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短片《幸福工程》:1000万分之二的母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短片《幸福工程》:1000万分之二的母亲

无论生活多艰难,作为母亲的她们从未忘却自己的责任。

 

作者:v姐

曾经我问过许多朋友同一个问题:

哪一瞬间你发现自己活得很穷很艰难?

他们往往都不需要思考,给我的答案是:每天,每分,每秒。

就与“佛系”一样,“隐形贫困人口”也成为现在年轻人最喜欢为自己贴上的标签。

我们口中所谓的“穷”、“贫困”,只是一种轻而易举的,略带自嘲意味的调侃。

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是一种真实且刻骨的存在。

据统计,在中国的3046万贫困人口中,约有1000万是贫困母亲,她们当中许多人是文盲,且有半数以上患有妇科病。

有一句话说——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妈妈们已经习惯把悲剧当成喜剧来看。”

这种自我牺牲的悲凉,在贫困母亲中尤为突出,她们没有足够的口粮,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更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福利,在养育后代负担家庭的同时,她们的生命迅速枯萎了。

但从贫困母亲的眼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哀怨的泪水,更有一份对苦难的坚韧与对幸福的执着。

此次,新片场短视频受“幸福工程”项目之托,前往新疆兵团和云南昭通,带大家认识两位平凡却坚韧的妈妈——阿依姆罕和王泽艳。

在她们身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命运的艰辛与活着的不易,却也能强烈体会为人母亲在极端艰难生存环境下伟大的顽强和坚韧。

27岁的阿依姆罕在新疆昆仑山出生长大,同父母辈一样,以放牧为生,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从未见过大山外的世界。

曾经她的生活艰辛异常,只有一间土房子和20只羊,每天要走六七里山路,放牧的时候住在山地窝子里,

可贫困并没有让她在风雪中低头,白天辛勤放羊,兼职刺绣,晚上上夜校学习,只为让家人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7年,经过幸福工程的帮扶,阿依姆罕家庭年收入已达三万元,

现今她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和家人都健健康康,一起迎接更幸福的生活。

透过镜头,25岁的王泽艳向我们讲述了她过去的困境,家住云南昭通县彝良仙马村的她,家中共十来口人,丈夫在外打工,她独自一人要照顾老人和抚养三个孩子。

2006年,因丈夫的哥哥过世,嫂子改嫁抛下孩子,即使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王泽艳依然承担起抚养侄子的责任。

几年前,侄子成了家,娶了媳妇有了孩子,本以为日子会越过越好,谁曾想一场大病夺走了侄媳妇年轻的生命,襁褓中的孩子出生没几天就没了妈妈,王泽艳毫不犹豫站了出来,帮侄子照顾孩子,撑起这个不堪一击的家。

王泽艳家里仅有两头猪和六亩旱地,正值青春的她已经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2017年,王泽艳通过幸福工程的救助款实现了养牛的心愿,家庭年收入达两万元。

奋斗和担当带来了生活的曙光,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他们这一代,以知识改变命运,不用活得那么辛苦。

阿依姆罕和王泽艳只是千千万万与贫困作斗争的母亲的缩影,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无论生活多艰难,作为母亲的她们从未忘却自己的责任。

她们的眼神中,充满对家人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001年摄影师于全兴因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

该项目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计生协、中国人口报社于1995年共同创立实施。

项目主要以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围绕“治穷、治愚、治病”,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帮助她们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

此后他受幸福工程的委托,只身前往西部采拍,15年间走访了94个贫困县镇,306个村寨,采访记录下了1100多位贫困母亲的生活现状。

于老师说,拍摄贫困母亲十多年里,他时常流泪,但在他的镜头里却很少能捕捉到眼泪。

“这些母亲很少抱怨她们的生活,很少因为谈到贫穷而掉泪,只有谈到孩子时,才会有泪水。她们更多的是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着。”

截至目前,“幸福工程”已在全国29个省的825个项目点展开过项目救助。

累积投入资金16.6亿元,救助贫困母亲33.2万人,惠及人口142.7万人,脱贫率85%。

在极端的贫困面前,生活永远没有最难的时候,因为一切都很难很难,

但母亲们的泪水和笑容,饱含着生活的苦与给予的乐,让我们能从辛酸的故事中读到坚忍的温情,从她们的平凡中领会执着与付出的荡气回肠。

纪伯伦曾说——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生活的艰辛不应只让母亲来背负,我们希望通过公益事业,借助一点微小的力量让更多贫困母亲的命运被改写,让她们从心底发出最快乐美好的微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短片《幸福工程》:1000万分之二的母亲

无论生活多艰难,作为母亲的她们从未忘却自己的责任。

 

作者:v姐

曾经我问过许多朋友同一个问题:

哪一瞬间你发现自己活得很穷很艰难?

