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杨仁文研究笔记,作者刘欣越,三文娱获得授权转载。
肖恩·豪:《漫威宇宙》作者。通过连续几十年跟踪观察、与数百名漫威风云人物深度访谈,详尽探究了漫威帝国近80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漫威宇宙》读书笔记
书中主要人物简介
1、马丁·古德曼:出版商,创始人
2、斯坦·李:马丁·古德曼的小舅子,专门负责漫画板块,是漫威的创始人
3、杰克·科比:知名画师,《神奇四侠》的重要创作者
4、罗伊·托马斯:斯坦·李之后漫威第一任主编
5、吉姆·舒特:漫威史上最具变革力的主编
6、佩雷尔曼:露华浓董事长,漫威收购商
1939年,马丁·古德曼在《文学文摘》采访时说:“如果你有一部作品走红了,那么就再接再厉,这样保准能赚大钱。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流行风潮上就行了,别想着脱离大众文化走什么高雅路线。”
古德曼是一位出版商,他旗下拥有众多的杂志。古德曼有一个爱好:愿意雇佣自己的亲属,并且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公司。他将漫画这部分的业务交给了自己的小舅子:斯坦·李。确切的说,斯坦·李才是漫威帝国的掌舵人。
漫威起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39年到1943年,漫画行业销售额从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了3000万美元。在这些销售额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兵。毕竟像《美国队长》这类“逃出纳粹要塞”、“柏林闪电战”、“东条背后的恐怖阴谋”故事,基本都躺在美国大兵的背包里。
战争结束后,漫画失去了最大的阅读群体,与此同时,少年犯阴云笼罩着战后的美国,漫画成为众矢之的,年轻人受伤手上的犯罪漫画被收缴,许多小镇组织了漫画焚烧活动。
此时,最流行的漫画已经不再是《美国队长》之类描述纳粹的故事,恐怖漫画、战争漫画(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时异常流行)正在大行其道。恐怖漫画随着EC公司(EC Comics)的《恐怖地下室》、《恐怖地穴》的热卖而成为热点。
在新一轮漫画热点出现的时候,漫威没能成功上车,相反,它正面临困境。大量库存的漫画仍旧是以二战为背景创作的,此时已经跟不上市场潮流。同时,市场又对漫画抵制严重,销售量严重萎缩。老板古德曼决定压缩出版量,对漫画师进行裁员。
1956年底,古德曼将漫画公司出让给了独立新闻公司,但独立新闻公司属于漫威的死对头DC公司,所以漫威的每周发行量被压缩到了8刊(即只能发行8种不同的漫画刊物),且退居二线。这是漫威史上第一次跌入谷底。
漫画行业的第一个“敌人”:沃瑟姆
对漫画行业造成了如此重创的关键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沃瑟姆。他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他在1954年发表了文章《无辜者的教唆犯》(Sedution of the innocent),对各种各样的犯罪、恐怖、超级英雄漫画(包括描绘家庭暴力、性虐待和可怕的谋杀画面)当中耸人听闻的内容,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剖析和攻击,并指出这是导致少年犯罪的最重要因素。沃瑟姆的研究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共鸣,随后美国参议院少年犯罪小组委员会的成员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并邀请沃瑟姆作为专家证人提起诉讼。毫无疑问,漫画行业在此次诉讼中败下阵来。
当著名画师迪克·艾尔斯向女儿所在的学校基金会捐赠了一箱亲笔签名的漫画后,被基金会毫不留情的退了回来,还附上了请求烧掉他它们的纸条。在沃瑟姆发难的两年中,漫画产业的作品萎缩了一半,15家大型漫画出版公司倒闭。留存下来的漫画公司,必须按照规定宣扬真善美,恐怖、暴力都不允许出现在漫画中,使得漫画的受众大幅减少。在电视机刚出现的时候,漫画却像被拔了牙的老虎一样,蔫蔫的。
员工都解雇了,斯坦·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众多的画师都转行了:广告、文案……
只剩下斯坦·李还是在办公室里埋头创作。如果《美国队长》已经过时,那什么才会是下一个风口呢?
