客除了能在一些OTA平台上看到,无法深入了解民宿文化。

3. 民宿经营过于理想化,又想装还想挣钱

做民宿的人都有一种归隐田园、茗茶赋诗的情怀。想着在青山绿水间静看云卷云舒,交一两个好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顺便再把钱挣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民宿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你可能除了当老板之外,还要兼职管家、维修工、保洁员、厨师等一系列活儿。当然,最重要的,你还得赔笑脸。挣钱就要放得下架子,要挣钱就不要想着装逼

4.行业洗牌速度快

所有行业都逃不过资本的追逐,民宿行业也一样;一方面成熟的连锁经营民宿依托火热的市场发展强劲;另一方面,众多小型单体民宿匆忙入市,却面临定位失误,客源不稳,举步维艰。

俗话说的好: 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都是耍流氓!花心思 ,市场会给你认真的报答,民宿的本质应该是“人”。个性化,温度感,才是民宿的归宿。那么,如何运营好民宿,这里有三点建议供参考:

1.以创新思路发展,打造民宿品牌

创新是第一关键要素,以投融资方式,不断吸引外来资本,将政府、投资者、艺术家和村民等参与主体组织起来,不仅要进行资本融合,而且要有思路碰撞、经营创新;发展区域集群化的民宿,以“民宿”的思路重构乡村休闲旅游体系,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经营发展模式。

2.融入当地文化,提升民宿产品附加值

以往的民宿是旅游接待中酒店的补充,几乎所有的民宿都依赖于旅游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客源供给,民宿更多的角色则是旅游服务的附属品,缺乏独立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整个社会越来越缺少真实与信任,更多的则是利用与被利用;金钱与交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朋友而是最无价的人性。而这也必将成为未来人们最迫切的需求。

民宿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宿的场所,更多的时候他提供的是一个生活体验和一份真实,乡土文化的淳朴和百姓的质朴,就是未来人们内心最大的精神需求。观光度假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官上的享受,而乡村度假,将会满足的更多是精神诉求,这不仅仅是是吃和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乡村民宿不少是外来文化人投资,难免出现水土不服。开设民宿如对当地文化缺乏深刻理解,可能弄成四不像,出现定位不当, 导致投资的失败。民宿主亲自动手用当地食材做早餐,并亲自解说当地人文景点,这样的旅游体验与商务酒店的住宿体验完全不同。民宿主不能仅仅把民宿做成提供住宿的地方,而是要打造一个有意思的农家生活体验场域,这样才能提升民宿文化附加值。

3.加强营销传播,推动“互联网+民宿”发展

调查显示,目前有60%左右的民宿经营者依然使用传统营销模式。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先进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民宿经营的当务之急。“互联网+民宿”的发展空间很大,民宿业要把建设民宿网络平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仅为游客提供网络交易方便,而且提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文化衍生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进一步拉长休闲民宿的产业链。

民宿的发展未来必然会走向独立,不必依附其他资源的客源市场,因为民宿所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最真的文化,在这里会有更多的体验和参与,这些更能触动客人的内心世界,民宿不仅仅是民宿,而是一个产业,玩转民宿,就要学会创新衍生,让一切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保持真实,是永远的王道。

情怀是民宿的精神、民宿是情怀的寄托,更多的时候我们玩转的不是民宿而是情怀。

民宿应以文化为魂,运营为躯,人为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