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是一致的。科学家指出,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网络和影视剧,会让用户的大脑跟吸毒者的大脑一样。所以,是时候关注行为上瘾问题了。

所评图书:

书名:《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作者:(美)亚当·奥尔特

译者:闾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可穿戴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那就是人们竞相“刷步数”。新闻里说,带上十多个手机不停走来走去、为公司女同事刷步数的男士,被称为“暖男”。还有人会将可穿戴设备装在小狗身上,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自己在微信运动的排行中名列前茅。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不愿采用纯粹欺骗的方式来获得步数成绩。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寒冬或是酷暑,“刷步族”都一如既往,工作或家务再忙,能抽出一点儿时间,也要赶紧去走两步。

刷步数不能说是完全错的,因为可以带动不太积极的人持久参与锻炼。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的行为开始变得盲目。不在少数的人会大大超过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走得太多,练得太多。

这就是一种行为上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用户上瘾的其实仅仅是微信运动这样一个小功能上的排序,以及自己的步数数字引起的朋友点赞的数量。

行为上瘾现象非常常见,比如不断刷朋友圈、微博,哪怕用户添加的好友数量接近微信允许的上限、微博互粉好友也以千计,会快速不断闪跳出更新的内容,很多用户也乐此不疲。通宵追剧、没日没夜打游戏,这分别是许多女生和男生拿来打发节假日时间的方式,习惯甚至延伸到平时,哪怕因此荒废了学业,或者干脆不去上班。而上班族的行为上瘾表现为,会经常拿起手机查看——虽然你知道,如果别人有要紧事找你,会给你打电话;通过微博、微信私信以及邮件联系的事务,一般情况下不是那么紧急,但你还是忍不住每隔十来分钟打开手机。

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是一致的。科学家指出,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网络和影视剧,会让用户的大脑跟吸毒者的大脑一样。所以,是时候关注行为上瘾问题了。

专注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理学、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亚当·奥尔特警告提出,在用户沉湎于iPad、iPhone时,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世时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这两种设备;著名的互联网评论家、《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不允许孩子在卧室里使用屏幕。其他的社交网络、电子产品知名企业的创办者、高管在家庭生活中也大多采用了类似的规定。这些技术专家、技术精英之所以选择一种看似剥夺了家庭成员自由选择权的“专横”管理方式,是因为先于大众就意识到,行为上瘾具有严重性,电子产品和网络服务很容易让人上瘾。

亚当·奥尔特在其所著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解析了上瘾行为的由来,指出了行为上瘾背后的心理设计技巧,并从用户视角指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的行为成瘾,并借鉴其原理引导人们在正确的事项和目标上发力。

研究药物上瘾的专家发现,药物之所以会让人形成难以摆脱的依赖,与药物强有力的改变了人的大脑基础有关——大多数时候,大脑仅仅释放极少量的多巴胺,但药物却可以一次性的让多巴胺大量喷涌,但在这之后,人们将很难再习惯低多巴胺水平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药物成瘾者往往会拼命获取更多的成瘾物,一些时候不顾一切的加大摄入量。

上瘾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只制造短时间的快乐(释放渴望),而以很长时间的痛苦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物上瘾与追剧、玩游戏等行为上瘾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上瘾机制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指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经历着空前浓厚的目标文化”,强调实现目标带来的幸福、快乐,为此付出代价是可取的。而技术为此提供了随时查看进度的便利。这是为什么连步行锻炼,都会因为可穿戴技术与社交网络的结合,而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行为的原因。

目标文化还要对接实时化的积极反馈。如前述,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微信运动上的步数数据与排名,跟我们的数据与排名可以获得好友点赞有关。实际上,电子游戏、手机游戏为了增强用户的黏性,往往会想办法在玩家突破关卡等挑战时,给出令人愉悦的反馈。《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书中还指出,要让用户对游戏、赌博、恶搞视频、社交平台上的好友更新等产生强烈的期待,还因为这些服务的入门挑战几乎没有难度,但随着用户的使用会逐渐升级难度,让人产生掌控感,从而沉浸其中,出现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说的“心流”状态。

