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根本停不下来 这次是泰康人寿盯上伦敦地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根本停不下来 这次是泰康人寿盯上伦敦地标

中国金融机构正在全世界买楼,而这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开始。

图片来源:CFP

虽然外国同行对中国买家一直以来在商业地产、住宅及其他资产上支付的高价嗤之以鼻,但这并不会阻止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

据英国《地产周报》(Property Week)报道,泰康人寿和基汇资本(Gaw Capital Partners)打算以2亿英镑(约19亿元)购买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Milton Gate。目前他们正在对这项交易进行签约前的尽职调查。

泰康人寿盯上的Milton Gate共有六层,面积大约为20万平方英尺(约18,580平方米)。2008年,律师事务所Addleshaw Goddard将整个大楼租下,租期为16.5年,租金达到每年每平方英尺53.50英镑(约每年每平方米5100元)。Milton Gate的所有者AGC Equity Partners于2014年5月将大楼挂牌,获利目标为5%。2009年和2010年,这栋楼经过了两次倒手,交易价格分别为12亿人民币和16亿人民币。

泰康人寿是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2013年保险业务收入623亿元。和泰康人寿合作的基汇资本则是中国保险企业的老朋友——2013年7月中国平安2.6亿英镑(约24.99 亿元)收购伦敦劳埃德大厦时,基汇资本不仅安排了集资方案,也在之后承担了劳埃德大厦资产管理的任务。

中国保险企业在海外逐渐成为“土豪”的代名词。2014年6月,中国人寿联合卡塔尔控股,以7.95亿英镑(约76.4亿元)购入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90%的股权;2014年10月,安邦保险集团以19.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旗下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11月21日,阳光保险宣布出资4.63亿澳元(约24.5亿元)从喜达屋手中收购了有557个房间的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

险企的出海风潮源于中国政府对险资管控的放松。2012年10月,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四个险资投资新规定,将险资的境外投资范围由原先的香港扩展到45个国家,品种亦由原先的股票和债券扩展至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货币市场类、不动产以及基金。险企最高可以将15%投资放在海外。

根据世邦魏理仕计算,中国险企投资海外物业的资本空间将达到144亿美元。

经济正在扩张、监管框架完善的伦敦一直是吸引中国险企的重要市场。伦敦金融城正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进入而再度步入繁荣,而办公物业是中国金融机构最青睐的投资领域。近年来,太平人寿、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中国交通银行成为了上海和北京最大的办公物业买家。世邦魏理仕认为相比较中国一线城市优质物业,国际核心城市高档办公物业的收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金融机构本身也是办公物业最大的消费群体,购买自用物业也是投资的一种手段。去年12月,第一太平戴维斯曾经预言,未来十年中国金融机构在伦敦的办公空间将达到2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伦敦年均吸纳量的一半。而中国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金公司等在内,在伦敦金融城办公面积已经超过了2万平方米。 

当然,第一太平戴维斯还是说对了一点——在购买写字楼方面,中国金融机构会延续他们在中国的花钱风格。在内地买办公楼时,中国金融机构的出价都会比市场价高三成以上。

核心位置是他们的首选。中国银行在香港中环买了一栋楼,面积达到了9万平方米。中国招商银行在北京金融街上以39亿元买下了6万平方米的物业——这甚至超过了伦敦写字楼市场上的30 Gresham Street, EC2、5 Canada Square等著名写字楼的价格。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办公物业买家之一。

他们把这一作风延续到了海外市场。此前安邦保险集团从希尔顿酒店集团(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手中购买纽约华尔道夫饭店(Waldorf Astoria),其令人震惊的价格刷新了美国酒店交易的价格纪录。这些收购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争议,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家甚至抱怨中国买家抬高了商业物业的市场价。

购买Milton Gate的结果将决定泰康之后的投资计划。在2014年3月举办的保险业投资峰会上,泰康海外投资主管陈宏初说:“中国险企活跃参与海外投资还需要一段时间,初期项目的成败将决定企业未来投资的胆量。”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企业海外的物业投资与1980年代日本在海外的办公楼、酒店和高尔夫球场收购浪潮相对比。仲量联行东亚区董事经理顾东尼(Anthony Couse)称,来自中国人的这一波投资潮更具持续性,该公司认为两者间的动机存在差异——海外扩张也许可以提升中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并成为缓冲中国经济下滑影响的手段,但也存在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根本停不下来 这次是泰康人寿盯上伦敦地标

