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启动微改善,制造企业的革新就不那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启动微改善,制造企业的革新就不那么难

单个的微改善建议,在企业家、企业经理人看来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汇集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力量。

所评图书:

书名:《精益制造052:微改善》

作者:(日)柿内幸夫

译者:李清玉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东方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日本著名的工厂重建与现场管理专家、株式会社柿内幸夫技术士事务所董事长、多摩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柿内幸夫的新书《微改善》,并列为“精益制造”书系的最新一本。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是面向日本制造业的企业家而写的。书作者指出,日本的制造业尽管保持着几十年以来的一贯较高品质,但在全球竞争和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前景却非常不理想,原因是,日本式的精益制造往往单方面强调企业一方的运作效率,包括设计能力、制造现场的协同运转效率及成本管理能力——这在流水线大工厂时代可谓无往不利的利器,但在需求更加多元的数字时代、智能制造时代,却因为没有缩小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所以陷入了不利的发展环境。

这本书为此提出了“微改善”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日本的制造企业学会高频度的小幅度改善,不断适应技术进化、市场变化和客户需要,变得更加灵敏。谁来进行“微改善”呢?员工。《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要求日本的制造企业要尽可能将问题的提出、改进以及如何进行协作和创新的主动权,从决策者、部门下放到一线员工。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对于正在加速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中国制造业业界,具有直观的参照意义。事实上,海尔等企业,多年前就已经开启了类似的现场改善、微改善体系,这方面经验应当加速推广扩散。

之所以要求“微改善”而不是幅度更大的“改善”,是因为在制造企业中,大幅度的改善、改进、改良,往往都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设计与调试,而这必然又将改善的权限局限在决策者和部门两个层级——这样一来,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现场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也不利于更好的对接市场。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指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微改善”容易被提出,而关系重大、试错代价高昂的“改善”,就完全不同了。书作者以他本人指导过的企业案例为据指出,许多企业要求员工提交创新、改善的建议,甚至高额悬赏,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员工在现场能够捕捉到的基本上是单个角度的、特定流程或环节的问题线索,能够生发点子,但这些跟成熟建议是两回事。

在本书提出了微改善的四项原则:一是要鼓励员工从自己的视角,挖掘业务流程中的细节来提出意见或建议,不必奢求独创性,可以是模仿,要从实用效果出发;二是要对提交“微改善”建议的员工给予赞赏;三是在微改善制度推行一定时间后,可以开始明确鼓励员工提出自己工作以外的流程、部门的微建议;四是郑重对待员工的微改善建议,将之“可视化”,如印制成手册、张贴在园区、纳入电子手册,等等。

单个的微改善建议,在企业家、企业经理人看来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汇集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书中以大量实例证明员工有提出微改善建议的能力,而且员工的这些建议往往能够与决策者、决策部门在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思路构成互补。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书中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将诸多的微改善建议,纳入实施,继而提升企业绩效,并确保企业触角缩小与市场需求、客户声音的距离。首先,要调整绩效考核的方式,在组织决策环节就要确保将“整体最佳”原则作为制度建设的指针,打破部门各自为政、局限于追求部门利益的藩篱。其次,微改善建议推行中,决策者、业务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沟通,要鼓励部门、员工“站在下一道工序的角度思考”。第三,微改善推行中,要鼓励执行者质疑现有的成例和标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启动微改善,制造企业的革新就不那么难

单个的微改善建议,在企业家、企业经理人看来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汇集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力量。

所评图书:

书名:《精益制造052:微改善》

作者:(日)柿内幸夫

译者:李清玉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东方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日本著名的工厂重建与现场管理专家、株式会社柿内幸夫技术士事务所董事长、多摩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柿内幸夫的新书《微改善》,并列为“精益制造”书系的最新一本。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是面向日本制造业的企业家而写的。书作者指出,日本的制造业尽管保持着几十年以来的一贯较高品质,但在全球竞争和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前景却非常不理想,原因是,日本式的精益制造往往单方面强调企业一方的运作效率,包括设计能力、制造现场的协同运转效率及成本管理能力——这在流水线大工厂时代可谓无往不利的利器,但在需求更加多元的数字时代、智能制造时代,却因为没有缩小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所以陷入了不利的发展环境。

这本书为此提出了“微改善”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日本的制造企业学会高频度的小幅度改善,不断适应技术进化、市场变化和客户需要,变得更加灵敏。谁来进行“微改善”呢?员工。《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要求日本的制造企业要尽可能将问题的提出、改进以及如何进行协作和创新的主动权,从决策者、部门下放到一线员工。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对于正在加速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中国制造业业界,具有直观的参照意义。事实上,海尔等企业,多年前就已经开启了类似的现场改善、微改善体系,这方面经验应当加速推广扩散。

之所以要求“微改善”而不是幅度更大的“改善”,是因为在制造企业中,大幅度的改善、改进、改良,往往都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设计与调试,而这必然又将改善的权限局限在决策者和部门两个层级——这样一来,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现场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也不利于更好的对接市场。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这本书指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微改善”容易被提出,而关系重大、试错代价高昂的“改善”,就完全不同了。书作者以他本人指导过的企业案例为据指出,许多企业要求员工提交创新、改善的建议,甚至高额悬赏,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员工在现场能够捕捉到的基本上是单个角度的、特定流程或环节的问题线索,能够生发点子,但这些跟成熟建议是两回事。

在本书提出了微改善的四项原则:一是要鼓励员工从自己的视角,挖掘业务流程中的细节来提出意见或建议,不必奢求独创性,可以是模仿,要从实用效果出发;二是要对提交“微改善”建议的员工给予赞赏;三是在微改善制度推行一定时间后,可以开始明确鼓励员工提出自己工作以外的流程、部门的微建议;四是郑重对待员工的微改善建议,将之“可视化”,如印制成手册、张贴在园区、纳入电子手册,等等。

单个的微改善建议,在企业家、企业经理人看来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汇集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书中以大量实例证明员工有提出微改善建议的能力,而且员工的这些建议往往能够与决策者、决策部门在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思路构成互补。

《精益制造052:微改善》书中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将诸多的微改善建议,纳入实施,继而提升企业绩效,并确保企业触角缩小与市场需求、客户声音的距离。首先,要调整绩效考核的方式,在组织决策环节就要确保将“整体最佳”原则作为制度建设的指针,打破部门各自为政、局限于追求部门利益的藩篱。其次,微改善建议推行中,决策者、业务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沟通,要鼓励部门、员工“站在下一道工序的角度思考”。第三,微改善推行中,要鼓励执行者质疑现有的成例和标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