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戛纳】主竞赛入围短片《延边少年》导演魏书钧 下一部长片依然是真实故事改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戛纳】主竞赛入围短片《延边少年》导演魏书钧 下一部长片依然是真实故事改编

电影能否反哺调查报道?

《延边少年》剧照

“我想争取去戛纳,那时我会狠狠地嘚瑟一番。”

釜山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华人入围者魏书钧在2016年参加电影节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过。但等到真的入围了戛纳,在被界面娱乐问到有没有想好怎么嘚瑟时,他有点羞涩地表示:“当时太傻了,还是有点浮躁。”

正在举行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魏书钧执导的短片《延边少年》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并在当地时间5月18日举行首映,也是今年入围短片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作品。最终《延边少年》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奖,成为了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唯一有所斩获的华语作品。

《延边少年》围绕着“少年的烦恼是什么”展开,主要讲述朝鲜族少年花东星想要离开延边去韩国的故事。

故事灵感来源于魏书钧在长白山一带和中朝边境采风时,看到一个村子几乎只有老年人,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去韩国打工了。他不禁想到,这样的村子里,如果有一个不安分的少年,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会不会走出去,想要去韩国找自己的父母,想要去更大的世界……之后他又做了大量调研,最终从当地人真实的故事中提炼出了片中的少年形象。

魏书钧说,“在影片基调确定好之后,延边少年这个形象在我脑海中就已经鲜活了。这个少年一定要有灵气,有质感,并且拥有朝鲜族民族特性。”之后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位“延边少年”。选演员其实和相亲有几分相似,首先要满足一部分客观条件,比如年龄、身高等等,这一步只要机械的筛选就可以了。最艰难的部分还是在于要找寻某种“感觉”,那就玄而又玄,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也难以用语言形容了。

对于魏书钧这部短片来说,他们这场“相亲”中要求的客观条件就是“会朝鲜语又会普通话的,十三四岁左右的男孩子”。但筛选的艰难还是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尽管他们非常幸运,在延边当地找到了一位资深退休教师,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走访,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看,按导演的介绍,“把整个延吉市以及周边县的几乎所有初高中以及职高都转了个遍”。但遇到的大部分情况是,拥有“民族特性”的大部分朝鲜族少年不会说普通话。

到了找感觉这一步只会更难,好在除了“有灵气,有质感”之外,魏书钧还给出了另一份参照——梵高早期的一副画作《海边渔夫》。陈丹青形容这幅画“逸笔草草”,但魏书钧觉得,尽管当时梵高还在初学绘画阶段,这幅画的人物面部都是模糊的,但给人感觉很有元气,他说“我们想要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男孩子。” 

找到第八天的时候,协助他们的老教师说:“我大概知道你想找什么样的人了。” 随后又说:“这样的孩子现在不多了。” 最终,经历了三周的时间,他们才找到了心目中的男主角——一个在汉族学校上学的朝鲜族男孩。魏书钧告诉界面娱乐,他们看了很多的孩子,他们有的人要么很想表现自己,要么显得很惊恐,“只有他不把我们当回事儿,有点混不吝的,所以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语言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东北话、朝鲜话切换自如”。在拍摄中,这位非职业演员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惊喜,魏书钧认为,启用非职业演员,关键就在于要找准。“他们虽然会有些小问题,但他们真实的反应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状态,抓住了这些状态就直接成就了这个角色。”

在戛纳首映之后,很多中外媒体和观众都赞扬了导演对生活的观察,也能和角色产生共鸣。这也是魏书钧想要传达的,尽管片中主人公本身的少数民族身份和边境生活状态有一定的特殊性,片名也是《延边少年》,但他并不想局限于边境生活的青少年或者留守儿童群体,而是想传达人在成长到青少年阶段的一种普遍心理。

魏书钧说,“少年人有两个共性,一是想去更大的世界,二是对异性的渴望。懵懂又不得要领,可能只要一个瞬间就陷进去了。” 这种所谓的“更大世界”对片中少年来说,可能是父母打工的韩国,也可能就是长春,但“大城市”不是所有人的“大世界”。以魏书钧自己为例,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心中更大的世界是草原、远山,至少是“没有少年宫,不用练琴”的世界。

