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戛纳】《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小时的3D长镜头就是神作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戛纳】《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小时的3D长镜头就是神作了吗?

至少现在毕赣还不足已成为大师。

法国当地时间5月15日上午11点半,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举行了首轮放映。2015年毕赣携处女作《路边野餐》横空出世,用诗意的表达,时空交叠的影像和40分钟的长镜头把业内人士和影迷晃的目眩神迷,不少人将其视为华语影片艺术片导演中的翘楚。

杨索、阿彼察邦、塔可夫斯基……已经有人把89年出生的毕赣和这一排大师的名字放在一起,在这种期望下,毕赣的第二部作品就比第一部更重要,也更危险。但从当天的放映来看,他用泼天的野心和才华扛过了这一关。

我相信走出影院的每个人都会讨论这部影片,因为可说的点实在是太多。此前传言本片会是2D加3D的形式,到底如何实现当天终于有了答案。影厅入口处工作人员分发3D眼镜时就有外国观众表示困惑和震惊了,好在导演在片头就给出了解释:“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请大家在正确的时机加入我们。”

导演毕赣

但有些人没有等到这个时间就已经离场了。当影片进行了75分钟,这个提示性以及带有仪式感的镜头才终于出现,银幕上与影院中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呼应,在场所有人会心一笑戴上了3D眼睛,这时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才出现在银幕上。

不知道提前离场的人是否会觉得遗憾,因为接下来所发生的,让这个2D切换3D的手段显得也不过如此了。观众肯定还记得《路边野餐》42分钟的长镜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发不可收的长达一小时的3D长镜头,将观众一把拽入梦境。

总的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路边野餐》的全面升级。除了画面质感因为投资的百倍增长而失去了前作的粗粝,有人可能会略有失望以外,毕赣把《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几乎每个层面都向更极致推进了一点。叙事方面,本片讲述了黄觉扮演的男主人公在逃离家乡贵州凯里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故乡,找寻自己曾经深爱,又从未在记忆中消失的那个女人。作家张大春也以文学顾问的身份出现在了创作团队中,必然也帮助毕赣梳理了逻辑和人物关系。毕赣影片的叙事错综复杂,只看一遍难以梳理清楚,同时画面也承担了很多叙事功能。他在影像风格和视听语言方面的加强使得本片的氛围更加的迷离、氤氲,符合黔东南的湿热和影片魔幻现实的风格。

演员方面,就像国内很多独立导演一样,毕赣的第一部作品演员也多是由自己的老乡、亲戚组成。但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主演中变成了汤唯、黄觉、李鸿其……已经有主流的明星了。黄觉替代毕赣的姑父陈永忠,成为了那个在梦境与时空里穿行的人,而陈永忠在片中继《路边野餐》中的《小茉莉》之后再次献歌一曲,奠定了自己华语影坛唱歌难听第一人的身份。明星的加入并没有干扰本片的气质,角色还是被几乎严丝合缝的包裹在了本片的气氛中,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表演没有那么重要。几位演员都很敬业,在片中说一口贵州话。国外媒体可能感受不深,可对在场的大部分中国媒体和观众来说,不借助英文字幕也很难听懂台词。

我们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看到了一个风格更加明确的《路边野餐》,前作中的钟表、歌厅的灯光、流行音乐等符号再次出现,让人有理由认为毕赣已经开始练习自己的大师签名了。但这也使得本片陷入了一种有些矛盾和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毕赣拿出了一个加强版的自己,另一方面重合度又有点太高了。

《路边野餐》剧照

首映结束后,国外影评人不吝溢美之词,“杰作”、“神作”纷纷奉上,甚至有人直呼“毕赣是神”,有部分原因应该归于他们没有看过《路边野餐》。毕赣可以在第二部作品继续做这样的尝试和强化,应该也会得到鼓励和奖赏,那第三部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戛纳】《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小时的3D长镜头就是神作了吗?

至少现在毕赣还不足已成为大师。

法国当地时间5月15日上午11点半,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举行了首轮放映。2015年毕赣携处女作《路边野餐》横空出世,用诗意的表达,时空交叠的影像和40分钟的长镜头把业内人士和影迷晃的目眩神迷,不少人将其视为华语影片艺术片导演中的翘楚。

杨索、阿彼察邦、塔可夫斯基……已经有人把89年出生的毕赣和这一排大师的名字放在一起,在这种期望下,毕赣的第二部作品就比第一部更重要,也更危险。但从当天的放映来看,他用泼天的野心和才华扛过了这一关。

我相信走出影院的每个人都会讨论这部影片,因为可说的点实在是太多。此前传言本片会是2D加3D的形式,到底如何实现当天终于有了答案。影厅入口处工作人员分发3D眼镜时就有外国观众表示困惑和震惊了,好在导演在片头就给出了解释:“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请大家在正确的时机加入我们。”

导演毕赣

但有些人没有等到这个时间就已经离场了。当影片进行了75分钟,这个提示性以及带有仪式感的镜头才终于出现,银幕上与影院中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呼应,在场所有人会心一笑戴上了3D眼睛,这时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才出现在银幕上。

不知道提前离场的人是否会觉得遗憾,因为接下来所发生的,让这个2D切换3D的手段显得也不过如此了。观众肯定还记得《路边野餐》42分钟的长镜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发不可收的长达一小时的3D长镜头,将观众一把拽入梦境。

总的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路边野餐》的全面升级。除了画面质感因为投资的百倍增长而失去了前作的粗粝,有人可能会略有失望以外,毕赣把《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几乎每个层面都向更极致推进了一点。叙事方面,本片讲述了黄觉扮演的男主人公在逃离家乡贵州凯里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故乡,找寻自己曾经深爱,又从未在记忆中消失的那个女人。作家张大春也以文学顾问的身份出现在了创作团队中,必然也帮助毕赣梳理了逻辑和人物关系。毕赣影片的叙事错综复杂,只看一遍难以梳理清楚,同时画面也承担了很多叙事功能。他在影像风格和视听语言方面的加强使得本片的氛围更加的迷离、氤氲,符合黔东南的湿热和影片魔幻现实的风格。

演员方面,就像国内很多独立导演一样,毕赣的第一部作品演员也多是由自己的老乡、亲戚组成。但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主演中变成了汤唯、黄觉、李鸿其……已经有主流的明星了。黄觉替代毕赣的姑父陈永忠,成为了那个在梦境与时空里穿行的人,而陈永忠在片中继《路边野餐》中的《小茉莉》之后再次献歌一曲,奠定了自己华语影坛唱歌难听第一人的身份。明星的加入并没有干扰本片的气质,角色还是被几乎严丝合缝的包裹在了本片的气氛中,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表演没有那么重要。几位演员都很敬业,在片中说一口贵州话。国外媒体可能感受不深,可对在场的大部分中国媒体和观众来说,不借助英文字幕也很难听懂台词。

我们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看到了一个风格更加明确的《路边野餐》,前作中的钟表、歌厅的灯光、流行音乐等符号再次出现,让人有理由认为毕赣已经开始练习自己的大师签名了。但这也使得本片陷入了一种有些矛盾和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毕赣拿出了一个加强版的自己,另一方面重合度又有点太高了。

《路边野餐》剧照

首映结束后,国外影评人不吝溢美之词,“杰作”、“神作”纷纷奉上,甚至有人直呼“毕赣是神”,有部分原因应该归于他们没有看过《路边野餐》。毕赣可以在第二部作品继续做这样的尝试和强化,应该也会得到鼓励和奖赏,那第三部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