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内,身为阿尔斯通可再生能源业务总裁兼执行副总裁的裴柯斯可能需要更加频繁地往来于中国和法国。十年来,法国战略型企业阿尔斯通成功执行的15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亚洲共建有11个,其中8个建于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阿尔斯通需要倾注更多精力的重要市场。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对于能源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等种种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电力公司将更多重点聚焦在开发清洁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水电与风电的总和将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近40%,占全球发电设备投资额的21%。其中水电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占全球总发电量16%以上,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80%。
从全球市场来看,近三分之二的水力资源仍未开发利用;而在中国,预计到2015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2.9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2.6亿千瓦,已建成常规水电占全国技术可开发机容量的48%。到202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2亿千瓦。即未来五六年时间内,水电容量将增加1.3亿千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生产国,领先巴西、加拿大和美国,未来最强劲的增长预计也将来自中国。
中国丰富的水利资源无疑对于阿尔斯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家公司希望借助我国能源利好政策和自身在水利设备方面的技术、服务优势进一步稳固和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重点发展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按十三大水电基地划分,在2015年和2020年十三大水电基地的总体开发程度分别达到55%和70%。
百余年来,阿尔斯通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水电设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能够为各种大型、小型、高水头、低水头水坝提供发电设备,并为电厂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拥有25%以上的全球水电装机容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这家公司也一直在致力于本土化。
1995年阿尔斯通在中国成立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经过19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成为阿尔斯通在全球最大的水电基地,兼具设计和制造能力。2008年阿尔斯通再次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升级原有生产设备,并建设全新生产区和水电业务全球技术中心。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裴柯斯也一再强调天津基地对阿尔斯通的重要性。除了天津的水电技术中心,阿尔斯通位于格勒诺布尔的技术中心也可为中国的研发业务提供支持。
迄今为止,阿尔斯通已在中国签署了总装机容量达43GW的水轮发电机组合同,其中28GW已投入商业运行,包括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项目三峡工程提供32台机组设备中的14台套,以及为阿海水电站、峡江水电站、宝泉/惠州/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打捆项目以及向家坝水电站提供设备。据裴柯斯介绍,阿尔斯通为向家坝水电站设计、制造的水轮发电机组(4台800MW级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
就在四个月前,阿尔斯通将其能源业务(包括热电业务、可再生能源业务、电网业务、集团职能部门和共享服务部门)作价123.5亿欧元出售给美国通用电气。在完成交易后,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将成立电网业务和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合资公司。尽管这项收购仍在进行当中,裴柯斯无法介绍过多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来自通用电气交易的大部分收益将用于加强阿尔斯通集团实力以及推动业务发展。原本退出水电市场的通用通过阿尔斯通再次回归,也足以表明通用对阿尔斯通这一业务以及未来水电市场的看好。
通过对裴柯斯的访谈,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这家公司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但在中国市场,要想继续扩大水电业务市场份额,与国内处于上升势头的国内本土公司正面对垒,阿尔斯通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全面的市场推广。以下为阿尔斯通在中国水电市场的相关战略及计划访谈摘要:
不仅要实现本土化,而且要实现得很彻底
界面:阿尔斯通如何在中国更好的实现本土化?
裴柯斯: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19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加强本土化优势。要知道,在阿尔斯通水电业务的供应链中,来自中国供应商的比重高达95%。除一些对技术、工艺要求极高的零配件需要进口外,我们所生产的水轮机组大部分采用中国本土采购来的产品。天津基地也在不断发掘和培养当地的优秀人才,中国员工数达到99%,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完整价值体系的实体,涵盖研发、销售与市场营销、工程设计、采购、制造、项目管理、安装维护和服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生产。现在天津基地约有1600名员工,其中有超过400名工程师,以确保向我们的业主提交高质量的设计;同时还有包括焊工、钳工、机床操作工、天车司机和机修工在内的各类熟练技工,以确保生产质量。
界面:为什么选择对天津基地加大投资力度?
