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从哥大研究生罢工看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从哥大研究生罢工看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未来

如果能在顶尖精英高校中唤起一种基于工人阶级的阶级团结,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实际上,我们征服了最不容易被唤起阶级团结感的那一部分人。

4月24日,哥大研究生工会参与罢工的助研助教胸前戴美国总工会标识走出教学楼。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4月24日早晨,哥伦比亚大学洛夫图书馆(Low Library)门前一片喧嚣。胸前挂着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 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罢工”标识的学生们逐一抵达哥伦比亚大学这一地标建筑,他们高喊着口号,吸引了不少来往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目光。图书馆门口的广场大约聚集了几百名前来示威的学生,他们手中高举着各式各样的示威标语——“不要上课,要阶级斗争(No Class but Class War)”、“不是工人,我如何罢工(If I’m not a worker then how can I be striking)”等等。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工会组织罢工的第一天,参与罢工的研究生们都在学校担任助研助教工作。哥大研究生工会在去年成立,并得到了劳动仲裁机构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LRB)的官方认证。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一直拒绝承认工会的合法性,于是校方把工会告上了联邦上诉法庭。由于不被学校承认,工会一直无法和学校签订统一劳工合同,因此爆发了此次罢工。

4月24日,罢工研究生聚集在哥大图书馆门前。图片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在美国,新一代劳工和社会活动家们通过工会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延续着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反劳工剥削的政治理想。而在美国的高校里,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也许更温和,但却更令人期待。

“我们还会回来”

“我身边的同学,包括我自己,他们有的的确是有非常大的课业、授课双重压力,”参加示威的哥大研究生李一帆对界面新闻说,“我觉得这才是不公平的,他们也是出力拿工资的一部分人,但却没有相同的待遇。”

李一帆来自广州,目前在哥大就读哲学系硕士学位,哥大的工会院系代表积极地帮助他参与到工会活动中来。

“我们系的工会联系人非常活跃,他会主动来找系里面每一个人,告诉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李一帆说,“虽然我可能不懂太多,但是我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知道了很多东西。”

哥伦比亚大学工会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在全美数一数二。2016年成立工会的投票中,哥大研究生雇员以1602票比623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工会成立,这一次罢工也以惊人的1832票比136票得到批准。现在,他们正和校方正进行着漫长的谈判拉锯。

在公布罢工的消息后,哥伦比亚大学校方给全体学生发出了一封邮件。学校呼吁学生等待法院决定,不支持罢工,不进行谈判,也不承认研究生是雇员的身份。

邮件中,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John H. Coatsworth写道,由于NLRB的领导层流动性大、常常推翻自己的决定,校方认为原先对研究生工会的认证结果并不可靠。因此,学校希望得到联邦法院的最终判决,在此之前,学校不会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

“我们已经和校方在法庭上争了两年多,这是我们最后的手段了,”来自印度的研究生塔尼娅·巴塔查雅(Tania Bhartacharyya)对界面新闻说,“他们主要的理由是说我们是学生、不是雇员。NLRB已经推翻这个说法了,大多数校内、乃至全国的研究生雇员也都不同意。”

事实上,工会成立初期,校方就表现出了对成立工会的不赞成态度。

“我们决定要成立工会之前,他们(大学)也发邮件公开反对这个决定。在他们官网上面有关于工会成立的相关介绍,看似中立不偏不倚,但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会的负面报道。”李一帆说。

罢工持续了一周。4月30日,参与示威的研究生们准时结束了罢工。此时,学校仍未正面回应工会的要求。

“如果学校继续不理睬我们的要求,我们还会回来,”巴塔查雅说,“我们也会走法律渠道,但我们还是会继续罢工。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直到校方无法抵挡。”

李一帆也表示,“(工会)肯定会采取下一步行动。一种可能性是我们在下学期开始进行另一次罢工,或者说更加大规模的抗议行动等等。也需要更多的媒体曝光率,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家支持。”

4月24日,各大校园内的示威学生。图片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组织学生运动,本身就很有焦虑感”