跌入谷底的漫威:再创IP
斯坦·李在着手塑造一幅英雄人物联盟画面——《神奇四侠》。在今天看来,就是在塑造一个巨大的IP。
对内容的塑造,是IP宇宙的能量之源。让英雄人物同时超越现实、贴近现实,或许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斯坦·李写下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英雄之间不能爱吵架呢?”
《神奇四侠》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甚至会吵的不可开交。蜘蛛侠是一个道德负重下的忧郁少年。《复仇者联盟》是古老神话与科技前沿的有机结合。将近50岁的大叔斯坦·李依旧像一个大男孩似的,创作漫画。
漫画中的宏大叙事已经不存在,所谓盲目的英雄情结也开始逐渐变弱,对细节、矛盾的塑造,是读者的新需求。他也意识到,单独的英雄难以在市场中长时间存活,只有将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让畅销的角色互相交流、战斗,甚至恋爱,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大IP,将故事塑造的更为丰满、生动,才能不断的吸引新的读者。
意外收获:漫威新模式
在斯坦·李对漫画的剧情提出高要求的时候,不知不觉塑造了所谓的“漫威新模式”:会写剧本的画师才是好员工。画师需要根据斯坦·李写的大纲构造出整个故事情节,要将只有几句话的故事梗概扩展为10多页的漫画,要求画师不仅要画的生动形象,还要有构造故事的脑洞。这种工作模式导致众多的画师辞职。“我一个人做着画师和编剧的双重工作,却只能拿画师的一份薪水,这太不公平了。”留下来的画师,如迪克特、科比都是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他们是漫威的顶梁柱,撑起了《神奇四侠》、《银影侠》等经典作品的一片天。
到1965年时,漫威的杰作已经出现在康奈尔大学的物理课堂和科尔盖特的校报上。斯坦·李开始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演讲,向大学生推销漫威的作品。漫威仍然在创作着令人惊奇的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拓展市场,并通过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象征符号和大众热点与时代精神产生共鸣。
意外的是,弥合斯坦·李与画师们之间合作关系的,梦想的成分居少,薪水起了主导作用。不同于皮克斯创始初期大家高涨的热情、不求报酬的梦想精神,漫威的这些知名画师,通常都是为了薪水来回跳槽,甚至拿着漫威的薪水,偷偷的把画好的作品交给漫威的死对头DC,然后拿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交给漫威充数。在利益纠纷中,漫威《神奇四侠》的创作者杰克·科比要求古德曼补偿其版权费,古德曼决绝了他,在这场毫无疑问没有赢面的利益纠葛中,科比出走了。“我觉得我们马上就要关门了,在我看来,杰克·科比是漫威的脊梁骨。”
漫威的运营之伤:元勋出走
漫威宇宙的核心是超级英雄,所有员工的存在都是为了保证整个宇宙的顺利运行。随着公司的发展,如何维持并开发漫威宇宙的市场能量,成为管理层最关心的问题,利益分歧引发的人员交替等问题摆在眼前,青春期的漫威,充满了烦恼。
对于利益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漫威的众多元勋纷纷“离家出走”。整个20世纪70年代,斯坦·李都在平复元勋离职所带来的混乱。杰克·科比(《神奇四侠》的创意者)的离去,索尔·布罗德斯基也离开了。这已经不是斯坦·李第一次看着这些为漫威添砖加瓦的人离开了:1941年发生过一次,当时乔·西蒙和杰克·科比走了;在1949年又发生了一次,当时他被迫解雇了自由职业画师;1957年再次发生,他被迫解雇了手下的员工。如今不同的是,不是他被迫解雇,而是画师主动离开。或是去投奔对手DC公司,或是去创立独立的漫画工作室。
有传闻称,斯坦·李之所以不辞辛苦的从事漫画事业,并非希望振兴这些粗制滥造的怪物,这个行业已经三番四次的处在灭绝的边缘。虽然他努力改善世人对漫画的普遍看法,却并不愿意做这艘破船的陪葬品。
“对地球上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言,漫画市场是最糟糕的市场,其中的原因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在这个行业里,即便你登上巅峰,你所得到的成就感、安全感和收益都是不高的,远比不上广播、电视、电影或是其他任何普通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丁点所有权,拥有它的是出版商。所以,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其他行业呢?”
