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步之遥》的问题不是个性,是能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步之遥》的问题不是个性,是能力

一步之遥场面的失控,故事前后衔接的生硬,台词和场景的严重脱节,这些不是个性问题,是能力问题。

先旨声明一个个人立场,我一直不太喜欢姜文,缘由是很久以前的一次电视,姜文和吕克·贝松对话,期间我仔细注意了一下姜文的表情,这哥们基本是头眼抬着不太看对方,我认为这非常不礼貌,有才华,但器量不大。

接着说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姜文是大院子弟,比较崇拜主席。近代史最强大的实用主义者是谁不用我说了吧。《让子弹飞》上映时有人说上面好蠢这种革命反抗电影都可以放,我说说这些话的人有脑子吗?子弹飞是一个标志性的反暴力革命电影,对所谓底层自下而上的反思好哇?(当然我认为这个反思是有道理的)。指望姜文在某些立场上和自己一样的文青我觉得还是想好再下结论的好。“站着挣钱”是一句非常扯淡的话,还真有人当回事儿,子弹飞电影确实比相对沉闷的原著小说(夜谭十记)要精彩得多,但好看的要素里,雄性荷尔蒙的调动恐怕比所谓的政治隐喻大多了。到了《一步之遥》,站着挣钱依旧是扯淡,子弹飞的优点没了,缺点被放大。

最后说一句非常马后炮的东西,《一步之遥》上映前有朋友在朋友圈义愤地贴了一个什么当局又对《一步之遥》进行阻挠,我一看里面那点内容就知道是炒作,涉及到色情暴力的东西,在当下电影还没有分级制度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的审查就是尽到自己责任而已,况且最后电影也没见得就缺斤短两。我说这个的原因是,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一样荒诞晦涩你们怎么不骂,我要反驳的是,哪个好歹有个文艺片的幌子,到了《一步之遥》,放映前无耻炒作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在吆喝着哥们不站着挣钱了,你们还非得把姜文拎起来,无聊。

好了。正文。

其实我也想不到写什么正文。因为但凡有点眼睛的人大概都看得到,《一步之遥》已经把一个导演的自大自负任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的个性表达没什么问题:彼得·杰克逊混出来之前的《群尸玩过界》恶心了一代人;诺兰的《记忆的碎片》一定不适合大银幕;维姆·文德斯把《柏林苍穹下》拍成了一部散文;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粗看会被误以为导演神经分裂了;冈萨雷斯在《美错》里把伤痛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揉碎了给你看;努里·比格·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沉闷到我努力了数次都看睡了……

我的意思是,别TM一批斗姜文,就拿出你们丫看不懂文艺片,看不懂隐喻,你们丫看不懂英格玛·伯格曼,好像别人都没看过《第七封印》似的。《一步之遥》我相信有很多隐喻,相信导演和编剧在台词的映射上下了一些功夫,但是你们TM看过哪个大师级别的导演,可以在电影里出现如此之多的失控场面?故事前后衔接生硬、台词和场景严重脱节;你们看过哪个大师导演在哪个文艺片里(还不说《一步之遥》是个商业片)遏制不住自己的表达欲,导致“暗线”把电影里的“明线”完全破坏?

这不是个性问题,这是能力问题。

大卫·林奇的段位太高,解析《穆赫兰道》也比较复杂,还需要《梦的解析》功底,我就不在这里扯淡了。另外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导演李安在拍《少年派》大概就可以做个对比,明线基本也算是魔幻、童话和荒诞的,暗线对应的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残酷现实,先不说明线的特效什么的,至少是一个特别流畅和在那个世界里顺理成章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镜头、画面、隐喻又可以考证出另外一个比较流畅的,和明线完全是白与黑,光与影的故事。

简单地说,导演再另类再个性,你要对得起观众吧,起码要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吧,更何况是在贺岁档。姜文的《一步之遥》看着个性使然,其实真的就是能力问题。

附一段我之前写过的一个文章,表示对那些拿着文艺片隐喻给姜文做遮羞布的同学的鄙夷之情——文艺片也好,商业片也好,玩可以,但不要把能力问题解释为情怀问题——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我觉得《无姓之人》就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因为电影有N条故事线,每个故事线单独拿出来看,都是一个无聊到不能再无聊的东西,但组合起来后——你可能还是觉得很无聊。但你也可能超级爱,比如我。