魏书钧把自己的年少的困惑,也是很多人在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却无法摆脱成年人控制这段时期的困顿和挣扎感,放在了“延边少年”身上。而他所处的特殊环境,客观上可能确实加强了少年的压迫和无力感,同时也和他的内心互为映射。

导演魏书钧现场工作照​

热血少年还有一个共性特质,那就是有理想且不羞于说出理想。魏书钧自己就是如此。釜山电影节时,他为了赶上参赛,赶制工期,整部电影拍摄共花费了25个工作日,剪辑花了三天半。他调侃自己除了是最年轻的中国入围者,还应该能领个“最晚开机奖”。有了导演这样的“前科”和釜山电影节后发下的宏愿,界面娱乐问他,这部短片是为戛纳量身打造吗?他也毫不犹豫回答——是,没错。

他坦承地告诉我们,“戛纳对申报短片的要求是15分钟以内,很多人为了参赛改了时长,我们就直接控制在了15分钟。”选择与本片的出品人邱嘉秋及真实影像传媒合作,为冲击戛纳加码的意味更是不言自明。除了《延边少年》,去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的作品《小城二月》也是真实影像传媒出品的。要知道自1965年以来,中国内地仅有三部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短片主竞赛单元。

《小城二月》剧照

邱嘉秋告诉界面娱乐,连续两年戛纳主竞赛入围影片的出品均是很快评估决定的。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言,他观察到,近年来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无论在国内外电影专业领域,还是在公众商业市场中都越来越受到关注。而邱嘉秋出身于传统媒体,社会题材恰巧是他所钟爱和擅长的。在他看来,魏书钧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在同龄人中非常难得。这不仅可以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选取的题材和拍摄本身也都是这种思考和关乎的体现。

虽然已经出品过两部具有国际声誉的短片,但真实影像未来还是希望能够做出更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长片。比如继《延边少年》之后,真实影像将继续支持导演魏书钧的真实新闻题材长片《无声事件》。该项目由纪实文学报道《川西十大命案》改编而成,在第三届吴天明电影基金会评选中入围并获得最佳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讲述的是一起乡村女童被醉酒爷爷误杀,真相却因全村的漠视而被掩藏的案件。

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早已屡见不鲜,其中更不乏优秀作品。近两年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影视公司的触角不仅覆盖到了热门的新闻事件,甚至直接抵达了在新闻调查中出现的影响力突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特稿。已经有多篇非虚构调查报道被影视公司看重并购买了改编版权。比如《时尚先生》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版权被乐视影业以120万的价格买下,界面特稿《绝命旅行:一群中国游客的生死32小时》被华谊兄弟购买开发,当然还有震惊全国的白银杀人案。自媒体三声认为,“中国影视行业的编剧实力和故事创意灯依然仍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成名的文学和游戏IP也多被瓜分,使得从业人员在故事源头方面要多向其他领域借力,其中包括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等。” 

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剧照

邱嘉秋就希望打造这类“真实故事IP”。目前,真实影像签约了一批专业的编剧团队和调查记者,专注于开发重大新闻、深度报道题材,同时还邀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原型,曾获普利策奖的波士顿环球报主编Walter V. Robinson担任顾问指导,希望把适宜改编的,尤其是有类型片潜质的调查报道都能转化为商业片。

而之所以瞄准商业片,邱嘉秋表示,调查性报道是全社会所需要的。如果打通了调查报道到商业类型片的通路,除了能“以最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公共政策的改变”之外,还能“在新闻报道边界内利用巨大商业机会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反哺全社会所需要的新闻调查报道。” 

在邱嘉秋心中,韩国影片《熔炉》可能达到了这种理想状态,本片除了获得票房、口碑的双重肯定之外,还推动了案件重审,并引发制定《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大家经常讨论的“中国什么时候能拍成《熔炉》这样的电影?”其实说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所推动的改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戛纳】主竞赛入围短片《延边少年》导演魏书钧 下一部长片依然是真实故事改编

电影能否反哺调查报道?

