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国奢侈品牌官司不断 法庭说:你们别闹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国奢侈品牌官司不断 法庭说:你们别闹了

优雅、梦幻的奢侈品牌一向爱惜羽毛,但打起官司来总免不了撕破脸,最终难免两败俱伤,破坏自己一贯高高在上的形象。于是,连法院都看不下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上周,法国劳工法庭裁决,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诉迪奥及其下属的加利亚诺公司(Dior and Galliano)非法解雇案败诉,并勒令加利亚诺支付象征性的、甚至有点戏谑意味的1欧元(约7.68元),借此也向这桩历时三年多的陈年旧案的双方传递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讯息:适可而止吧。

确实,法国法院认为有必要结束这场闹剧(尽管加利亚诺仍然可以对这项裁决提起上诉),而这个“不痛不痒”的判决警告地可能不仅仅是这起特定案件中的双方,而是整个法国奢侈品行业。

这是因为,加利亚诺/迪奥案只是近来奢侈品行业的几起案件中的一个,这个曾经避开媒体、低调行事的行业,最近却常常经由司法系统自曝家丑。

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法国三大集团——开云集团(Kering),路威酩轩(LVMH)和爱马仕(Hermès)在法庭上大打出手,互相攻讦对方、或对方员工形形色的恶劣行迹,一反常态地公开展示自己的刻薄,结果搞得大家脸上都不光彩。

先是2011年迪奥和加利亚诺的争端,前创意总监加利亚诺因醉酒后在法国酒吧发表反犹言论而被炒鱿鱼。加利亚诺被裁定“公开侮辱”,处以6000欧元(约46063.80元)的缓期罚款。不到两年,他起诉迪奥和加利亚诺公司非法解雇,声称二者合谋毁了他。

而后,在2012年,路威酩轩和爱马仕国际述诸法律,互相指控,起因是路威酩轩2010年曾经秘密收购爱马仕的股份,而且当时还在不断努力增加股权。爱马仕起诉路威酩轩“内幕交易、官商勾结、操纵股价”,路威酩轩随后则起诉爱马仕“敲诈、不实指控和不正当竞争”。

然后是去年,坐拥古驰(Gucci)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以及一大批其他品牌的法国巨头开云集团起诉巴黎世家(Balenciaga)前创意总监尼古拉·盖斯奇埃尔(Nicolas Ghesquière),指责他违背合同协议,在离职后接受时尚杂志System采访时发表了贬损开云集团的评论。

此后,这些案件一直游走于法国司法系统,给远远超出这些事件本身的相关行为及小道消息赋予了生命。结果,虽然毫无疑问的是,各大公司有权保护自己的品牌,个人也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实际上很难判断这里到底是谁受到了惩罚。是被告人?原告?还是说,两败俱伤?

从某些角度来看,答案似乎是第三个。这样高调的角力在过去的奢侈品行业并不多见,因为它是一个“梦幻”优先于一切肮脏现实的地方,谨慎、专属性以及那种了解内情的神秘感已经深深地植入了这个行业的本质。

当然,也有例外,最常见的是因为涉及收购或假货。伯纳德·阿诺德(Bernard Arnault)收购路威酩轩集团在经历了一系列法律纠纷之后才得以完成,开云集团当时收购古驰也是一样。另外,路威酩轩集团还在积极指控eBay和谷歌协助卖假货。

但即使这样,那时候很多品牌还是不愿意自己的行动过分惹人关注,宁愿低调行事,也不想损害自己高高在上的光环。与腕表与珠宝集团历峰集团(Richemont)一样,开云集团一位高管曾经告诉我,公司已经作出了一项战略决策,不会公开自己对造假者采取的行动,以免扭曲了外界的看法。

但是,就像超短裙取代了长裙一样,某些情况已经今非昔比。奢侈品行业的这些法律争端已经堪比八点档的肥皂剧。如果金牌电视制作人艾伦·斯班林(Aaron Spelling)在世,他应该不会无动于衷。

