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战下的买房逻辑:一线在关门,二线正抢人三线有陷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战下的买房逻辑:一线在关门,二线正抢人三线有陷阱

买地、买房,千万不能看过去,而要看未来。而决定未来的,就是常住人口。

文/天风

房企拿地、个人买房投资,应该去一线、二线,还是三线?这是一个天问。

从2010到2017,许多房企和买房者,经历了下面这样一个动荡变化的过程:进军一线--------逃离北上广回归三四线------再次回归一二线------再度重仓三四线……

为什么会这样?明源君认为,之前各个城市的命运,随着全国性调控政策的周期起伏,所以很多人看不清楚。

而现在,随着调控常态化,因城施策成为主基调,长效机制则在路上。

全国性的政策周期已经成为过去,悬念消失,城市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

这次决战,比拼的是之前积累的实力,成败已经初现端倪……

1

哪个城市的楼市有前途,

这个数字告诉你!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到2017年为止,春运客流都在持续增长。春运客流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内地去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线城市打工,过年时又回流。

近几年,春运客流的增速越来越慢,并在2018年历史性地出现了客流减少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从三四线去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线城市打工的人,首次出现了减少。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部分内地省市的常住人口,连续几年出现增长。

安徽省2017年的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2016年增加59.3万人,这已经是安徽省连续7年出现人口正增长现象。2017年也是安徽省连续第五年出现人口回流的现象,外出人口回流8.5万人。

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为660万人,其中流入人口为157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流出人口为49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

2017年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3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从2011年以来,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长,最近7年间四川增加了260万人。而在之前十年,四川常住人口减少了288万人。

大家看明白了吗,人口的流动真的在发生变化!一些内地省份的常住人口在增加。

那么,人口到底去哪里去了呢?是回归三四线了吗?

从常住人口增速来看,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口增速一直处于0.3%左右,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速0.5%,也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速。也就是说,人口并没有回归三四线。

人口到底去哪里了?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大家看明白了吗?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在2017年出现了下降,其中上海在2015年已经出现了一次下降。

深圳、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最多。其他增长排名靠前的城市,则都是二线城市,其中大部分是省会!其中,杭州2017年增长的常住人口,是2014年的4倍!长沙的增长也很惊人!

明源君认为,以后,常住人口这个数字,将是影响一个城市楼市的决定因素!甚至唯一因素!

为什么呢?之前,一个城市的楼市,变数是很多的。因为,当时可以“抢钱”。即使本地常住人口不多,只要外地的“土豪”们相信这里的房子会涨,也能卖得很好。有的城市的楼市,投资客撑起了半边天。而现在,调控进一步深化,连海南这样的旅游大省,都搞了5年限售……

“房住不炒”的核心就在于,房子要为常住人口服务,而不能为投资客服务。

“抢钱”已经行不通了,楼市的未来如何,只能看这个城市在“抢人”大战中能否胜出。未来一段时间,常住人口可以持续增长的城市,才有前途……

2

北京上海的门正在逐渐关上

大家首先和明源君一起来看看,2017年,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为什么会下降!

2017年9月、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这样确定规模:“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

而根据统计:2015年上海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达到3145平方公里。2015年上海的总人口已经达到2415万人,2016年为2419.7万。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2015、2016年的数字来计算。剩下的18年,上海的建设用地也只能再增长50平方公里,人口只能再增长80万。上海人口增长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而北京的数字,是更严峻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里这样确定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大家注意到这里面的用词了吗?“减少到”!之所以有这种不寻常的表述,是因为目前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达到2921平方公里,超过了2035年的目标。

也就是说,对比政府规划,北京的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超了,以后要减少建设用地而不是新增。

而北京的人口,如果按照2015年之前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会到2300万,如果那样以后就没有空间了。想要实现政府规划,现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控制。

正是因为北京、上海的土地已经如此稀缺、人口增长的空间已经如此之小,所以,北京、上海近2年都出了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大招,最终在2017年实现了常住人口的减少。

其关键招数有3步:

严格控制入户,入户非常非常难。

限购、限贷加码,让有资格、有能力买普通住宅的人减少。

严厉打击商住,让没资格买普通住宅的人曲线买房变得越来越难。

与此对应的是,深圳针对有学习、有技术的人才的入户政策相对宽松,而一些二线城市的入户便民措施更是惊人。这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还有增长的空间……

3

抢人大战,

最后可能是“能力房价比”说了算

深圳,全日制本科以上一般都可以直接入户,而且入户还会给予1.5万元的奖励,硕士入户奖励更多。而一旦入户,也就有了买房资格。深圳入户如此宽松,是因为深圳的特殊情况:

