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京列车站台里藏着这么些微妙的小心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京列车站台里藏着这么些微妙的小心机

在这个列车提早25秒出发就需要郑重道歉的国家,究竟有哪些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

乘客正在东京站排队乘坐新干线。图片来源:Yuya Shino/Reuters

每个工作日早晨的东京都会上演这样一幕: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叽叽喳喳的学生,还有众多旅行者,一同在这座城市里铺开的列车站中穿行不息。

对于普通旁观者而言,这或许不过只是一场混乱,通勤者在列车进站出站的嘈杂声中摩肩接踵,挤来挤去。但若作更进一步的观察,就能发现更多表象背后的东西:车站里可能总是人满为患,但通勤者却始终可以沿着大厅和站台顺畅移动;站台上虽然总是喧闹不安,但列车却始终保持着难以置信的准时。的确,日本铁路系统苛刻的准点率偶尔会成为国际新闻焦点。5月11日,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West Japan Railways)因一趟列车比原定发车时间早点25秒而作出公开致歉,就登上了新闻头条。

东京有着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铁路的年旅客运输量多达130亿人次。如此规模的乘客体量必然需要工程学、规划学和心理学各方面的灵巧配合。熙攘背后,是灯光、音响乃至更多毫不起眼的设计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乘客行为。日本在该领域所展现的强大创造力,反映着这个国家对公共交通体系的深思熟虑。

乘客们在川崎某车站候车。图片来源:Kim Kyung-Hoon/Reuters

不管在日本还是其他地方,列车站都是能见证“助推理论”(nudge theory)的极佳场所。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司·桑斯坦(Cass Sunstein)为这一理论的先驱代表。该理论认为,通过一些温柔的“助推”,可以巧妙引导,人们做出对自己(或对社会)更有好处的决定,比如签署个人养老金或器官捐献协议。英国甚至设立了名为“行为洞察组”(或者叫“助推部”)的政府机关,他们就经常参与运输领域的工作。

举个例子,2016年,伦敦地铁运营商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与伦敦经济学院行为科学部门展开合作,寻求鼓励乘客在站内自动扶梯两侧排队的方法,以此扩大霍尔本地铁站的容量。除了其他措施,他们还在向上的电梯两侧都印上了手印和脚印。澳大利亚研究者则使用发光的方向指示箭头进行试验。通过摄像系统将大步疾走的商人与闲散漫步的游客识别并区分开来,用闪光的绿色箭头为通勤者指出一条通往出口的捷径。

至于乘客行为操纵方面,将日本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便是助推设计所蕴含的独创性,以及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实施方式。日本的助推呈现出了更高等级的思考。保持秩序在这座城市被视作理所当然,日本的通勤者们知道如何在扶梯上排队,也不会在空间开阔的东京车站迷路,这让列车运营商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更深层的心理操控研究。

情绪照明

日本是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者经常在列车即将进站之前从站台上跳进轨道来结束生命,平均每天都会出现一起这样的恶性事件。这种残忍的生命结束方式,会给运输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东京乃至日本全国的所有车站都计划安装齐胸高的栅栏,以防止有人试图在此自杀。但站台栅栏耗价高昂,而且约有70%规模最大和人流量最多的车站,没有安装该设备的空间和结构条件。日本预计在2032年以前为东京全部243座车站安装栅栏(总花费将达到47亿美元),而铁路运营者已经为过渡期想到了其他方法。

站在错综复杂的东京新宿列车站的任何一端,乘客都能察觉到一小块方形LED板,在散发着令人愉悦的深蓝色光。这些夹杂在自动贩卖机和安全海报之间的小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捕蚊灯。但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蓝光灯是为了拯救生命而设计的。

蓝光灯可以缓和激动的心绪。图片来源:Allan Richaz/CityLab

该设计的原理是蓝光能对人的情绪起到安抚作用,日本列车站从2009年开始安装LED灯板作为防自杀措施。它们被策略性布置在每个站台的末端,这里通常是距离最远和人流最少的区域,因此也是跳轨自杀的高发地带。包括东京新小岩站在内的一些车站,还在LED灯上蒙了彩色顶盖,让蓝色光线柔和地投射到站台上。

