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狼系阿里VS佛系腾讯,二马相争,谁会走得更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狼系阿里VS佛系腾讯,二马相争,谁会走得更远?

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谁能走得更远呢?

目前,阿里和腾讯,基本上可以说一统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了。双方在电商、社交、广告、出行、娱乐等版块,通过自身或者投资企业,从线上打到了线下,支付宝VS微信钱包,钉钉VS微信,阿里云VS腾讯云,高德地图VS腾讯地图,虾米音乐VS QQ音乐,天猫VS京东,优酷土豆VS腾讯视频,饿了么/口碑VS美团,UC浏览器VS腾讯浏览器,哈罗单车VS摩拜单车……那么,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谁能走得更远呢?

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

从核心业务和商业策略来讲,阿里拥有经济体中最核心的部分:交易,而腾讯拥有用户最稀缺的资源:时间(流量)。阿里凭借的是用户对于“工具”的高频使用称霸市场,而腾讯依靠用户对于“游戏”的成瘾来高速发展。由于两家公司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有所不同,这导致了日后的发展路径和空间也有很大差异。

战略VS文化

阿里最强大的是战略+执行,腾讯最强大的是文化,自上而下靠的是战略和执行,自下而上则靠文化。

几百年以来,关于零售业务的研究不知有多少,然而,阿里却可以预测到5到10年后的业务形态,再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位置,估算在某个时间点,应该要达到某个状态的行进路线。所以,阿里是一个战略至上的公司,必须强调自上而下的执行,强调KPI。

没有人知道几个月后的社交产品形态是怎么样的,腾讯不可能自上而下的规划,只能自下而上的驱动最前线的人去摸索创新。所以,腾讯必然是一个产品至上的公司,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的发展,强调文化。

内生式VS跟随式

阿里的发展战略,是内生式的,是现有业务的延伸,履带式的战略,B2B、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菜鸟、蚂蚁金服……每隔几年就有一个新业务领军增长。

腾讯的发展战略,是跟随式的,是将自身流量进行变现,微信、腾讯云、QQ音乐、京东、摩拜……市场上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就“拷贝”过来。

掌控式VS赛马式

阿里的所有投资都是为其战略在服务,而腾讯对新领域的投资,基本就是复制马云,基本上是看阿里投什么就投什么。

阿里对符合自身战略的领域,进行广泛投资,通过公平的良性竞争和市场选择,让最好的项目突出重围,最终剩下的将成为阿里集团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仅能令项目本身获得成功,也能帮助阿里得到发展。

腾讯恰恰选择了与阿里不同的手法,通常会“模仿”已有产品,然后公司内部会有多个产品团队同时运作,最后选拔最牛的那个产品团队,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强推,所以腾讯经常会面临“内斗”、“抄袭”、“恶性竞争”等指责。

阿里“狼系团队,腾讯“佛系”团队

“狼系”VS“佛系”

阿里的团队属于“狼系”,除了马云,阿里还有很多现在或曾经独当一面的人,个个盛名在外,如:蔡崇信、彭蕾、张瑛、陆兆禧、张勇、曾鸣、卫哲、井贤栋、童文红等等。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武功高强、个性鲜明、广为人知,合在一起时又是雷霆万钧,打起仗来风卷残云。

腾讯的团队属于“佛系”,除了马化腾,其他如曾李青、陈一丹、张志东、许晨晔等创始人,除了行业里特别熟悉腾讯的人,外界基本上都没怎么听说他们,只是偶尔有个访谈或内部分享。

阿里团队管理方面更加简单、直接、更新快,带来的是团队的流动性过大,比如卫哲、孙彤宇、闫利珉等核心高管都被淘汰。而腾讯强调的是不断地迭代、打磨产品,需要有整体的延续性,对团队更加包容,所以腾讯的团队是整个互联网企业中最稳定的团队之一。

处处是敌人VS无敌

阿里核心业务是交易,其竞争门槛相对低一些。国内的市场,除了消费者熟知的“猫狗大战”外,还有唯品会、网易严选、拼多多等众多玩家。国外的市场,对标的就有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反观腾讯,其社交板块业务,在国内一直就处于无敌的状态。

火性VS水性

阿里五行属火,做事燎原烈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还时刻惦记着把自己的火种散播到江湖。腾讯五行属水,低调沉潜,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小步快跑。

阿里生态的拓展性要远高于腾讯

腾讯虽然有游戏和微信这两大王牌,但阿里却不仅有淘宝、天猫,还有正在爆发的支付宝,未来还有云计算、菜鸟、达摩院……相对来说,阿里生态的拓展性要远高于腾讯,其未来进行国际扩张的想象空间将更大。

阿里这架复杂的战斗机启动之后,形成的强大势能,日后必然会推动它一路狂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6.1k
  • 伊朗表示将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各领域关系
  • 蔡崇信: “电商和云+AI”是阿里巴巴两大核心战略方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狼系阿里VS佛系腾讯,二马相争,谁会走得更远?