《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预期目标1480万人,在册户籍人口550万人。常住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达到30%。

2017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万人,其中在册户籍人口为404.8万人。

也就是说,以后3年深圳常住人口每年还可以增加76万人,户籍人口每年还可以增加近50万人……

不过,深圳、广州的房价,目前也都已经比较高了,限贷政策则越来越严,深圳的“三价合一”堵上了最后的漏洞。

对于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人来说,在这2个一线城市买房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小,这2个城市的大门,也正在慢慢关上。

其他省会城市,人口上涨空间更大,可用土地更多,所以吸引人的招数也就更多。

以西安为例,今年前3个月,共有24.5万人落户西安。西安的落户政策,越来越灵活:

通过学历、人才、投资纳税落户的,即便是落在集体户上,也可同步完成举家迁入;只需上传学历资料足不出户即可落户,户籍卡直接邮寄给本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

而长沙等省会城市,落户政策也是非常宽松。

一个人才,到底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会选择那个城市?

明源君今天想提出一个概念:“能力房价比”

能力房价比越高,这个地方吸引的人才就越多。

明源君下面详细阐述这个概念:

首先,一个城市的房价,实际上是由这个城市的综合资源决定的。

包括这个城市的工作机会、医疗学校商业、绿化公园等。调控常态化以后,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将形成一个稳定的阶梯。

一个人才,在不同的城市能获得的薪水,是不一样的。

做类似的工作,在一线的工资可能是3万,在二线的工资则可能是1万5。所以“房价收入比”很难用来说明人的选择过程。

2015之前,因为信贷相对宽松,调控政策也没有那么完备,一个没有什么钱的人,只要踏准了周期,通过高评高贷等灰色操作,在一线也可以买得起房。但是现在调控已经如此之严,房价不再快速上涨,个人能力成为是否能买得起房的决定因素。

将来,大多数人选择城市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一个计算:

我在那个城市可能获得的工资/那个城市的房价=能力房价比

一个毕业生小刘,他毕业的时候分别接到了深圳、重庆2家公司的邀请。

深圳公司开出了20万的年薪,深圳的房价是5万/平方。他在深圳的能力房价比就是:20/5=4

重庆公司开出了12万的年薪,重庆的房价是1.5万/平。他在重庆的能力房价比就是:12/1.5=8

那么,如果小刘认为自己的薪资以后许多年都不会变化,那么他就会断然的选择重庆。

当然,如果小刘有一个师兄,之前在深圳的一家创业公司获得了原始股,毕业8年就有了1000万,那么小刘去深圳,就有每年赚125万的可能,能力房价比有可能变成:125/5=25

这个能力房价比远高于重庆,所以,即使可能性比较小,只要可能性存在,他也可能会选择深圳的……

当然,这个风险比较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所以:

如果从纯理性、低风险的角度来思考,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能力房价比高的二线城市。这个趋势,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

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高素质人才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容易,如果连能力都无法展现,也就不存在计算“能力房价比”的问题了。

二线城市之后几年的发展逻辑,主要可能还是增量开发的逻辑。

明源君最后想说的是:以后一线的机会到底在哪里,三线的风险又在哪里……

4

一线的红利和三线的风险

一线的相关红利,主要包括2个方面:

1、存量改造的红利;2、人口和产业外迁的红利;

1、存量改造的红利,主要有5种途径可以获得

通过拆迁和一级开发重新入市的土地,通过招拍挂获得,财务成本低才敢拿

存量房、自有用地改变用途,保留土地使用权

以北京为例,有将酱油厂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老旧酒店改造成长租公寓等成功案例。这样一来,存量就从需要清理的一般制造企业等变成了“租售并举”的新宠。

自带高新产业或有相关合作对象的房企,替换传统制造企业

上海松江区的某镇,用许多高科技、自动化企业,替换了原有的劳动密集企业、日化企业等等。事实上,一些房企巨头很早就在高科技等领域有广泛布局,有的本身就有相关产业,有的则有相关合作伙伴,他们有实力替换传统制造企业。

和政府合作,做公共项目

上海剩余的40平方公里土地增量空间,要预留约25平方公里作为上海市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这一类公共项目,需要专业的房企来建设,运营,有的也可以成为ppp项目。

发挥想象力,不增加建设用地做新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把地下空间做好的房企,自然就可以获得大量机会。

2、人口和产业外迁的红利,去周边区域做项目可以获得

以北京为例,其疏解人口和产业的去向很明确,一个是通州,还有一个就是雄安。

根据规划,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据说通州人口将从90万人增长到130万人左右,这当然会带来需求的增加。

一位房企老总告诉明源君,如果说以前京津冀的城市相对分散,那么近2年,这个城市圈正在真正形成。

而上海则提出“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的人口和产业,目前已经向周边城市外溢。已经开始在上海周边做小镇等项目的房企,也会有所收获。

如何判断一线周边的一块土地、一个社区的前途?

