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枪文化是如何被人为塑造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枪文化是如何被人为塑造的?

有关控枪的争论,从美国建国以后就一直不断出现,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针对私营枪支厂商的管制政策被不断提出。

所评图书:

书名:《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作者:(美)帕梅拉·哈格

译者:李小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2013年9月1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海军基地发生枪击案,致13人死亡,另有10余人受伤。几天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了这一事件的死难者追思活动并表示,应当以此为戒。

但悲剧还是持续的,甚至越来越频繁的上演。2017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音乐节枪击事件,造成59人死亡,527人受伤。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出席了悼念活动,而且还下令美国全国下半期致哀。今年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发生校园枪击案,导致17人死亡。3月,美国又发生两起校园枪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

尽管枪击案频发,已经多次使得美国国内有关控枪的民意舆论高涨,而枪支泛滥的恶果也几乎没人能够否认——但控枪在美国要成为法律,仍难成行,这比1917年和1941年美国两次打破孤立主义加入世界大战更为困难。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所著的《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一书。这本书回顾了美国枪文化是如何在枪支制造商、枪支行业组织以及美国官方、好莱坞、大众媒体的共同塑造之下形成,并一步步包装为与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传统相合,甚至具有神圣性的亚文化。

一种流行很广的说法是,美国就是枪支文化、枪支社会推动建立的国家,这指的是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殖民地人民反抗暴政,因为手中有枪,所以才能争取独立。帕梅拉·哈格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成立,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当初保留奴隶制的南方殖民地,持枪人口比例较高,而没有采用奴隶制的北方殖民地,这一比例就很低。某种意义上,持枪首先是旨在掌握压迫他人的主动,而不是追求和保障自由。

不仅如此,美国枪支文化的根深蒂固,民间持枪成为一种传统,说到底是因为枪支被当成了一种普通商品,而不是那些为持枪权或将持枪权与政治权利捆绑起来的权利论而辩护的人们所称的特殊物品。《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指出,美国枪支产业的运作和发展,一开始就没有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将强制定性为特殊商品,所以这一领域任由枪支厂商进行运作,甚至像兜售服装那样对枪支进行大规模的促销宣传。

从美国建国至今的200多年里,其实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围绕控枪提出呼吁,枪支产业的资本家也因此被称为“死亡贩子”。美国一些州在历史上也曾出台过控枪法律,向之征收很高的法律,但因为没有全国性的管制,所以收效甚微。《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还指出,美国的步枪协会一直在高调宣传持枪权的合理性,但枪支产业对这种做法却很不感冒——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枪支产业资本家深深的悟到了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这种低调作风也成功的使得美国国内舆论长期聚焦在枪支的泛滥,而不是枪支产业几乎不受约束的生产和销售。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可以轻易买到枪支,对于美国拓荒者而言的确非常重要。而枪支产业的发达,特别是枪支弹药均作为普通的民用商品,交由市场化企业运作管理,这使得美国的武器研发创新能够后来居上,并在战争爆发后可以很快时间内将许多民用企业转为军备生产。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将开创枪支贸易市场的资本家之一奥利弗·温彻斯特及其家族后人的命运流变,也作为叙述的一条主线。奥利弗·温彻斯特显然就是批评者所指的“死亡贩子”,而他的家族后人长时期也的确遭受了所谓的诅咒。尽管如此,也有经济学家指出,奥利弗·温彻斯特对于枪支生产及其运作管理的革新,影响扩散到了其他制造领域,缔造了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雏形。

全书开篇指出,枪支产业在美国获得了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甚至被长期界定为普通商品行业,主要是因为枪支生产在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均供应不足。一个新生的美国,必须确保军备供应,否则就会长期处于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之下。美国政府1794年创建了著名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并创造了一项推动美国枪支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则:枪支必须实现零件互换。受此影响,曾经的枪支个体工匠逐渐朝着更加专业的武器制造商发展。