20世纪70年代,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尔玛·蔡格尼克从餐厅服务员的行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效应,那就是服务员可以非常清楚的记住顾客的点单,哪怕是一个上百桌、每桌客人不同点单的大型餐厅,但服务员在顾客菜品上齐结账后就会迅速遗忘顾客点单内容。这一效应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任务、体验,会比已经完成的任务和体验更深地占据我们的认知。玩游戏、追剧成瘾的奥秘,同样在于此。购物网站甚至也引入了蔡格尼克效应,通过大量举办所谓的促销活动、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强化顾客如果未买就等于个人损失的心理,然后会经常挂念着购物网站的促销活动和优惠。这种情况下,用户通常会大大超出自己和家庭的合理需要,买下许多根本用不完的纸巾、洗发水、洗衣粉、袜子、鞋。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强调,我们必须设法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而今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起他们的父辈更大,如果他们因为动画片和游戏甚至药物变成上瘾一族,就更可能在学业竞争中频频受挫,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书作者建议,家长、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自然交流、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提升其社交能力;实在无法排除电脑、手机等屏幕设备使用时,要限定使用场景(如不允许拿进卧室)和使用时间。

当然,因行为上瘾受到困扰的对象,更多的是成年人。《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指出,行为上瘾和药物上瘾非常相似,也就是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基础,仅仅强调意志力来推动戒瘾是非常困难的。要戒除行为上瘾,可以考虑替代品,培养新的、更好的习惯;远离诱惑的环境,比如游戏上瘾的人要坚决卸载手机里的游戏,不要进网吧;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借助社交环境来约束自己。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书中也谈到了借鉴行为上瘾的心理机制,来促进人们的储蓄行为,让人们更加持续、积极的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是一致的。科学家指出,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网络和影视剧,会让用户的大脑跟吸毒者的大脑一样。所以,是时候关注行为上瘾问题了。

所评图书:

书名:《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作者:(美)亚当·奥尔特

译者:闾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可穿戴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那就是人们竞相“刷步数”。新闻里说,带上十多个手机不停走来走去、为公司女同事刷步数的男士,被称为“暖男”。还有人会将可穿戴设备装在小狗身上,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自己在微信运动的排行中名列前茅。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不愿采用纯粹欺骗的方式来获得步数成绩。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寒冬或是酷暑,“刷步族”都一如既往,工作或家务再忙,能抽出一点儿时间,也要赶紧去走两步。

刷步数不能说是完全错的,因为可以带动不太积极的人持久参与锻炼。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的行为开始变得盲目。不在少数的人会大大超过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走得太多,练得太多。

这就是一种行为上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用户上瘾的其实仅仅是微信运动这样一个小功能上的排序,以及自己的步数数字引起的朋友点赞的数量。

行为上瘾现象非常常见,比如不断刷朋友圈、微博,哪怕用户添加的好友数量接近微信允许的上限、微博互粉好友也以千计,会快速不断闪跳出更新的内容,很多用户也乐此不疲。通宵追剧、没日没夜打游戏,这分别是许多女生和男生拿来打发节假日时间的方式,习惯甚至延伸到平时,哪怕因此荒废了学业,或者干脆不去上班。而上班族的行为上瘾表现为,会经常拿起手机查看——虽然你知道,如果别人有要紧事找你,会给你打电话;通过微博、微信私信以及邮件联系的事务,一般情况下不是那么紧急,但你还是忍不住每隔十来分钟打开手机。

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是一致的。科学家指出,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网络和影视剧,会让用户的大脑跟吸毒者的大脑一样。所以,是时候关注行为上瘾问题了。