明源君根据自己的心得,给出以下6个判断标准:

看距离。距离的核心是未来到达城市中心的时间,而不是现在的物理距离。

看产业。本地没有任何产业,完全依靠一二线城市“外溢”的区域注定没有前途。

看资源。不可消灭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政策资源、规划资源则要看城市自己的实力,发展得不好很容易被取代。

看对手。在同样距离内,如果有另一个定位相同又比你强的城市,你的资源无意义。

看邻居。一个社区内的居民如果永远都是1、2年内新迁入的,而没有老居民,这个社区注定成为低端社区。

看自己能力。有强大定位能力、成本能力、产品能力的房企,能充分挖掘地块的价值;融资能力强的购房者,能够挺过调控周期。

3、最大的风险,在没有抢到人、房价却被炒起来了的三四线

上面说到的一线周边的区域,虽然一些是三线,但本质上是属于一线。只要拿地做项目的时候,按照上面明源君所说的原则来做,并没有特别大的风险。强二线周边的区域,也有类似的逻辑。

最大的风险,存在于人口持续流出,房价却在上涨的一些三线城市。

你可能会问,人口持续流出,房价为什么还会上涨呢?主要是通过2个步骤:

棚改货币化、农民进城推动房价上涨。

地方政府为拆迁居民提供资金购买本地住房,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需求,房价上涨。此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农民、乡镇居民,到城市买房,以方便子女入学等,也是动力之一。

房价上涨引来投资潮。

很多投资者并不会作深入分析,他们看到一个三线城市房价连续上涨,就冲进去,还有一些在外打工者,看到家乡房价上涨了就回去置业,构成了房价上涨的第二波动力。

但是,棚改、城市化有放慢和结束的时候。

只要当地人口持续流出,几年之后,该地房价必然大幅下跌,且不再有翻身的机会。

明源君最后想说:

买地、买房,千万不能看过去,而要看未来。而决定未来的,就是常住人口。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城市战争白热化!一线在关门,二线正抢人三线有陷阱,2018去哪买房?

最新更新时间:04/11 13:0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战下的买房逻辑:一线在关门,二线正抢人三线有陷阱

买地、买房,千万不能看过去,而要看未来。而决定未来的,就是常住人口。

文/天风

房企拿地、个人买房投资,应该去一线、二线,还是三线?这是一个天问。

从2010到2017,许多房企和买房者,经历了下面这样一个动荡变化的过程:进军一线--------逃离北上广回归三四线------再次回归一二线------再度重仓三四线……

为什么会这样?明源君认为,之前各个城市的命运,随着全国性调控政策的周期起伏,所以很多人看不清楚。

而现在,随着调控常态化,因城施策成为主基调,长效机制则在路上。

全国性的政策周期已经成为过去,悬念消失,城市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

这次决战,比拼的是之前积累的实力,成败已经初现端倪……

1

哪个城市的楼市有前途,

这个数字告诉你!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到2017年为止,春运客流都在持续增长。春运客流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内地去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线城市打工,过年时又回流。

近几年,春运客流的增速越来越慢,并在2018年历史性地出现了客流减少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从三四线去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线城市打工的人,首次出现了减少。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部分内地省市的常住人口,连续几年出现增长。

安徽省2017年的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2016年增加59.3万人,这已经是安徽省连续7年出现人口正增长现象。2017年也是安徽省连续第五年出现人口回流的现象,外出人口回流8.5万人。

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为660万人,其中流入人口为157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流出人口为49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

2017年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3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从2011年以来,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长,最近7年间四川增加了260万人。而在之前十年,四川常住人口减少了288万人。

大家看明白了吗,人口的流动真的在发生变化!一些内地省份的常住人口在增加。

那么,人口到底去哪里去了呢?是回归三四线了吗?

从常住人口增速来看,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口增速一直处于0.3%左右,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速0.5%,也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速。也就是说,人口并没有回归三四线。

人口到底去哪里了?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大家看明白了吗?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在2017年出现了下降,其中上海在2015年已经出现了一次下降。

深圳、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最多。其他增长排名靠前的城市,则都是二线城市,其中大部分是省会!其中,杭州2017年增长的常住人口,是2014年的4倍!长沙的增长也很惊人!

明源君认为,以后,常住人口这个数字,将是影响一个城市楼市的决定因素!甚至唯一因素!