所以传说《无姓之人》在法国试映时,一半观众提前跑了;一半观众看完,惊呼完美。

所以,我现在需要在概念上告诉你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一个纯洁可爱的小孩儿在父母要离婚时,面临着跟着父亲还是跟着母亲的选择,于是他在脑海里衍生了两个选择之后的人生。而两个选择之后的人生又会面对无数的命运分叉口:比如遇到喜欢的女孩儿时邀请你一起游泳时,不同的回答以及衍生的不同的人生。我没有统计过一共到底衍生了多少个不同选择之后的人生,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就是有了。而这几十个人生大概其实围绕了三件事,都是和选择有关的:你选择了相爱的女人;你选择了你爱但不爱你的女人;你选择了爱你但你不爱的女人。

如果这几十个人生还没让你混乱的话,那我再告诉你,导演是把这几十个人生打成碎片,混合着平行、倒叙、插叙等等来表现的。比我上期写的《21克》还变态。你需要拿个小本本,反反复复的看电影……记录电影……然后才能把这几十个故事线弄清楚。

以及。

两个半小时,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注入了非常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平行宇宙、线性时间、鸽子的迷信、宇宙坍塌、人类爱和性的本质,奇幻、宗教、爱情、因果,多线叙事、穿插叙事、时空交错……

所以说这是一部形式甚至大于内容的电影。但是我在之后会告诉你,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

抛开形式,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当主人公在一次聚会,遇到三个冲她微笑的妹子(更准确的说法是萝莉)时,那段内心独白就是在解释“选择”:

你害怕选择吗?选择让你无所适从,感受到不确定性对你的压迫感,让你恐惧。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你选择以前,未来一定有非常多的可能。

不同的选择,会让你的人生行走在方向各异的岔路口,迈向完全不同的旅程。

但不论你选择了哪条路,都是“对”的,即使它带给你不完美的人生。

因为这是上天注定要让你经历的,你注定要成为宿命轮回里的一颗棋子。

也许我们的存在,就是这无数中可能中的一种,所以,你确定你是真实存在的吗?

听上去这很励志,就像佛祖说你遇到的人就是应该遇见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而且影片的结局是非常happy的,在头脑里衍生了无数个人生之后,主人公选择了不同于任何一个“选择”选择,这个选择让他和相爱的女人,最终厮守在一起。

但是,你不能只揪着这点情节不放,纵览全局,你才能发现这也许只是导演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电影的本质也许会让你背脊发冷。

 “按动按钮,升起隔板,让鸽子获得和食物之间的联系;但当隔板设定为每20秒自动升起一次,鸽子会寻思:我到底做了什么得到这个结果?如果当时它正在扇动翅膀,它会继续扇动翅膀,直到确信这个动作就是随后的事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这称作:鸽子的迷信。”

这是电影开头。

为什么要用这个看上去和电影本身完全没什么关系的开头呢?

我想了一下,答案是,鸽子的迷信的意思是,不管鸽子怎么扑腾,和获得食物这件事情都没什么关系。那么在脑海里衍生出无数平行世界之后再选择的主人公,是不是那个扑腾的鸽子?当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在心里默默地骂了句:尼玛老子感情之前都白看了?

还没说完。

除了鸽子的迷信这个明示,电影还有一个基于结构的暗示——我来简单解释一下:电影的几十个人生看上去是平行世界的事情,但其实整个电影讲的是一件事儿,只是主人公不同的选择导致他扮演了事件里不同的角色而已:比如在A空间里,主人公和女友想遇在一个有流浪汉的大厅里,而在B空间里,主人公就是那个流浪汉。在我的大脑里,这种结构的寓意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主人公虚构的,但又是真实发生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了什么选择,世界都是按照本来应该的样子在运转,不同的选择可以衍生不同的人生,但世界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运转,换句话说,你扑腾的再欢,世界的发展和你的小翅膀都没什么关系。

