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纪录片片单第二波:一百种音乐风格,就有一百种影像与热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纪录片片单第二波:一百种音乐风格,就有一百种影像与热爱

不论你是影迷还是乐迷,都能通过这些影片获得非凡的艺术体验。

《古巴花旦》剧照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首部默片在巴黎首映,当现场配乐钢琴师的第一个音符敲响,电影和音乐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间就开始有了奇妙的羁绊,直到如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时而交汇产生许多激动人心的艺术火花,其中就包括以杰出音乐作品和音乐人为拍摄对象的音乐纪录片。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今日公布的第二波片单,就是五部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纪录片,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瞄准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记录了不同的对象,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五部作品都做到了将影像和音乐主题完美结合,不论你是影迷还是乐迷,都能通过大银幕获得非凡的艺术体验。

醉心于经典爵士的乐迷绝不能错过《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因为这是一次充满伟大音乐回忆的朝圣之旅;热爱歌剧的观众一定会被“20世纪最伟大女高音”卡拉斯的歌声所吸引,在《玛丽亚·卡拉斯:为爱发声》中追寻她的倩影;钟情于本土民谣的文艺青年,欢迎到《黄河尕谣》来闻一闻原生态的西北黄土味道,了解民间歌手张尕怂的恣意人生;另一部《古巴花旦》则更富传奇色彩,讲述了两位古巴老人圆粤剧梦的感人故事;喜爱摇滚乐的朋友请来欣赏《赞美虚无》——朋克先锋伊基·波普倾情献声,烟嗓搭配诗意影像风味最佳。

《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

Blue Note Records: Beyond the Notes

导演: Sophie Hub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只要你热爱爵士乐,你就一定不会对“蓝色音符”这个名字陌生——这个创立于1939年的美国爵士厂牌,已经成为西方现代音乐史上最富传奇性的唱片公司之一,迈尔斯 戴维斯、塞隆尼斯 孟克、约翰 科特恩、巴德·鲍威尔等爵士音乐人都因“蓝色音符”功成名就。“蓝色音符”在爵士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着极高知名度。

因此,这部《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将会成为爵士乐迷的朝圣之作,它探索了“蓝色音符”背后的故事,如何鼓励音乐家们积极创新,在音乐上永不满足,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罕见档案和影像资料也将在片中公开。影片中回顾了爵士大师们的音乐生涯,并采访了大量音乐人,包括国人熟知的爵士女歌手诺拉 琼斯,以及卢 唐纳森、赫比 汉考、韦恩 肖特等一批现今在爵士乐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家,谈论他们与“蓝色音符”的记忆。对于爵士乐迷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必看之作。

《玛丽亚 卡拉斯:为爱而声》

Maria by Callas

导演: Tom Volf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玛丽亚·卡拉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高音,一生演出歌剧百部以上,音域幅度极宽,从轻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壮实的戏剧性声部都能胜任,有机地把富有强烈戏剧性和有俏丽灵活特点的花腔唱法结合在一起。卡拉斯以其充满生命力的歌声风靡于世,几达无人可及之境界,对"复活"十九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对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创新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这部《玛丽亚·卡拉斯:为爱而生》就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卡拉斯的艺术生涯和生活轨迹,真实描述了一位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成长与成功之路。对于1977年去世的歌唱家来说,本片使用了大量历史影像来展现歌唱家生活和事业中的一些重要片段。其亮点之一在于资料的珍贵性,其中使用了音乐家的朋友用超8摄影机拍摄的一些非常罕见的视频,同时还有卡拉斯的一些私人信件等内容。另外,本片还难得的没有采访任何的当事人,而是纯粹使用当年的第一手资料来架构本片,非常的鲜活、生动。

《黄河尕谣》

Stammering Ballad

导演: 张楠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是异乡人。这是一个略带口吃并害怕失去“农村味儿”的西北青年怎样用自己热爱的民歌音乐去经历城市繁华,却又最终选择回家的故事——《黄河尕谣》是CNEX今年重磅推出的作品,跟拍中国民间音乐人张尕怂数年,记录了他在西北采风期间,创作专辑《尕谣》的过程,也再现了他在小型场馆演出的情景。

张尕怂成长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乡下,父亲是个乐迷,喜欢吼秦腔;叔叔是个乐师,会玩秦琴、三弦、板胡等各种民间乐器。尕怂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西北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张尕怂的每一首歌都是小时候在家乡的见闻和他身边的故事,有乐评人说他的音乐是从泥土里“刨”出来的。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许多事情,始终没变写家乡故事、唱西北小调的初衷。张尕怂的人生经历,也从侧面呈现出了中国近几十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快速切换。他的音乐充满了质朴和幽默。该片电影语言诗意浓郁,剪辑节奏庄谐并举,是一部优秀的音乐纪录片。

