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来源由创业邦主办的2018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上,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潘翔和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姚亚平关于“消费升级”的话题探讨。创客猫受邀作为合作媒体到场报道。
姚亚平认为,当前互联网对世界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必然融为一体,且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就不会再有“纯互线上”的说法了。而随着互联网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留给创业者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并不是减少。
在姚亚平看来,整个消费升级最终无非是满足一个需求,让别人更爽,于创业者而言,就是看你能不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让人过得更爽。他以网红奶茶为例,“奶茶好不好喝是一回事,但别人排不到你排到了并喝上奶茶就很爽,排队的队伍不是前面队伍越来越短,让你爽的是后面队伍越来越长。”
姚亚平认为,“让用户爽这个事情遍地都是,你的生活诉求里面每一个关于痛点的洞见都应该被解决,而每解决一个痛点就有一个伟大的公司会诞生。”
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毛圣博、潘翔、姚亚平
以下为三人对话精编实录,enjoy:
如何看待线上线下流量战的转移趋势?
主持人:互联网起来后从线上战到线上线下O2O,现在战场似乎又逐渐转移,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毛圣博:我觉得线上线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流量(人流),只不过线上是虚拟的,没有物理界限,线下是有一个物理隔离。不管线上线下最终都涉及到人流量和转化率的概念,但是线下比较特别,因为它的流量是区隔的,比如说你在三里屯有一家店,可能这个店的人流量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能做的只是去改变转化率,通过诸如品牌的提升,出一个新的爆款、营销等手段去提高这个转化率,其运营本质上跟线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玩法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线下有很多物理隔离,这是我对线上线下流量一个理解。
潘翔:我非常同意毛总的看法,补充一点,从投资机构来看,现在很多线上的机会都已经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了,挺难再有各种各样的红利,反观线下还是有很多可以改造、更新升级痛点的地方。我们很多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经过互联网流量大战之后,积累了很多互联网思维和打法,这个可以用来更好地改造线下传统的形式。且现在很多新生代消费者都来自于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偏互联网的思维概念他们更能感同身受。
姚亚平:线上线下消费将来必然融为一体,用不了一两年就不会再有纯线上的说法,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对世界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原来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只是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但现在的互联网交易一定都会涉及到线下,无论是到店购买还是以外卖形式送到家里,还是打车,都会涉及到线上与线下的链接,所以没有任何互联网生意能够脱离线上线下而单独存在。
再看所谓的消费升级,近几年我们看到非常大的变化,在中国原来做服务业生意、开餐厅的都是一些初中没毕业的人在做,你常常会疑问为什么在日本、韩国他们开的餐厅都那么有格调?在韩国那些40岁在首尔大学毕业的、三星公司工作过的极其高知的高管退休之后,就去韩国年糕一条街卖年糕,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的咖啡厅格调比我们高的原因。在中国也有这样的群体,比如在中国华为你工作到35岁还没有到达一定级别你就要退休,华为的员工是有股票的,工作15年以上可以离职,股票保留每年的分红,一年几十万。我相信将来我们中国一些实体店的老板的格调也会逐渐从初中没毕业过渡到硕士和博士生,这是我们认为消费升级的本质。
下一个最有机会的细分领域是什么?
主持人:我们看到越是众人建议的细分市场越是尸横遍野,比如之前比较火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因此有人说消费升级的门槛很低,各位觉得下一个可能最有机会的细分领域是什么?创业者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前构筑竞争壁垒?
毛圣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众化的问题,提到企业竞争力,核心还是看这个企业对消费需求变化的理解,到底是不是真正解决了原本存在但未被很好满足的用户需求,而且这个需求是足够大的,你的产品做得足够好,可以去满足这种需求。我觉得不应该更多考虑竞争对手状况,竞争里面是有一些战术,但我觉得那是次要的,最根本是你能否产出完全差异化于别人又满足用户需求(或者新需求或者原来已经存在但未别满足的巨大需求)的一个产品。如果你做不到,成天想着竞争对手,那也是没有用的。
比如我们投了摩拜,但没有投共享充电宝,也没有投共享雨伞、共享篮球、或无人便利店,这有很多我们自己的逻辑在里面的,但是最大的逻辑就是需求,如果这个需求不是真的,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是我的观点。
潘翔:我认为互联网下一步的红利机会有三大块:
一是城市下沉,人员扩张,三四五线城市的老年人、小孩群体是关键;
二是出海,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特别好,可以去东南亚其他国家利用这个技术或者产品优势;
三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比较典型是无人车、新能源车。