为什么呢?之前,一个城市的楼市,变数是很多的。因为,当时可以“抢钱”。即使本地常住人口不多,只要外地的“土豪”们相信这里的房子会涨,也能卖得很好。有的城市的楼市,投资客撑起了半边天。而现在,调控进一步深化,连海南这样的旅游大省,都搞了5年限售……

“房住不炒”的核心就在于,房子要为常住人口服务,而不能为投资客服务。

“抢钱”已经行不通了,楼市的未来如何,只能看这个城市在“抢人”大战中能否胜出。未来一段时间,常住人口可以持续增长的城市,才有前途……

2

北京上海的门正在逐渐关上

大家首先和明源君一起来看看,2017年,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为什么会下降!

2017年9月、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这样确定规模:“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

而根据统计:2015年上海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达到3145平方公里。2015年上海的总人口已经达到2415万人,2016年为2419.7万。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2015、2016年的数字来计算。剩下的18年,上海的建设用地也只能再增长50平方公里,人口只能再增长80万。上海人口增长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而北京的数字,是更严峻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里这样确定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大家注意到这里面的用词了吗?“减少到”!之所以有这种不寻常的表述,是因为目前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达到2921平方公里,超过了2035年的目标。

也就是说,对比政府规划,北京的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超了,以后要减少建设用地而不是新增。

而北京的人口,如果按照2015年之前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会到2300万,如果那样以后就没有空间了。想要实现政府规划,现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控制。

正是因为北京、上海的土地已经如此稀缺、人口增长的空间已经如此之小,所以,北京、上海近2年都出了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大招,最终在2017年实现了常住人口的减少。

其关键招数有3步:

严格控制入户,入户非常非常难。

限购、限贷加码,让有资格、有能力买普通住宅的人减少。

严厉打击商住,让没资格买普通住宅的人曲线买房变得越来越难。

与此对应的是,深圳针对有学习、有技术的人才的入户政策相对宽松,而一些二线城市的入户便民措施更是惊人。这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还有增长的空间……

3

抢人大战,

最后可能是“能力房价比”说了算

深圳,全日制本科以上一般都可以直接入户,而且入户还会给予1.5万元的奖励,硕士入户奖励更多。而一旦入户,也就有了买房资格。深圳入户如此宽松,是因为深圳的特殊情况:

《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预期目标1480万人,在册户籍人口550万人。常住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达到30%。

2017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万人,其中在册户籍人口为404.8万人。

也就是说,以后3年深圳常住人口每年还可以增加76万人,户籍人口每年还可以增加近50万人……

不过,深圳、广州的房价,目前也都已经比较高了,限贷政策则越来越严,深圳的“三价合一”堵上了最后的漏洞。

对于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人来说,在这2个一线城市买房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小,这2个城市的大门,也正在慢慢关上。

其他省会城市,人口上涨空间更大,可用土地更多,所以吸引人的招数也就更多。

以西安为例,今年前3个月,共有24.5万人落户西安。西安的落户政策,越来越灵活:

通过学历、人才、投资纳税落户的,即便是落在集体户上,也可同步完成举家迁入;只需上传学历资料足不出户即可落户,户籍卡直接邮寄给本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

而长沙等省会城市,落户政策也是非常宽松。

一个人才,到底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会选择那个城市?

明源君今天想提出一个概念:“能力房价比”

能力房价比越高,这个地方吸引的人才就越多。

明源君下面详细阐述这个概念:

首先,一个城市的房价,实际上是由这个城市的综合资源决定的。

包括这个城市的工作机会、医疗学校商业、绿化公园等。调控常态化以后,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将形成一个稳定的阶梯。

一个人才,在不同的城市能获得的薪水,是不一样的。

做类似的工作,在一线的工资可能是3万,在二线的工资则可能是1万5。所以“房价收入比”很难用来说明人的选择过程。

2015之前,因为信贷相对宽松,调控政策也没有那么完备,一个没有什么钱的人,只要踏准了周期,通过高评高贷等灰色操作,在一线也可以买得起房。但是现在调控已经如此之严,房价不再快速上涨,个人能力成为是否能买得起房的决定因素。

将来,大多数人选择城市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一个计算:

我在那个城市可能获得的工资/那个城市的房价=能力房价比

一个毕业生小刘,他毕业的时候分别接到了深圳、重庆2家公司的邀请。

深圳公司开出了20万的年薪,深圳的房价是5万/平方。他在深圳的能力房价比就是:20/5=4

重庆公司开出了12万的年薪,重庆的房价是1.5万/平。他在重庆的能力房价比就是:12/1.5=8

那么,如果小刘认为自己的薪资以后许多年都不会变化,那么他就会断然的选择重庆。

当然,如果小刘有一个师兄,之前在深圳的一家创业公司获得了原始股,毕业8年就有了1000万,那么小刘去深圳,就有每年赚125万的可能,能力房价比有可能变成:125/5=25

