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下的数字货币投资者越来越多,但用传统的标准来看,目前数字货币投资的体验普遍存在不足 ,用户只是在利益刺激下选择性忽视了。数字货币投资生态若要进一步完善,如何降低操作门槛和获取靠谱信息至关重要。
本文的主角MyToken是一款数字货币投资服务工具,该产品以加密货币行情业务为突破口,希望以此先聚集大批垂直用户,继而打通精准广告、聚合交易等业务,打造数字货币投资底层生态平台。
近日,链捕手专访了MyToken创始人郭楠,他从用户的需求分析、行为特征、架构逻辑等角度分享了MyToken的项目逻辑,值得借鉴。
采访:王彦植
撰文:王彦植
编辑:龚荃宇
01
用户思维
链捕手:您投身区块链行业之前有怎样的经历?
郭楠:我算是互联网的连续创业者,08年开始在电商领域创业,10年转战O2O行业,12年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这次创业持续了5年,获得了阿里3轮投资,最后在新三板上市。
链捕手:为什么选择从「行情」切入区块链领域?
郭楠:我们是从互联网创业大潮经历过来的,在进入区块链后也首先会考虑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切入,我们过往的经验是一直在做C端产品,用户体验是我们所熟悉和擅长的。
区块链里用户集中在五个地方:交易所、钱包、媒体、社区和行情。交易所离钱很近,我们认为安全等级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成本,不太适合我们那个时间点来创业;媒体和社交,这块不是我们擅长的;和钱包相比,行情的使用频次会高一些,符合我们做用户产品的原则。
链捕手:最近代币市场的行情不稳定,尤其是经历了一段熊市,对你们用户数据有什么影响?
郭楠:行情不好对用户的活跃度确实有些影响,相比今年1月底,我们APP活跃度下降了10%~20%。但总体来说,低谷反而可以给团队更多空间去研发产品,优化用户体验,对我们不一定是坏事。
链捕手:MyToken上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郭楠:早期币圈可以看到有两类用户。一类倾向于投资大币种,比如比特币、以太币;另一类倾向于组合投资,其中有的会相应配比一些小币种,有的会大量持有小币种,因为小币种在牛市的表现相当不错。
我们看好基于智能合约的项目,认为这类Token有广阔的商业前景和更长期的增长空间。这种长期投资对短期数据要求不那么重要,因为交易量没有那么大,短期交易反而容易被庄家收割。在看好远景的前提下,我们更强调币的广度,容纳尽可能多的数字货币,来满足用户更多的选择。我们的用户也是偏向第二类组合投资的更多一些。
链捕手:您有没有观察到,用户在APP上有哪些行为特征?
郭楠:从数据上看,每天早上的活跃度和打开率非常高,8、9点就占全天日活的60~70%。用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APP看一眼。我们的用户平均一天里会打开APP10~20次。目前用户聚焦还是以行情板块为主,中期我们悄悄上线了币资产和币资料板块,也带来不错的用户黏性。
链捕手:我们看到币资产板块是让用户手动输入各处的资产,感觉体验和功能都不算完善?
郭楠:目前币资产没有做自动绑定的功能,因为早期开发力量不足,在产品体验上也没有完全想通怎么去调和三种关系:从钱包读取资产、从交易所读取资产以及手动输入,这三种关系交错在一起需要很多处理,不太好协调,所以还是先以手动的方式,等到完全理顺后再以一种合适的方式组合。
02
开放生态
链捕手:在白皮书看到下一步架构里把您之前提到的媒体、社交、行情、交易、钱包都包含了,为什么要做这种大而全的架构?
郭楠:其实这个架构下,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合作而非侵入,前面提到这五个场景是用户聚集的切入点,当前行业还整个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所以有很多公司从不同角度切入,但凡是用户聚集的地方,实际上都是或多或少有这些需求点。
我们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和流量,我们更倾向于把这些开放出去,做一个数字资产领域的底层生态平台,各种服务都可以嫁接到我们的生态上去为用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白皮书上写的是我们能够预期到的一些用户场景,还没有对每个场景去做细致的规划,在业务真正启动前,会再仔细结合具体情况去设计整体的机制。
链捕手:这种架构下,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郭楠:我们会提供用户及流量,如果合作伙伴有能力为我们的用户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他自然可以向用户收费。我们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拿少量的平台过渡费用,其余的都属于他们,所以他们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产品服务用户。他们做好服务用户的部分,不用担心获取用户的问题,成本会降低,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链捕手:这样新的业务架构中,你们是需要发公链去实现吗?
