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基因革命带来了怎样的伦理危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基因革命带来了怎样的伦理危机?

基因技术还在继续快速的迭代升级,但目前已经取得的、以及未来已知所可能获得的技术进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伦理争议和社会争论。

所评图书:

书名:《基因:不平等的遗传》

作者:(美)道尔顿·康利、詹森·弗莱彻

译者:王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一书,梳理了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遗传差异是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影响社会分化分层的重要力量。书作者深入探察了遗传基因在社会流动方面所发挥的潜在作用,探讨了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基因筛查服务在获得越来越广泛应用所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危机。这本书出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社会学讲席教授道尔顿·康利,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公共事务学、社会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以及人口健康学教授詹森·弗莱彻。

最近一个世纪以内,许多科学界人士都在持续争辩,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个人成长。按照书作者的观点,尽管而今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文化程度相似的对象结婚生子,但只要尚未出现婚恋以基因筛查结果为前提的现象,就可以认为,婚恋本身仍是基因潜力不一、表现水平也各异的对象的随机结合,社会流动也仍是可能的,不至于出现僵硬固化的状态。但当基因差异的筛查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就会突出反映在基因组合的不平等之上。

环境和基因都会深切影响人的命运。19世纪后期到整个20世纪,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人们一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相信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的变迁,会在经济、教育、社会等各领域带来普适化的改善。但制度环境也好,其他环境也好,在相同或相近环境因素下,许多国家、城市的发展水平却大相径庭。这本书因而提出了基因经济学,指出地处温带、有着适度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遗传基因”的国家和城市,更加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治理。

这本书最重要,也就是最可能引发争议的观点内容是,基因技术而今已经走入了一个很难避免引发社会伦理危机的发展阶段。

基因革命、基因社会已经到来。借助基因组检测,我们而今可以相对便利的知道自己及家人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揭示你的血统的来源,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显示具体的患病风险,甚至能够更为翔实具体的评估教育成就、创业倾向、抑郁风险。

基因技术还在继续快速的迭代升级,但目前已经取得的、以及未来已知所可能获得的技术进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伦理争议和社会争论。胎儿在母亲腹中时,就可以通过基因筛查,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但筛查成本显然不是所有居民家庭所能承担的。在这方面技术未来被纳入公共福利体系以前,富人阶层可以更早的分享技术红利,提升下一代的身体质量,而普通居民特别是贫民,则不得不像以前那样,承担潜在的风险。不仅如此,因为基因筛查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富人阶层可以有效的筛查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实现阶层流动、嫁给或娶上富人阶层异性的平民年轻人,这样一来,理论上,富人阶层的后代的基因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很有可能造成不平等程度的加剧。

富人阶层人士有购买能力,为更多的基因新技术的应用埋单。又如,筛查自身疾病,及早进行改善治疗,并有计划的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在胎儿阶段或孩子刚出生后,对之进行必要的基因修复。相比之下,平民阶层人士就几乎没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新技术的受惠者,这也必将拉大其与不同阶层同龄人在各时期的竞争差距。

即便刨除富人阶层,假定未来的社会,收入和生活质量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平等,而各类基因技术被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普通人也可以得以基因筛查。但这很可能造成基因存在缺陷的群体,成为被彻底边缘化的对象,被认为没有权利繁衍后代(传递缺陷基因)——这跟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被严重滥用的优生论,就没有了区别。不仅如此,保险公司根据基因探查结果制定保费标准,基因质量不高特别是存在明显缺陷的群体,很可能就被排除在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另外,如果经过基因筛查,证实某些人存在所谓的犯罪基因,有很高概率涉及严重的暴力犯罪,是否将这类人群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甚至直接逮捕入狱,必然会在未来成为社会激辩的政策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基因革命带来了怎样的伦理危机?

基因技术还在继续快速的迭代升级,但目前已经取得的、以及未来已知所可能获得的技术进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伦理争议和社会争论。

所评图书:

书名:《基因:不平等的遗传》

作者:(美)道尔顿·康利、詹森·弗莱彻

译者:王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的《基因:不平等的遗传》一书,梳理了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遗传差异是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影响社会分化分层的重要力量。书作者深入探察了遗传基因在社会流动方面所发挥的潜在作用,探讨了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基因筛查服务在获得越来越广泛应用所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危机。这本书出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社会学讲席教授道尔顿·康利,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公共事务学、社会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以及人口健康学教授詹森·弗莱彻。

最近一个世纪以内,许多科学界人士都在持续争辩,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个人成长。按照书作者的观点,尽管而今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文化程度相似的对象结婚生子,但只要尚未出现婚恋以基因筛查结果为前提的现象,就可以认为,婚恋本身仍是基因潜力不一、表现水平也各异的对象的随机结合,社会流动也仍是可能的,不至于出现僵硬固化的状态。但当基因差异的筛查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就会突出反映在基因组合的不平等之上。

环境和基因都会深切影响人的命运。19世纪后期到整个20世纪,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人们一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相信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的变迁,会在经济、教育、社会等各领域带来普适化的改善。但制度环境也好,其他环境也好,在相同或相近环境因素下,许多国家、城市的发展水平却大相径庭。这本书因而提出了基因经济学,指出地处温带、有着适度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遗传基因”的国家和城市,更加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治理。

这本书最重要,也就是最可能引发争议的观点内容是,基因技术而今已经走入了一个很难避免引发社会伦理危机的发展阶段。

基因革命、基因社会已经到来。借助基因组检测,我们而今可以相对便利的知道自己及家人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揭示你的血统的来源,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显示具体的患病风险,甚至能够更为翔实具体的评估教育成就、创业倾向、抑郁风险。

基因技术还在继续快速的迭代升级,但目前已经取得的、以及未来已知所可能获得的技术进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伦理争议和社会争论。胎儿在母亲腹中时,就可以通过基因筛查,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但筛查成本显然不是所有居民家庭所能承担的。在这方面技术未来被纳入公共福利体系以前,富人阶层可以更早的分享技术红利,提升下一代的身体质量,而普通居民特别是贫民,则不得不像以前那样,承担潜在的风险。不仅如此,因为基因筛查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富人阶层可以有效的筛查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实现阶层流动、嫁给或娶上富人阶层异性的平民年轻人,这样一来,理论上,富人阶层的后代的基因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很有可能造成不平等程度的加剧。

富人阶层人士有购买能力,为更多的基因新技术的应用埋单。又如,筛查自身疾病,及早进行改善治疗,并有计划的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在胎儿阶段或孩子刚出生后,对之进行必要的基因修复。相比之下,平民阶层人士就几乎没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新技术的受惠者,这也必将拉大其与不同阶层同龄人在各时期的竞争差距。

即便刨除富人阶层,假定未来的社会,收入和生活质量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平等,而各类基因技术被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普通人也可以得以基因筛查。但这很可能造成基因存在缺陷的群体,成为被彻底边缘化的对象,被认为没有权利繁衍后代(传递缺陷基因)——这跟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被严重滥用的优生论,就没有了区别。不仅如此,保险公司根据基因探查结果制定保费标准,基因质量不高特别是存在明显缺陷的群体,很可能就被排除在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另外,如果经过基因筛查,证实某些人存在所谓的犯罪基因,有很高概率涉及严重的暴力犯罪,是否将这类人群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甚至直接逮捕入狱,必然会在未来成为社会激辩的政策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