与此同时,身在哈佛大学的张跃然终于松了一口气。

张跃然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社会学博士,也是学校研究生工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从2016年9月开始参与组织工会、动员同学,终于在今年4月20日的投票中,成功以1931票比1523票(56%)的多数优势成立了工会。

在投票通过之前,一直有一个全校层面的工会组织委员会在进行前期工作,这个委员会内部没有级别,组织者一律平等。张跃然就是这个全校委员会的一员,除此之外,他还负责本系社会学系和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动员工作。

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组织工会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跃然都没睡上一个好觉。“因为很焦虑啊,”他对界面新闻说。

张跃然认为,组织、动员校园运动和社会运动本身就让人很有焦虑感。“这些困难是非常非常可见的,”他说,“你今天是说服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是没有说服任何一个人,或者有一个人从yes变成no了,这种事情都是非常明明白白的摆在那儿的,当然让你很焦虑。”

但令人欣慰的是,相对于哥大来说,哈佛对于研究生工会的态度温和不少。

在工会成立之后,哈佛大学发言人Anna G. Cowenhove发出了一封致贺邮件,称学校“欣赏学生对这一重要事件的积极参与。”

张跃然把学校的温和态度归结于2016年10月的食堂工人罢工三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以及哈佛即将在7月进行的校长换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哈佛拒绝和工会谈判是违法的,”他说,“当然,哈佛也可以选择违法,但是在校长换届的这个档口,你选择违法这么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事情,可能也不太好,所以哈佛校方就想到了一个更安全、稳妥的路线,就是和我们谈判。”

目前,初成立的哈佛研究生工会还在过渡期,他们正筹备选举出一个由学生组成的集体谈判代表委员会,和校方谈判统一劳工合同的相关事宜。在未来,工会将能够代表所有在哈佛有助研助教职位的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虽然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学校和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止步于师生关系,但张跃然并不这么认为。

“如果学生是付出劳动,获得薪水的话,那当然最本质上是劳动关系,显然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他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经典的论述之一,就是在资本主义逻辑中,工人或无产阶级受雇于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并被资本剥削和压迫。工会就是给予工人力量、并团结工人的组织。

“工会组织的初衷并不是让工人们享有某种权利,而是让工人们在这个权力不平等的劳工关系中获得更大的谈判力量(Negotiating power)”,李一帆说。

“张跃然对这句话表示赞同,他说:“工会就是工人们团结起来争取权益的组织。具体争取什么权益当然是次要的事情,主要的事情就是团结起来。有句老话叫’团结就是力量’,首先是因为你们团结了,于是你们有力量。”

虽然都长期参与工会活动,但是张跃然和李一帆对于能否把工会看作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看法不一。

“马克思主义涉及很多种方面,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谈论人和社会的一些哲学我是特别同情的,”李一帆说,“他其实是激励了很多人去参与工人运动,然后的确也有指导工人运动。”

但张跃然认为,工会只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一个方面,甚至都未必和理论结合得多么紧密。

“工会运动说和马克思主义有关也有关,但是说它没关也没关。有关是因为劳工要团结起来,劳工有力量,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基本、核心的点,”张跃然说。

然而,相对于马克思最终希望达到的无产阶级革命,张跃然认为高校的工会运动远远没有激进到如此地步,也和马克思的政治愿景并不完全相符。“在美国目前语境下,工会确实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他就是一个非常改良主义的东西,”他说。

在大学中学习过马克思主义课程、也熟悉学生左翼运动的张跃然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工具,不能像编程一样被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它更像一种塑造思想观念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许多人投身校园政治、平权运动等实践活动。

复兴美国劳工运动的跳板?

那么,美国高校遍地开花的工会运动会在未来影响到美国的政治版图吗?

