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三):与陌生人演出你的家庭纠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三):与陌生人演出你的家庭纠葛

那些带着问题而来的参与者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渴望能把内心最痛苦的纠葛表达出来,找到一个破局的着力点,“家庭系统排列”就是他们的“着力点”。

快乐、宁静、安定,这些描述正向心灵感受或心理状态的词,正在成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的奢侈品。宗教信仰和心理治疗曾是大部分人选择抵达心灵安宁的方式,但现如今,在这两者之间,也诞生了一些试图帮助人们快速解决心灵问题的消费方式。

心灵疗愈产业,或者说广义的心理咨询疗法,包括催眠、芳香疗法、气功、线上凝视、叙事疗法、心理剧等等,还有一些名字无法直观理解,却融汇了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的方法,看上去十分新奇玄妙。

但实际上,这类“灵性治疗”的实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60年代,灵修就在西方蔚然成风。冷战、经济衰退、反战游行和嬉皮士运动,当现实世界的虚无颓丧撞上遥远神秘的东方文化,“精神家园”成为一代人的追求,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些名人参与灵修也为众所周知,比如著名的披头士乐队两次印度之行和乔布斯的印度灵修经历。

1968年在印度参加冥想修行的披头士乐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由香港和台湾,这股风气也传到了内地,全民气功热就是典型场景。

抛开当时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关系变迁急剧,是大众寻求心灵治疗的社会背景。某种程度上,这和当下国内灵性治疗的发展状况有些相似。

据统计,国内目前有5000-9000万抑郁症患者,同时有近两亿人群需要心理支持。然而,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这意味着很多人常年生活在高度压力之下。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心理咨询消费普及不足,给灵性疗法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为了搞清楚灵性疗法为什么会流行?以及它是否能真的能帮人找到内心的平静?我报名参加了两个关于灵性治疗课程。

第一个课程设在广州某个酒店的会议室里,叫做家庭系统排列(以下简称“家排”),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发展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念。

在海灵格看来,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牵连”造成的。而将“牵连”的原因显露出来,往往就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排”是一种体验程序,目的在于释放和解决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压力。

根据海灵格的理论,比较典型的“家排”是以团体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的。通常,现场有十多个参与者,在家排导师的引导下坐成一圈,要咨询或解决个案问题的人被称为案主,案主挑选其他人代表其家庭成员,家排导师在旁观摩。

尽管很多专业的心理学者认为,“家排”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有效性,只能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辩证地看待。但近年来,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内发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我这次家排课的导师龙秀美原来是媒体从业者,有过心理学基础,接触家排后被它吸引,自己成为了推广者。其他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是女性,三四十岁居多,有初次体验者,也有参加过很多次的导师“粉丝”,甚至还有一位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

他们带来的苦恼各不相同,病症、事业,或是感情,但又都逃不出一个核心词——“关系”,其中最多的就是与父母、与伴侣的家庭关系问题。

参与者蒋虹霖的个案环节,让我印象深刻。

她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关系矛盾,关于感情,牵涉到自己、母亲和男友的关系。她认为自己的母亲控制欲过强,不满意自己的男朋友,一直让她相亲,而男友又对自己时冷时热,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完全保护她。

在龙老师的引导下,她选择了三位参与者分别扮演自己、过去和未来,把他们排列在会场中间,静静地坐在一旁,治疗过程就开始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有点类似心理戏剧,代表角色们或是步伐移动,或是肢体拉扯,甚至有人开始呼喊、哭泣、倒在地上挣扎,借此表演出案主的家庭关系、情感纠葛。不过,在“家排”理论中,这一切的进行都并非人为有意识地安排,而是受自然发生的“场”和“能量”所主导。

当几位代表角色正在情绪爆发,我被龙老师突然选中上场,站在场边。

我一开始有点懵,想努力放空自己,感受一下所谓的“场”。这时,其中一位代表角色突然愤怒地冲着我走过来,我被吓得连连后退,不停地耸肩,很难说是被惊吓后的条件反射,还是被他们所说的“能量”驱动的反应。

但代表角色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步步向我逼近,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只好拉住她的手握了握,表示友好,她才逐渐平静下来。事后,龙老师告知我,我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加害者的角色,这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借助让我颇为困惑的“代表感应”,龙老师给出了蒋虹霖她的解读。她认为蒋虹霖没有活在真实的状态,而是在一个理想的家庭关系的梦里还没醒过来,如果继续下去,是没有未来的。

课程结束后,我和刚刚的几位参与者聊天。蒋虹霖告诉我:“觉得豁然开朗。”她认为老师讲的那些道理其实她都懂,但通过他人扮演代表角色传达的情绪,她才真正地能感同身受,有动力让自己下决心尽早做出改变。

其他几个参与者的观点比较相似,她们都对家排的理论和形式深信不疑,感觉自己从中找到了“出口”,或觉得既然不能证伪,也不能用科学解释它,就相信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本能感受。

科学寻求解释,心理治疗寻求疗愈。

尽管至今我对家排的原理仍感到玄妙,但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相较于充满好奇的我,那些带着问题而来的参与者们更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渴望能把内心最痛苦的纠葛表达出来,找到一个破局的着力点,“家排”就是他们的“着力点”。

毕竟,对于陷在精神困境里裹足不前的人们,有一个可以开始的起点很重要。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三):与陌生人演出你的家庭纠葛