尘埃落定,据《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称,加利亚诺在因为当初的事情丢掉饭碗几年之后在法庭上说:“我没想到,在担任这家公司创意总监的这些年里,它的成功,让它销量翻两番的业绩,最后换来居然的是如此毁灭性的高昂代价:我的身心健康。总有更多的工作,总有更多的义务,总有更多的压力,就像一个病态的危险螺旋,已经失去控制。”

下面这段就是盖斯奇埃尔当年对时尚杂志System发表的评论:“我开始觉得自己被吸干了,感觉他们想偷走我的个性,把一切变成一个模子。”每当出现这种法律纠纷时,这段话就会被人一遍又一遍地拿出来引用。

尽管这些事对这些行业观察人士来说充满了娱乐性(确实非常有娱乐性),对奢侈品评论家来说也求之不得,并且也确实揭露了这些大品牌幕后真正的阴谋。但这种娱乐性、满足感以及揭露不太可能是陷入这些纠纷的各方所追求的目标。

的确,对于一个痴迷于形象以及“品牌资产”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的行业来说,这是一副明显不同的嘴脸。而且,这张嘴脸并不十分合适。

显然,法国司法系统似乎也是这么想的。下面这些事情或许都是巧合:去年八月,巴黎地区法院勒令盖斯奇埃尔和开云庭下调解,从而让他们离开了司法系统的视野,也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但他们双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很有可能还会重新回到法庭);巴黎商业法院院长弗兰克·延廷(Franck Gentin)最终提出一个和解方案,终于在上个月了结了路威酩轩与爱马仕的纠纷。如果真的是巧合,这种巧合值得深思。

有时候,向前看才能皆大欢喜。

(译者:王修竹)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ARE LAWSUITS AFFORDABLE LUXURIES?

最新更新时间:12/29 18:3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LVMH集团

1.6k
  • 路易威登将关闭中国唯一一家巧克力店
  • TASAKI以马贝珍珠演绎花的韵律,蒂芙尼用Hardware系列锁住爱|是日美好事物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国奢侈品牌官司不断 法庭说:你们别闹了

优雅、梦幻的奢侈品牌一向爱惜羽毛,但打起官司来总免不了撕破脸,最终难免两败俱伤,破坏自己一贯高高在上的形象。于是,连法院都看不下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上周,法国劳工法庭裁决,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诉迪奥及其下属的加利亚诺公司(Dior and Galliano)非法解雇案败诉,并勒令加利亚诺支付象征性的、甚至有点戏谑意味的1欧元(约7.68元),借此也向这桩历时三年多的陈年旧案的双方传递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讯息:适可而止吧。

确实,法国法院认为有必要结束这场闹剧(尽管加利亚诺仍然可以对这项裁决提起上诉),而这个“不痛不痒”的判决警告地可能不仅仅是这起特定案件中的双方,而是整个法国奢侈品行业。

这是因为,加利亚诺/迪奥案只是近来奢侈品行业的几起案件中的一个,这个曾经避开媒体、低调行事的行业,最近却常常经由司法系统自曝家丑。

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法国三大集团——开云集团(Kering),路威酩轩(LVMH)和爱马仕(Hermès)在法庭上大打出手,互相攻讦对方、或对方员工形形色的恶劣行迹,一反常态地公开展示自己的刻薄,结果搞得大家脸上都不光彩。

先是2011年迪奥和加利亚诺的争端,前创意总监加利亚诺因醉酒后在法国酒吧发表反犹言论而被炒鱿鱼。加利亚诺被裁定“公开侮辱”,处以6000欧元(约46063.80元)的缓期罚款。不到两年,他起诉迪奥和加利亚诺公司非法解雇,声称二者合谋毁了他。

