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经济的优等生江苏缘何掀起“思想大解放”运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经济的优等生江苏缘何掀起“思想大解放”运动

江苏之前的思想是哪里还不够解放?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江苏遇到了什么问题?一直奔在赶超老大广东的路上的江苏落后了吗?

作者:陶魏斌

即使确认过眼神,但要江苏人承认自己的“落后”并不容易。在来到南京的100多天后,这位62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号召自己的新同事们要来一场“思想大解放”。

5月4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头版刊出“苏言”的署名文章,要求全江苏上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高质量》。

事实上,早在4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有关围绕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动员已经部署——在一场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动员全省上下兴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

在很多人熟悉的语境当中,将“解放思想”或者说“思想大解放”融入到全社会动员的范畴上,难免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那次著名的南巡。

也就是在那次,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老人,走到哪说到哪,号召大家要“解放思想”,甚至抛出日后看来颇具争议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等这样的论述。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那次“解放思想”的鼓舞之下,很多当时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迎刃而解——至少在当时,很多关系得到了理顺。

而现在,经济大省江苏要提出“思想大解放”,并且要在“全省上下兴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我们不禁要问:江苏之前的思想是哪里还不够解放?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江苏遇到了什么问题?一直奔在赶超老大广东的路上的江苏落后了吗?

1、

科技干部娄勤俭问诊江苏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最为引人关注的两条是,在经济发展上,认为江苏存在“‘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发展粗放’等突出短板问题”,而高层看重的“生产性服务业、枢纽经济”发展不足。另一条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首位度不够”。

从数据上来看,江苏的经济发展看上去依然强劲。去年江苏的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增速也达到了7.2%。虽然增速不及隔壁浙江省的7.8%,但毕竟浙江去年GDP才刚突破5万亿,体量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江苏的很多干部会觉得委屈。因为从数据来看,江苏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优等生”,但事实上,从舆论关注的情况来看,这两年江苏似乎并没有像浙江这样被看好,在这一波的互联网经济热潮中,南京甚至苏州,和杭州、深圳相比,几乎都不是媒体报道中的宠儿。

反而是这几年,由于苏州的一些大型外资工厂撤离,形成了一个个的负面,仿佛这些曾经被推崇的明星企业,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倒霉蛋”——这是一出现代版的“以前看月亮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2、

“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发展粗放”成了江苏经济急需解决的“三座大山”。

但事实上,这三座大山,从目前来看,是由江苏经济的基因决定的。

去年江苏GDP达到了8万亿,占大头的还是制造业,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甚至都超过14%。曾经苏州引以为豪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我们深究下去,也只不过是高级版的“来料加工”——无论是和深圳强大的科创能力和金融科技实力相比,还是和杭州蓬勃的互联网创新经济相比,苏州少了很多的内生性和延展带动能力。

“现在看我们的制造业,总体处在一个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中低端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产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另外就是高端的产品供给能力还不够强,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还不够强。”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吴是南京人,早年去美国哈佛短期进修过,秘书出身。

吴政隆所说的制造业的问题,恰恰就是目前苏南或者说苏州制造业面临的转型难题——作为跨国公司的工厂,苏州除了收获了财政收入和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最近十年鲜有大的成就,而曾经这座城市的竞争对手是深圳。

就在不久前,江苏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工作团”,前往深圳取经,据说前后会有将近120多人前往,这也是江苏首次在省级层面组织专业的人才工作者集中赴外省培训。

信号的意义很明显,如果按照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人才模式,要让江苏经济出现质的变化,无疑存在较大的难度——唱的戏不一样了,台上的演员都要换了,试图让这些演员重新回炉唱新戏,显然是不可能的。

腾笼换鸟或许是江苏最应该提前筹划的,但很多主政官员却放不下现有的政经,谁能捂住阵痛成为了大家暗暗比试的功力。

3、

可以大胆猜测的是,江苏省和南京市难得地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提升南京在江苏的“首位度”。事实上在过去,由于江苏省情的因素,南京是江苏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但却不是经济中心——苏南才是江苏税收的大粮仓。