裴柯斯:2008年时,天津市政府推出了工业东移的规划,决定将滨海新区转型成为天津经济核心区,其中天津空港经济区将被打造为高新技术产品中心。当时阿尔斯通本就有扩建需求,了解了天津政府的相关规划后,便决定在该地区开工建设阿尔斯通水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额为10亿元人民币。项目共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位升级原有生产设备,二期项目建设包括全新的生产区和一个水电业务全球技术中心(GTC)。随着新基地的建设,我们在天津的所有水电业务在不中断生产的情况下已经从老厂迁移至新基地,老厂最终会完全关闭。
界面:天津新基地相比原来有哪些显著提升?
裴柯斯:新基地是去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的,总面积25万平方米,车间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年均可生产从20MW到1000MW各型水轮发电机组26台。新厂采用了大量创新性的建筑设计,例如地源热泵、双层隔离保温材料、热量回收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自然采光,以及为整个工厂的供热、制冷、照明和通风设备供电的太阳能光伏板等,新厂房每年共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00多吨。
界面:阿尔斯通不同的技术中心研发内容是否有所侧重?天津的技术中心如何定位?
裴柯斯:阿尔斯通水电业务在世界各地拥有6个技术中心。除天津外,公司还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技术中心总部,包括模型试验室)、瑞士的比尔(专注于发电机)、加拿大的索雷尔-塔西(专注于技改工程)、印度的巴罗达(专注于冲击式水轮机和抗泥沙磨损)以及巴西的陶巴特(专注于轴流式水轮机)建立了全球技术中心。
天津全球技术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水力、机械、电气的研发以及水轮机模型试验。受益于新技术中心的水轮机模型试验台,阿尔斯通水电中国能从事完整的水力设计模型试验以及相关新产品的研发。阿尔斯通目前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水电方面的研究项目,其中第一个合作项目是关于抽水蓄能水电站的研究。此外,通过与当地客户的密切合作,全球技术中心也能对当地市场需求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加注中国意味着需要在这一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
界面:未来阿尔斯通对中国市场有何规划?需要克服哪些问题?
裴柯斯:通过加大投资,阿尔斯通在水电领域已经可以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未来会考虑如何为其他领域生产产品,天津基地可能会考虑生产风能设备,水电技术也会进一步进行升级。
总体来看,我们现在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也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要在中国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只依靠出口产品显然行不通,需要在本土市场变得更强,因为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强有力的本土竞争对手。
最近我们和南方电网签订了新的业务合同,这可以巩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让我们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此外,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设计出能够适应更大幅用电需求波动的水轮机。
抽水蓄能技术为目前最有效、最灵活的大规模蓄能解决方案。这种技术可在短短几分钟内调升至最大发电量,快速应对用电需求的波动和管理用电高峰。当其他电站出现计划外停机时,抽水蓄能技术更是保持电网平衡的理想方案。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发电市场,其发展步伐可望加快。
界面:能否举例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裴柯斯:例如会进一步与中国供货商合作,在质量方面做得更好,因为供货商的产品质量对产品成本有直接影响。如果我们能在水电效率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则很难在价格方面受到影响。水轮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价格因素,也取决于供货商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性能。
项目全球化协同中国技术中心背后有广泛的技术支持
界面:法国格勒诺布尔水电基地在阿尔斯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裴柯斯:这个基地成立于1917年,覆盖整个水电工程链,包括研发、市场营销和销售、工程设计、采购、制造、项目管理、安装调试、服务和升级改造,在这里所设的全球技术中心则负责统筹水力、水电机械设备和系统控制领域的研发。这里的团队还为阿尔斯通水电的其他技术中心提供支持和专业指导。
2008年我们对全球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和现代化升级,中心的水轮机测试平台从四个增加到六个,能够模拟不同类型的水轮机在不同环境下水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这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
格勒诺布尔也设有精加工车间,可以用来加工、焊接、控制巨大的水轮机转轮,如中国三峡电站的转轮直径就达到10米、重量为400吨。其模型制造车间每年能为测试平台提供多达40个水轮机模型。

界面:具体到某一项目,中国和法国总部是如何配合实施的?