为了摆脱漫画行业的禁锢,斯坦·李希望休假去拍一部电影《怪物制造者》,在此期间,他将漫威的所有事情托付他人。这是斯坦·李第一次将漫威的旗舰英雄放手,他的内心很忐忑,最终,摆脱漫画行业的动力胜利了。他将所有的事情托付给了托马斯。
漫威史上第一次征服对手DC
就在斯坦·李休假期间,古德曼眼见没了斯坦·李和科比之后,漫画事业一直在稳步前进。古德曼就谋划了一记阴招,想要一了百了的征服DC。
当漫威和DC就漫画涨价达成共识后(在1962年曾经从10美分涨到12美分,在1969年又涨到15美分),握手言和的双方同意将每本漫画的容量从36也扩充到52也,单价也提高到25美分。
仅过了一个月,古德曼就开始减少页数,价格也降到了20美分,并向报刊亭提供更丰厚的利润分成,确保漫威的漫画能够占据最好位置。与此同时,DC还在谋划如何增加页数来提高价钱,彻底中了古德曼的圈套,等到反应过来,将价格降到20美分时,他们已经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
古德曼的儿子奇普·古德曼在1971年将漫威角色授权给了史蒂夫·兰博格,一位顶着爆炸头的音乐会主办商。这位音乐商意识到,如果斯坦·李跳槽到DC,对漫威而言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公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斯坦·李成为漫威的董事长&发行人,他可以决定创作什么,发表什么,发行多少,不再受到古德曼的限制,随后,将古德曼的儿子奇普·古德曼踢出局。
摆脱限制的漫威,再次起航
“是时候进入第二阶段了,漫威依然很年轻,充满活力、热忱和专注。我们不可能就此止步,躺在昨日成功的余温中。”当斯坦·李成为董事长后,他任命托马斯成为主编。
其实,让斯坦·李放弃自己赖以成名的身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总是很不放心将漫威的旗舰英雄交到别人手上。
面对漫威漫画的低迷销量,如何才能再一次调动粉丝的热情呢?在斯坦·李将人物都交给员工后,他们做出了惊人的改变——杀死了一系列人物。
“我们的观点不同、态度不同,想要表达的东西也不同,而且当时正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所以当我们得到这些角色时,就告别了循规蹈矩的路子。”为了振兴《超凡蜘蛛侠》,托马斯和康威杀死了一个配角格温·史黛西,一位惹人怜爱的小姑娘,这件事情迅速在粉丝中掀起轩然大波,随后,莱恩·韦恩杀死了《无敌浩克》中的一个配角,托马斯又杀掉了《恐怖之旅》中的鸭子霍华德,有愤怒的粉丝甚至寄来一只鸭子的尸体。
不断的杀死配角,让原本波澜不惊的漫画再一次热起来,变成了粉丝们讨论的话题,因为他们不确定下一次,漫威会杀死谁。
就在斯坦·李为成为董事长后繁复的会议心烦的时候,接替他位置成为主编的托马斯也不堪重负。“没有人听托马斯的,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漫威的元勋,凭什么要听一个毛头小子的,斯坦·李一定是疯了。”
1970年,托马斯被繁复而又无聊的管理工作彻底压垮,他向斯坦·李提出了辞职,辞职之后作为全职画师,为漫威提供作品,很显然,斯坦·李不想让自己的爱将为对手工作。
屋漏偏逢连夜雨。古德曼父子对于新的投资方将奇普·古德曼踢出局的事情怀恨在心,新成立了一家漫画公司叫做复仇者,虽然斯坦·李轻松的击败了复仇者,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行业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漫画热卖。“已经没有人买漫画了,这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行业,而我们也都非常清楚,我们只是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而已,我们心里都计划着到1980年出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
所以,漫画行业就这么完了么?
