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荒废九年 莎莎只能边走边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荒废九年 莎莎只能边走边撤

本来想开500家店,结果9年只开了61家。没有了价格优势,莎莎在内地举步维艰,现在则干脆要撤到华南去了。

图片来源:CFP

进入中国内地9年,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莎莎国际)所占市场持续萎缩,华南已成为其在内地的最后防线。

莎莎国际(00178)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底的中期业绩,期内其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只有1.6亿元,同比减少0.9%,同店销售增长同比下跌3.5%,导致公司整体亏损2210万港元。

莎莎国际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通过继续开设精品概念店,其盈利能力及销售额相对稳定,但更换进口商以及物流支持表现不理想,造成专有品牌普遍缺货,导致销售流失、毛利率有所下跌,影响了整体表现。幸好其在华南地区知名度较高,得到了业主的支持,通过在当地开设更多店铺,改善了店铺的整体表现。

这意味着护肤品连锁品牌莎莎进军内地市场9年后正在向华南根据地撤退,不仅距离“内地500店”的目标离越来越远,还将继续落后于屈臣氏、万宁,乃至丝芙兰等竞争对手。

总部位于香港的莎莎,从2005年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内地市场,在上海开设了内地第一家门店。之后,莎莎的选址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且都是面积较大的门店。

它一度对整个内地市场寄予厚望。2014年,莎莎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还曾表示,计划每年在内地新增20到30家门店,最终在内地拥有300到500家门店。

但莎莎进入内地后,市场拓展速度迟缓,直到2011年才开始加快开店速度。门店数量偏少,使其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开出的门店选址不理想,又造成客流量无法支撑门店支出的局面,导致莎莎内地门店调整频繁,甚至直接关门。

实际上,商品没有价格优势,才是造成莎莎在内地市场无法复制其在香港的兴盛的关键原因。莎莎香港门店的商品价格比内地平均低40%,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国际品牌。但进入内地后,由于涉及关税,同样的商品税后成本会增长30%以上。

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莎莎在内地的门店转而倚重自有品牌和独家代理品牌,希望通过产品差异化在竞争中获胜。然而,由于内地卫生检查条例,每一个单独的产品型号都需要卫生检疫证书,从申请到通过的时间长达3年,导致新品上架速度迟缓。再加上瑞士葆丽美、蜜黛诗、法国SILK WHITIA这些其独家代理的品牌,都是内地消费者并不熟悉的品牌,进一步拉开了其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012年到2013年,其关闭门店的比例几乎占到总量的10%。今年第一财季,莎莎又关闭了6家内地的门店。目前,在中国内地,丝芙兰拥有150多家门店,万宁的门店超过200家,屈臣氏的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1700家。而莎莎仅开出了61家店铺,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落后于它在港澳地区的105家。

经历了最近几年开店、关店的摇摆后,莎莎最终选择了退守华南地区。

华南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莎莎国际的总部所在地香港,同时也是莎莎进军内地市场之初的重镇。据莎莎国际企业传讯与投资者关系总监张静娴介绍,莎莎国际广州分部目前已经开始吸纳更多本地员工参与市场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张静娴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今年下半年会持续关闭人流不旺、面积过大的店铺,只选择在华南地区开设模式化的精品店,具体包括广东江门、佛山、东莞,福建晋江、福州等城市。在2014年4月初到9月底,莎莎在华南地区新增七间店铺,并关闭七间面积过大店铺。收缩战线的同时,缩减店面面积,精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主打明星产品的小型精品店。

不过,华南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

根据莎莎集团官方网站,这个连锁品牌现在华南地区总共16家门店,分别位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屈臣氏在华南地区的门店已经超过500家,而万宁计划未来三年新开的300家门店有70%集中在华南地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荒废九年 莎莎只能边走边撤

本来想开500家店,结果9年只开了61家。没有了价格优势,莎莎在内地举步维艰,现在则干脆要撤到华南去了。

图片来源:CFP

进入中国内地9年,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莎莎国际)所占市场持续萎缩,华南已成为其在内地的最后防线。

莎莎国际(00178)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底的中期业绩,期内其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只有1.6亿元,同比减少0.9%,同店销售增长同比下跌3.5%,导致公司整体亏损2210万港元。

莎莎国际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通过继续开设精品概念店,其盈利能力及销售额相对稳定,但更换进口商以及物流支持表现不理想,造成专有品牌普遍缺货,导致销售流失、毛利率有所下跌,影响了整体表现。幸好其在华南地区知名度较高,得到了业主的支持,通过在当地开设更多店铺,改善了店铺的整体表现。

这意味着护肤品连锁品牌莎莎进军内地市场9年后正在向华南根据地撤退,不仅距离“内地500店”的目标离越来越远,还将继续落后于屈臣氏、万宁,乃至丝芙兰等竞争对手。

总部位于香港的莎莎,从2005年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内地市场,在上海开设了内地第一家门店。之后,莎莎的选址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且都是面积较大的门店。

它一度对整个内地市场寄予厚望。2014年,莎莎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还曾表示,计划每年在内地新增20到30家门店,最终在内地拥有300到500家门店。

但莎莎进入内地后,市场拓展速度迟缓,直到2011年才开始加快开店速度。门店数量偏少,使其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开出的门店选址不理想,又造成客流量无法支撑门店支出的局面,导致莎莎内地门店调整频繁,甚至直接关门。

实际上,商品没有价格优势,才是造成莎莎在内地市场无法复制其在香港的兴盛的关键原因。莎莎香港门店的商品价格比内地平均低40%,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国际品牌。但进入内地后,由于涉及关税,同样的商品税后成本会增长30%以上。

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莎莎在内地的门店转而倚重自有品牌和独家代理品牌,希望通过产品差异化在竞争中获胜。然而,由于内地卫生检查条例,每一个单独的产品型号都需要卫生检疫证书,从申请到通过的时间长达3年,导致新品上架速度迟缓。再加上瑞士葆丽美、蜜黛诗、法国SILK WHITIA这些其独家代理的品牌,都是内地消费者并不熟悉的品牌,进一步拉开了其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012年到2013年,其关闭门店的比例几乎占到总量的10%。今年第一财季,莎莎又关闭了6家内地的门店。目前,在中国内地,丝芙兰拥有150多家门店,万宁的门店超过200家,屈臣氏的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1700家。而莎莎仅开出了61家店铺,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落后于它在港澳地区的105家。

经历了最近几年开店、关店的摇摆后,莎莎最终选择了退守华南地区。

华南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莎莎国际的总部所在地香港,同时也是莎莎进军内地市场之初的重镇。据莎莎国际企业传讯与投资者关系总监张静娴介绍,莎莎国际广州分部目前已经开始吸纳更多本地员工参与市场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张静娴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今年下半年会持续关闭人流不旺、面积过大的店铺,只选择在华南地区开设模式化的精品店,具体包括广东江门、佛山、东莞,福建晋江、福州等城市。在2014年4月初到9月底,莎莎在华南地区新增七间店铺,并关闭七间面积过大店铺。收缩战线的同时,缩减店面面积,精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主打明星产品的小型精品店。

不过,华南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

根据莎莎集团官方网站,这个连锁品牌现在华南地区总共16家门店,分别位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屈臣氏在华南地区的门店已经超过500家,而万宁计划未来三年新开的300家门店有70%集中在华南地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