我们都是那个迷信的鸽子。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步之遥》的问题不是个性,是能力

一步之遥场面的失控,故事前后衔接的生硬,台词和场景的严重脱节,这些不是个性问题,是能力问题。

先旨声明一个个人立场,我一直不太喜欢姜文,缘由是很久以前的一次电视,姜文和吕克·贝松对话,期间我仔细注意了一下姜文的表情,这哥们基本是头眼抬着不太看对方,我认为这非常不礼貌,有才华,但器量不大。

接着说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姜文是大院子弟,比较崇拜主席。近代史最强大的实用主义者是谁不用我说了吧。《让子弹飞》上映时有人说上面好蠢这种革命反抗电影都可以放,我说说这些话的人有脑子吗?子弹飞是一个标志性的反暴力革命电影,对所谓底层自下而上的反思好哇?(当然我认为这个反思是有道理的)。指望姜文在某些立场上和自己一样的文青我觉得还是想好再下结论的好。“站着挣钱”是一句非常扯淡的话,还真有人当回事儿,子弹飞电影确实比相对沉闷的原著小说(夜谭十记)要精彩得多,但好看的要素里,雄性荷尔蒙的调动恐怕比所谓的政治隐喻大多了。到了《一步之遥》,站着挣钱依旧是扯淡,子弹飞的优点没了,缺点被放大。

最后说一句非常马后炮的东西,《一步之遥》上映前有朋友在朋友圈义愤地贴了一个什么当局又对《一步之遥》进行阻挠,我一看里面那点内容就知道是炒作,涉及到色情暴力的东西,在当下电影还没有分级制度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的审查就是尽到自己责任而已,况且最后电影也没见得就缺斤短两。我说这个的原因是,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一样荒诞晦涩你们怎么不骂,我要反驳的是,哪个好歹有个文艺片的幌子,到了《一步之遥》,放映前无耻炒作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在吆喝着哥们不站着挣钱了,你们还非得把姜文拎起来,无聊。

好了。正文。

其实我也想不到写什么正文。因为但凡有点眼睛的人大概都看得到,《一步之遥》已经把一个导演的自大自负任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的个性表达没什么问题:彼得·杰克逊混出来之前的《群尸玩过界》恶心了一代人;诺兰的《记忆的碎片》一定不适合大银幕;维姆·文德斯把《柏林苍穹下》拍成了一部散文;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粗看会被误以为导演神经分裂了;冈萨雷斯在《美错》里把伤痛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揉碎了给你看;努里·比格·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沉闷到我努力了数次都看睡了……

我的意思是,别TM一批斗姜文,就拿出你们丫看不懂文艺片,看不懂隐喻,你们丫看不懂英格玛·伯格曼,好像别人都没看过《第七封印》似的。《一步之遥》我相信有很多隐喻,相信导演和编剧在台词的映射上下了一些功夫,但是你们TM看过哪个大师级别的导演,可以在电影里出现如此之多的失控场面?故事前后衔接生硬、台词和场景严重脱节;你们看过哪个大师导演在哪个文艺片里(还不说《一步之遥》是个商业片)遏制不住自己的表达欲,导致“暗线”把电影里的“明线”完全破坏?

这不是个性问题,这是能力问题。

大卫·林奇的段位太高,解析《穆赫兰道》也比较复杂,还需要《梦的解析》功底,我就不在这里扯淡了。另外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导演李安在拍《少年派》大概就可以做个对比,明线基本也算是魔幻、童话和荒诞的,暗线对应的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残酷现实,先不说明线的特效什么的,至少是一个特别流畅和在那个世界里顺理成章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镜头、画面、隐喻又可以考证出另外一个比较流畅的,和明线完全是白与黑,光与影的故事。

简单地说,导演再另类再个性,你要对得起观众吧,起码要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吧,更何况是在贺岁档。姜文的《一步之遥》看着个性使然,其实真的就是能力问题。

附一段我之前写过的一个文章,表示对那些拿着文艺片隐喻给姜文做遮羞布的同学的鄙夷之情——文艺片也好,商业片也好,玩可以,但不要把能力问题解释为情怀问题——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我觉得《无姓之人》就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因为电影有N条故事线,每个故事线单独拿出来看,都是一个无聊到不能再无聊的东西,但组合起来后——你可能还是觉得很无聊。但你也可能超级爱,比如我。