跟消费结合的有,整个消费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品牌,一块是渠道,大家都在深耕各种各样的渠道,或者做渠道品牌化。渠道在我看来之后出一个大玩家的可能性不是那么高,因为很多传统行业已经生存了很多年,包括像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也在慢慢收购一些发展比较不错的创业公司。对投资机构而言,早期投资机构的窗口相对比较短,一旦品牌起来了,比如那些网红奶茶,估值看起来非常过瘾,但对投资机构相对的投资风险回报要更加仔细衡量一下。
现在的创业点一直存在着,只不过机会可能需要比以前更加仔细去寻找,更加小心谨慎去选择,并不像以前有各种各样的风口来等着你。
关于消费升级,有人认为只要是跟个人掏钱相关的都叫消费升级,我们投了拼多多,很多人管这叫消费降级。消费升级肯定是要有一个最本质的支持,即我要有钱能够花出去,但到底钱有没有变得越来越值钱了?更多好质量商品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了吗?所以其实很多消费升级的项目背后我们并没有体验到真正的消费升级。
不同年代人的消费升级是不一样的,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可能多盛一碗饭就是消费升级,我爸爸妈妈那代可能是把白鸽自行车换成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我们这代的消费升级则可能是买一个特斯拉,而下一代的消费升级可能要再打一个问号,我也没有答案。
姚亚平:我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改革到入深水区,这个钉子进入泥土越来越深,遍地将都是机会:
一是,你是不是以更高的效率、更低成本让人过得更爽。事实上整个消费升级最终无非是满足一个需求,让别人更爽。比如奶茶好不好喝是一回事,但别人排不到你排到了并喝上奶茶就很爽,排队的队伍不是前面队伍越来越短,让你爽的是后面队伍越来越长。
消费升级是让你很难改变消费人口的比例,今天在办公室里面写PPT的人群,跟30年前炼钢厂里的工人是一个概念,那时候每年出生2000万优秀的年轻人只有前15%才有资格进入钢厂,今天我们前35%的优秀男女青年都有资格进写字楼去写PPT,你还不如当年的纺织厂女工呢。当年从白鸽自行车换成永久自行车,今天从丰田换成特斯拉,改变的是你最终的快感。所以让用户爽这个事情遍地都是,你的生活诉求里面每一个关于痛点的洞见都应该被解决,而每解决一个痛点就有一个伟大的公司会诞生。
十年前我们去硅谷觉得硅谷的公司办公条件好高大上,我们现在的创业园跟硅谷一模一样,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楼比美国还要新,从一个人整体的消费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从每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你接触到的东西都存在痛点,每解决一个痛点都应该有一个伟大的公司被投资。
消费升级的终极战场在哪里?
主持人:线上线下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和以往有所不同,现在创业者从线上杀入线下,或者是以线下场景为依托反哺线上,三位都认为线上线下目前阶段没有区别,我还是要问,消费升级的终极战场究竟在哪里?
毛圣博:我觉得核心还是人,你的用户到底是谁,这个是要界定清楚的。什么叫消费升级?我借用一句话,消费的终极意义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充实,像姚总刚才说消费者能不能更爽,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变迁,就像十年前大家在买家电的时候,都是买电冰箱、微波炉、洗衣机这些实用的东西,现在则更注重小家电、吹风机、电动牙刷。日本也走过这个阶段,现在日本已经到了下一个“爽”的阶段。
现在我们处的这个阶段消费者很看重品牌,很相信品牌,可能进口不进口大家已经开始淡化这些了。我们现在处在这个发展阶段里面,应该去关注这个发展阶段里面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东西,年轻人是一个社会里面最核心的消费群。
所以最重要还是人,线上和线下本质没有区别,当然线上有它的特性,有些线上并不需要去关注线下,线上社交完全不需要关注线下,抖音所有闭环都可以在线上完成,线下你的生意怎么去增长?扩大流量需要开更多实体店,有些时候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你线下流量获取,只能靠开店数量,提升品牌,或要靠做一两个爆款。但线下需要时间去做成一个品牌,这对VC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是急于求成可以做出来的,需要至少十年、八年坚持。
潘翔:如果消费升级的终极状态是每个人都感到幸福,现在消费升级项目或者标榜自己消费升级的大部分项目价格都偏贵,只适合一些中高档或者中高阶人群去买,中产阶级或者金字塔腰部以下,也不是说消费不起,肯定不会是日常消费。
消费升级得一步步来,金字塔上层人先体验到,然后再往下,最好是所有人都有自己对应的品牌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不是一味追求奢侈品,以后会变成我在我自己的收入水平也能买到比以前更好性价比的、更好的产品。
姚亚平:线上和线下完全不是一个战场,十年前大家讲日本的菜多贵,菜市场里都买不起,还有韩国人吃不起肉,是韩国人养不起牛吗?不是。是当地大妈型菜市场被取缔了,必须去超市里买用塑料包黄瓜,原来大妈型菜场黄瓜卖3块钱一根,到超市卖13块一根。30年前日本经过第一次用水泥把村镇的土路都铺上,7-11把所有夫妻店替换掉了,今天这些事都会陆续发生在中国,我们所经历的都是别人经历过的,看看别人怎么干的,我们怎么干的。
消费升级最终出现的矛盾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房价之间的矛盾,大家想要质量更好的东西但是出不起那么多钱,中国整个消费人群是分裂的,一部分人追求消费升级,一部分人是消费降级(其实也不是降级,对这个人群也是升级,只是希望质优价低)。你要想你的生意满足那一亿人质优价优的人群还是满足另外13亿质优价低的人群?欧盟群体里面为什么德国发展一定需要东欧国家不停东扩,需要东边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大的消费市场,你要知道欧元的币值对德国来说是低估的,如果德国经济发达是90分,它的币值才65分。占了币值便宜,沿海六省二市相当于占了另外20多个省的便宜,它占了自然的便宜,消费人群就会出现一部分人消费升级,一部分人消费降级,
所以创业一定会有所选择,我们会出现更高逼格,也会出现更低逼格的公司,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农村土地也都铺满水泥,只是看我们是三年还是五年能实现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