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施暴迷思:“我伤害你,其实是为了跟你在一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施暴迷思:“我伤害你,其实是为了跟你在一起”?

大多进入治疗项目的人都全副武装着一套精密的否认系统,能够合理化或辩解自己的行为。

家庭暴力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无论对于受害者还是施暴者。

虽然统计数据似乎表明家暴和酒精、毒品之间存在联系,但许多人认为它们毫不相干。与其说家暴是一种“失控”,不如说它是一种完全的控制。

讽刺的是,许多施暴者并不觉得自己是罪犯,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这种逻辑在施暴者中非常常见。大多进入治疗项目的人都全副武装着一套精密的否认系统,能够合理化或辩解自己的行为。

一切皆为控制

为什么施暴者会对身边最亲的人痛下毒手?

目前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施暴者是心狠手辣的罪犯,他们清醒且有计划地犯下罪行,只为申明他们认为男性享有的统治地位。另一些人则认为,家暴源于深层的心理和发育创伤,并非男性独有。

专家们已经就施暴者的几个共同特征达成了共识——他们乐于掌控、擅于操控,常常自认是受害者,并且认为男人就该控制亲密关系中的一切,这是他们天生的权力。

一项研究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家暴是一种伴侣保留行为,也就是说,他们施暴是为了维系和另一半的关系。

伴侣保留行为

对于一些施暴者来说,暴力是一种工具,可以阻止伴侣离开、防止伴侣出轨,即使这意味着强迫他们留下来。

一位已经接受治疗的施暴者说:“那些殴打、辱骂和恐吓,全都是为了控制。”

“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新玩具,”他说,“遥控器就在我手上,我想让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我当时就是想吓唬她,我想要控制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我可以,这让我觉得自己很强大。”

虐待周期

澳大利亚妇女问题和社会赋权协会(WISE)称,要理解家暴,先要理解权力与控制。“家庭暴力发生在伴侣双方权力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是这种不平等造成了两人持续的冲突,而一方害怕被另一方伤害。”

虽然每个案例各不相同,且未考虑其他形式的家暴,WISE还是将“虐待周期”作为理解暴力行为的模型。

构建阶段——营造紧张的氛围

发展阶段——语言攻击增加

爆发阶段——发生剧烈的爆发

悔恨阶段——你不该试探我的底线的,这都是你的错!

追求阶段——我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蜜月阶段——看,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周期涉及到身体虐待,但没有考虑到其他形式的家暴,比如性虐待、言语虐待、心理和情感虐待、精神虐待、经济虐待和社交虐待,这些会被用于控制对方。

帮助施暴者的资源稀缺

施暴者如果希望寻求帮助,他可供选择的资源很少。但一般来说,许多施暴者只会在法院下令被逼无奈才会寻求帮助。国内对于施暴者的治疗方案太少了,很多时候他们只有入狱一个下场。

把施暴者送进监狱的确能够阻止暴力行为,但因为他们没有好好接受治疗,通常暴力行为停止也只是暂时的。而且,警察的介入和入狱的恐惧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暴力行为。

帮助家暴受害者

当我们想要帮助家暴受害者时,却常常发现,由于她们承受着身体伤害的威胁、经济和人身的孤立,我们的一系列行为可能适得其反,让她更难以获得帮助。因为简简单单地让她们离开,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暴力。

文章来源:verywellmind.com

图片来源:BBC Newsbeat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施暴迷思:“我伤害你,其实是为了跟你在一起”?

大多进入治疗项目的人都全副武装着一套精密的否认系统,能够合理化或辩解自己的行为。

家庭暴力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无论对于受害者还是施暴者。

虽然统计数据似乎表明家暴和酒精、毒品之间存在联系,但许多人认为它们毫不相干。与其说家暴是一种“失控”,不如说它是一种完全的控制。

讽刺的是,许多施暴者并不觉得自己是罪犯,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这种逻辑在施暴者中非常常见。大多进入治疗项目的人都全副武装着一套精密的否认系统,能够合理化或辩解自己的行为。

一切皆为控制

为什么施暴者会对身边最亲的人痛下毒手?

目前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施暴者是心狠手辣的罪犯,他们清醒且有计划地犯下罪行,只为申明他们认为男性享有的统治地位。另一些人则认为,家暴源于深层的心理和发育创伤,并非男性独有。

专家们已经就施暴者的几个共同特征达成了共识——他们乐于掌控、擅于操控,常常自认是受害者,并且认为男人就该控制亲密关系中的一切,这是他们天生的权力。

一项研究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家暴是一种伴侣保留行为,也就是说,他们施暴是为了维系和另一半的关系。

伴侣保留行为

对于一些施暴者来说,暴力是一种工具,可以阻止伴侣离开、防止伴侣出轨,即使这意味着强迫他们留下来。

一位已经接受治疗的施暴者说:“那些殴打、辱骂和恐吓,全都是为了控制。”

“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新玩具,”他说,“遥控器就在我手上,我想让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我当时就是想吓唬她,我想要控制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我可以,这让我觉得自己很强大。”

虐待周期

澳大利亚妇女问题和社会赋权协会(WISE)称,要理解家暴,先要理解权力与控制。“家庭暴力发生在伴侣双方权力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是这种不平等造成了两人持续的冲突,而一方害怕被另一方伤害。”

虽然每个案例各不相同,且未考虑其他形式的家暴,WISE还是将“虐待周期”作为理解暴力行为的模型。

构建阶段——营造紧张的氛围

发展阶段——语言攻击增加

爆发阶段——发生剧烈的爆发

悔恨阶段——你不该试探我的底线的,这都是你的错!

追求阶段——我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蜜月阶段——看,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周期涉及到身体虐待,但没有考虑到其他形式的家暴,比如性虐待、言语虐待、心理和情感虐待、精神虐待、经济虐待和社交虐待,这些会被用于控制对方。

帮助施暴者的资源稀缺

施暴者如果希望寻求帮助,他可供选择的资源很少。但一般来说,许多施暴者只会在法院下令被逼无奈才会寻求帮助。国内对于施暴者的治疗方案太少了,很多时候他们只有入狱一个下场。

把施暴者送进监狱的确能够阻止暴力行为,但因为他们没有好好接受治疗,通常暴力行为停止也只是暂时的。而且,警察的介入和入狱的恐惧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暴力行为。

帮助家暴受害者

当我们想要帮助家暴受害者时,却常常发现,由于她们承受着身体伤害的威胁、经济和人身的孤立,我们的一系列行为可能适得其反,让她更难以获得帮助。因为简简单单地让她们离开,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暴力。

文章来源:verywellmind.com

图片来源:BBC Newsbeat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