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网站Skift.com最近报道了一位设计师的获奖作品—Paperclip Design的设计师James SH Lee因为作品--能变形的“蝴蝶”椅,摘得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乘客创新头奖。
这一奖项由来自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独立评审进行,意在鼓励航空乘客领域的创新想法,从新的顾客apps,社交工具到座椅设计。
机舱日益拥挤已经是实实在在的新问题,而Lee的设计正要解决这一痛点。它使得航空公司能根据实时需要为不同航线调整客舱配置,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机上空间。
“灵活的座椅形态能帮助航空公司战胜不确定性。需求从来不是持续和可预测的--它随季节变化,随每周不同的工作日变化,随市场的不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固定的配置形态会损失机会和效益。”Lee在澳大利亚新闻网站news.com的文章里说。
Lee同时也负责一项扶手的设计,能解决两胳膊肘相碰的尴尬,还有猫鼬经济座位,能消除保护膝盖的必要。目前,蝶形椅已经成为这名香港设计师的一记重磅。在Skift网站上曝光之后,Lee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关注还来自一家机械公司,这家公司一直抱怨对地面、空中以及中间一切环节的侵权行为。Lee像是把旧名称包进茧中,加入自己的可折叠想法,这一座椅就焕然一新,重新取名叫“蝴蝶”。
新名称对应的这一设计,能熟练地变形,展开两翼。座椅变成床没什么新奇的,但这项设计所结合的特点却是独一无二,受益的不仅是渴望舒适的乘客,还有对高昂成本痛心疾首的航空公司。
那么有没有航空公司愿意安装这种座椅呢?
目前为止没有。
一个座椅制造商需要先对这项设计感兴趣,处于客户的利益,并买下它,然后必须卖出去,制造,验证,生产,最后安装。以上一切如果会发生,那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发生这一切,选出蝶形椅的其中一位评委是这样认为的。这破天荒的IATA乘客创新大奖使争论导向有利于“蝴蝶”的一方,同时还有其他类似的座椅设计。
航空公司业务战略家、行业作家Nawal Taneja,同时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是被“蝴蝶”座椅概念吸引的评委之一。他这样评价:
“看看那些惠及乘客的设计概念是有值得的,他们能提升乘客体验—对航空公司来说也有可能带来更高利润。虽然可折叠座椅的设计并不新奇,但这一设计值得深入探究。”
在豪华经济舱中,“蝴蝶”座椅能交错布置,避免相邻乘客肘部相碰。在777大小的客舱里,座椅扶手间距可以达到53厘米,和市场上的商务舱间距一样。其他亮点还有大鸡尾酒托盘,一侧的座位口袋,可调节的搁脚凳。
而在商务舱,“蝴蝶”座椅能展开成为这个行业里拥有最大表面积的卧床之一,从头到脚长195.6厘米。座椅变成了私人套房,侧带一个沙发。这种变成一张床的设计可能使“蝴蝶”进入一些航班的头等舱。一张椅子,三个舱位,都合适。
在飞机内饰展览会上,Lee获得了三项享有盛名的水晶舱奖;评审由飞机内饰专家担任。设计师Lee此前还获得过不少国际大奖,比如美国星火设计奖和红点奖。
奖项不一定能说服航空公司,但一门好生意可以。
“学术研究表明,在欧洲短途航线上使用的折叠座椅带来了3.3%的收入增长,这对航空业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全球的净利率在0到4%之间。‘蝴蝶’帮助长途航线拓展了收益。”设计师Lee说。
对未来的客舱来说,空间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他一些之前被遗忘的折叠椅概念,现在已经在天上飞了。之前对这些设计爱理不理的航空公司和制造商现在要三思了。
安装新内饰的成本也使得灵活的客舱选择变得吸引人。它能让航空公司很快改变航班路线,而不需要先让飞机暂停运行,拿去安装新的机舱产品。
Taneja解释了这门生意中,蝴蝶新座椅带来的好处。
“对我来说,多余空间带来的成本是未知的,如果有的话,它是机舱的空间效益,是贵宾座的高收费,以及潜在的更高满载率。另外,当人们普遍认为商务旅行利润更高时,航空公司需考虑:当地成本航空最终闯进洲际市场,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持续吗?”
这位行业战略老将提到了挪威穿梭航空,捷星航空,新加坡酷航,巴西蔚蓝航空以及其他低成本航空公司,并把他们视作变革者,使得航空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机上产品和机舱陈设。这些清瘦型航空的机舱配置将改变他们竞争对手的机舱摸样。尽快适应机舱竞赛,对航空公司来说就是一场达尔文进化论中优胜劣汰的游戏。
Taneja相信,低成本航空带来的这些变革,一旦在这些长途航线和跨国服务上取得成功,会对机舱设计带来戏剧性的长久且普遍影响。
“到那时候,”他说,“商务舱价格会下降,这就带来座椅配置的利润问题。那么只要机舱的设计选择对这家航空公司不利,从头到尾,都会有重新配置的成本。所以说,尽管折叠座椅的想法不新,但仍然值得去看一些不同的想法,以便判断他们的经济可行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