这一举措已被证实有惊人效果。据东京大学研究者2013年在《情感紊乱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发布的文章,通过分析为期十年的调查数据,他们发现安装了蓝光灯的车站自杀率下降了84%。随后的研究又表明,缺少这类灯光设备的邻近车站自杀率并没有相应上升。

英国也开始借鉴这种做法,英格兰的好几个车站都在站台上安装了蓝色LED灯。

一首乐曲,平静出发

日本高峰时期的通勤可不适合胆小鬼。最繁忙的时间段里,载客量几乎达到200%的列车早已拥挤不堪,换乘时间极其短暂,意味着乘客决不能出差错。过去数年里陪伴着通勤者紧张心情的,是一种仿佛摩擦着神经的刺耳蜂鸣,预告着列车即将离站。与此同时,匆忙跑下台阶的上班族跨过站台拍打着正在关闭的车门,站台工作人员尖锐的哨子声令场面更加嘈杂。

为使这种紧张的嘈杂环境平静下来,日本主要铁路运营商之一、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JR East)在1989年委任雅马哈和作曲家Hiroaki Ide创作旋律,以简短悦耳的叮当声代替传统的蜂鸣声。

这些发车曲的曲调简洁、平静而又独特,目的是在不增添压力的情况下,提醒通勤者注意列车即将离站。这些旋律基本都在7秒上下,因为研究表明短旋律在减轻乘客压力和减少冲撞事故方面最为有效。考虑到列车驶入和离开车站所需的时间,7秒最为合适。

这些旋律经常会起《海边的林荫大道》这类异想天开的标题,旋律情感也很多样,可不舍,可活泼。大部分车站都有自己专属的“主题曲”,而且逐渐成为了车站独一无二的身份特征。东京惠比寿车站的发车曲就很出名,那是一段改编自《第三人》(The Third Man)电影主题曲的短旋律。

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车站使用音乐,最初的理论被证实的确有效。比如2008年10月针对东京站的研究发现,特定站台上因冲撞造成的受伤乘客人数减少了25%。

当然,这些旋律的使用也不是完全没有争议。就在它们被引进后不久,露天车站附近的居民便厌倦了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的乐曲,抱怨这是噪音污染。

青少年请勿逗留

尽管是出了名的安全国度,日本在对待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问题上还是十分警惕。车站对此尤其敏感,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大批年轻人路过这里。

为防止年轻乘客有意滞留和故意破坏,部分日本车站采用了超声波阻碍物,这种小巧到难以被人察觉的设备可以发出高频音调,而它所使用的17千赫的特定频率一般只能被25岁以下的人听到(25岁以上的人由于年龄增长会带来听力退化,所以无法听到)。该设备是一名威尔士发明家的产物,在美国和欧洲用于驱赶游荡的青少年,在日本车站则得到了热情采用。

站在东京站其中一个出口的外面,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威慑物的效果。疲惫的上班族和上了年纪的老人路过它时并不会改变步调,穿着制服的学生则反应十分明显:带着迷惑和不适的表情突然加速,经常还会喊一声“吵死了”。没有人会把这种噪音跟与天花板齐平的装置联系起来。

指差确认法

铁路运营商本身也在“助推”员工的行为。这其中最有名的或许是,日本的列车员、司机和站台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使用“指差确认”法。在指向某一物体的同时,还要大声说出即将进行的动作。此时大脑的更多部分变得活跃,将显著提升情境认知和准确度。研究已经反复证明,这种方法能够使人的出错率降低85%。目前,指差确认已成为日本各行各业工作场所确保安全的重要方法。

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地方的铁路工作人员都这样做呢?和很多其他的日本交通文化一样,指差确认法已被证明很难输出(尽管纽约市交管局采用了这一方法的变种形式)。在这一方面,乃至很多事情上,日本的铁路系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翻译:刘欣

来源:CITYLAB

原标题:The Amazing Psychology of Japanese Train Stations

最新更新时间:10/27 12: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京列车站台里藏着这么些微妙的小心机

