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去年BCH(比特现金)成功分叉起,市场上就掀起了一股分叉币浪潮。
这和国内监管政策收紧密相关。
2017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代币发行)定性为非法融资,随后,币圈的大佬们迅速将目光瞄准了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首次分叉发行)。
IFO,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重新分叉出一种新的加密货币,并空投给比特币或其他分叉币持有者。这种发行模式,在初始阶段就简单粗暴地建立了一定范围的群众基础,打开了用户市场。
举个例子,微信和淘宝为什么那么牛?得用户者得天下。
对于虚拟货币来说,持有者的信心更是起着决定生死的关键作用。货币符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直至它像法币那样得到认可,就能交易流通起来。
天使投资人吴世春说,市场上98%的token(代币)都是泡沫。另一位投资人Ryan Selkis则表示,做好研究功课,在一大堆贬值的数字货币里,总会有少许金子冒头。
今天特地整理了几款主流分叉币,供币友们对比参考:
1. LBTC(闪电比特币)
LBTC是第一个引入DPOS共识机制的分叉币。
所谓DPOS,类似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股东投票机制,受托人由投票产生,平时代表普通民众行使权力和决策。一旦他们打算利用手中的权力干坏事,就会马上被踢出去。
相比POW(工作量证明)引发的算力集中,POS(权益证明)引发的持币集中,DPOS(委托权益证明)属于大幅度缩小节点,通过弱中心化提高效率的方法。秒级的共识验证十分抓人眼球。
简单比较一下,比特币(PoW机制)出一个块要10分钟,区块大小只有1M,理论上每秒仅能完成6笔交易;而LBTC,出块只要3秒,配合2M的区块大小,每秒可以达到上千笔交易,真真正正的快如闪电!
But,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少强有力的服务器,3秒一个块的速度实在hold不住,然后就出现了3月初LBTC挖坑挖分叉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LBTC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效,应该将出快速度调整到30秒一个,否则无法保留区块链分布式的全节点,也就降低了信任、安全与隐私。
2. SBTC(超级比特币)
最大亮点是开发团队成员,其中包含大名鼎鼎的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
区块容量大小为8M,总发行量2121万个,超过比特币总量21万个,据说是分叉预挖的奖励。
首富站台,嘘头十足,再加上超发的部分,怎么看怎么像收割韭菜。
预挖部分的分叉币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资本拉高币价后卖出套利的筹码。
首席研究员洪蜀宁曾说,真正意义上的IFO是不应该有预挖行为的,因为这违背了比特币开发、公平、自由的初衷。
3. UBTC(比特联储)
UBTC在初始阶段继承了比特币的PoW挖矿机制、UTXO模式、总量(2100万)、出块时间、减半时间,近期为了实现智能合约,做出了一系列的预先升级:
1、出块速度从10分钟调整为1分钟;
2、难度调整周期为10个块调整一次;
3、出块奖励调整为1个UBTC;
4、UBTC总量从2100万调整为2000万;
5、奖励的成熟期为7200个块;
结合此前已经实现的SegWit隔离见证技术,可以说大大地加快了区块传输速度,并增强了链的可扩展性。
而总量的缩减,在目前分叉币普遍对标比特币发行2100万个,甚至超发的市场风向下,是比较值得深思的一步棋。这是否有助于泡沫的消减,还有待时间验证。
其他,如BTG(比特金)、BCD(比特币钻石)等等分叉币,团队技术力量不够,区块链主网不够稳定,市场关注度也一路走低,前景不太明朗。
目前看来,虚拟货币监管收紧是大势所趋。伴随靴子落地,“真金”总能付出水面,那就是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团队运营和项目落地能力的加密货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