所以传说《无姓之人》在法国试映时,一半观众提前跑了;一半观众看完,惊呼完美。

所以,我现在需要在概念上告诉你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一个纯洁可爱的小孩儿在父母要离婚时,面临着跟着父亲还是跟着母亲的选择,于是他在脑海里衍生了两个选择之后的人生。而两个选择之后的人生又会面对无数的命运分叉口:比如遇到喜欢的女孩儿时邀请你一起游泳时,不同的回答以及衍生的不同的人生。我没有统计过一共到底衍生了多少个不同选择之后的人生,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就是有了。而这几十个人生大概其实围绕了三件事,都是和选择有关的:你选择了相爱的女人;你选择了你爱但不爱你的女人;你选择了爱你但你不爱的女人。

如果这几十个人生还没让你混乱的话,那我再告诉你,导演是把这几十个人生打成碎片,混合着平行、倒叙、插叙等等来表现的。比我上期写的《21克》还变态。你需要拿个小本本,反反复复的看电影……记录电影……然后才能把这几十个故事线弄清楚。

以及。

两个半小时,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注入了非常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平行宇宙、线性时间、鸽子的迷信、宇宙坍塌、人类爱和性的本质,奇幻、宗教、爱情、因果,多线叙事、穿插叙事、时空交错……

所以说这是一部形式甚至大于内容的电影。但是我在之后会告诉你,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

抛开形式,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当主人公在一次聚会,遇到三个冲她微笑的妹子(更准确的说法是萝莉)时,那段内心独白就是在解释“选择”:

你害怕选择吗?选择让你无所适从,感受到不确定性对你的压迫感,让你恐惧。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你选择以前,未来一定有非常多的可能。

不同的选择,会让你的人生行走在方向各异的岔路口,迈向完全不同的旅程。

但不论你选择了哪条路,都是“对”的,即使它带给你不完美的人生。

因为这是上天注定要让你经历的,你注定要成为宿命轮回里的一颗棋子。

也许我们的存在,就是这无数中可能中的一种,所以,你确定你是真实存在的吗?

听上去这很励志,就像佛祖说你遇到的人就是应该遇见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而且影片的结局是非常happy的,在头脑里衍生了无数个人生之后,主人公选择了不同于任何一个“选择”选择,这个选择让他和相爱的女人,最终厮守在一起。

但是,你不能只揪着这点情节不放,纵览全局,你才能发现这也许只是导演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电影的本质也许会让你背脊发冷。

 “按动按钮,升起隔板,让鸽子获得和食物之间的联系;但当隔板设定为每20秒自动升起一次,鸽子会寻思:我到底做了什么得到这个结果?如果当时它正在扇动翅膀,它会继续扇动翅膀,直到确信这个动作就是随后的事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这称作:鸽子的迷信。”

这是电影开头。

为什么要用这个看上去和电影本身完全没什么关系的开头呢?

我想了一下,答案是,鸽子的迷信的意思是,不管鸽子怎么扑腾,和获得食物这件事情都没什么关系。那么在脑海里衍生出无数平行世界之后再选择的主人公,是不是那个扑腾的鸽子?当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在心里默默地骂了句:尼玛老子感情之前都白看了?

还没说完。

除了鸽子的迷信这个明示,电影还有一个基于结构的暗示——我来简单解释一下:电影的几十个人生看上去是平行世界的事情,但其实整个电影讲的是一件事儿,只是主人公不同的选择导致他扮演了事件里不同的角色而已:比如在A空间里,主人公和女友想遇在一个有流浪汉的大厅里,而在B空间里,主人公就是那个流浪汉。在我的大脑里,这种结构的寓意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主人公虚构的,但又是真实发生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了什么选择,世界都是按照本来应该的样子在运转,不同的选择可以衍生不同的人生,但世界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运转,换句话说,你扑腾的再欢,世界的发展和你的小翅膀都没什么关系。

我们都是那个迷信的鸽子。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