中国金融机构正在全世界买楼,而这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开始。

图片来源:CFP

虽然外国同行对中国买家一直以来在商业地产、住宅及其他资产上支付的高价嗤之以鼻,但这并不会阻止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

据英国《地产周报》(Property Week)报道,泰康人寿和基汇资本(Gaw Capital Partners)打算以2亿英镑(约19亿元)购买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Milton Gate。目前他们正在对这项交易进行签约前的尽职调查。

泰康人寿盯上的Milton Gate共有六层,面积大约为20万平方英尺(约18,580平方米)。2008年,律师事务所Addleshaw Goddard将整个大楼租下,租期为16.5年,租金达到每年每平方英尺53.50英镑(约每年每平方米5100元)。Milton Gate的所有者AGC Equity Partners于2014年5月将大楼挂牌,获利目标为5%。2009年和2010年,这栋楼经过了两次倒手,交易价格分别为12亿人民币和16亿人民币。

泰康人寿是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2013年保险业务收入623亿元。和泰康人寿合作的基汇资本则是中国保险企业的老朋友——2013年7月中国平安2.6亿英镑(约24.99 亿元)收购伦敦劳埃德大厦时,基汇资本不仅安排了集资方案,也在之后承担了劳埃德大厦资产管理的任务。

中国保险企业在海外逐渐成为“土豪”的代名词。2014年6月,中国人寿联合卡塔尔控股,以7.95亿英镑(约76.4亿元)购入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90%的股权;2014年10月,安邦保险集团以19.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旗下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11月21日,阳光保险宣布出资4.63亿澳元(约24.5亿元)从喜达屋手中收购了有557个房间的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

险企的出海风潮源于中国政府对险资管控的放松。2012年10月,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四个险资投资新规定,将险资的境外投资范围由原先的香港扩展到45个国家,品种亦由原先的股票和债券扩展至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货币市场类、不动产以及基金。险企最高可以将15%投资放在海外。

根据世邦魏理仕计算,中国险企投资海外物业的资本空间将达到144亿美元。

经济正在扩张、监管框架完善的伦敦一直是吸引中国险企的重要市场。伦敦金融城正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进入而再度步入繁荣,而办公物业是中国金融机构最青睐的投资领域。近年来,太平人寿、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中国交通银行成为了上海和北京最大的办公物业买家。世邦魏理仕认为相比较中国一线城市优质物业,国际核心城市高档办公物业的收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金融机构本身也是办公物业最大的消费群体,购买自用物业也是投资的一种手段。去年12月,第一太平戴维斯曾经预言,未来十年中国金融机构在伦敦的办公空间将达到2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伦敦年均吸纳量的一半。而中国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金公司等在内,在伦敦金融城办公面积已经超过了2万平方米。 

当然,第一太平戴维斯还是说对了一点——在购买写字楼方面,中国金融机构会延续他们在中国的花钱风格。在内地买办公楼时,中国金融机构的出价都会比市场价高三成以上。

核心位置是他们的首选。中国银行在香港中环买了一栋楼,面积达到了9万平方米。中国招商银行在北京金融街上以39亿元买下了6万平方米的物业——这甚至超过了伦敦写字楼市场上的30 Gresham Street, EC2、5 Canada Square等著名写字楼的价格。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办公物业买家之一。

他们把这一作风延续到了海外市场。此前安邦保险集团从希尔顿酒店集团(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手中购买纽约华尔道夫饭店(Waldorf Astoria),其令人震惊的价格刷新了美国酒店交易的价格纪录。这些收购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争议,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家甚至抱怨中国买家抬高了商业物业的市场价。

购买Milton Gate的结果将决定泰康之后的投资计划。在2014年3月举办的保险业投资峰会上,泰康海外投资主管陈宏初说:“中国险企活跃参与海外投资还需要一段时间,初期项目的成败将决定企业未来投资的胆量。”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企业海外的物业投资与1980年代日本在海外的办公楼、酒店和高尔夫球场收购浪潮相对比。仲量联行东亚区董事经理顾东尼(Anthony Couse)称,来自中国人的这一波投资潮更具持续性,该公司认为两者间的动机存在差异——海外扩张也许可以提升中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并成为缓冲中国经济下滑影响的手段,但也存在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