“大内斗省”是江苏民间最常被说起的一个话题,苏南人瞧不上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行。南京甚至被人戏称为“徽京”——安徽的省会。

这些情况或多或少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主政者都难免听到或者看到,于是一个新的任务被摆到了桌面,那就是提升南京的首位度。

从政治上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已经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过的。

“在南京工作,我们要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争首位度。”今年两会期间,南京新任市长蓝绍敏说。

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交通特别是高铁建设,将是南京提升“首位度”的一个重要抓手。

目前江苏已经明确“三个转变”,即推动省域综合交通网由“井”字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结构转变;推动由全省“多中心”,向“省会南京中心枢纽”转变;推动南京由“单纯侧重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转变。

这几年高铁建设带动的城市圈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铁资源的倾斜在未来甚至堪比土地资源——在过去土地是产业经济的重要资源,而对于数字经济或者新经济来说,高效交通带来的效率往往更吸引人。

4、

南京的提升,则意味着另一些城市需要收下黯然的余晖,这是无可否认的,无论是否愿意面对。

现在南京正在用低姿态来蓄能。

早在今年2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会上用相当长的篇幅,清醒客观地分析了南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照“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的要求,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相比,南京在全省的首位度有待大幅提升;对照广州、苏州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南京的经济结构还不够优、经济能效还比较低;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高,城乡差距还较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照南京的资源禀赋,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的科教、区位、文化等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

随后一场对标找差距的活动在南京上上下下各级部门和区级政府展开。有意思的是,在南京的11个区级政府中,有7个区直接对标找了杭州市辖区。而在职能部门中,发改、经信委、科委对应找的是北上广等,而城市建设有关的环保、城管、人社等部门依然对标的是杭州。

显然,隔壁的杭州是南京下意识追赶的目标。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的对手还有江苏省内的城市,无论如何要想从和苏锡常的竞争中突围而来,靠一个江北新区可能够了,也可能还远远不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经济的优等生江苏缘何掀起“思想大解放”运动

江苏之前的思想是哪里还不够解放?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江苏遇到了什么问题?一直奔在赶超老大广东的路上的江苏落后了吗?

作者:陶魏斌

即使确认过眼神,但要江苏人承认自己的“落后”并不容易。在来到南京的100多天后,这位62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号召自己的新同事们要来一场“思想大解放”。

5月4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头版刊出“苏言”的署名文章,要求全江苏上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高质量》。

事实上,早在4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有关围绕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动员已经部署——在一场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动员全省上下兴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

在很多人熟悉的语境当中,将“解放思想”或者说“思想大解放”融入到全社会动员的范畴上,难免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那次著名的南巡。

也就是在那次,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老人,走到哪说到哪,号召大家要“解放思想”,甚至抛出日后看来颇具争议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等这样的论述。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那次“解放思想”的鼓舞之下,很多当时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迎刃而解——至少在当时,很多关系得到了理顺。

而现在,经济大省江苏要提出“思想大解放”,并且要在“全省上下兴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我们不禁要问:江苏之前的思想是哪里还不够解放?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江苏遇到了什么问题?一直奔在赶超老大广东的路上的江苏落后了吗?

1、

科技干部娄勤俭问诊江苏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最为引人关注的两条是,在经济发展上,认为江苏存在“‘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发展粗放’等突出短板问题”,而高层看重的“生产性服务业、枢纽经济”发展不足。另一条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首位度不够”。

从数据上来看,江苏的经济发展看上去依然强劲。去年江苏的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增速也达到了7.2%。虽然增速不及隔壁浙江省的7.8%,但毕竟浙江去年GDP才刚突破5万亿,体量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江苏的很多干部会觉得委屈。因为从数据来看,江苏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优等生”,但事实上,从舆论关注的情况来看,这两年江苏似乎并没有像浙江这样被看好,在这一波的互联网经济热潮中,南京甚至苏州,和杭州、深圳相比,几乎都不是媒体报道中的宠儿。