“目前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目前美国的劳工运动在一个低潮阶段,”张跃然说,“如果劳工运动能复兴,那么兴起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话语,就是一种以阶级为纽带来结合其他各种进步政治的议题,比如种族平权议题、性别议题、移民权利问题,这些都结合在一种阶级力量的根本语境之下。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相当于直接对政治版图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他认为,高等教育界是复兴美国劳工运动的一个宝贵机会和跳板。

过去,美国劳工运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但是在制造业外包、资产流动过大的今天,美国制造业的劳工组织不仅要面对内部的僵化,还要面临外部支持减少的挑战。

另一些人把眼光投向服务业,包括零售业、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等。但是这些行业受制于资本的地方很多,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生计压力大、工会组织也比较年轻,很难聚集统一的劳工力量展开谈判。虽然有美国沃尔玛的工会运动作为成功案例,但是大多数时候,组织工会活动依然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工运动复兴的机会和平台,可能更多是在一个资本高度流动的环境之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有议价权的行业,比如教育行业,”张跃然说,“一个公司可以决定今天关闭一个工厂,然后开到中国去。但是你今天关闭一个学校开到中国去,这个不太可能。”

此外,张跃然认为,在美国的精英高校开展劳工运动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哈佛这种所谓的顶尖精英高校当中,学生的精英感、精英意识是非常非常强的,天生就更加亲近于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张跃然说,“如果能打破这种幻觉,能让他们看到,自己实际上是劳工,自己依然遵从于资本的逻辑,是在一种被剥削的位置上,如果能唤起一种基于工人阶级的阶级团结,那么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实际上,你征服了最不容易被唤起阶级团结感的这一部分人。”

在未来,像哈佛、哥大这样的美国知名大学走出的一部分学生将会在各个行业担任重要职位。他们在校时期能够参与工会运动,并且切身体会作为劳工向雇主争取权益的过程,不论对于他们个人或是对于未来美国的劳工运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不能忽视的是,还有数量庞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参与工会,他们在未来甚至有可能把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

“国际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他们可能有自己的诉求,这种诉求由于他们的谈判力量非常之不足,所以很难被大家所得知,”李一帆说,“但是加入工会这样一个民主的集体中,他们的意见就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更大的渠道传达到整个市场关系之中。”

虽然初衷是来到哥大读书,但是在工会中,来自异国的留学生们都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我来自印度,工会在我们那里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巴塔查雅说,“我来哥伦比亚大学的的时候没想到会加入劳工运动,我是来这里读博的,但我一直以来在工会里感受到的只有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感和安全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从哥大研究生罢工看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未来

如果能在顶尖精英高校中唤起一种基于工人阶级的阶级团结,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实际上,我们征服了最不容易被唤起阶级团结感的那一部分人。

4月24日,哥大研究生工会参与罢工的助研助教胸前戴美国总工会标识走出教学楼。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4月24日早晨,哥伦比亚大学洛夫图书馆(Low Library)门前一片喧嚣。胸前挂着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 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罢工”标识的学生们逐一抵达哥伦比亚大学这一地标建筑,他们高喊着口号,吸引了不少来往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目光。图书馆门口的广场大约聚集了几百名前来示威的学生,他们手中高举着各式各样的示威标语——“不要上课,要阶级斗争(No Class but Class War)”、“不是工人,我如何罢工(If I’m not a worker then how can I be striking)”等等。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工会组织罢工的第一天,参与罢工的研究生们都在学校担任助研助教工作。哥大研究生工会在去年成立,并得到了劳动仲裁机构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LRB)的官方认证。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一直拒绝承认工会的合法性,于是校方把工会告上了联邦上诉法庭。由于不被学校承认,工会一直无法和学校签订统一劳工合同,因此爆发了此次罢工。

4月24日,罢工研究生聚集在哥大图书馆门前。图片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在美国,新一代劳工和社会活动家们通过工会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延续着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反劳工剥削的政治理想。而在美国的高校里,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也许更温和,但却更令人期待。

“我们还会回来”

“我身边的同学,包括我自己,他们有的的确是有非常大的课业、授课双重压力,”参加示威的哥大研究生李一帆对界面新闻说,“我觉得这才是不公平的,他们也是出力拿工资的一部分人,但却没有相同的待遇。”

李一帆来自广州,目前在哥大就读哲学系硕士学位,哥大的工会院系代表积极地帮助他参与到工会活动中来。

“我们系的工会联系人非常活跃,他会主动来找系里面每一个人,告诉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李一帆说,“虽然我可能不懂太多,但是我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知道了很多东西。”