他们往往都不需要思考,给我的答案是:每天,每分,每秒。

就与“佛系”一样,“隐形贫困人口”也成为现在年轻人最喜欢为自己贴上的标签。

我们口中所谓的“穷”、“贫困”,只是一种轻而易举的,略带自嘲意味的调侃。

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是一种真实且刻骨的存在。

据统计,在中国的3046万贫困人口中,约有1000万是贫困母亲,她们当中许多人是文盲,且有半数以上患有妇科病。

有一句话说——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妈妈们已经习惯把悲剧当成喜剧来看。”

这种自我牺牲的悲凉,在贫困母亲中尤为突出,她们没有足够的口粮,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更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福利,在养育后代负担家庭的同时,她们的生命迅速枯萎了。

但从贫困母亲的眼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哀怨的泪水,更有一份对苦难的坚韧与对幸福的执着。

此次,新片场短视频受“幸福工程”项目之托,前往新疆兵团和云南昭通,带大家认识两位平凡却坚韧的妈妈——阿依姆罕和王泽艳。

在她们身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命运的艰辛与活着的不易,却也能强烈体会为人母亲在极端艰难生存环境下伟大的顽强和坚韧。

27岁的阿依姆罕在新疆昆仑山出生长大,同父母辈一样,以放牧为生,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从未见过大山外的世界。

曾经她的生活艰辛异常,只有一间土房子和20只羊,每天要走六七里山路,放牧的时候住在山地窝子里,

可贫困并没有让她在风雪中低头,白天辛勤放羊,兼职刺绣,晚上上夜校学习,只为让家人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7年,经过幸福工程的帮扶,阿依姆罕家庭年收入已达三万元,

现今她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和家人都健健康康,一起迎接更幸福的生活。

透过镜头,25岁的王泽艳向我们讲述了她过去的困境,家住云南昭通县彝良仙马村的她,家中共十来口人,丈夫在外打工,她独自一人要照顾老人和抚养三个孩子。

2006年,因丈夫的哥哥过世,嫂子改嫁抛下孩子,即使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王泽艳依然承担起抚养侄子的责任。

几年前,侄子成了家,娶了媳妇有了孩子,本以为日子会越过越好,谁曾想一场大病夺走了侄媳妇年轻的生命,襁褓中的孩子出生没几天就没了妈妈,王泽艳毫不犹豫站了出来,帮侄子照顾孩子,撑起这个不堪一击的家。

王泽艳家里仅有两头猪和六亩旱地,正值青春的她已经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2017年,王泽艳通过幸福工程的救助款实现了养牛的心愿,家庭年收入达两万元。

奋斗和担当带来了生活的曙光,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他们这一代,以知识改变命运,不用活得那么辛苦。

阿依姆罕和王泽艳只是千千万万与贫困作斗争的母亲的缩影,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无论生活多艰难,作为母亲的她们从未忘却自己的责任。

她们的眼神中,充满对家人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001年摄影师于全兴因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

该项目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计生协、中国人口报社于1995年共同创立实施。

项目主要以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围绕“治穷、治愚、治病”,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帮助她们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

此后他受幸福工程的委托,只身前往西部采拍,15年间走访了94个贫困县镇,306个村寨,采访记录下了1100多位贫困母亲的生活现状。

于老师说,拍摄贫困母亲十多年里,他时常流泪,但在他的镜头里却很少能捕捉到眼泪。

“这些母亲很少抱怨她们的生活,很少因为谈到贫穷而掉泪,只有谈到孩子时,才会有泪水。她们更多的是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着。”

截至目前,“幸福工程”已在全国29个省的825个项目点展开过项目救助。

累积投入资金16.6亿元,救助贫困母亲33.2万人,惠及人口142.7万人,脱贫率85%。

在极端的贫困面前,生活永远没有最难的时候,因为一切都很难很难,

但母亲们的泪水和笑容,饱含着生活的苦与给予的乐,让我们能从辛酸的故事中读到坚忍的温情,从她们的平凡中领会执着与付出的荡气回肠。

纪伯伦曾说——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生活的艰辛不应只让母亲来背负,我们希望通过公益事业,借助一点微小的力量让更多贫困母亲的命运被改写,让她们从心底发出最快乐美好的微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