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谁能走得更远呢?

目前,阿里和腾讯,基本上可以说一统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了。双方在电商、社交、广告、出行、娱乐等版块,通过自身或者投资企业,从线上打到了线下,支付宝VS微信钱包,钉钉VS微信,阿里云VS腾讯云,高德地图VS腾讯地图,虾米音乐VS QQ音乐,天猫VS京东,优酷土豆VS腾讯视频,饿了么/口碑VS美团,UC浏览器VS腾讯浏览器,哈罗单车VS摩拜单车……那么,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谁能走得更远呢?

阿里和腾讯的差异究竟在哪?

从核心业务和商业策略来讲,阿里拥有经济体中最核心的部分:交易,而腾讯拥有用户最稀缺的资源:时间(流量)。阿里凭借的是用户对于“工具”的高频使用称霸市场,而腾讯依靠用户对于“游戏”的成瘾来高速发展。由于两家公司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有所不同,这导致了日后的发展路径和空间也有很大差异。

战略VS文化

阿里最强大的是战略+执行,腾讯最强大的是文化,自上而下靠的是战略和执行,自下而上则靠文化。

几百年以来,关于零售业务的研究不知有多少,然而,阿里却可以预测到5到10年后的业务形态,再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位置,估算在某个时间点,应该要达到某个状态的行进路线。所以,阿里是一个战略至上的公司,必须强调自上而下的执行,强调KPI。

没有人知道几个月后的社交产品形态是怎么样的,腾讯不可能自上而下的规划,只能自下而上的驱动最前线的人去摸索创新。所以,腾讯必然是一个产品至上的公司,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的发展,强调文化。

内生式VS跟随式

阿里的发展战略,是内生式的,是现有业务的延伸,履带式的战略,B2B、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菜鸟、蚂蚁金服……每隔几年就有一个新业务领军增长。

腾讯的发展战略,是跟随式的,是将自身流量进行变现,微信、腾讯云、QQ音乐、京东、摩拜……市场上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就“拷贝”过来。

掌控式VS赛马式

阿里的所有投资都是为其战略在服务,而腾讯对新领域的投资,基本就是复制马云,基本上是看阿里投什么就投什么。

阿里对符合自身战略的领域,进行广泛投资,通过公平的良性竞争和市场选择,让最好的项目突出重围,最终剩下的将成为阿里集团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仅能令项目本身获得成功,也能帮助阿里得到发展。

腾讯恰恰选择了与阿里不同的手法,通常会“模仿”已有产品,然后公司内部会有多个产品团队同时运作,最后选拔最牛的那个产品团队,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强推,所以腾讯经常会面临“内斗”、“抄袭”、“恶性竞争”等指责。

阿里“狼系团队,腾讯“佛系”团队

“狼系”VS“佛系”

阿里的团队属于“狼系”,除了马云,阿里还有很多现在或曾经独当一面的人,个个盛名在外,如:蔡崇信、彭蕾、张瑛、陆兆禧、张勇、曾鸣、卫哲、井贤栋、童文红等等。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武功高强、个性鲜明、广为人知,合在一起时又是雷霆万钧,打起仗来风卷残云。

腾讯的团队属于“佛系”,除了马化腾,其他如曾李青、陈一丹、张志东、许晨晔等创始人,除了行业里特别熟悉腾讯的人,外界基本上都没怎么听说他们,只是偶尔有个访谈或内部分享。

阿里团队管理方面更加简单、直接、更新快,带来的是团队的流动性过大,比如卫哲、孙彤宇、闫利珉等核心高管都被淘汰。而腾讯强调的是不断地迭代、打磨产品,需要有整体的延续性,对团队更加包容,所以腾讯的团队是整个互联网企业中最稳定的团队之一。

处处是敌人VS无敌

阿里核心业务是交易,其竞争门槛相对低一些。国内的市场,除了消费者熟知的“猫狗大战”外,还有唯品会、网易严选、拼多多等众多玩家。国外的市场,对标的就有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反观腾讯,其社交板块业务,在国内一直就处于无敌的状态。

火性VS水性

阿里五行属火,做事燎原烈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还时刻惦记着把自己的火种散播到江湖。腾讯五行属水,低调沉潜,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小步快跑。

阿里生态的拓展性要远高于腾讯

腾讯虽然有游戏和微信这两大王牌,但阿里却不仅有淘宝、天猫,还有正在爆发的支付宝,未来还有云计算、菜鸟、达摩院……相对来说,阿里生态的拓展性要远高于腾讯,其未来进行国际扩张的想象空间将更大。

阿里这架复杂的战斗机启动之后,形成的强大势能,日后必然会推动它一路狂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