哥伦比亚大学工会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在全美数一数二。2016年成立工会的投票中,哥大研究生雇员以1602票比623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工会成立,这一次罢工也以惊人的1832票比136票得到批准。现在,他们正和校方正进行着漫长的谈判拉锯。

在公布罢工的消息后,哥伦比亚大学校方给全体学生发出了一封邮件。学校呼吁学生等待法院决定,不支持罢工,不进行谈判,也不承认研究生是雇员的身份。

邮件中,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John H. Coatsworth写道,由于NLRB的领导层流动性大、常常推翻自己的决定,校方认为原先对研究生工会的认证结果并不可靠。因此,学校希望得到联邦法院的最终判决,在此之前,学校不会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

“我们已经和校方在法庭上争了两年多,这是我们最后的手段了,”来自印度的研究生塔尼娅·巴塔查雅(Tania Bhartacharyya)对界面新闻说,“他们主要的理由是说我们是学生、不是雇员。NLRB已经推翻这个说法了,大多数校内、乃至全国的研究生雇员也都不同意。”

事实上,工会成立初期,校方就表现出了对成立工会的不赞成态度。

“我们决定要成立工会之前,他们(大学)也发邮件公开反对这个决定。在他们官网上面有关于工会成立的相关介绍,看似中立不偏不倚,但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会的负面报道。”李一帆说。

罢工持续了一周。4月30日,参与示威的研究生们准时结束了罢工。此时,学校仍未正面回应工会的要求。

“如果学校继续不理睬我们的要求,我们还会回来,”巴塔查雅说,“我们也会走法律渠道,但我们还是会继续罢工。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直到校方无法抵挡。”

李一帆也表示,“(工会)肯定会采取下一步行动。一种可能性是我们在下学期开始进行另一次罢工,或者说更加大规模的抗议行动等等。也需要更多的媒体曝光率,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家支持。”

4月24日,各大校园内的示威学生。图片来源:《哥伦比亚观察者报》

“组织学生运动,本身就很有焦虑感”

与此同时,身在哈佛大学的张跃然终于松了一口气。

张跃然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社会学博士,也是学校研究生工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从2016年9月开始参与组织工会、动员同学,终于在今年4月20日的投票中,成功以1931票比1523票(56%)的多数优势成立了工会。

在投票通过之前,一直有一个全校层面的工会组织委员会在进行前期工作,这个委员会内部没有级别,组织者一律平等。张跃然就是这个全校委员会的一员,除此之外,他还负责本系社会学系和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动员工作。

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组织工会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跃然都没睡上一个好觉。“因为很焦虑啊,”他对界面新闻说。

张跃然认为,组织、动员校园运动和社会运动本身就让人很有焦虑感。“这些困难是非常非常可见的,”他说,“你今天是说服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是没有说服任何一个人,或者有一个人从yes变成no了,这种事情都是非常明明白白的摆在那儿的,当然让你很焦虑。”

但令人欣慰的是,相对于哥大来说,哈佛对于研究生工会的态度温和不少。

在工会成立之后,哈佛大学发言人Anna G. Cowenhove发出了一封致贺邮件,称学校“欣赏学生对这一重要事件的积极参与。”

张跃然把学校的温和态度归结于2016年10月的食堂工人罢工三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以及哈佛即将在7月进行的校长换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哈佛拒绝和工会谈判是违法的,”他说,“当然,哈佛也可以选择违法,但是在校长换届的这个档口,你选择违法这么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事情,可能也不太好,所以哈佛校方就想到了一个更安全、稳妥的路线,就是和我们谈判。”

目前,初成立的哈佛研究生工会还在过渡期,他们正筹备选举出一个由学生组成的集体谈判代表委员会,和校方谈判统一劳工合同的相关事宜。在未来,工会将能够代表所有在哈佛有助研助教职位的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虽然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学校和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止步于师生关系,但张跃然并不这么认为。

“如果学生是付出劳动,获得薪水的话,那当然最本质上是劳动关系,显然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他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经典的论述之一,就是在资本主义逻辑中,工人或无产阶级受雇于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并被资本剥削和压迫。工会就是给予工人力量、并团结工人的组织。