这个能力房价比远高于重庆,所以,即使可能性比较小,只要可能性存在,他也可能会选择深圳的……

当然,这个风险比较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所以:

如果从纯理性、低风险的角度来思考,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能力房价比高的二线城市。这个趋势,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

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高素质人才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容易,如果连能力都无法展现,也就不存在计算“能力房价比”的问题了。

二线城市之后几年的发展逻辑,主要可能还是增量开发的逻辑。

明源君最后想说的是:以后一线的机会到底在哪里,三线的风险又在哪里……

4

一线的红利和三线的风险

一线的相关红利,主要包括2个方面:

1、存量改造的红利;2、人口和产业外迁的红利;

1、存量改造的红利,主要有5种途径可以获得

通过拆迁和一级开发重新入市的土地,通过招拍挂获得,财务成本低才敢拿

存量房、自有用地改变用途,保留土地使用权

以北京为例,有将酱油厂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老旧酒店改造成长租公寓等成功案例。这样一来,存量就从需要清理的一般制造企业等变成了“租售并举”的新宠。

自带高新产业或有相关合作对象的房企,替换传统制造企业

上海松江区的某镇,用许多高科技、自动化企业,替换了原有的劳动密集企业、日化企业等等。事实上,一些房企巨头很早就在高科技等领域有广泛布局,有的本身就有相关产业,有的则有相关合作伙伴,他们有实力替换传统制造企业。

和政府合作,做公共项目

上海剩余的40平方公里土地增量空间,要预留约25平方公里作为上海市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这一类公共项目,需要专业的房企来建设,运营,有的也可以成为ppp项目。

发挥想象力,不增加建设用地做新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把地下空间做好的房企,自然就可以获得大量机会。

2、人口和产业外迁的红利,去周边区域做项目可以获得

以北京为例,其疏解人口和产业的去向很明确,一个是通州,还有一个就是雄安。

根据规划,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据说通州人口将从90万人增长到130万人左右,这当然会带来需求的增加。

一位房企老总告诉明源君,如果说以前京津冀的城市相对分散,那么近2年,这个城市圈正在真正形成。

而上海则提出“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的人口和产业,目前已经向周边城市外溢。已经开始在上海周边做小镇等项目的房企,也会有所收获。

如何判断一线周边的一块土地、一个社区的前途?

明源君根据自己的心得,给出以下6个判断标准:

看距离。距离的核心是未来到达城市中心的时间,而不是现在的物理距离。

看产业。本地没有任何产业,完全依靠一二线城市“外溢”的区域注定没有前途。

看资源。不可消灭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政策资源、规划资源则要看城市自己的实力,发展得不好很容易被取代。

看对手。在同样距离内,如果有另一个定位相同又比你强的城市,你的资源无意义。

看邻居。一个社区内的居民如果永远都是1、2年内新迁入的,而没有老居民,这个社区注定成为低端社区。

看自己能力。有强大定位能力、成本能力、产品能力的房企,能充分挖掘地块的价值;融资能力强的购房者,能够挺过调控周期。

3、最大的风险,在没有抢到人、房价却被炒起来了的三四线

上面说到的一线周边的区域,虽然一些是三线,但本质上是属于一线。只要拿地做项目的时候,按照上面明源君所说的原则来做,并没有特别大的风险。强二线周边的区域,也有类似的逻辑。

最大的风险,存在于人口持续流出,房价却在上涨的一些三线城市。

你可能会问,人口持续流出,房价为什么还会上涨呢?主要是通过2个步骤:

棚改货币化、农民进城推动房价上涨。

地方政府为拆迁居民提供资金购买本地住房,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需求,房价上涨。此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农民、乡镇居民,到城市买房,以方便子女入学等,也是动力之一。

房价上涨引来投资潮。

很多投资者并不会作深入分析,他们看到一个三线城市房价连续上涨,就冲进去,还有一些在外打工者,看到家乡房价上涨了就回去置业,构成了房价上涨的第二波动力。

但是,棚改、城市化有放慢和结束的时候。

只要当地人口持续流出,几年之后,该地房价必然大幅下跌,且不再有翻身的机会。

明源君最后想说:

买地、买房,千万不能看过去,而要看未来。而决定未来的,就是常住人口。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城市战争白热化!一线在关门,二线正抢人三线有陷阱,2018去哪买房?

最新更新时间:04/11 13:0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