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飞
表现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大败日本海军故事的《鸣梁》大卖,成韩国票房冠军,影片也即将在中国上映,引发东亚各国的争议。虽然有人考证其实鸣梁海战并不是什么大胜利,真正大败日本海军的决定性战役露梁海战其实是以我国明军水师为主力打的,但我们首先要理解,民族自豪感这玩意儿每个民族都需要,我们也不例外。第二是要学习,从自己民族历史中发掘一些小闪光,把它变成大的电影和商业胜利,这是个技术活,我们还没掌握呢。比如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就是一例,本来拍的是“丙子胡乱”,就是朝鲜人被辫子军狂虐投降的故事,但硬是从中编出一个英雄,狂虐辫子军一个小队,还顺带收拾了辫子国一个太子,以及太子的伯父(这事儿眼熟吗?自己想想。顺说一句,收拾太子伯父的可另有其人),化失败为胜利,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的抗日神剧是一回事,但不管故事上多么可笑,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相比之下,人家的电影拍的真是牛逼,而我们拍的,真是傻逼。
本文从《鸣梁》来说一说主旋律电影的事儿:对于主旋律电影,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认为只是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产物,西方没有,另一种认为美帝国主义等等其实是一丘之貉,一样也拍主旋律洗脑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全面。实际上主旋律电影有很多种,但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A、国家和执政党(极端情况下为独裁者)的直接行为,带有政治强迫性,也多由国家或政党直接出资拍摄,政治目的强。
B、非专制国家政府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造成的结果,洗脑细无声,使片方拍出主旋律而不自认为是主旋律。
C、因为民众自己的强烈精神需求,造成商家拍摄主旋律电影进行迎合,使主旋律电影成为卖座大片。
D、本身是商业行为,但因为拍摄要和政府或政府某部门合作,所以作为利益交换,使影片带有主旋律宣传元素。
下面,我们以几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为例,详细解释以上四种主旋律电影。
韩国主旋律电影
韩国是由军事独裁国家逐渐过渡到民主国家的例子。电影也经历了军管时代、审查时代,以及正常时代。今天这个时代的韩国主旋律电影,已经不会是政府主导的主旋律电影即A类,而是典型的B和C类,即政府所倡导和民众自己需要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的结果。这也很好理解,历史上的韩国在亚洲一直在跑龙套,当了一千多年附属国,然后又给日本人当了几十年二鬼子,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复兴的机会,说白了就是和中国人“同光中兴”后,还有现在的心态很像,所谓“憋狠了要爽”。民众要爽商家当然要配合,何况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们自己也要爽呢。《鸣梁》和《神机箭》等片一样,也是这样的产物。其主题一般为历史剧,大反派一般是当年“欺凌”过朝鲜的势力,比如日本、天朝,有时也包括美国。当然,因为电影水平、观众受教育程度等的原因,韩国的主旋律电影部分水平还是很高的。
日本主旋律电影
同样的,近代以来不断政治变动的日本,也不止有一种主旋律电影,军国主义时代,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有为大日本帝国服务的义务,特别是战争时期,连反战青年出身的黑泽明也被要求拍摄了赞扬军工产业女工的主旋律电影《最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日本投降后,小津安二郎作为日本电影界代表和美军作电影审查沟通。结果美军逼他交出“偷袭珍珠港纪录片”的胶片,小津查了半天说没有,偷袭哪有时间拍摄,结果美军官大怒说:“有!我看过!”最后闹了半天,才知道是1942年,日本导演山本嘉次郎拍摄的主旋律电影,纪念对美国“圣战”一周年的《夏威夷大海战》,被美国当成是纪录片,可见日本模型特摄的水准。
美军占领日本后,在美军主导下,日本大批反战电影出台,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主旋律电影,和上面所说的电影同属A类,即由政府直接干涉拍成的电影。军管时代结束后,日本民间当然有民族主义右翼情绪急需渲泄,但被麦克阿瑟改造后的弱势日本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干涉电影工业。而经过日本战败的惨痛,战后的反战教育,民间的情绪虽然有民族主义,但还是以反思主义为主流,所以有《男人们的大和号》这种主旋律电影(日本基本没有歌颂陆军的电影,因为战争是陆军部发动的,而海军是所谓“被动参战”),也有比如近年来日本重拍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更可以代表日本民众对历史的态度:片中其实有两个主角:一个是一开始反对战争,开战后承担责任为国奋战而死的山本五十六,另一个积极叫嚣战争,日本战败后却第一个当了亲美日奸的报社主编(中国人非常应该看的一部电影)。所以日本电影的情况可以证明:如果既没有强力政府的主导(AB条件),也没有广泛的民族主义情绪需要(C条件),那么,一味煽情的主旋律电影将不会过多出现。
美国主旋律电影
美国主旋律电影是个最值得研究的样板,作为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涵盖了ABCD四种。首先,美国虽然在立国时被华盛顿们设计成小权力的政府,但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时,政府同样被赋予极大权力,也就可以拍摄A类主旋律电影,比如被无数影迷奉为爱情经典的《卡萨布兰卡》,其实是战争状态下由政府主导拍的一部主旋律电影,宣传打倒德国纳粹,等同于德国人拍《意志的胜利》,只不过美国的价值观是重视个人价值和情感,所以过了战争年代,仍然值得看。当然大部分主旋律电影还是比较直接的,比如1945年的《菲律宾浴血记》,把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大败用精神胜利法拍摄出来,和韩国的《最终兵器:弓》是一个意思。
