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基因检测市场需求高涨,行业尚缺乏监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基因检测市场需求高涨,行业尚缺乏监管

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降低,基因检测成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已经有140个国家的83万人参与了美国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NA检测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更为可观,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市场有望突破300亿元,更广阔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你适合买哪款车型?听上去有些夸张。不过,最近国外的车企在营销环节上做出一项趣味尝试,通过跟基因检测公司合作,判断潜在客户的购车习惯。比如,如果发现客户无脱发的基因变体,那么车企会推荐配备天窗的车型;如果发现驾驶者容易长雀斑,那么他们会推荐配备隐私玻璃的车型。

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降低,基因检测成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已经有140个国家的83万人参与了美国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NA检测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更为可观,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份。

对比中国,基因检测目前仅在医疗领域应用得最为广泛,如产前检测,其样本数已经达到了每年上百万例,但在其他领域,发展仍较为初级。

常见的基因检测可用于三方面

市面上的基因检测看似种类繁多,但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以预测祖源成分、耐力、乳糖代谢能力,吸烟会不会上瘾等特点;2、在医疗市场上,可预测疾病风险和诊断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在过去大龄妇女以前需要刺穿羊水来检查染色体核型,但现在用基因测序可以无创产前检查;3、其次是用于司法鉴定等方面,如亲子鉴定等。

不过,在这个良莠不齐的基因检测市场,市面上也会看到一些夸张的检测品类,比如检测孩子天赋,看看他们未来会不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等,需注意的是,此类问题是否受基因影响并没有业界足够的理论依据,所以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智。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人的身体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这些蛋白质来自于RNA,RNA来自于DNA,它由四种不同碱基根据不同的序列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里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实验人员通过检查消费者基因的序列与健康人的参数进行比对,判断实验样本的序列是否改变,进而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变异基因。

而人的唾液中72%的DNA与血液中的DNA一样,都来源于这些白细胞,所以提取唾液是较为便捷的方法。消费者提取唾液,通过企业提供的唾液收集装置,提供2ml唾液寄送到检测中心。此外还有抽血和穿刺方法,但是后者由于所需设备要求极高,过程复杂,且检测价格昂贵,所以很少有检测机构采取这种方式。

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但行业仍存问题

2018年初,英国宣布将对50万英国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解码,以打造世界最大的健康数据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欧美人混血频繁,用基因检测来寻根问祖、寻找亲戚,成为一股流行风潮。

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消费者数略显不足,数据显示,2016年有10万进行检测,到2017年达到了30万人。2017年中国基因检测的人口渗透率不到0.03%,但在美国,样本数已达到1200万渗透率达3.75%。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市场有望突破300亿元,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虽然在成长空间上看,基因检测市场空间够大,但也会面临几个行业问题:

1、专业的医疗人才队伍较为紧缺。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研究院副院长陈明伟表示,目前中国仍缺少遗传医师及遗传病理师。随着基因测序行业的增长以及精准医疗的推进,对检测报告做细致解读的需求已经日渐明确,遗传医师及相关人才的缺口待补足;

2、通过仪器对样本得出数据只是第一步,基因检测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美国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研究员李治中说,“基因检测最大的难点是解读,测出不同之后,如何知道它对健康有影响,这要求公司拥有强大的数据库,每个公司都不会公布自己的数据库,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在这方面的解读是比较混乱。”陈明伟也给出相同观点:目前中国基因数据库还不够完善,如果使用欧美等地的数据库,一些人种差异难以避免,这也会影响结论的准确度;

3、价格规范化成为迫切待解决的问题。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国内基因检测的价格由几百到上千甚至上万不等。对此,基因检测公司Genessential创始人Jack Chen向「科创者说」表示,目前的市场确实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所以价格制定比较混乱,同样的检测内容因公司不同价格也不同。目前看这些科技公司销售渠道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跟医院合作为主,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4、无论中外,全球行业也存在监管问题,这其中包括检测结果容易误导消费者进行过度治疗。在美国头部基因检测企业23and me曾被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自2013年起,禁止向美国消费者提供超过254种基于遗传信息进行疾病风险估计和治疗建议的相关服务。FDA当时认为,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未经专业医务人员的检测结果和治疗建议,可能会鼓励人们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比如乳腺癌风险的评估,有很高的可能性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不过,在2017年4月,FDA批准基因数据服务公司向消费者直接提供一般健康风险(General Health Risks)报告并进行市场销售。需要企业提供消费者获得测试结果之前,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遗传咨询人员或同等专业人员的意见分析的建议,对消费者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判断;