《延边少年》剧照

“我想争取去戛纳,那时我会狠狠地嘚瑟一番。”

釜山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华人入围者魏书钧在2016年参加电影节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过。但等到真的入围了戛纳,在被界面娱乐问到有没有想好怎么嘚瑟时,他有点羞涩地表示:“当时太傻了,还是有点浮躁。”

正在举行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魏书钧执导的短片《延边少年》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并在当地时间5月18日举行首映,也是今年入围短片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作品。最终《延边少年》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奖,成为了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唯一有所斩获的华语作品。

《延边少年》围绕着“少年的烦恼是什么”展开,主要讲述朝鲜族少年花东星想要离开延边去韩国的故事。

故事灵感来源于魏书钧在长白山一带和中朝边境采风时,看到一个村子几乎只有老年人,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去韩国打工了。他不禁想到,这样的村子里,如果有一个不安分的少年,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会不会走出去,想要去韩国找自己的父母,想要去更大的世界……之后他又做了大量调研,最终从当地人真实的故事中提炼出了片中的少年形象。

魏书钧说,“在影片基调确定好之后,延边少年这个形象在我脑海中就已经鲜活了。这个少年一定要有灵气,有质感,并且拥有朝鲜族民族特性。”之后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位“延边少年”。选演员其实和相亲有几分相似,首先要满足一部分客观条件,比如年龄、身高等等,这一步只要机械的筛选就可以了。最艰难的部分还是在于要找寻某种“感觉”,那就玄而又玄,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也难以用语言形容了。

对于魏书钧这部短片来说,他们这场“相亲”中要求的客观条件就是“会朝鲜语又会普通话的,十三四岁左右的男孩子”。但筛选的艰难还是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尽管他们非常幸运,在延边当地找到了一位资深退休教师,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走访,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看,按导演的介绍,“把整个延吉市以及周边县的几乎所有初高中以及职高都转了个遍”。但遇到的大部分情况是,拥有“民族特性”的大部分朝鲜族少年不会说普通话。

到了找感觉这一步只会更难,好在除了“有灵气,有质感”之外,魏书钧还给出了另一份参照——梵高早期的一副画作《海边渔夫》。陈丹青形容这幅画“逸笔草草”,但魏书钧觉得,尽管当时梵高还在初学绘画阶段,这幅画的人物面部都是模糊的,但给人感觉很有元气,他说“我们想要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男孩子。” 

找到第八天的时候,协助他们的老教师说:“我大概知道你想找什么样的人了。” 随后又说:“这样的孩子现在不多了。” 最终,经历了三周的时间,他们才找到了心目中的男主角——一个在汉族学校上学的朝鲜族男孩。魏书钧告诉界面娱乐,他们看了很多的孩子,他们有的人要么很想表现自己,要么显得很惊恐,“只有他不把我们当回事儿,有点混不吝的,所以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语言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东北话、朝鲜话切换自如”。在拍摄中,这位非职业演员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惊喜,魏书钧认为,启用非职业演员,关键就在于要找准。“他们虽然会有些小问题,但他们真实的反应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状态,抓住了这些状态就直接成就了这个角色。”

在戛纳首映之后,很多中外媒体和观众都赞扬了导演对生活的观察,也能和角色产生共鸣。这也是魏书钧想要传达的,尽管片中主人公本身的少数民族身份和边境生活状态有一定的特殊性,片名也是《延边少年》,但他并不想局限于边境生活的青少年或者留守儿童群体,而是想传达人在成长到青少年阶段的一种普遍心理。

魏书钧说,“少年人有两个共性,一是想去更大的世界,二是对异性的渴望。懵懂又不得要领,可能只要一个瞬间就陷进去了。” 这种所谓的“更大世界”对片中少年来说,可能是父母打工的韩国,也可能就是长春,但“大城市”不是所有人的“大世界”。以魏书钧自己为例,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心中更大的世界是草原、远山,至少是“没有少年宫,不用练琴”的世界。