而后,在2012年,路威酩轩和爱马仕国际述诸法律,互相指控,起因是路威酩轩2010年曾经秘密收购爱马仕的股份,而且当时还在不断努力增加股权。爱马仕起诉路威酩轩“内幕交易、官商勾结、操纵股价”,路威酩轩随后则起诉爱马仕“敲诈、不实指控和不正当竞争”。

然后是去年,坐拥古驰(Gucci)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以及一大批其他品牌的法国巨头开云集团起诉巴黎世家(Balenciaga)前创意总监尼古拉·盖斯奇埃尔(Nicolas Ghesquière),指责他违背合同协议,在离职后接受时尚杂志System采访时发表了贬损开云集团的评论。

此后,这些案件一直游走于法国司法系统,给远远超出这些事件本身的相关行为及小道消息赋予了生命。结果,虽然毫无疑问的是,各大公司有权保护自己的品牌,个人也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实际上很难判断这里到底是谁受到了惩罚。是被告人?原告?还是说,两败俱伤?

从某些角度来看,答案似乎是第三个。这样高调的角力在过去的奢侈品行业并不多见,因为它是一个“梦幻”优先于一切肮脏现实的地方,谨慎、专属性以及那种了解内情的神秘感已经深深地植入了这个行业的本质。

当然,也有例外,最常见的是因为涉及收购或假货。伯纳德·阿诺德(Bernard Arnault)收购路威酩轩集团在经历了一系列法律纠纷之后才得以完成,开云集团当时收购古驰也是一样。另外,路威酩轩集团还在积极指控eBay和谷歌协助卖假货。

但即使这样,那时候很多品牌还是不愿意自己的行动过分惹人关注,宁愿低调行事,也不想损害自己高高在上的光环。与腕表与珠宝集团历峰集团(Richemont)一样,开云集团一位高管曾经告诉我,公司已经作出了一项战略决策,不会公开自己对造假者采取的行动,以免扭曲了外界的看法。

但是,就像超短裙取代了长裙一样,某些情况已经今非昔比。奢侈品行业的这些法律争端已经堪比八点档的肥皂剧。如果金牌电视制作人艾伦·斯班林(Aaron Spelling)在世,他应该不会无动于衷。

尘埃落定,据《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称,加利亚诺在因为当初的事情丢掉饭碗几年之后在法庭上说:“我没想到,在担任这家公司创意总监的这些年里,它的成功,让它销量翻两番的业绩,最后换来居然的是如此毁灭性的高昂代价:我的身心健康。总有更多的工作,总有更多的义务,总有更多的压力,就像一个病态的危险螺旋,已经失去控制。”

下面这段就是盖斯奇埃尔当年对时尚杂志System发表的评论:“我开始觉得自己被吸干了,感觉他们想偷走我的个性,把一切变成一个模子。”每当出现这种法律纠纷时,这段话就会被人一遍又一遍地拿出来引用。

尽管这些事对这些行业观察人士来说充满了娱乐性(确实非常有娱乐性),对奢侈品评论家来说也求之不得,并且也确实揭露了这些大品牌幕后真正的阴谋。但这种娱乐性、满足感以及揭露不太可能是陷入这些纠纷的各方所追求的目标。

的确,对于一个痴迷于形象以及“品牌资产”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的行业来说,这是一副明显不同的嘴脸。而且,这张嘴脸并不十分合适。

显然,法国司法系统似乎也是这么想的。下面这些事情或许都是巧合:去年八月,巴黎地区法院勒令盖斯奇埃尔和开云庭下调解,从而让他们离开了司法系统的视野,也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但他们双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很有可能还会重新回到法庭);巴黎商业法院院长弗兰克·延廷(Franck Gentin)最终提出一个和解方案,终于在上个月了结了路威酩轩与爱马仕的纠纷。如果真的是巧合,这种巧合值得深思。

有时候,向前看才能皆大欢喜。

(译者:王修竹)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ARE LAWSUITS AFFORDABLE LUXURIES?

最新更新时间:12/29 18:3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