5、基因检测是否有明确的临床需求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采访前赛默飞世尔中国区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时,她认为:中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处在跟踪的阶段,基因检测同时具备明确的临床需求和不确定的临床价值。将来很有可能是明确的应用在临床医院进行,不明确的应用在另外的医疗机构限制进行,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第三方临检中心能较好地填补这一空白。

柴映爽认为目前基因检测只是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结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进入临床市场;

6、基因的缺陷对疾病的造成有多大的影响也需深思。有研究显示,某基因诊断公司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49例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的原始数据,并与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只有60%的致病突变为真实的。因此,理性认识和看待尚处在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是后续对其进行利用、善用的重要前提。

目前比较知名的公司有国外的23 and Me、Decode Genetics、DNA Direct以及 Genelux,国内的华大基因、碳云智能、一脉基因、水母基因、Wegene、23魔方等。网上对于基因检测的讨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检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疾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也有网友认为消费级基因检测是鸡肋,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只能用来讲故事融资,没有太多的临床价值,是蓝海还是蓝藻?恐怕蓝藻更多一些。

“科研+临床”团队更被投资人关注

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本关注的重点。不过,入行消费级基因检测技术门槛并不是很高, Genessential创始人Jack Chen向「科创者说」表示,目前来看行业里中游检测本身的技术力并不高,但这些公司主要的壁垒在于上游检测设备及下游应用和开发。

创悟资本合伙人牟尧表示,“目前筛查样本层面都可以靠机器完成,对于数据的解读也有标准化的描述,对于企业来说核心问题是如何抓取更有效的数据以及如何让分析变得更准确。所以团队的科研团队实力很重要,毕竟临床与科研是两个领域。”消费基因检测是一跨学科的产业,往往投资人比较看重核心团队架构,如果技术实力强的科研单位对临床不了解,这将会成为公司发展的短板。

由此看来,要想企业得到良性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技术、临床结合起来。未来精准医疗领域需要持续发展,创业公司需要在基因测序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与临床医生加强紧密合作,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模式”更有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基因检测市场需求高涨,行业尚缺乏监管

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降低,基因检测成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已经有140个国家的83万人参与了美国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NA检测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更为可观,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市场有望突破300亿元,更广阔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你适合买哪款车型?听上去有些夸张。不过,最近国外的车企在营销环节上做出一项趣味尝试,通过跟基因检测公司合作,判断潜在客户的购车习惯。比如,如果发现客户无脱发的基因变体,那么车企会推荐配备天窗的车型;如果发现驾驶者容易长雀斑,那么他们会推荐配备隐私玻璃的车型。

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降低,基因检测成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已经有140个国家的83万人参与了美国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NA检测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更为可观,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份。

对比中国,基因检测目前仅在医疗领域应用得最为广泛,如产前检测,其样本数已经达到了每年上百万例,但在其他领域,发展仍较为初级。

常见的基因检测可用于三方面

市面上的基因检测看似种类繁多,但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以预测祖源成分、耐力、乳糖代谢能力,吸烟会不会上瘾等特点;2、在医疗市场上,可预测疾病风险和诊断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在过去大龄妇女以前需要刺穿羊水来检查染色体核型,但现在用基因测序可以无创产前检查;3、其次是用于司法鉴定等方面,如亲子鉴定等。

不过,在这个良莠不齐的基因检测市场,市面上也会看到一些夸张的检测品类,比如检测孩子天赋,看看他们未来会不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等,需注意的是,此类问题是否受基因影响并没有业界足够的理论依据,所以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智。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人的身体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这些蛋白质来自于RNA,RNA来自于DNA,它由四种不同碱基根据不同的序列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里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实验人员通过检查消费者基因的序列与健康人的参数进行比对,判断实验样本的序列是否改变,进而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变异基因。

而人的唾液中72%的DNA与血液中的DNA一样,都来源于这些白细胞,所以提取唾液是较为便捷的方法。消费者提取唾液,通过企业提供的唾液收集装置,提供2ml唾液寄送到检测中心。此外还有抽血和穿刺方法,但是后者由于所需设备要求极高,过程复杂,且检测价格昂贵,所以很少有检测机构采取这种方式。