美国枪支产业在19世纪初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大规模对欧洲出口的重要产业。事实上,欧洲同行正是因为长期拒绝美式的批量化武器生产、零件互换而被直接甩到了后面。美国商人的创造性到了19世纪中期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满世界推销枪支,奥斯曼帝国、中国清朝、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外带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都成为美国枪支厂商的买家。为了争夺更多的贸易份额,枪支厂商继续致力于研发创新。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这本书指出,19世纪初期,美国的枪支文化毫无疑问是以军事为中心的,而到了这个世纪的末期,却发展为平民为中心——美国19世纪的西进扩张,以及南北战争、废奴运动,枪支都无可避免的成为了政治和社会潮流的重要角色。书作者也指出,在19世纪,枪支产业的代表就已经深谙政治游说之道,竭力保持枪支作为普通商品的管制政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军方最初并不乐意购买私营生产商出产的枪支,这迫使后者不得不通过各种广告、营销手段向民众推销枪支;而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却发现了私营企业相比美国政府、军方创办的兵工厂更具活力,所以开始大批量的采购私营企业出产的武器。

有关控枪的争论,从美国建国以后就一直不断出现,尽管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针对私营枪支厂商的管制政策被不断提出,但几乎每次,都会出现诸如南北战争、美国加入一战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意味着美国厂商的产品有了新的销路)来“拯救”枪支经济。《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还指出,美国枪支产业很好的顺应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转变潮流,比如,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通过广告将枪支标榜为男性必备的标志(当时的男性的另一大标志是香烟);又如,在20世纪中后期,枪支产业非常主动赞助美国历史研究和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将持枪的西部牛仔描绘为最典型的美国男性,还向好莱坞、美国游戏制造商投放植入广告,夸大持枪者在美国西进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枪支泛滥在美国导致了严重后果,却恰恰起到了无法废除民众持枪权的作用,因为美国的电视、电影、游戏、广告都承认枪支威胁无处不在,所以给出的解决逻辑就是,正直的公民也必须配枪,才能保卫自己的合法财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枪文化是如何被人为塑造的?

有关控枪的争论,从美国建国以后就一直不断出现,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针对私营枪支厂商的管制政策被不断提出。

所评图书:

书名:《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作者:(美)帕梅拉·哈格

译者:李小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2013年9月1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海军基地发生枪击案,致13人死亡,另有10余人受伤。几天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了这一事件的死难者追思活动并表示,应当以此为戒。

但悲剧还是持续的,甚至越来越频繁的上演。2017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音乐节枪击事件,造成59人死亡,527人受伤。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出席了悼念活动,而且还下令美国全国下半期致哀。今年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发生校园枪击案,导致17人死亡。3月,美国又发生两起校园枪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

尽管枪击案频发,已经多次使得美国国内有关控枪的民意舆论高涨,而枪支泛滥的恶果也几乎没人能够否认——但控枪在美国要成为法律,仍难成行,这比1917年和1941年美国两次打破孤立主义加入世界大战更为困难。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所著的《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一书。这本书回顾了美国枪文化是如何在枪支制造商、枪支行业组织以及美国官方、好莱坞、大众媒体的共同塑造之下形成,并一步步包装为与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传统相合,甚至具有神圣性的亚文化。

一种流行很广的说法是,美国就是枪支文化、枪支社会推动建立的国家,这指的是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殖民地人民反抗暴政,因为手中有枪,所以才能争取独立。帕梅拉·哈格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成立,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当初保留奴隶制的南方殖民地,持枪人口比例较高,而没有采用奴隶制的北方殖民地,这一比例就很低。某种意义上,持枪首先是旨在掌握压迫他人的主动,而不是追求和保障自由。

不仅如此,美国枪支文化的根深蒂固,民间持枪成为一种传统,说到底是因为枪支被当成了一种普通商品,而不是那些为持枪权或将持枪权与政治权利捆绑起来的权利论而辩护的人们所称的特殊物品。《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指出,美国枪支产业的运作和发展,一开始就没有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将强制定性为特殊商品,所以这一领域任由枪支厂商进行运作,甚至像兜售服装那样对枪支进行大规模的促销宣传。