那些带着问题而来的参与者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渴望能把内心最痛苦的纠葛表达出来,找到一个破局的着力点,“家庭系统排列”就是他们的“着力点”。

快乐、宁静、安定,这些描述正向心灵感受或心理状态的词,正在成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的奢侈品。宗教信仰和心理治疗曾是大部分人选择抵达心灵安宁的方式,但现如今,在这两者之间,也诞生了一些试图帮助人们快速解决心灵问题的消费方式。

心灵疗愈产业,或者说广义的心理咨询疗法,包括催眠、芳香疗法、气功、线上凝视、叙事疗法、心理剧等等,还有一些名字无法直观理解,却融汇了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的方法,看上去十分新奇玄妙。

但实际上,这类“灵性治疗”的实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60年代,灵修就在西方蔚然成风。冷战、经济衰退、反战游行和嬉皮士运动,当现实世界的虚无颓丧撞上遥远神秘的东方文化,“精神家园”成为一代人的追求,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些名人参与灵修也为众所周知,比如著名的披头士乐队两次印度之行和乔布斯的印度灵修经历。

1968年在印度参加冥想修行的披头士乐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由香港和台湾,这股风气也传到了内地,全民气功热就是典型场景。

抛开当时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关系变迁急剧,是大众寻求心灵治疗的社会背景。某种程度上,这和当下国内灵性治疗的发展状况有些相似。

据统计,国内目前有5000-9000万抑郁症患者,同时有近两亿人群需要心理支持。然而,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这意味着很多人常年生活在高度压力之下。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心理咨询消费普及不足,给灵性疗法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为了搞清楚灵性疗法为什么会流行?以及它是否能真的能帮人找到内心的平静?我报名参加了两个关于灵性治疗课程。

第一个课程设在广州某个酒店的会议室里,叫做家庭系统排列(以下简称“家排”),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发展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念。

在海灵格看来,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牵连”造成的。而将“牵连”的原因显露出来,往往就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排”是一种体验程序,目的在于释放和解决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压力。

根据海灵格的理论,比较典型的“家排”是以团体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的。通常,现场有十多个参与者,在家排导师的引导下坐成一圈,要咨询或解决个案问题的人被称为案主,案主挑选其他人代表其家庭成员,家排导师在旁观摩。

尽管很多专业的心理学者认为,“家排”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有效性,只能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辩证地看待。但近年来,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内发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我这次家排课的导师龙秀美原来是媒体从业者,有过心理学基础,接触家排后被它吸引,自己成为了推广者。其他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是女性,三四十岁居多,有初次体验者,也有参加过很多次的导师“粉丝”,甚至还有一位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

他们带来的苦恼各不相同,病症、事业,或是感情,但又都逃不出一个核心词——“关系”,其中最多的就是与父母、与伴侣的家庭关系问题。

参与者蒋虹霖的个案环节,让我印象深刻。

她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关系矛盾,关于感情,牵涉到自己、母亲和男友的关系。她认为自己的母亲控制欲过强,不满意自己的男朋友,一直让她相亲,而男友又对自己时冷时热,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完全保护她。

在龙老师的引导下,她选择了三位参与者分别扮演自己、过去和未来,把他们排列在会场中间,静静地坐在一旁,治疗过程就开始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有点类似心理戏剧,代表角色们或是步伐移动,或是肢体拉扯,甚至有人开始呼喊、哭泣、倒在地上挣扎,借此表演出案主的家庭关系、情感纠葛。不过,在“家排”理论中,这一切的进行都并非人为有意识地安排,而是受自然发生的“场”和“能量”所主导。

当几位代表角色正在情绪爆发,我被龙老师突然选中上场,站在场边。

我一开始有点懵,想努力放空自己,感受一下所谓的“场”。这时,其中一位代表角色突然愤怒地冲着我走过来,我被吓得连连后退,不停地耸肩,很难说是被惊吓后的条件反射,还是被他们所说的“能量”驱动的反应。

但代表角色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步步向我逼近,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只好拉住她的手握了握,表示友好,她才逐渐平静下来。事后,龙老师告知我,我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加害者的角色,这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借助让我颇为困惑的“代表感应”,龙老师给出了蒋虹霖她的解读。她认为蒋虹霖没有活在真实的状态,而是在一个理想的家庭关系的梦里还没醒过来,如果继续下去,是没有未来的。

课程结束后,我和刚刚的几位参与者聊天。蒋虹霖告诉我:“觉得豁然开朗。”她认为老师讲的那些道理其实她都懂,但通过他人扮演代表角色传达的情绪,她才真正地能感同身受,有动力让自己下决心尽早做出改变。

其他几个参与者的观点比较相似,她们都对家排的理论和形式深信不疑,感觉自己从中找到了“出口”,或觉得既然不能证伪,也不能用科学解释它,就相信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本能感受。

科学寻求解释,心理治疗寻求疗愈。

尽管至今我对家排的原理仍感到玄妙,但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相较于充满好奇的我,那些带着问题而来的参与者们更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渴望能把内心最痛苦的纠葛表达出来,找到一个破局的着力点,“家排”就是他们的“着力点”。

毕竟,对于陷在精神困境里裹足不前的人们,有一个可以开始的起点很重要。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