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四(12月18日)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年底新闻发布会上,普京再次鼓励俄罗斯商界人士将其资产“去离岸化”,原因是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经济正面临陷入衰退的风险。响应总统普京的号召,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已将其所持移动运营商Megafon和铁矿石生产商Metalloinvest的股份从塞浦路斯的子公司转移到了他麾下的俄罗斯实体中。据悉,此举是由于普京总统提出的俄罗斯经济去离岸化,以及引入了和外国公司相关的税收规定和条款等举动。
2014年3月份,因为入侵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美国及其盟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引发大量资金流出俄罗斯。与此同时,此日益恶化的原油出口前景亦促使投资者抛售俄罗斯国内其他相关资产。 经济制裁和出口前景黯淡的双重打击下,再加上货币一蹶不振,让俄央行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了渡过难关,俄罗斯央行出乎意料地宣布,将采用自由浮动汇率以遏制卢布贬值。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将增加外汇市场干预的风险,同时卢布下跌幅度难测将减弱投机者追空卢布的兴趣。在俄央行公布该决定后,卢布对其货币对手大幅反弹,但成效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俄罗斯目前的情况并非只是石油价格下跌造成,而是政治风险加剧,资本外逃的结果。 6月以来,西方制裁已经让俄罗斯无法从国际市场获得融资。油价和卢布的暴跌,让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要收入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虽然俄罗斯的外债并不多,9月的数据显示,仅为6780亿美元,但是卢布的进一步贬值无疑将大幅提升外债占GDP的比例,预计将由三分之一上升至二分之一左右。
今年,俄罗斯已经六次加息,之前投入超过8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未能阻止卢布贬值49%。12月16日, 俄罗斯央行临时开会决定将基准利率从10.5%上调至17%,以遏制卢布贬值和通胀风险。不过,如此之高的利率势必对实体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虽然俄罗斯有约为41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正在快速缩水,而且其流动性也不容乐观。《经济学人》杂志近期测算了俄罗斯央行外储的流动性。大约有1700亿美元的外储资产存在于该国的两只主权财富基金Reserve Fund(约890亿美元)和National Wealth Fund(约820亿美元)。但是这两只基金中的大部分资产可能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变现以满足俄罗斯资金需求。
缺乏流动性的外汇储备和进一步收窄的国际融资渠道,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已经无法获得任何融资,但必须偿还到期债务。对于俄罗斯银行和企业而言,卢布暴跌让支付外债变得更加昂贵。很多俄罗斯私人企业的“外债”,其债主都是海外的俄罗斯大亨,但他们可不会将钱输送给俄罗斯。像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这样的富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俄罗斯富人都希望在经济形势恶化前,将资产转移到海外。随着资本外流的加剧,资本管制势在必行,而这一预期又将进一步加快资本外流,预计卢布将进一步贬值。
当然,欧洲国家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虽然表面上卢布贬值可能会让部分能源价格显得更便宜,但大部分能源是以美元结算。如果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很可能实施能源制裁,西欧国家的冬天也不会好过。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 卢布的暴跌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加速国际资金回流美国。在美元强势回归和国际原油下跌的双重影响下,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势必引发国际资本的回流。这将让中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11月,央行宣布降息后,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也在加大。不过,相比俄罗斯经济,中国经济结构更合理,实力也更雄厚。因此国际的利率变化和卢布贬值压力对我国汇率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
尽管中国不可能爆发这样的危机,但是俄罗斯卢布危机对我国还是很大的借鉴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失去了一次经济结构转型的机会,在四万亿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房地产泡沫依然存在,不少理当被淘汰的产业依然苟延残喘。卢布危机告诉我们,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宜下猛药。虽然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下滑态势,但是正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好时机。
另一方面,俄罗斯推行的经济去离岸化也很值得中国政府反思。长久以来,中国非常鼓励企业走出去。只要能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国政府甚至会给予企业许多金融汇兑的额外自由度,这样不仅会产生洗钱、转移国内资产、侵吞国资等问题,而且还会消弱国内税收,不利于有实力的企业崛起,也会为外汇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作者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监管,联络作者:594708105@qq.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