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玩命拼爹烧钱 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了打个车刺刀见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玩命拼爹烧钱 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了打个车刺刀见红

滴滴和快的争夺市场的行为有点开始超越商业逻辑可以解释的范畴,越来越像是阿里和腾讯的一场象征性的战争——输了就意味着什么——这才是关键。

图片来源:CFP

那些打车时经常愿意多付出一些额外车资的乘客,将成为中国打车软件新一轮竞争的争夺对象,也凸显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一市场上互不让步的决心。

11月21日,快的打车的用户忽然发现已经无法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快的打车的红包。在此之前,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都会通过用户的朋友圈对外分发数额不等的优惠券红包,领到的红包可以直接在快的打车或者滴滴打车的消费中使用。

这一“封杀”事件表明自打车软件市场被阿里巴巴及腾讯瓜分之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封杀”通常都是两家公司之间针对竞争业务最激烈的处理手段,只在认为会危及自身业务、或者有必要保护自身利益时才会使用。在2008年,阿里巴巴也曾在百度启动电商业务前后,用技术手段屏蔽了百度搜索引擎对淘宝店铺和商品信息的抓取。

快的打车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产品,滴滴打车和微信则属于腾讯,两者是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打车软件,几乎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此前的一些打车软件,比如在上海创立的大黄蜂,已经在市场整合中消失。出租车行业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而言,如今都被视为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往线下延伸的重要一环,因此都不会轻易认输。

易观国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有1.54亿个打车软件账户,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分别以54.4%和44.9%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APP市场累计账户份额的前两位。

一位快的打车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屏蔽红包可能给快的打车带来损失。”但并没有透露可能产生的损失数额。界面新闻记者没有联系到微信相关负责人对屏蔽快的打车红包原因做出具体说明。

打车软件的红包在目前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广受欢迎,如果失去了微信这个渠道,快的打车在营销上将可能遭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大部分打车软件优惠券都是通过那些病毒式传播发放的。

很多迹象都显示,此次微信关闭快的打车的红包接口,与滴滴打车的“滴滴专车”业务有直接关系,这一业务与快的打车的“一号专车”相似,它们都是这两家公司争取高价值用户的重要手段。

打车软件推广成本巨大。滴滴打车CEO程维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外表示,滴滴打车既不向用户收费,也不向出租车司机收费,收入几乎为零,并且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滴滴打车为出租车业务花掉了15亿元。

在2013年下半年,在分别获得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之后,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曾发动了一场持续半年多的“烧钱”大战。它们同时向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大黄蜂等其它打车软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挤出市场的。

现在看来,在初期通过补贴的方式获取和积累用户之后,之前单一的打车服务并不能给打车软件带来盈利,所以打车软件也开始提供增值和高端服务,希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可能的话还可以带来利润。

快的打车在今年7月份起针对中高端商务人群推出“一号专车”服务,滴滴打车也在8月份推出“滴滴专车”。“专车”服务项目收费更高,价格在普通出租车的2倍-5倍。乘客可以通过打车软件选择“专车”模式,选择目的地和车型,然后等待司机接送。不同的是,“专车”服务的汽车来自汽车租赁公司而不是出租车公司,大多是雅阁、奔驰等中高端车型,司机来自签约劳务公司。

“专车”业务中,司机、出租车和打车软件按比例分享车资。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滴滴专车”的业务中,三者按2:5:3的比例分成,但是这一比例目前还未得到“滴滴专车”确认。

在开始阶段,即便是“高价值”用户,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专车”业务仍需要靠烧钱来进行推广,这既显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表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互不让步,当然也可能导致这一原本有希望带来盈利的业务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目的。

更大的隐患还包括,这种程度的激烈竞争可能会激发部分出租车公司对打车软件进一步的抵制。在快的和滴滴推出“专车”业务之后,推动了汽车租赁公司、“黑车”等“外来者”进入出租车行业,本就令出租车公司不满。今年11月初,在南京就发生了数千名出租车司机集体卸载快的和滴滴打车软件的事件。这样的冲突在美国最大的打车软件Uber扩展美国市场和进入欧洲市场时,也同样频频发生,迄今仍有争论。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往更好的方向改变一个行业时,如果这个行业恰巧较为传统、或者受到政府部门的管控,不正常的竞争往往会扩大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负面影响。

眼下打车软件为推广“专车”业务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给乘客的补贴。易观分析师王珺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易观得到的数据,使用专车的用户可能会获得10元至40元以至更多的补贴。

“专车接单的师傅开的是豪华型的奔驰E系列。”一位南京乘客对座驾表示欣喜。在使用“滴滴专车”服务后,他的5公里行程只花费了4元,打车软件提供的折扣和代金劵为他支付了30元;在南京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周敏也在11月11日获得了“一号专车”40元的代金券,他计划在出差去机场的路上使用,并且表示补贴的金额对他充满吸引力。