从美国建国至今的200多年里,其实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围绕控枪提出呼吁,枪支产业的资本家也因此被称为“死亡贩子”。美国一些州在历史上也曾出台过控枪法律,向之征收很高的法律,但因为没有全国性的管制,所以收效甚微。《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还指出,美国的步枪协会一直在高调宣传持枪权的合理性,但枪支产业对这种做法却很不感冒——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枪支产业资本家深深的悟到了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这种低调作风也成功的使得美国国内舆论长期聚焦在枪支的泛滥,而不是枪支产业几乎不受约束的生产和销售。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可以轻易买到枪支,对于美国拓荒者而言的确非常重要。而枪支产业的发达,特别是枪支弹药均作为普通的民用商品,交由市场化企业运作管理,这使得美国的武器研发创新能够后来居上,并在战争爆发后可以很快时间内将许多民用企业转为军备生产。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将开创枪支贸易市场的资本家之一奥利弗·温彻斯特及其家族后人的命运流变,也作为叙述的一条主线。奥利弗·温彻斯特显然就是批评者所指的“死亡贩子”,而他的家族后人长时期也的确遭受了所谓的诅咒。尽管如此,也有经济学家指出,奥利弗·温彻斯特对于枪支生产及其运作管理的革新,影响扩散到了其他制造领域,缔造了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雏形。

全书开篇指出,枪支产业在美国获得了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甚至被长期界定为普通商品行业,主要是因为枪支生产在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均供应不足。一个新生的美国,必须确保军备供应,否则就会长期处于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之下。美国政府1794年创建了著名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并创造了一项推动美国枪支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则:枪支必须实现零件互换。受此影响,曾经的枪支个体工匠逐渐朝着更加专业的武器制造商发展。

美国枪支产业在19世纪初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大规模对欧洲出口的重要产业。事实上,欧洲同行正是因为长期拒绝美式的批量化武器生产、零件互换而被直接甩到了后面。美国商人的创造性到了19世纪中期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满世界推销枪支,奥斯曼帝国、中国清朝、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外带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都成为美国枪支厂商的买家。为了争夺更多的贸易份额,枪支厂商继续致力于研发创新。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这本书指出,19世纪初期,美国的枪支文化毫无疑问是以军事为中心的,而到了这个世纪的末期,却发展为平民为中心——美国19世纪的西进扩张,以及南北战争、废奴运动,枪支都无可避免的成为了政治和社会潮流的重要角色。书作者也指出,在19世纪,枪支产业的代表就已经深谙政治游说之道,竭力保持枪支作为普通商品的管制政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军方最初并不乐意购买私营生产商出产的枪支,这迫使后者不得不通过各种广告、营销手段向民众推销枪支;而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却发现了私营企业相比美国政府、军方创办的兵工厂更具活力,所以开始大批量的采购私营企业出产的武器。

有关控枪的争论,从美国建国以后就一直不断出现,尽管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针对私营枪支厂商的管制政策被不断提出,但几乎每次,都会出现诸如南北战争、美国加入一战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意味着美国厂商的产品有了新的销路)来“拯救”枪支经济。《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书中还指出,美国枪支产业很好的顺应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转变潮流,比如,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通过广告将枪支标榜为男性必备的标志(当时的男性的另一大标志是香烟);又如,在20世纪中后期,枪支产业非常主动赞助美国历史研究和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将持枪的西部牛仔描绘为最典型的美国男性,还向好莱坞、美国游戏制造商投放植入广告,夸大持枪者在美国西进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枪支泛滥在美国导致了严重后果,却恰恰起到了无法废除民众持枪权的作用,因为美国的电视、电影、游戏、广告都承认枪支威胁无处不在,所以给出的解决逻辑就是,正直的公民也必须配枪,才能保卫自己的合法财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