郭楠:我们目前还是会基于以太坊的底层网络做一些开发,因为整个区块链世界里,以太坊的生态还是最成熟的。它最受诟病的是效率问题,我们看到以太坊团队实际上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引入POS机制、雷电网络等。
我们自己的生态要建设起来还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可以先看一下以太坊改进效率问题的进度。如果我们的生态逐步成熟,以太坊的网络也优化好,就接着在以太坊上做开发。其次,我们也会考虑基于其生态逐渐成熟的公链去做开发,开发自有的公链不是最重要的选择。目前公链底层技术的瓶颈至少在一年之内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链捕手:在外界看来,已经有了大流量的情况下转型交易所是你们变现的最好选择,您怎么看?
郭楠:我们肯定不会做交易所。很多人这样猜测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流量,但商业逻辑是错的。我们的基础业务是基于交易所的行情,如果我们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那大家可能都不会和我合作。我们业务规划里提到的交易,是指连接用户和交易所,而非自己做交易所。
03
价值支撑
链捕手:具体到落地顺序上,我们看到是说先做精准广告,接着聚合交易、海外ICO平台、深度服务,还有UGC,为什么这样规划?
郭楠:我们的用户实际上都会是MyToken代币的投资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项目的稳步发展为我们的价值投资者带来稳定增长的投资回报。
在项目的早期,我们的整个生态还没能完善地建立,此时我们希望通过精准广告、聚合交易这样执行快、成本低的部分,来把获取的利润燃烧掉,从而支撑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等到整个生态建设完成后,我们的代币体系才会良好地运转,完全体现它的价值。这和比特币的激励逻辑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链捕手:你们做精准广告时会筛选项目吗?
郭楠:我们的广告客户主要是针对交易所和项目方。交易所部分我们已经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想法,会从上线时间,交易量,社区支撑,代币种类等方面去做广告的评估。
对于项目方,实际上比较难界定,我们会采用明确广告标示的手段提示投资者。另一个方案是我们会引入一些评级合作伙伴,以及用户评价机制。
链捕手:对于用户来说门槛最低,应用最广的UGC部分为什么要放在最后?
郭楠:因为这部分还没有完全设计好,代币体系确实是优质内容生产、激励的好手段,但框架的设计是细致的工作,牵涉到经济激励,一旦调节不好,可能会有大量投机和为了获取经济激励而产生的垃圾信息,我们会不断优化到框架成熟时再推出。
链捕手:所以你们会扶持一些内容生产商吗?
郭楠:我们会做一些扶持,代币体系实际上也可以激励好内容的生产。有人建议我们做币圈的今日头条,但是现在我认为做这件事还不够成熟,算法可以实现,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没那么多。所以在一定时间或者当某一个环境成熟时,我们才会考虑整个产品的打包推出,但原则上肯定会有大量的内容合作和资助。
链捕手:我们看到很多钱包工具计划上线行情,会不会成为你们强力的竞争对手?
郭楠:用户聚集的地方自然有需求的渗透,这是很正常的事,但专业化的事一定需要较高的投入才能做好。之前说的五个流量入口都有很多竞争者,包括我们做行情也是如此,我认为短期内大家都会聚焦于自己的基础业务,并不会面临太激烈的跨界竞争,未来或许可能,但目前我不太倾向花精力去做这种预测。
链捕手:像您说的行情软件竞争也很多,您觉得MyToken目前还比较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郭楠:首先,时间窗口和运气非常关键。去年9月后,因为政策原因蛰伏但又没有受到太多制约,所以吸收了一些早期用户;其次,我们之前在互联网的创业经验和团队的配合度很高,所以产品成熟度、设计、迭代速度快,能根据用户数据反馈调整产品;而且,我们的定位更多放在新币种上,相当于第一款在移动端聚焦于这个领域的APP。
链捕手:现在MyToken算是一个中心化的平台吗?和未来去中心化的规划会冲突吗?
郭楠:我们确实是一个中心化的平台,因为我们目前做的事没有必要用去中心化的手段做,不会硬往上面套。去中心化目前来说没办法给我们已经做了的事情提供附加价值,只会带来研发成本和效率的低下,所以我们现在更适合用中心化做。往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逐步搭建,去中心化也许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让我们要做的事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和目前的做法并不矛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