漫威试水影视行业:初获成功
斯坦·李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向电影转型,自己也参与了很多电影制作。与好莱坞、电影电视行业的合作,拯救了销量自由落体的漫威。托马斯为漫威发现的黑马《星球大战》,虽然是由一群不怎么知名的演员演的,但是托马斯笃信其可以成功。当现象级电影《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也带动了相关漫画的销量暴涨,同时,电视剧《绿巨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不出意外,那些坐在家里看电视机的孩子们,在看完这些作品后,也会选择去报刊亭买一份漫画来看。随着印刷次数的不断增加,公司终于从经济危机的边缘回来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斯坦·李却没有从中得到丝毫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不管一切变得多么成功,他一直都惴惴不安的害怕有一天所有人都消失不见,留着他一个人再次硬着头皮挑大梁,”一位编剧说。
漫威宇宙以其系统化和整体化,从一种意识形态角度规划了一个宏大的“幻觉”场景。不过,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内容的扩展,宇宙整体变得越来越重,漫威想推动它前进已经越来越困难。
在过去几年里,高层总是用“瞧,我的孩子,吃根棒棒糖吧”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就像家长管教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但是我们不是小孩子!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是创作者!是时候站出来让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了。“对版权的抗争始终是一个隐形炸弹,爆发时带来了行业的剧烈变革。
虽然《星球大战》提升了漫威的销量,但这只是特例而已,整体上,漫威还是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接着,异常史无前例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东北部,对报刊杂志的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漫威办公室里的混乱更是让这种局面雪上加霜。
1978年1月,在吉姆·舒特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他就忙着对不断扩张的编辑部门进行结构大调整,无暇顾及漫威眼下所印制的漫画。舒特雇用了一支年轻而多样化的队伍,为漫威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斯坦·李说,电视机正在让我们的下一代人成为不读书的人,漫画就像是可以对抗这一快速蔓延的风潮的最后武器。要不是因为有漫画,大部分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书了。”但事实上,他最希望看到的却是漫威能够在好莱坞顺风顺水,脱离出版业,朝着他预想的影视业出发。
发掘优质粉丝,垂直销售大幅提升销量
漫画的粉丝总是一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为漫画发掘一些优质粉丝,成为了漫威目前的首要任务。针对粉丝市场可以推出一系列较高品质的产品,这个想法其实已经酝酿很久了。
“通过这种全新的发行方式,你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为特定的观众量身定做,而不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大规模销售服务,这样你就有可能让漫画走进正经书店。”
即使漫画的总体销量在走低,但是粉丝/收藏家的数量却在大幅上升。事实上,漫威的确做到了,让漫画从街边的报刊亭走进各大书店,30岁的卡罗尔·卡利什功不可没。在她的游说下达成了许多政策,让受益的零售商感受到他们的状态决定着发行商的状态,谈下了沃顿书局和道尔顿书店的分销事宜。如同热爱着漫画一样,她也热爱着销售。而零售商也热爱着她。
就在漫画销售如火如荼的时候,埋藏已久的版权问题变得不可忽视,在大家的强烈抗议之下,版权法终于开始真的在漫画行业生效了。各大巨头为了竞争优质的画师,DC首先提出给旗下画师、创作者以版权税,超过10万美元销售额后可提成4%。漫威迫不得已,也开始以类似的方法给作者提成,但取消了其余的奖励。不过这都无所谓,当时爆款漫画的销量大多超过10万美金,提成已经让画师们赚的盆满钵满。同时,新的激励机制也让画师有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为漫画开启了新的角色时代。