裴柯斯:以中国三峡水电站为例。三峡水电站由多个发电站组成,最初阿尔斯通欧洲公司会负责其中一些项目的管理、设计和构想,然后由天津工厂负责制造,后期欧洲则只提供一些设计和零配件,如定子线棒。再比如向家坝项目,阿尔斯通水电中国做作为项目领导方,阿尔斯通全球技术中心法国技术中心负责水力模型设计和水轮机基础设计工作,瑞士技术中心电气设计和发电机基础设计工作,阿尔斯通水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负责机组的详细工业化设计和生产制造工作。如果出现问题会首先在现场解决,解决不了再寻找国际专家支持。像天津全球技术中心的研发成果也不只应用在天津基地所生产的产品中,还会运用在我们为全世界的水电站提供的解决方案中。
界面:阿尔斯通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是怎样的?
裴柯斯:2013/14财年,我们投入了7.33亿欧元用于技术研发,占到总营业额的4%。
被通用收购是双方共赢的结果
界面:如何看待阿尔斯通能源业务被美国通用收购?
裴柯斯:阿尔斯通与通用电气能源业务的合并,将为客户带来完整和先进的解决方案,产生显著的协作效应,并大力提升技术的投资能力。目前项目正在进展当中,还需通过众多国家反垄断审查和监管机构的审批。可以肯定的是,双方的联合将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实体。
通用和阿尔斯通两家公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用在燃气轮机方面非常强大,而阿尔斯通则在蒸汽轮机领域有较强优势。阿尔斯通还有集成项目的优势,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前通用曾开展过水电业务,但后来退出了,阿尔斯通的水电业务正好可以填补通用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界面:与通用合作是否会帮助阿尔斯通涉足金融服务?是否会影响阿尔斯通的商业模式?
裴柯斯:我们从通用拿到的投资并非用来开发金融服务,而是借助他们的资金支持让我们有更多资金能够更好地在客户需求方面进行投资。商业模式方面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有所调整,但目前尚未与通用进行详谈,短期内不会对我们的商业模式有什么影响。
在全球水电占据20%至3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同样可能
界面:如何看待全球及中国水电能源的发展趋势?
裴柯斯:水电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也是技术最成熟、成本效益最高的可再生能源。近十年来,水力发电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未来,水力发电的增长趋势将更加明显:据估算,目前全球仅开发了33%的水力资源。在过去5年当中,水电全球总发电量提升了150GW,为了履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欧洲各国在2020年之前还需要增加390GW的水电装机容量。
从技术角度来看,水力发电是应对风电、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主要解决方案。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发电设备设计变革,保持阿尔斯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界面:阿尔斯通在世界各地的水电业务有何侧重?
裴柯斯:未来大多数增长将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出现,尤其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亚洲为世界首要水电生产地区,其2012年产量超过全球总发电量的26%。到2035年,新兴国家可望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85%,其中大部分新电站可能将建于中国和巴西。十年来,中国的水力发电以每年平均8%的比率持续增长。主要依赖水电(占全国总发电量84%)的巴西,则为世界第二大新水电站投资国。
非洲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因其95%的资源尚未开发。在中东和北非,各国政府对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关注与日俱增。亚洲和南美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其未开发潜能分别为82%和79%。
在欧洲市场则是以电站设备改造为主。这一业务占水电市场40%的份额,相当可观。设备的翻新和现代化能够大幅延长电站的寿命,同时提高能效(使用年限40年以上的水电站发电效率最多提高5%),从而降低发电成本。
整体而言,经合组织国家的新电站建设需求不断减少,其中一些国家投资于其他细分市场,比如小型水电站(12MW以下),以及现役机组的翻新改造。
界面:对中国市场是否有具体的增长预期?
裴柯斯:目前中国水电市场有变缓趋势,但我们相信,阿尔斯通能够在全球占据20%至30%的水电市场,在中国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成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