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但行业仍存问题

2018年初,英国宣布将对50万英国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解码,以打造世界最大的健康数据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欧美人混血频繁,用基因检测来寻根问祖、寻找亲戚,成为一股流行风潮。

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消费者数略显不足,数据显示,2016年有10万进行检测,到2017年达到了30万人。2017年中国基因检测的人口渗透率不到0.03%,但在美国,样本数已达到1200万渗透率达3.75%。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市场有望突破300亿元,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虽然在成长空间上看,基因检测市场空间够大,但也会面临几个行业问题:

1、专业的医疗人才队伍较为紧缺。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研究院副院长陈明伟表示,目前中国仍缺少遗传医师及遗传病理师。随着基因测序行业的增长以及精准医疗的推进,对检测报告做细致解读的需求已经日渐明确,遗传医师及相关人才的缺口待补足;

2、通过仪器对样本得出数据只是第一步,基因检测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美国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研究员李治中说,“基因检测最大的难点是解读,测出不同之后,如何知道它对健康有影响,这要求公司拥有强大的数据库,每个公司都不会公布自己的数据库,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在这方面的解读是比较混乱。”陈明伟也给出相同观点:目前中国基因数据库还不够完善,如果使用欧美等地的数据库,一些人种差异难以避免,这也会影响结论的准确度;

3、价格规范化成为迫切待解决的问题。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国内基因检测的价格由几百到上千甚至上万不等。对此,基因检测公司Genessential创始人Jack Chen向「科创者说」表示,目前的市场确实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所以价格制定比较混乱,同样的检测内容因公司不同价格也不同。目前看这些科技公司销售渠道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跟医院合作为主,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4、无论中外,全球行业也存在监管问题,这其中包括检测结果容易误导消费者进行过度治疗。在美国头部基因检测企业23and me曾被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自2013年起,禁止向美国消费者提供超过254种基于遗传信息进行疾病风险估计和治疗建议的相关服务。FDA当时认为,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未经专业医务人员的检测结果和治疗建议,可能会鼓励人们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比如乳腺癌风险的评估,有很高的可能性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不过,在2017年4月,FDA批准基因数据服务公司向消费者直接提供一般健康风险(General Health Risks)报告并进行市场销售。需要企业提供消费者获得测试结果之前,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遗传咨询人员或同等专业人员的意见分析的建议,对消费者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判断;

5、基因检测是否有明确的临床需求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采访前赛默飞世尔中国区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时,她认为:中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处在跟踪的阶段,基因检测同时具备明确的临床需求和不确定的临床价值。将来很有可能是明确的应用在临床医院进行,不明确的应用在另外的医疗机构限制进行,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第三方临检中心能较好地填补这一空白。

柴映爽认为目前基因检测只是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结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进入临床市场;

6、基因的缺陷对疾病的造成有多大的影响也需深思。有研究显示,某基因诊断公司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49例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的原始数据,并与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只有60%的致病突变为真实的。因此,理性认识和看待尚处在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是后续对其进行利用、善用的重要前提。

目前比较知名的公司有国外的23 and Me、Decode Genetics、DNA Direct以及 Genelux,国内的华大基因、碳云智能、一脉基因、水母基因、Wegene、23魔方等。网上对于基因检测的讨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检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疾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也有网友认为消费级基因检测是鸡肋,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只能用来讲故事融资,没有太多的临床价值,是蓝海还是蓝藻?恐怕蓝藻更多一些。

“科研+临床”团队更被投资人关注

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本关注的重点。不过,入行消费级基因检测技术门槛并不是很高, Genessential创始人Jack Chen向「科创者说」表示,目前来看行业里中游检测本身的技术力并不高,但这些公司主要的壁垒在于上游检测设备及下游应用和开发。

创悟资本合伙人牟尧表示,“目前筛查样本层面都可以靠机器完成,对于数据的解读也有标准化的描述,对于企业来说核心问题是如何抓取更有效的数据以及如何让分析变得更准确。所以团队的科研团队实力很重要,毕竟临床与科研是两个领域。”消费基因检测是一跨学科的产业,往往投资人比较看重核心团队架构,如果技术实力强的科研单位对临床不了解,这将会成为公司发展的短板。

由此看来,要想企业得到良性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技术、临床结合起来。未来精准医疗领域需要持续发展,创业公司需要在基因测序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与临床医生加强紧密合作,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模式”更有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