在漫威这个大机器不断向前的过程中,舒特意识到,有必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整理,让观众看到漫威都创造了什么。对浩瀚宇宙的全面整理形成了一本书——《漫威宇宙官方手册》。这本手册不仅让漫威专业户的热潮达到了顶点,也让所有员工的贡献都被摆在了读者面前。
梳理完漫威的浩瀚著作后,吉姆·舒特认为,漫威的历史太长了。角色长达20多年的历史,使得故事缺乏新意,缺乏创作空间,如果是这样,不如推到重来。将这些人物都送走,再以另一种方式让他们回归。在他们杀死几个角色之后,无数惊恐的孩子们给他们寄来了无数的信件。“我当时还不了解孩子们与这些角色之间有多么深的羁绊。这些角色都是活着的,你明白吗?这才是整个漫威宇宙的真谛。”
舒特不在乎,舒特要的是,一切重来。舒特的改革为漫威带来了一些成效,但总体而言,并没能将漫威真的推倒重来。“他当时不明白,漫威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他是领袖,他不能让一切归零之后再希冀一切爆发。”
背靠好莱坞公司:毫无益处
斯坦·李仍然在积极的向好莱坞公司发出各种橄榄枝,希望能够让漫威摆脱出版业。终于,新世界收购了漫威。这本来应该是斯坦·李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却为漫威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新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影视公司,他们希望通过收购漫画公司来创作心得影视剧、电影,达到像《星球大战》那样的效果。但是糟糕的事,新的收购方独揽大权却不懂漫画。无数次的改稿、驳回让画师们精疲力尽,纷纷辞职。“这是一场噩梦,他们不懂漫画,而且毫无品味。”愤怒的画师们将滞销的漫画堆成小山,上面贴着舒特的照片,进行了焚烧。
“后来想想,这很过分,可我们当时就那么做了。”新世界的领导层很看重舒特的才能,但在这次焚烧事件之后,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舒特已经无法再领导这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了。舒特辞职,由舒特改造的漫威新时代落下帷幕。“他过去帮助把漫威建立成了一个庞大的主宰者,但是后来自己却否认了这样的运作模式,而且还认为必须要推倒重来,但是你也知道,主宰者不可能说重来就重来,他太着急了。”叮咚,所有的漫威人收到一条消息,“邪恶的女巫已经死了”,舒特彻底告别了漫威。
漫画行业的末日狂欢
郁金香式的漫画投资热,让漫画行业迎来了末日狂欢。
在漫威新一轮的出售中,露华浓的董事长佩雷尔曼吞下漫威之后,漫威开始了在资本市场沉浮的后半生。虽然漫画行业看起来行将就木,但是华尔街的资本家们可不在乎这一点,他们想的是如何榨取漫画行业的最后一点利润。
资本的诅咒,就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宝盒,让漫威变得混乱不堪。漫威开始变着花样出版漫画,银色墨水版、普通墨水版、塑封板……零售商们甚至举办午夜狂欢来售卖漫画书,营造出漫画书售卖很火爆的假局面。导致收藏家们也一度加入了抢购的行列。同时,新加入的资本家为漫威提供了新的赚钱途径。通过印刷闪光金属色的封面,或者附带一些廉价的小玩意,漫威的漫画销量直线上升。
事后看来,有人将这一时刻比做打开了潘多拉宝盒。“我利用了市场的需求,并满足了投机者的贪婪。创造产品去满足需求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什么过错。不过,我现在认为,利用消费者非理性牟利和约会强暴是没有差别的。”策划白金版《蜘蛛侠》的销售主管在几年后用文字表达了后悔之情。公司一方面集中精力谋求最大化的利润,另一方面又与创作部门保持相当远的距离。不懂创作,不懂漫画,肆无忌惮的扩张为漫威日后的破产埋下了炸弹。
此时,斯坦·李仍然在电影行业打拼,希望能为漫威找到机会。卡梅隆筹备《蜘蛛侠》电影是个不错的机会,斯坦·李开始进行全国巡回推销,他不厌其烦的向人们讲述漫威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述漫威创造的角色,漫威的公司文化,最重要的是,讲述蜘蛛侠的神奇和特别之处。斯坦·李享受这个过程,他终于有望带领漫威脱离出版业,跨入电影业。
但这时,漫威内部的创造力正在逐渐缩水,形成漫威核心竞争力的创作部门受到越来越少的关注,画师们的出走和抗议,使得场面更加混乱。漫威开始变得用小花招代替画师成为镁光灯下的主角。“让更多画师参与编剧并不能带来优秀的漫画。”既然画师们变得无足轻重,那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呢?