专注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理学、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亚当·奥尔特警告提出,在用户沉湎于iPad、iPhone时,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世时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这两种设备;著名的互联网评论家、《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不允许孩子在卧室里使用屏幕。其他的社交网络、电子产品知名企业的创办者、高管在家庭生活中也大多采用了类似的规定。这些技术专家、技术精英之所以选择一种看似剥夺了家庭成员自由选择权的“专横”管理方式,是因为先于大众就意识到,行为上瘾具有严重性,电子产品和网络服务很容易让人上瘾。

亚当·奥尔特在其所著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解析了上瘾行为的由来,指出了行为上瘾背后的心理设计技巧,并从用户视角指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的行为成瘾,并借鉴其原理引导人们在正确的事项和目标上发力。

研究药物上瘾的专家发现,药物之所以会让人形成难以摆脱的依赖,与药物强有力的改变了人的大脑基础有关——大多数时候,大脑仅仅释放极少量的多巴胺,但药物却可以一次性的让多巴胺大量喷涌,但在这之后,人们将很难再习惯低多巴胺水平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药物成瘾者往往会拼命获取更多的成瘾物,一些时候不顾一切的加大摄入量。

上瘾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只制造短时间的快乐(释放渴望),而以很长时间的痛苦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物上瘾与追剧、玩游戏等行为上瘾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上瘾机制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指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经历着空前浓厚的目标文化”,强调实现目标带来的幸福、快乐,为此付出代价是可取的。而技术为此提供了随时查看进度的便利。这是为什么连步行锻炼,都会因为可穿戴技术与社交网络的结合,而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行为的原因。

目标文化还要对接实时化的积极反馈。如前述,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微信运动上的步数数据与排名,跟我们的数据与排名可以获得好友点赞有关。实际上,电子游戏、手机游戏为了增强用户的黏性,往往会想办法在玩家突破关卡等挑战时,给出令人愉悦的反馈。《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书中还指出,要让用户对游戏、赌博、恶搞视频、社交平台上的好友更新等产生强烈的期待,还因为这些服务的入门挑战几乎没有难度,但随着用户的使用会逐渐升级难度,让人产生掌控感,从而沉浸其中,出现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说的“心流”状态。

20世纪70年代,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尔玛·蔡格尼克从餐厅服务员的行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效应,那就是服务员可以非常清楚的记住顾客的点单,哪怕是一个上百桌、每桌客人不同点单的大型餐厅,但服务员在顾客菜品上齐结账后就会迅速遗忘顾客点单内容。这一效应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任务、体验,会比已经完成的任务和体验更深地占据我们的认知。玩游戏、追剧成瘾的奥秘,同样在于此。购物网站甚至也引入了蔡格尼克效应,通过大量举办所谓的促销活动、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强化顾客如果未买就等于个人损失的心理,然后会经常挂念着购物网站的促销活动和优惠。这种情况下,用户通常会大大超出自己和家庭的合理需要,买下许多根本用不完的纸巾、洗发水、洗衣粉、袜子、鞋。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强调,我们必须设法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而今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起他们的父辈更大,如果他们因为动画片和游戏甚至药物变成上瘾一族,就更可能在学业竞争中频频受挫,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书作者建议,家长、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自然交流、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提升其社交能力;实在无法排除电脑、手机等屏幕设备使用时,要限定使用场景(如不允许拿进卧室)和使用时间。

当然,因行为上瘾受到困扰的对象,更多的是成年人。《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这本书指出,行为上瘾和药物上瘾非常相似,也就是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基础,仅仅强调意志力来推动戒瘾是非常困难的。要戒除行为上瘾,可以考虑替代品,培养新的、更好的习惯;远离诱惑的环境,比如游戏上瘾的人要坚决卸载手机里的游戏,不要进网吧;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借助社交环境来约束自己。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书中也谈到了借鉴行为上瘾的心理机制,来促进人们的储蓄行为,让人们更加持续、积极的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