在这个列车提早25秒出发就需要郑重道歉的国家,究竟有哪些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

乘客正在东京站排队乘坐新干线。图片来源:Yuya Shino/Reuters

每个工作日早晨的东京都会上演这样一幕: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叽叽喳喳的学生,还有众多旅行者,一同在这座城市里铺开的列车站中穿行不息。

对于普通旁观者而言,这或许不过只是一场混乱,通勤者在列车进站出站的嘈杂声中摩肩接踵,挤来挤去。但若作更进一步的观察,就能发现更多表象背后的东西:车站里可能总是人满为患,但通勤者却始终可以沿着大厅和站台顺畅移动;站台上虽然总是喧闹不安,但列车却始终保持着难以置信的准时。的确,日本铁路系统苛刻的准点率偶尔会成为国际新闻焦点。5月11日,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West Japan Railways)因一趟列车比原定发车时间早点25秒而作出公开致歉,就登上了新闻头条。

东京有着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铁路的年旅客运输量多达130亿人次。如此规模的乘客体量必然需要工程学、规划学和心理学各方面的灵巧配合。熙攘背后,是灯光、音响乃至更多毫不起眼的设计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乘客行为。日本在该领域所展现的强大创造力,反映着这个国家对公共交通体系的深思熟虑。

乘客们在川崎某车站候车。图片来源:Kim Kyung-Hoon/Reuters

不管在日本还是其他地方,列车站都是能见证“助推理论”(nudge theory)的极佳场所。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司·桑斯坦(Cass Sunstein)为这一理论的先驱代表。该理论认为,通过一些温柔的“助推”,可以巧妙引导,人们做出对自己(或对社会)更有好处的决定,比如签署个人养老金或器官捐献协议。英国甚至设立了名为“行为洞察组”(或者叫“助推部”)的政府机关,他们就经常参与运输领域的工作。

举个例子,2016年,伦敦地铁运营商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与伦敦经济学院行为科学部门展开合作,寻求鼓励乘客在站内自动扶梯两侧排队的方法,以此扩大霍尔本地铁站的容量。除了其他措施,他们还在向上的电梯两侧都印上了手印和脚印。澳大利亚研究者则使用发光的方向指示箭头进行试验。通过摄像系统将大步疾走的商人与闲散漫步的游客识别并区分开来,用闪光的绿色箭头为通勤者指出一条通往出口的捷径。

至于乘客行为操纵方面,将日本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便是助推设计所蕴含的独创性,以及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实施方式。日本的助推呈现出了更高等级的思考。保持秩序在这座城市被视作理所当然,日本的通勤者们知道如何在扶梯上排队,也不会在空间开阔的东京车站迷路,这让列车运营商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更深层的心理操控研究。

情绪照明

日本是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者经常在列车即将进站之前从站台上跳进轨道来结束生命,平均每天都会出现一起这样的恶性事件。这种残忍的生命结束方式,会给运输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东京乃至日本全国的所有车站都计划安装齐胸高的栅栏,以防止有人试图在此自杀。但站台栅栏耗价高昂,而且约有70%规模最大和人流量最多的车站,没有安装该设备的空间和结构条件。日本预计在2032年以前为东京全部243座车站安装栅栏(总花费将达到47亿美元),而铁路运营者已经为过渡期想到了其他方法。

站在错综复杂的东京新宿列车站的任何一端,乘客都能察觉到一小块方形LED板,在散发着令人愉悦的深蓝色光。这些夹杂在自动贩卖机和安全海报之间的小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捕蚊灯。但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蓝光灯是为了拯救生命而设计的。

蓝光灯可以缓和激动的心绪。图片来源:Allan Richaz/CityLab

该设计的原理是蓝光能对人的情绪起到安抚作用,日本列车站从2009年开始安装LED灯板作为防自杀措施。它们被策略性布置在每个站台的末端,这里通常是距离最远和人流最少的区域,因此也是跳轨自杀的高发地带。包括东京新小岩站在内的一些车站,还在LED灯上蒙了彩色顶盖,让蓝色光线柔和地投射到站台上。