随后,因为不满公司制度,马里布漫画公司和8名出走的画师宣布成立想象漫画公司,每个画师都可以拥有知识产权和作品的编辑控制权,并为漫威的画师们敞开大门。漫威众多的画师都加入了想象漫画公司。
这时,《巴伦周刊》刊登了一篇分析漫威的文章,指出泡沫即将破裂。记者发现漫威首轮公开募集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发展壮大漫威,而是被转移到了佩雷尔曼的其他资产中。“漫威在1月份开始了新一轮的提价,并花样百出的利用各种小机关来摧毁消费者的抵抗力。在走访了十几家漫画书店后,我看到了一箱又一箱滞销的漫画,在将近6个月前,它们还在热卖。”这一报道对漫威的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与此同时,投资方对于画师们“幼稚”的抗议方式毫不在意,他们迅速的收购了卡片公司FLEER,此后,漫威的漫画都会搭配着卡片一起售卖,却并没有为销量作出多大贡献。对IP价值的过度挖掘,透支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供给的过分扩张使得销量对比显得惨淡,看起来像是一场庞氏骗局。
漫画师们的黄金时期——“家国不幸诗人幸”
与漫画销售惨淡不同的是,漫画师们迎来了黄金时期。1990年起,几乎所有的画师们都可以拿到版权税,可以享受很好的提成。画师们再也不是穷而高冷的艺术群体,他们从高冷的艺术殿堂走出来,走进世俗烟火之地,开豪车,买房子,用钱让专业球队的拉拉队长成为自己的女朋友,歌舞升平。他们看待金钱的方式变得和摇滚明星、电影明星一样,他们不再着重于创作漫画,而开始寻找不同的作乐方式。这就像是一场自我毁灭的过程。每个画师在经济改善之后,都为自身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
那漫威的新东家是如何描绘漫威未来的漫画版图呢?漫威帝国的业务中,漫画将仅占10%,漫威要变成一个商业帝国,准备销售服装、化妆品和其他东西,漫画只配占管理层10%的时间。在这种局面下,漫威漫画的竞争力、创新程度开始陡然下降,甚至走上了自我抄袭的路子。
为了防止员工议论,公司出台了新规定,工作室仿佛成了老大哥。“假如有人说漫威的坏话,如果他是员工,那么就会被开除,如果不是,就会遭受其它方面的惩罚。漫威弥漫着极度凶险的气氛,让你知道绝不能透露公司的任何一点风声。”当编辑部的员工还在竭尽全力应对提升产品种类的内部命令时,漫威还在继续他的收购热潮。在那个夏天,它以1.58亿美元买下了欧洲的贴纸和杂志公司。佩雷尔曼说,“我不看漫画,我觉得我没必要看啊?”漫威当年的财报出来后,显示亏损4800万美元,股价重创,漫威裁掉了4275名员工。漫威的老员工,几乎全部出走。
拥抱迪士尼——重新活过来的漫威
经历了纷繁的股权之争后,漫威终于稳定下来了。但漫威未来走向何方?
在漫画行业中承载着历史负重的漫威,在影视行业中找到了出路。
拥抱迪士尼,为漫威开启了新篇章。漫威最终的大爆发,仍然是在影视行业。随着《钢铁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雷神》的热映,漫威终于开始变得有活力起来。2009年华特迪士尼宣布以40亿美元收购漫威娱乐公司。对漫威而言,回归正宗,即是回归永无止尽的英雄之旅。漫威的历史,是英雄的创造史,无数的画师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漫画中,创造了无数的英雄故事,这些英雄故事都是漫威的积淀,是漫威在破产之后的另一扇门。
斯坦·李一手打造了漫威,是他的坚持才让漫威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创作者之间的版权之争,让他痛失好友,甚至与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友互为敌人。
2011年,88岁高龄的斯坦·李在《复仇者联盟》发布的那个夜晚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如何看待漫画产业对其创作者是否公平。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觉得没有必要想那么深。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创作了一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变得非常成功,那么不管是谁获得了报酬,都应该让这个创作的人分享一部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多数的情况是,不止是创作的问题了。许多人一起将一样东西做了出来,没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他们只是一起做这件事情,你明白么?”也许斯坦·李并不在意版权之争,他只在意谁能让漫威继续生存下来。
漫威就像是一个成长的孩子,他总是走走停停,还会绕远路。从一个人的手上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上,但是不变的是他们无尽的英雄之旅。
(本文来自杨仁文研究笔记,微信号为YangrwInternetMedia 。杨仁文,方正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执行董事、传媒首席&海外首席分析师。)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