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
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明洪武二年 (1369年),
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
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周秦汉唐的辉煌,
铸就了西安历史的辉煌,
也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与文物珍藏。
滚滚红尘帝王都,
悠悠岁月百姓城。
伫立的陶俑,
大明宫的遗迹,
历代名家的碑刻……
十三朝古都的辉煌,
全都浓缩在这里。
兵马俑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这支庞大的地下阵仗,是秦始皇的殉葬品。
即便相隔数千年,
这些人俑的
面部表情依然栩栩如生,
馆内分为一、二、三号坑以及铜车马陈列厅。
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
场面宏大而壮观;
二号坑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
尚未大规模开挖,
但出土的兵种更精致;
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
属于“指挥部”,
出土了一、二号坑所没有的武士俑、战车等,
面积最小但最特别。
一块块秦砖,一段段历史……
这些也只是秦始皇陪葬品的冰山一角。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
虽然年代久远,
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
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
手势也各不相同,
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
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
是步兵还是骑兵。
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
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
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
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是唐朝的国家象征,
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其建筑形制影响了
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
真正的大明宫早已毁于兵燹,
唐末黄巢攻入长安,
长安城“宫、庙、寺、署,焚荡殆尽”,
大明宫经历了第一次焚毁,
后来,朱温下令彻底废毁长安城,
给了原本破败不堪的大明宫致命一击,
除一些体积较大、搬不动的砖石类建筑物以外,
其余全荡然无存。
至宋代,大明宫的晚唐遗物
要么被当地官府征用,
要么被附近居民拆走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
大明宫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
如今的大明宫遗址公园,
是在大明宫遗址上修复重建的,
时过境迁,
千年后的大明宫依然保留着那份大气磅礴,
站在含元殿台基上感受到的是感动和震撼。
而园内那些修建的一些象征意味极强的雕塑,
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的盛世繁华,
更平添一份感慨和唏嘘。
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
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
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这里传承的是西安的文脉,
里面收藏着汉代至明清的碑刻,
内容为各名家的书法真迹,
都是不同时期名声显赫的文人、墨客、书法家,
无论是唐时的颜筋柳骨,
还是宋代的苏黄米蔡,
这里都有收录。
碑林的镇馆之宝是位于第一展室的“开成石经”,
存于世上一千多年,
是真正的国宝。
除了大量书法作品,
这里还有历代的石椁、墓志、雕像、拴马柱,
无不展示着古代风貌。
人生短暂,金石永寿
行走于碑林之中,
穿梭于名碑之间,
每品读一通名碑,
都是对古代书法家的景仰;
每摩挲一方墓志,
都是在探寻历史的尘封记忆。
伫立的陶俑,栩栩如生;
大明宫遗址,烟消云散;
碑林怀古,感受那些内涵深远的无语述说;
大雁塔顶,凭栏远眺,尽收长安风貌;
漫步古城墙,倾听历史的沉浮兴衰
……
十三朝古都的辉煌,浓缩在这里,
取日月星辰之精华,
在晨曦暮光中遥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