“工会组织的初衷并不是让工人们享有某种权利,而是让工人们在这个权力不平等的劳工关系中获得更大的谈判力量(Negotiating power)”,李一帆说。

“张跃然对这句话表示赞同,他说:“工会就是工人们团结起来争取权益的组织。具体争取什么权益当然是次要的事情,主要的事情就是团结起来。有句老话叫’团结就是力量’,首先是因为你们团结了,于是你们有力量。”

虽然都长期参与工会活动,但是张跃然和李一帆对于能否把工会看作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看法不一。

“马克思主义涉及很多种方面,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谈论人和社会的一些哲学我是特别同情的,”李一帆说,“他其实是激励了很多人去参与工人运动,然后的确也有指导工人运动。”

但张跃然认为,工会只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一个方面,甚至都未必和理论结合得多么紧密。

“工会运动说和马克思主义有关也有关,但是说它没关也没关。有关是因为劳工要团结起来,劳工有力量,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基本、核心的点,”张跃然说。

然而,相对于马克思最终希望达到的无产阶级革命,张跃然认为高校的工会运动远远没有激进到如此地步,也和马克思的政治愿景并不完全相符。“在美国目前语境下,工会确实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他就是一个非常改良主义的东西,”他说。

在大学中学习过马克思主义课程、也熟悉学生左翼运动的张跃然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工具,不能像编程一样被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它更像一种塑造思想观念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许多人投身校园政治、平权运动等实践活动。

复兴美国劳工运动的跳板?

那么,美国高校遍地开花的工会运动会在未来影响到美国的政治版图吗?

“目前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目前美国的劳工运动在一个低潮阶段,”张跃然说,“如果劳工运动能复兴,那么兴起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话语,就是一种以阶级为纽带来结合其他各种进步政治的议题,比如种族平权议题、性别议题、移民权利问题,这些都结合在一种阶级力量的根本语境之下。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相当于直接对政治版图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他认为,高等教育界是复兴美国劳工运动的一个宝贵机会和跳板。

过去,美国劳工运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但是在制造业外包、资产流动过大的今天,美国制造业的劳工组织不仅要面对内部的僵化,还要面临外部支持减少的挑战。

另一些人把眼光投向服务业,包括零售业、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等。但是这些行业受制于资本的地方很多,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生计压力大、工会组织也比较年轻,很难聚集统一的劳工力量展开谈判。虽然有美国沃尔玛的工会运动作为成功案例,但是大多数时候,组织工会活动依然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工运动复兴的机会和平台,可能更多是在一个资本高度流动的环境之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有议价权的行业,比如教育行业,”张跃然说,“一个公司可以决定今天关闭一个工厂,然后开到中国去。但是你今天关闭一个学校开到中国去,这个不太可能。”

此外,张跃然认为,在美国的精英高校开展劳工运动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哈佛这种所谓的顶尖精英高校当中,学生的精英感、精英意识是非常非常强的,天生就更加亲近于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张跃然说,“如果能打破这种幻觉,能让他们看到,自己实际上是劳工,自己依然遵从于资本的逻辑,是在一种被剥削的位置上,如果能唤起一种基于工人阶级的阶级团结,那么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实际上,你征服了最不容易被唤起阶级团结感的这一部分人。”

在未来,像哈佛、哥大这样的美国知名大学走出的一部分学生将会在各个行业担任重要职位。他们在校时期能够参与工会运动,并且切身体会作为劳工向雇主争取权益的过程,不论对于他们个人或是对于未来美国的劳工运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不能忽视的是,还有数量庞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参与工会,他们在未来甚至有可能把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

“国际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他们可能有自己的诉求,这种诉求由于他们的谈判力量非常之不足,所以很难被大家所得知,”李一帆说,“但是加入工会这样一个民主的集体中,他们的意见就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更大的渠道传达到整个市场关系之中。”

虽然初衷是来到哥大读书,但是在工会中,来自异国的留学生们都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我来自印度,工会在我们那里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巴塔查雅说,“我来哥伦比亚大学的的时候没想到会加入劳工运动,我是来这里读博的,但我一直以来在工会里感受到的只有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感和安全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