反而是这几年,由于苏州的一些大型外资工厂撤离,形成了一个个的负面,仿佛这些曾经被推崇的明星企业,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倒霉蛋”——这是一出现代版的“以前看月亮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2、

“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发展粗放”成了江苏经济急需解决的“三座大山”。

但事实上,这三座大山,从目前来看,是由江苏经济的基因决定的。

去年江苏GDP达到了8万亿,占大头的还是制造业,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甚至都超过14%。曾经苏州引以为豪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我们深究下去,也只不过是高级版的“来料加工”——无论是和深圳强大的科创能力和金融科技实力相比,还是和杭州蓬勃的互联网创新经济相比,苏州少了很多的内生性和延展带动能力。

“现在看我们的制造业,总体处在一个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中低端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产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另外就是高端的产品供给能力还不够强,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还不够强。”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吴是南京人,早年去美国哈佛短期进修过,秘书出身。

吴政隆所说的制造业的问题,恰恰就是目前苏南或者说苏州制造业面临的转型难题——作为跨国公司的工厂,苏州除了收获了财政收入和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最近十年鲜有大的成就,而曾经这座城市的竞争对手是深圳。

就在不久前,江苏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工作团”,前往深圳取经,据说前后会有将近120多人前往,这也是江苏首次在省级层面组织专业的人才工作者集中赴外省培训。

信号的意义很明显,如果按照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人才模式,要让江苏经济出现质的变化,无疑存在较大的难度——唱的戏不一样了,台上的演员都要换了,试图让这些演员重新回炉唱新戏,显然是不可能的。

腾笼换鸟或许是江苏最应该提前筹划的,但很多主政官员却放不下现有的政经,谁能捂住阵痛成为了大家暗暗比试的功力。

3、

可以大胆猜测的是,江苏省和南京市难得地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提升南京在江苏的“首位度”。事实上在过去,由于江苏省情的因素,南京是江苏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但却不是经济中心——苏南才是江苏税收的大粮仓。

“大内斗省”是江苏民间最常被说起的一个话题,苏南人瞧不上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行。南京甚至被人戏称为“徽京”——安徽的省会。

这些情况或多或少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主政者都难免听到或者看到,于是一个新的任务被摆到了桌面,那就是提升南京的首位度。

从政治上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已经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过的。

“在南京工作,我们要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争首位度。”今年两会期间,南京新任市长蓝绍敏说。

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交通特别是高铁建设,将是南京提升“首位度”的一个重要抓手。

目前江苏已经明确“三个转变”,即推动省域综合交通网由“井”字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结构转变;推动由全省“多中心”,向“省会南京中心枢纽”转变;推动南京由“单纯侧重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转变。

这几年高铁建设带动的城市圈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铁资源的倾斜在未来甚至堪比土地资源——在过去土地是产业经济的重要资源,而对于数字经济或者新经济来说,高效交通带来的效率往往更吸引人。

4、

南京的提升,则意味着另一些城市需要收下黯然的余晖,这是无可否认的,无论是否愿意面对。

现在南京正在用低姿态来蓄能。

早在今年2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会上用相当长的篇幅,清醒客观地分析了南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照“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的要求,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相比,南京在全省的首位度有待大幅提升;对照广州、苏州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南京的经济结构还不够优、经济能效还比较低;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高,城乡差距还较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照南京的资源禀赋,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的科教、区位、文化等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

随后一场对标找差距的活动在南京上上下下各级部门和区级政府展开。有意思的是,在南京的11个区级政府中,有7个区直接对标找了杭州市辖区。而在职能部门中,发改、经信委、科委对应找的是北上广等,而城市建设有关的环保、城管、人社等部门依然对标的是杭州。

显然,隔壁的杭州是南京下意识追赶的目标。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的对手还有江苏省内的城市,无论如何要想从和苏锡常的竞争中突围而来,靠一个江北新区可能够了,也可能还远远不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