上述快的打车相关负责人承认,在“专车”业务推广初期,“盈利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必须依靠补贴快速培养用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5.1k
  • 首个民航机场大模型应用上线
  • 飞猪:“五一”国内跟团游预订量倍增,出境游增长接近10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玩命拼爹烧钱 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了打个车刺刀见红

滴滴和快的争夺市场的行为有点开始超越商业逻辑可以解释的范畴,越来越像是阿里和腾讯的一场象征性的战争——输了就意味着什么——这才是关键。

图片来源:CFP

那些打车时经常愿意多付出一些额外车资的乘客,将成为中国打车软件新一轮竞争的争夺对象,也凸显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一市场上互不让步的决心。

11月21日,快的打车的用户忽然发现已经无法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快的打车的红包。在此之前,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都会通过用户的朋友圈对外分发数额不等的优惠券红包,领到的红包可以直接在快的打车或者滴滴打车的消费中使用。

这一“封杀”事件表明自打车软件市场被阿里巴巴及腾讯瓜分之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封杀”通常都是两家公司之间针对竞争业务最激烈的处理手段,只在认为会危及自身业务、或者有必要保护自身利益时才会使用。在2008年,阿里巴巴也曾在百度启动电商业务前后,用技术手段屏蔽了百度搜索引擎对淘宝店铺和商品信息的抓取。

快的打车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产品,滴滴打车和微信则属于腾讯,两者是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打车软件,几乎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此前的一些打车软件,比如在上海创立的大黄蜂,已经在市场整合中消失。出租车行业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而言,如今都被视为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往线下延伸的重要一环,因此都不会轻易认输。

易观国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有1.54亿个打车软件账户,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分别以54.4%和44.9%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APP市场累计账户份额的前两位。

一位快的打车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屏蔽红包可能给快的打车带来损失。”但并没有透露可能产生的损失数额。界面新闻记者没有联系到微信相关负责人对屏蔽快的打车红包原因做出具体说明。

打车软件的红包在目前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广受欢迎,如果失去了微信这个渠道,快的打车在营销上将可能遭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大部分打车软件优惠券都是通过那些病毒式传播发放的。

很多迹象都显示,此次微信关闭快的打车的红包接口,与滴滴打车的“滴滴专车”业务有直接关系,这一业务与快的打车的“一号专车”相似,它们都是这两家公司争取高价值用户的重要手段。

打车软件推广成本巨大。滴滴打车CEO程维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外表示,滴滴打车既不向用户收费,也不向出租车司机收费,收入几乎为零,并且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滴滴打车为出租车业务花掉了15亿元。

在2013年下半年,在分别获得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之后,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曾发动了一场持续半年多的“烧钱”大战。它们同时向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大黄蜂等其它打车软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挤出市场的。

现在看来,在初期通过补贴的方式获取和积累用户之后,之前单一的打车服务并不能给打车软件带来盈利,所以打车软件也开始提供增值和高端服务,希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可能的话还可以带来利润。

快的打车在今年7月份起针对中高端商务人群推出“一号专车”服务,滴滴打车也在8月份推出“滴滴专车”。“专车”服务项目收费更高,价格在普通出租车的2倍-5倍。乘客可以通过打车软件选择“专车”模式,选择目的地和车型,然后等待司机接送。不同的是,“专车”服务的汽车来自汽车租赁公司而不是出租车公司,大多是雅阁、奔驰等中高端车型,司机来自签约劳务公司。

“专车”业务中,司机、出租车和打车软件按比例分享车资。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滴滴专车”的业务中,三者按2:5:3的比例分成,但是这一比例目前还未得到“滴滴专车”确认。

在开始阶段,即便是“高价值”用户,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专车”业务仍需要靠烧钱来进行推广,这既显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表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互不让步,当然也可能导致这一原本有希望带来盈利的业务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目的。

更大的隐患还包括,这种程度的激烈竞争可能会激发部分出租车公司对打车软件进一步的抵制。在快的和滴滴推出“专车”业务之后,推动了汽车租赁公司、“黑车”等“外来者”进入出租车行业,本就令出租车公司不满。今年11月初,在南京就发生了数千名出租车司机集体卸载快的和滴滴打车软件的事件。这样的冲突在美国最大的打车软件Uber扩展美国市场和进入欧洲市场时,也同样频频发生,迄今仍有争论。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往更好的方向改变一个行业时,如果这个行业恰巧较为传统、或者受到政府部门的管控,不正常的竞争往往会扩大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负面影响。

眼下打车软件为推广“专车”业务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给乘客的补贴。易观分析师王珺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易观得到的数据,使用专车的用户可能会获得10元至40元以至更多的补贴。

“专车接单的师傅开的是豪华型的奔驰E系列。”一位南京乘客对座驾表示欣喜。在使用“滴滴专车”服务后,他的5公里行程只花费了4元,打车软件提供的折扣和代金劵为他支付了30元;在南京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周敏也在11月11日获得了“一号专车”40元的代金券,他计划在出差去机场的路上使用,并且表示补贴的金额对他充满吸引力。

上述快的打车相关负责人承认,在“专车”业务推广初期,“盈利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必须依靠补贴快速培养用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