《古巴花旦》

Havana Divas

导演:魏时煜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两位年过八旬的古巴老太太,在台上唱着地道的粤剧《王宝钏》《武家坡》,在她们身边跑龙套的则是一位黑人青年……纪录片《古巴花旦》中的这一幕幕让人觉得无比好奇。但在美洲的老一代华人圈子里,何秋兰、黄美玉这两位“古巴花旦”早就声名绕耳了。

古巴和粤剧扯上关系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大批粤人赴海外打工,足迹遍布东南亚、大洋洲和北美,当然也包括位于加勒比海的古巴。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巴已经建立了数十万人口的侨社,其中存在着多个戏班。何秋兰是纯古巴血统,刚出生不久父亲过世,她只得跟着母亲流落哈瓦那唐人街,被华侨收留为继女。继父痴迷戏曲,把小何秋兰送去学戏。15岁时何秋兰就成了剧团花旦,父亲是华人的黄美玉也是这个剧团的演员。

几年后,古巴革命爆发,剧团生活结束了,何秋兰为了生计去餐厅当服务员,黄美玉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被派往海外。两人在几十年后重逢,登台重温粤剧梦,这个故事被摄影师刘博智发掘,进而广为流传。《古巴花旦》记录了两位老人来到中国寻根的故事,也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华裔在古巴的生活状态。

《赞美虚无》

In Praise of Nothing

导演: Boris Mitic

制片国家/地区: 塞尔维亚/法国/克罗地亚

《赞美虚无》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与其称其为一部纪录片,不如用艺术作品来形容它——是的,这部影片艺术感十足,影片呈现了62位摄影师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图像,每一帧画面都堪比摄影大片!《赞美虚无》没有所谓的故事主线,而是用诗一般的美丽台词,串起每一段碎片画面,光影间充满了人生哲学和艺术气质。

第一人称视角贯穿《赞美虚无》全片,叙事者正是摇滚巨星伊基·波普,这位朋克音乐教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以先驱姿态影响了后世许多朋克乐队和先锋艺术家。最有趣的是,这部《赞美虚无》的主题其实和朋克摇滚毫无关联,伊基·波普在片中用他标志性的阴沉嗓音,念着一些概念化的诗歌作品。片中的配乐动听入耳,和诗意的影像自然融为一体,如果你是一位敢于触碰艺术边界,对实验性作品情有独钟的文艺青年,你一定会爱上这部《赞美虚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纪录片片单第二波:一百种音乐风格,就有一百种影像与热爱

不论你是影迷还是乐迷,都能通过这些影片获得非凡的艺术体验。

《古巴花旦》剧照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首部默片在巴黎首映,当现场配乐钢琴师的第一个音符敲响,电影和音乐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间就开始有了奇妙的羁绊,直到如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时而交汇产生许多激动人心的艺术火花,其中就包括以杰出音乐作品和音乐人为拍摄对象的音乐纪录片。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今日公布的第二波片单,就是五部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纪录片,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瞄准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记录了不同的对象,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五部作品都做到了将影像和音乐主题完美结合,不论你是影迷还是乐迷,都能通过大银幕获得非凡的艺术体验。

醉心于经典爵士的乐迷绝不能错过《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因为这是一次充满伟大音乐回忆的朝圣之旅;热爱歌剧的观众一定会被“20世纪最伟大女高音”卡拉斯的歌声所吸引,在《玛丽亚·卡拉斯:为爱发声》中追寻她的倩影;钟情于本土民谣的文艺青年,欢迎到《黄河尕谣》来闻一闻原生态的西北黄土味道,了解民间歌手张尕怂的恣意人生;另一部《古巴花旦》则更富传奇色彩,讲述了两位古巴老人圆粤剧梦的感人故事;喜爱摇滚乐的朋友请来欣赏《赞美虚无》——朋克先锋伊基·波普倾情献声,烟嗓搭配诗意影像风味最佳。

《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

Blue Note Records: Beyond the Notes

导演: Sophie Hub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只要你热爱爵士乐,你就一定不会对“蓝色音符”这个名字陌生——这个创立于1939年的美国爵士厂牌,已经成为西方现代音乐史上最富传奇性的唱片公司之一,迈尔斯 戴维斯、塞隆尼斯 孟克、约翰 科特恩、巴德·鲍威尔等爵士音乐人都因“蓝色音符”功成名就。“蓝色音符”在爵士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着极高知名度。

因此,这部《蓝色音符爵士厂牌:不止音符》将会成为爵士乐迷的朝圣之作,它探索了“蓝色音符”背后的故事,如何鼓励音乐家们积极创新,在音乐上永不满足,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罕见档案和影像资料也将在片中公开。影片中回顾了爵士大师们的音乐生涯,并采访了大量音乐人,包括国人熟知的爵士女歌手诺拉 琼斯,以及卢 唐纳森、赫比 汉考、韦恩 肖特等一批现今在爵士乐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家,谈论他们与“蓝色音符”的记忆。对于爵士乐迷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必看之作。

