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戛纳】《冷战》:电影里的音乐究竟该怎么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戛纳】《冷战》:电影里的音乐究竟该怎么用?

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

《冷战》

戛纳第四天,已经出现了好几部大量使用音乐的主竞赛片。讲述苏联摇滚乐历史的《盛夏》(Лето)自然不可避免地大篇幅引用歌曲,把电影拍成了MV;过去常常拍摄歌舞片的克里斯托夫·奥诺雷(Christophe Honoré)虽然在新片《喜欢,轻吻,快跑》(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里没有让演员开口唱歌,但为了服务90年代的氛围,大量流行歌曲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冷战》(Zimna wojna)由于聚焦苏联时期的波兰音乐家,所以那些曾经被政治规划过的歌舞,变成为影片的重点。

《冷战》

电影里的音乐究竟应该怎么用?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从这三部影片的状况而言,似乎每一个都是“不得不用”,但有人用的节制,有人用的煽情。《冷战》中音乐的使用,也许是这其中最恰如其分的。

《冷战》的开头,大片波兰乡间风光,两位国家派出的艺术指导,去民间收集未加雕琢的歌曲,想要编排一场与众不同的演出。他们录制那些歌曲,在选拔过的少年们里重现,给伟大的领袖们献上大好山河。可是,音乐指导维克多与年轻的演员祖拉相爱了。这场相爱伴随着政府官员对乡间音乐思想的质疑、对50年代政治环境的恐慌、对东方阵营没有希望的逃离,以及,他们彼此的无望与不信任。

《冷战》

一直到影片前40分钟,音乐都用对了地方。祖拉在参加选拔的时候,唱了一首歌颂爱情的曲子,大胆而自由,为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情感与身份,都在歌曲里面得到了表达。有一首歌,祖拉唱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波兰,天真烂漫的她对着指挥维克多唱着“妈妈禁止我,但我亲爱的”,歌曲至此,戛然而止,后面唱了些什么,一直要到几年以后在南斯拉夫的演出上才被揭晓。出逃西方世界的维克多去看祖拉的演出,祖拉在台上看见他,神色突变,哀伤又无奈。维克多被现场的波兰特工带走,祖拉对着空空如也的座位,唱出了“可我要和你在一起”的下半句歌词。

除了颇具苏联特色的歌曲以外,维克多在巴黎时期,则完全被爵士乐包围。爵士乐一开始可能象征了自由,后来,成为了他自己的情绪表达。祖拉来到巴黎却最终选择回到波兰。维克多在小酒馆里,失神又失态地即兴弹奏。

但影片的后半段,故事开始零碎,难以保持一种集中的状态。不得不承认的是,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导演,他在这个融合了政治与爱情的故事里,一直保持冷静的状态,用黑白画面与偏构图延续了他在《修女艾达》(Ida)里的审美功底。虽然他的内心有许多东西想要表达。

《修女艾达》

除了几场演出以外,他没有使用任何画外音乐,他对于人物情感的铺陈完全不仰赖音乐的渲染。这是一种勤奋的态度。努力雕琢人物的台词、神态,将关系的复杂性慢慢拨开,而没有偷懒地利用视听语言的欺骗性。但有些可惜的是,他想要讲的东西还是太多。冷战压力之下的关系本身是一个话题,两性关系的可能性是另一个话题。维克多与祖拉之间的问题,不仅仅是外部的,同样也是内部的。祖拉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物,她在冷战的问题之上,还增加了自己的障碍,让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开始变得有些溃散,而祖拉这个人物也变得不太讨喜。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的能力值得肯定,下一次,少一些野心也许会更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戛纳】《冷战》:电影里的音乐究竟该怎么用?

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

《冷战》

戛纳第四天,已经出现了好几部大量使用音乐的主竞赛片。讲述苏联摇滚乐历史的《盛夏》(Лето)自然不可避免地大篇幅引用歌曲,把电影拍成了MV;过去常常拍摄歌舞片的克里斯托夫·奥诺雷(Christophe Honoré)虽然在新片《喜欢,轻吻,快跑》(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里没有让演员开口唱歌,但为了服务90年代的氛围,大量流行歌曲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冷战》(Zimna wojna)由于聚焦苏联时期的波兰音乐家,所以那些曾经被政治规划过的歌舞,变成为影片的重点。

《冷战》

电影里的音乐究竟应该怎么用?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从这三部影片的状况而言,似乎每一个都是“不得不用”,但有人用的节制,有人用的煽情。《冷战》中音乐的使用,也许是这其中最恰如其分的。

《冷战》的开头,大片波兰乡间风光,两位国家派出的艺术指导,去民间收集未加雕琢的歌曲,想要编排一场与众不同的演出。他们录制那些歌曲,在选拔过的少年们里重现,给伟大的领袖们献上大好山河。可是,音乐指导维克多与年轻的演员祖拉相爱了。这场相爱伴随着政府官员对乡间音乐思想的质疑、对50年代政治环境的恐慌、对东方阵营没有希望的逃离,以及,他们彼此的无望与不信任。

《冷战》

一直到影片前40分钟,音乐都用对了地方。祖拉在参加选拔的时候,唱了一首歌颂爱情的曲子,大胆而自由,为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情感与身份,都在歌曲里面得到了表达。有一首歌,祖拉唱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波兰,天真烂漫的她对着指挥维克多唱着“妈妈禁止我,但我亲爱的”,歌曲至此,戛然而止,后面唱了些什么,一直要到几年以后在南斯拉夫的演出上才被揭晓。出逃西方世界的维克多去看祖拉的演出,祖拉在台上看见他,神色突变,哀伤又无奈。维克多被现场的波兰特工带走,祖拉对着空空如也的座位,唱出了“可我要和你在一起”的下半句歌词。

除了颇具苏联特色的歌曲以外,维克多在巴黎时期,则完全被爵士乐包围。爵士乐一开始可能象征了自由,后来,成为了他自己的情绪表达。祖拉来到巴黎却最终选择回到波兰。维克多在小酒馆里,失神又失态地即兴弹奏。

但影片的后半段,故事开始零碎,难以保持一种集中的状态。不得不承认的是,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导演,他在这个融合了政治与爱情的故事里,一直保持冷静的状态,用黑白画面与偏构图延续了他在《修女艾达》(Ida)里的审美功底。虽然他的内心有许多东西想要表达。

《修女艾达》

除了几场演出以外,他没有使用任何画外音乐,他对于人物情感的铺陈完全不仰赖音乐的渲染。这是一种勤奋的态度。努力雕琢人物的台词、神态,将关系的复杂性慢慢拨开,而没有偷懒地利用视听语言的欺骗性。但有些可惜的是,他想要讲的东西还是太多。冷战压力之下的关系本身是一个话题,两性关系的可能性是另一个话题。维克多与祖拉之间的问题,不仅仅是外部的,同样也是内部的。祖拉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物,她在冷战的问题之上,还增加了自己的障碍,让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开始变得有些溃散,而祖拉这个人物也变得不太讨喜。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的能力值得肯定,下一次,少一些野心也许会更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