这一举措已被证实有惊人效果。据东京大学研究者2013年在《情感紊乱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发布的文章,通过分析为期十年的调查数据,他们发现安装了蓝光灯的车站自杀率下降了84%。随后的研究又表明,缺少这类灯光设备的邻近车站自杀率并没有相应上升。

英国也开始借鉴这种做法,英格兰的好几个车站都在站台上安装了蓝色LED灯。

一首乐曲,平静出发

日本高峰时期的通勤可不适合胆小鬼。最繁忙的时间段里,载客量几乎达到200%的列车早已拥挤不堪,换乘时间极其短暂,意味着乘客决不能出差错。过去数年里陪伴着通勤者紧张心情的,是一种仿佛摩擦着神经的刺耳蜂鸣,预告着列车即将离站。与此同时,匆忙跑下台阶的上班族跨过站台拍打着正在关闭的车门,站台工作人员尖锐的哨子声令场面更加嘈杂。

为使这种紧张的嘈杂环境平静下来,日本主要铁路运营商之一、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JR East)在1989年委任雅马哈和作曲家Hiroaki Ide创作旋律,以简短悦耳的叮当声代替传统的蜂鸣声。

这些发车曲的曲调简洁、平静而又独特,目的是在不增添压力的情况下,提醒通勤者注意列车即将离站。这些旋律基本都在7秒上下,因为研究表明短旋律在减轻乘客压力和减少冲撞事故方面最为有效。考虑到列车驶入和离开车站所需的时间,7秒最为合适。

这些旋律经常会起《海边的林荫大道》这类异想天开的标题,旋律情感也很多样,可不舍,可活泼。大部分车站都有自己专属的“主题曲”,而且逐渐成为了车站独一无二的身份特征。东京惠比寿车站的发车曲就很出名,那是一段改编自《第三人》(The Third Man)电影主题曲的短旋律。

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车站使用音乐,最初的理论被证实的确有效。比如2008年10月针对东京站的研究发现,特定站台上因冲撞造成的受伤乘客人数减少了25%。

当然,这些旋律的使用也不是完全没有争议。就在它们被引进后不久,露天车站附近的居民便厌倦了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的乐曲,抱怨这是噪音污染。

青少年请勿逗留

尽管是出了名的安全国度,日本在对待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问题上还是十分警惕。车站对此尤其敏感,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大批年轻人路过这里。

为防止年轻乘客有意滞留和故意破坏,部分日本车站采用了超声波阻碍物,这种小巧到难以被人察觉的设备可以发出高频音调,而它所使用的17千赫的特定频率一般只能被25岁以下的人听到(25岁以上的人由于年龄增长会带来听力退化,所以无法听到)。该设备是一名威尔士发明家的产物,在美国和欧洲用于驱赶游荡的青少年,在日本车站则得到了热情采用。

站在东京站其中一个出口的外面,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威慑物的效果。疲惫的上班族和上了年纪的老人路过它时并不会改变步调,穿着制服的学生则反应十分明显:带着迷惑和不适的表情突然加速,经常还会喊一声“吵死了”。没有人会把这种噪音跟与天花板齐平的装置联系起来。

指差确认法

铁路运营商本身也在“助推”员工的行为。这其中最有名的或许是,日本的列车员、司机和站台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使用“指差确认”法。在指向某一物体的同时,还要大声说出即将进行的动作。此时大脑的更多部分变得活跃,将显著提升情境认知和准确度。研究已经反复证明,这种方法能够使人的出错率降低85%。目前,指差确认已成为日本各行各业工作场所确保安全的重要方法。

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地方的铁路工作人员都这样做呢?和很多其他的日本交通文化一样,指差确认法已被证明很难输出(尽管纽约市交管局采用了这一方法的变种形式)。在这一方面,乃至很多事情上,日本的铁路系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翻译:刘欣

来源:CITYLAB

原标题:The Amazing Psychology of Japanese Train Stations

最新更新时间:10/27 12: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