《玛丽亚 卡拉斯:为爱而声》

Maria by Callas

导演: Tom Volf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玛丽亚·卡拉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高音,一生演出歌剧百部以上,音域幅度极宽,从轻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壮实的戏剧性声部都能胜任,有机地把富有强烈戏剧性和有俏丽灵活特点的花腔唱法结合在一起。卡拉斯以其充满生命力的歌声风靡于世,几达无人可及之境界,对"复活"十九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对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创新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这部《玛丽亚·卡拉斯:为爱而生》就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卡拉斯的艺术生涯和生活轨迹,真实描述了一位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成长与成功之路。对于1977年去世的歌唱家来说,本片使用了大量历史影像来展现歌唱家生活和事业中的一些重要片段。其亮点之一在于资料的珍贵性,其中使用了音乐家的朋友用超8摄影机拍摄的一些非常罕见的视频,同时还有卡拉斯的一些私人信件等内容。另外,本片还难得的没有采访任何的当事人,而是纯粹使用当年的第一手资料来架构本片,非常的鲜活、生动。

《黄河尕谣》

Stammering Ballad

导演: 张楠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是异乡人。这是一个略带口吃并害怕失去“农村味儿”的西北青年怎样用自己热爱的民歌音乐去经历城市繁华,却又最终选择回家的故事——《黄河尕谣》是CNEX今年重磅推出的作品,跟拍中国民间音乐人张尕怂数年,记录了他在西北采风期间,创作专辑《尕谣》的过程,也再现了他在小型场馆演出的情景。

张尕怂成长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乡下,父亲是个乐迷,喜欢吼秦腔;叔叔是个乐师,会玩秦琴、三弦、板胡等各种民间乐器。尕怂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西北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张尕怂的每一首歌都是小时候在家乡的见闻和他身边的故事,有乐评人说他的音乐是从泥土里“刨”出来的。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许多事情,始终没变写家乡故事、唱西北小调的初衷。张尕怂的人生经历,也从侧面呈现出了中国近几十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快速切换。他的音乐充满了质朴和幽默。该片电影语言诗意浓郁,剪辑节奏庄谐并举,是一部优秀的音乐纪录片。

《古巴花旦》

Havana Divas

导演:魏时煜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两位年过八旬的古巴老太太,在台上唱着地道的粤剧《王宝钏》《武家坡》,在她们身边跑龙套的则是一位黑人青年……纪录片《古巴花旦》中的这一幕幕让人觉得无比好奇。但在美洲的老一代华人圈子里,何秋兰、黄美玉这两位“古巴花旦”早就声名绕耳了。

古巴和粤剧扯上关系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大批粤人赴海外打工,足迹遍布东南亚、大洋洲和北美,当然也包括位于加勒比海的古巴。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巴已经建立了数十万人口的侨社,其中存在着多个戏班。何秋兰是纯古巴血统,刚出生不久父亲过世,她只得跟着母亲流落哈瓦那唐人街,被华侨收留为继女。继父痴迷戏曲,把小何秋兰送去学戏。15岁时何秋兰就成了剧团花旦,父亲是华人的黄美玉也是这个剧团的演员。

几年后,古巴革命爆发,剧团生活结束了,何秋兰为了生计去餐厅当服务员,黄美玉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被派往海外。两人在几十年后重逢,登台重温粤剧梦,这个故事被摄影师刘博智发掘,进而广为流传。《古巴花旦》记录了两位老人来到中国寻根的故事,也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华裔在古巴的生活状态。

《赞美虚无》

In Praise of Nothing

导演: Boris Mitic

制片国家/地区: 塞尔维亚/法国/克罗地亚

《赞美虚无》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与其称其为一部纪录片,不如用艺术作品来形容它——是的,这部影片艺术感十足,影片呈现了62位摄影师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图像,每一帧画面都堪比摄影大片!《赞美虚无》没有所谓的故事主线,而是用诗一般的美丽台词,串起每一段碎片画面,光影间充满了人生哲学和艺术气质。

第一人称视角贯穿《赞美虚无》全片,叙事者正是摇滚巨星伊基·波普,这位朋克音乐教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以先驱姿态影响了后世许多朋克乐队和先锋艺术家。最有趣的是,这部《赞美虚无》的主题其实和朋克摇滚毫无关联,伊基·波普在片中用他标志性的阴沉嗓音,念着一些概念化的诗歌作品。片中的配乐动听入耳,和诗意的影像自然融为一体,如果你是一位敢于触碰艺术边界,对实验性作品情有独钟的文艺青年,你一定会爱上这部《赞美虚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