二战胜利后,因为冷战和审查制度,美国政府仍然可以控制电影工业,比如当时好莱坞想拍摄法国戴高乐将军的电影,就被政府阻止,因为法国总是和美国北约心不齐,所以不能对他搞个人崇拜。随着社会的进步,审查制度也被分级制取代。美国A类主旋律电影暂时不复存在。
再说B类,美国和任何政府一样,当然也会在各种政府能控制的渠道宣扬美国的国家认同和价值体系,比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特别强调移民对新国家的忠诚(想想二战时的美国欧战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上轰炸机轰炸德国的大明星克拉克·盖博,为美国造原子弹的爱因斯坦,这可都是德裔移民啊,美籍日本青年更是被关集中营了还强烈要求上战场,组成442团对德国浴血奋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美国很多电影都有此情绪,比如《超人》,实际上就是讲述地球移民克拉克·肯特在母星球侵略地球时,如何坚定的站在地球新母亲国一边,与自己的祖先国殊死搏斗的故事,这就是主旋律电影中的B类。
而C类电影就更为常见,德裔移民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美军大战外星人,美国总统开战斗机上天战章鱼的电影《独立日》,同为德裔的沃尔夫冈·彼得森拍摄美国总统上天大战恐怖分子的《空军一号》,爱尔兰移民梅尔·吉布森拍摄的连黑奴都爱国心爆棚参加独立战争的《爱国者》,难道真的是这几位那么爱美国?当然只是这样的电影民众爱看,有票房而已,是典型的商业行为。
最后再说D类,在政府结束干预电影的时代,美国军方却有着操作战争电影拍摄的能力。想用我们的飞机、战舰、坦克拍电影?对不起,那就要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拍。所以《壮志凌云》成了征兵广告,和军方关系良好的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中嘲讽美国总统、议员,但却让美国大兵开挂干翻霸天虎机器人。拍摄《珍珠港》,海军为好莱坞提供了20艘退役战舰,首映式还将“斯坦尼斯”号航母派往夏威夷,为了表示日美亲善,还特意在戏中让日本人登上当年签字投降的密苏里号军舰出场大战外星人(不知是美国人够损还是日本人够傻)。所以不想拍主旋律的战争片,绝不会得到军方的配合,比如军方断然拒绝为《现代启示录》的拍摄提供合作,使科波拉不得不向拍摄地国家的军方租美式直升机。蒂姆·波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也被拒,因为拯救地球的不是士兵,而是一首民歌。于是蒂姆·波顿的这部电影里的美军全都是不伦不类的越战时期的装备,波顿也就索性在片中对美军大加讽刺。
俄罗斯主旋律电影
同样的,俄国近一百年来也是政局不断变化,托尔斯泰在沙俄时代就认识到了电影的伟大,但沙皇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一个意识到这点的政治家是列宁,曾说过“在所有的武器中,电影是最重要的武器”,但真正实现这一点的是他的接班人斯大林,《战舰波将金》这部所有好莱坞电影的祖先,在艺术上极为出色,在细节上随意撒谎的影片当然属于典型的A类主旋律电影。
大导演爱森斯坦的一生,就是俄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战舰波将金号》后,爱森斯坦拍摄了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影片完成后却遭禁映,原因是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而他在《十月》里是作为英雄出现的。这也导致爱森斯坦十年未能拍片,直到1937年才得以拍摄表现13世纪俄国击败德国的历史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果39年苏德同盟形成,影片再次被禁,直到四年后德国翻脸,影片才忽然对苏联政府有了价值。爱森斯坦这位大师的人生结局是,因为拍《伊凡雷帝2》触怒斯大林,被斯大林叫来大吼,吓的心脏病发作昏倒,此后两年,爱森斯坦就像同胞契诃夫笔下的那位小公务员,在恐惧中写信向斯大林谢罪,直到1950年心脏病再次发作而死。这是A类主旋律电影最极端的那种例子。
政府变动剧烈的国家,主旋律电影变动也剧烈,比如中国人特别熟悉的电影《列宁在十月》,拍摄于斯大林时代,表现斯大林英勇辅佐列宁完成十月革命的故事,但在赫鲁晓夫时代,斯大林被批倒批臭,于是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列宁在十月》,凡是影片中出现斯大林时,必然出现一位站起的群众演员,或者前景花瓶之类把他挡住(见下图)。这让人想起某幅油画被重画了N次的典故。当然这也属于A类主旋律电影。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府不再有苏联时代的巨大权力,但近年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逐渐再次有大政府的倾向。这个时期拍摄的主旋律电影,如表现北京奥运期间俄格战争的《八月战事》,可以说是A、C、D类主旋律电影的综合表现,是国家行为也是商业行为,影片内容当然丑化对方,表现自己进入别国国境进行战争的正义性和不得以。这种逻辑,当然是主旋律电影一贯的逻辑。
结语:
看了以上各种的各国主旋律电影,其实可以看出几点:首先世界上的价值观、体制等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而且是在变化的。第二,就像《卡萨布兰卡》实际上是一部政宣电影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的表相,其实是很多内在力量推动的结果。了解了规律,就能举一反三,本文所未涉及的部分,自然也就可以自行了解了。
(本文作者李小飞是专栏作家,网络节目制作人,作品有武侠电影评论集《再谈一弦江湖曲》,网络节目《电影大爆炸》,《电影:非说不可》,《中国功夫史》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