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盾安债务危机背后:空调部件等主业市场长期暗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盾安债务危机背后:空调部件等主业市场长期暗淡

盾安集团当前问题,也给很多家电同行提前敲响警钟。

作者:宁言

因为多元化走的太快,而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和能力跟不上,最终让盾安集团在发展30多年后迎来了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刻,资金链缺口高达百亿元,不得不紧急求助当地政府出面协调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关系,避免抽贷引发的企业经营危机等问题发生。

不过笔者此次关注的,并非盾安集团多元化不畅带来的资金链问题,而是其发家产业自有品牌的空调整机,以及空调上游的电子阀等配套业务,近年来一直面临着“做不大、做不强”的现实尴尬。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布局过程中,一直未能真正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力。也没有帮助盾安集团整体做大规模、做厚利润。

其中,作为空调上游配套产业的电子阀业务,盾安环境一方面受到下游整机市场行情时好时坏的拖累,经营业绩动荡起伏不定,却也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则是面对三花、鹭宫等竞争对手的同台抢夺,只能拼价格、拼人脉,而无法全面拼技术,导致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被替代性强。

同样,作为近年来盾安环境着重打造的自有品牌中央空调、特种空调等业务,也一直处在边缘市场,迟迟未能进入主流市场竞争。特别是在中央空调这一块,虽然近年来格力、美的、海尔、海信日立等企业,纷纷抢夺外资洋品牌的市场竞争主动权。但是盾安的中央空调业务却未能如其快速做大规模。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一些社会人脉和商业关系,进行小步慢走。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盾安环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分别只有703万元和-6448万元,分别下降90.62%和1016.90%;事实上,2016年空调产业整机整体表现强劲,但公司却遭遇大幅度亏损;进入2017年,受到天气暴热带动的空调整机市场继续看涨,盾安环境扣非后利润仅为747万元,表明自身的零部件和整机业务竞争乏力。这也与2009年到2012年期间每年2亿元左右的利润相差甚远。

然盾安集团已经在空调整机、零部件等领域耕耘多年,但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来料加工制造业务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对于上游的原材料信赖性强,又无法摆脱对下游的空调整机业务冲击;期间,盾安集团虽然也意识到单靠零部件业务无法快速做大,也开始介入自有品牌的空调整机业务经营,甚至从家电向化工、农业、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快速扩张,但是这并未帮助盾安在空调业务上取得品牌地位、市场规模的突破。

表面上看,此次盾安集团的巨额债务危机,得受到多元化扩张带来的“四面出击”左右难以平衡的拖累;实际上,则是盾安集团的空调零部件等制造业务,以及化工民爆业务等两大主业,近年来因为缺乏自主竞争力,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拖累发展后劲不足,经营业绩跌宕起伏,导致公司不得不在其它业务上寻找增长点。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盾安集团至今还是创始人姚新义“一个人说了算”,导致整个公司虽然拥有民企的体制带来的决策高效率,但是由于家族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从而这家集团公司的多元化扩张和民营化的经营效率,并未得到如期的提升增长。相反,导致各项业务陷入:一把手重视,就抓紧点;一把手不关注,就慢慢走。这次危机的根源,也正在多元化之后的经营管理没跟上,导致资金链紧张。

可以说,随着整个盾安集团的巨额债务危机化解进入执行阶段,对于旗下盾安环境等上市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其中对于上市公司资金链的依赖和占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盾安环境的正常经营。同时,随着盾安集团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公开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对于公司资金链的收紧,以及双方合作的担忧情绪也将影响空调及零部件的经营业绩。

截止发稿时,盾安集团对外发布的《关于近期市场传闻的公告》披露:截止5月7日,公司下属各产业、子公司经营管理均正常,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尚未存在债务违约情况。主要原因是自2018年起陆续兑付多期债券,消耗大量自有经营性现金流,且4月23日公司发行的12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未能成功,导致流动性紧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盾安债务危机背后:空调部件等主业市场长期暗淡

盾安集团当前问题,也给很多家电同行提前敲响警钟。

作者:宁言

因为多元化走的太快,而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和能力跟不上,最终让盾安集团在发展30多年后迎来了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刻,资金链缺口高达百亿元,不得不紧急求助当地政府出面协调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关系,避免抽贷引发的企业经营危机等问题发生。

不过笔者此次关注的,并非盾安集团多元化不畅带来的资金链问题,而是其发家产业自有品牌的空调整机,以及空调上游的电子阀等配套业务,近年来一直面临着“做不大、做不强”的现实尴尬。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布局过程中,一直未能真正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力。也没有帮助盾安集团整体做大规模、做厚利润。

其中,作为空调上游配套产业的电子阀业务,盾安环境一方面受到下游整机市场行情时好时坏的拖累,经营业绩动荡起伏不定,却也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则是面对三花、鹭宫等竞争对手的同台抢夺,只能拼价格、拼人脉,而无法全面拼技术,导致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被替代性强。

同样,作为近年来盾安环境着重打造的自有品牌中央空调、特种空调等业务,也一直处在边缘市场,迟迟未能进入主流市场竞争。特别是在中央空调这一块,虽然近年来格力、美的、海尔、海信日立等企业,纷纷抢夺外资洋品牌的市场竞争主动权。但是盾安的中央空调业务却未能如其快速做大规模。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一些社会人脉和商业关系,进行小步慢走。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盾安环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分别只有703万元和-6448万元,分别下降90.62%和1016.90%;事实上,2016年空调产业整机整体表现强劲,但公司却遭遇大幅度亏损;进入2017年,受到天气暴热带动的空调整机市场继续看涨,盾安环境扣非后利润仅为747万元,表明自身的零部件和整机业务竞争乏力。这也与2009年到2012年期间每年2亿元左右的利润相差甚远。

然盾安集团已经在空调整机、零部件等领域耕耘多年,但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来料加工制造业务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对于上游的原材料信赖性强,又无法摆脱对下游的空调整机业务冲击;期间,盾安集团虽然也意识到单靠零部件业务无法快速做大,也开始介入自有品牌的空调整机业务经营,甚至从家电向化工、农业、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快速扩张,但是这并未帮助盾安在空调业务上取得品牌地位、市场规模的突破。

表面上看,此次盾安集团的巨额债务危机,得受到多元化扩张带来的“四面出击”左右难以平衡的拖累;实际上,则是盾安集团的空调零部件等制造业务,以及化工民爆业务等两大主业,近年来因为缺乏自主竞争力,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拖累发展后劲不足,经营业绩跌宕起伏,导致公司不得不在其它业务上寻找增长点。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盾安集团至今还是创始人姚新义“一个人说了算”,导致整个公司虽然拥有民企的体制带来的决策高效率,但是由于家族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从而这家集团公司的多元化扩张和民营化的经营效率,并未得到如期的提升增长。相反,导致各项业务陷入:一把手重视,就抓紧点;一把手不关注,就慢慢走。这次危机的根源,也正在多元化之后的经营管理没跟上,导致资金链紧张。

可以说,随着整个盾安集团的巨额债务危机化解进入执行阶段,对于旗下盾安环境等上市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其中对于上市公司资金链的依赖和占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盾安环境的正常经营。同时,随着盾安集团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公开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对于公司资金链的收紧,以及双方合作的担忧情绪也将影响空调及零部件的经营业绩。

截止发稿时,盾安集团对外发布的《关于近期市场传闻的公告》披露:截止5月7日,公司下属各产业、子公司经营管理均正常,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尚未存在债务违约情况。主要原因是自2018年起陆续兑付多期债券,消耗大量自有经营性现金流,且4月23日公司发行的12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未能成功,导致流动性紧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