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这都不是互联网公司,什么是互联网公司?

意料之中的,小米提交IPO申请资料成为今日热点,与此同时,关于小米的讨论与争议,此起彼伏,这也不意外。小米创造了“互联网手机”、“粉丝经济”、“参与感”等诸多新词与模式。

对它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被误解是创新者的宿命。

小米创业,筚路蓝缕,过去7年消费者对它青睐有加,业绩节节攀升。舆论对待小米却是势同水火的两种姿态,或是赞美,或是非议。诸多争议中,重要一条是,“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答案是肯定的。与传统手机或硬件公司不同,小米最大的前提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

怎么判定一家公司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呢?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成规模的互联网业务,如果互联网业务基本规模都没有,那就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互联网业务是主要盈利来源。举个例子,单看苹果App store、Apple Music等互联网属性业务赚的钱甚至超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但苹果的盈利仍然主要来自硬件利润,所以苹果还是家硬件公司;

第三,互联网属性的业务收入要呈现出快速增长属性。互联网公司都是要海量用户基础,用户粘性越高越好,使用时长越长越好,获客成本越低越好。

小米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到招股书里找答案就看这三组数据:小米互联网收入有多少,小米互联网盈利比例有多少,小米互联网业务的月活用户数、使用时长和获客成本。

这里是重点,小米互联网业务应该是没有获客成本,甚至是负获客成本的!毕竟可以靠手机用户直接转化。

招股书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7%;毛利20.8亿元、42.1亿元、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

这个互联网业务复合增长率,就是可以喊60倍市盈率的底气。

而且,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到了60.2%,对小米整体毛利贡献较大。这么推算,净利贡献更显核心地位。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由小米公司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中,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有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有18个。据《经济学人》报道,2017年今日头条的用户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为74分钟,微信为66分钟。小米的用户规模、粘性和活跃度都达到了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具备很强的变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获客成本较高的互联网平台,小米通过硬件销售获得用户的过程本身是盈利的,具备很强的成本优势。可以看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发展迅猛,用户规模、黏性及活跃度都达到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有很好的变现能力。

这都不是互联网公司,什么是互联网公司?

小米IPO申请前,小米6X的发布会上,雷军提出了“硬件综合净利率用不超过5%”的决定,与此前诸多论调一样,5%的这个决定,也引发了舆论的争议。我能理解,雷军为小米划定的5%的红线——小米信仰的是“让每个人都享受科技的乐趣”,也就是“国民品牌”与“性价比”,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但这只是,促成雷军做出5%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

在雷军自己也下了这样明确的定义,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雷军曾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每家公司乃至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小米成功之处在于,它逼迫自己改写传统手机公司的财务结构,砍掉了大部分市场费用,让利给消费者——这是互联网手机的起点。小米必须减少对硬件净利率的依赖,才有足够的驱动力去探索互联网的创新。

“硬件综合净利率用不超过5%”,是小米的破釜成舟。大舍大得。

小米递交IPO申请后不久,雷军发表了的题为《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的公开信,信中雷军说,“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这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这都不是互联网公司,什么是互联网公司?

意料之中的,小米提交IPO申请资料成为今日热点,与此同时,关于小米的讨论与争议,此起彼伏,这也不意外。小米创造了“互联网手机”、“粉丝经济”、“参与感”等诸多新词与模式。

对它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被误解是创新者的宿命。

小米创业,筚路蓝缕,过去7年消费者对它青睐有加,业绩节节攀升。舆论对待小米却是势同水火的两种姿态,或是赞美,或是非议。诸多争议中,重要一条是,“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答案是肯定的。与传统手机或硬件公司不同,小米最大的前提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

怎么判定一家公司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呢?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成规模的互联网业务,如果互联网业务基本规模都没有,那就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互联网业务是主要盈利来源。举个例子,单看苹果App store、Apple Music等互联网属性业务赚的钱甚至超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但苹果的盈利仍然主要来自硬件利润,所以苹果还是家硬件公司;

第三,互联网属性的业务收入要呈现出快速增长属性。互联网公司都是要海量用户基础,用户粘性越高越好,使用时长越长越好,获客成本越低越好。

小米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到招股书里找答案就看这三组数据:小米互联网收入有多少,小米互联网盈利比例有多少,小米互联网业务的月活用户数、使用时长和获客成本。

这里是重点,小米互联网业务应该是没有获客成本,甚至是负获客成本的!毕竟可以靠手机用户直接转化。

招股书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7%;毛利20.8亿元、42.1亿元、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

这个互联网业务复合增长率,就是可以喊60倍市盈率的底气。

而且,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到了60.2%,对小米整体毛利贡献较大。这么推算,净利贡献更显核心地位。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由小米公司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中,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有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有18个。据《经济学人》报道,2017年今日头条的用户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为74分钟,微信为66分钟。小米的用户规模、粘性和活跃度都达到了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具备很强的变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获客成本较高的互联网平台,小米通过硬件销售获得用户的过程本身是盈利的,具备很强的成本优势。可以看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发展迅猛,用户规模、黏性及活跃度都达到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有很好的变现能力。

这都不是互联网公司,什么是互联网公司?

小米IPO申请前,小米6X的发布会上,雷军提出了“硬件综合净利率用不超过5%”的决定,与此前诸多论调一样,5%的这个决定,也引发了舆论的争议。我能理解,雷军为小米划定的5%的红线——小米信仰的是“让每个人都享受科技的乐趣”,也就是“国民品牌”与“性价比”,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但这只是,促成雷军做出5%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

在雷军自己也下了这样明确的定义,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雷军曾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每家公司乃至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小米成功之处在于,它逼迫自己改写传统手机公司的财务结构,砍掉了大部分市场费用,让利给消费者——这是互联网手机的起点。小米必须减少对硬件净利率的依赖,才有足够的驱动力去探索互联网的创新。

“硬件综合净利率用不超过5%”,是小米的破釜成舟。大舍大得。

小米递交IPO申请后不久,雷军发表了的题为《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的公开信,信中雷军说,“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这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