魏书钧把自己的年少的困惑,也是很多人在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却无法摆脱成年人控制这段时期的困顿和挣扎感,放在了“延边少年”身上。而他所处的特殊环境,客观上可能确实加强了少年的压迫和无力感,同时也和他的内心互为映射。

导演魏书钧现场工作照​

热血少年还有一个共性特质,那就是有理想且不羞于说出理想。魏书钧自己就是如此。釜山电影节时,他为了赶上参赛,赶制工期,整部电影拍摄共花费了25个工作日,剪辑花了三天半。他调侃自己除了是最年轻的中国入围者,还应该能领个“最晚开机奖”。有了导演这样的“前科”和釜山电影节后发下的宏愿,界面娱乐问他,这部短片是为戛纳量身打造吗?他也毫不犹豫回答——是,没错。

他坦承地告诉我们,“戛纳对申报短片的要求是15分钟以内,很多人为了参赛改了时长,我们就直接控制在了15分钟。”选择与本片的出品人邱嘉秋及真实影像传媒合作,为冲击戛纳加码的意味更是不言自明。除了《延边少年》,去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的作品《小城二月》也是真实影像传媒出品的。要知道自1965年以来,中国内地仅有三部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短片主竞赛单元。

《小城二月》剧照

邱嘉秋告诉界面娱乐,连续两年戛纳主竞赛入围影片的出品均是很快评估决定的。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言,他观察到,近年来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无论在国内外电影专业领域,还是在公众商业市场中都越来越受到关注。而邱嘉秋出身于传统媒体,社会题材恰巧是他所钟爱和擅长的。在他看来,魏书钧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在同龄人中非常难得。这不仅可以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选取的题材和拍摄本身也都是这种思考和关乎的体现。

虽然已经出品过两部具有国际声誉的短片,但真实影像未来还是希望能够做出更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长片。比如继《延边少年》之后,真实影像将继续支持导演魏书钧的真实新闻题材长片《无声事件》。该项目由纪实文学报道《川西十大命案》改编而成,在第三届吴天明电影基金会评选中入围并获得最佳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讲述的是一起乡村女童被醉酒爷爷误杀,真相却因全村的漠视而被掩藏的案件。

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早已屡见不鲜,其中更不乏优秀作品。近两年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影视公司的触角不仅覆盖到了热门的新闻事件,甚至直接抵达了在新闻调查中出现的影响力突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特稿。已经有多篇非虚构调查报道被影视公司看重并购买了改编版权。比如《时尚先生》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版权被乐视影业以120万的价格买下,界面特稿《绝命旅行:一群中国游客的生死32小时》被华谊兄弟购买开发,当然还有震惊全国的白银杀人案。自媒体三声认为,“中国影视行业的编剧实力和故事创意灯依然仍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成名的文学和游戏IP也多被瓜分,使得从业人员在故事源头方面要多向其他领域借力,其中包括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等。” 

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剧照

邱嘉秋就希望打造这类“真实故事IP”。目前,真实影像签约了一批专业的编剧团队和调查记者,专注于开发重大新闻、深度报道题材,同时还邀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原型,曾获普利策奖的波士顿环球报主编Walter V. Robinson担任顾问指导,希望把适宜改编的,尤其是有类型片潜质的调查报道都能转化为商业片。

而之所以瞄准商业片,邱嘉秋表示,调查性报道是全社会所需要的。如果打通了调查报道到商业类型片的通路,除了能“以最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公共政策的改变”之外,还能“在新闻报道边界内利用巨大商业机会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反哺全社会所需要的新闻调查报道。” 

在邱嘉秋心中,韩国影片《熔炉》可能达到了这种理想状态,本片除了获得票房、口碑的双重肯定之外,还推动了案件重审,并引发制定《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大家经常讨论的“中国什么时候能拍成《熔炉》这样的电影?”其实说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所推动的改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