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影业股价暴涨,市值破300亿港元,部分高管却已抛售离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影业股价暴涨,市值破300亿港元,部分高管却已抛售离场

阿里影业的股票虽说是涨了,但是第一季度的时候原先持股的一些高管却早就已经抛售股票,并没有等到这一波“反弹潮”:这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弦外之音呢?

5月24日,阿里影业在港股收报1.22港元,单日上涨32.61%,创下2015年7月以来最大涨幅。

“把这辈子看电影的钱都赚回来了……”“阿里影业要逆袭!”就在当天,开盘不到两个半小时,有关阿里影业股价的讨论在股票社交平台雪球上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惊讶无比。

这样的情形似乎并非偶然,5月24日同一天,A股阿里概念上市公司新华都和丝路视觉双双涨停。港股方面,阿里健康5天暴涨超过50%。新华都是阿里在2017年9月以5.55亿元入股的,而丝路视觉,曾与阿里巴巴成立合资子公司瑞云科技,其中阿里巴巴持有20%股份。

阿里系集体上涨,带动了阿里影业的触底反弹,这一切不是因为别的,正是与A股CDR的临近密切相关,阿里影业,百度和京东都有望第一批领衔回归。根据目前的节奏,6月份的第一个周五,《存托凭证发行与管理办法》将具体公布,CDR的正式落地也将越来越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暴涨恐怕决非偶然现象。值得注意的倒是阿里影业的股票虽说是涨了,但是第一季度的时候原先持股的一些高管却早就已经抛售股票,并没有等到这一波“反弹潮”:这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弦外之音呢?

1

高管抛售:阿里影业人称“百亿仙股”

港股有一种专门的分类称呼,叫做“仙股”,同英文“Cent”同音,就是价位就是几毛几分的股票。阿里影业在股价暴涨之前一直是处于仙股的状态。股价一直是在九毛多的区间,因此一度股民已经对阿里影业失去了兴趣。

在这一轮暴涨之前,阿里影业5月11日当天仅仅成交800余手,按照当天每股0.9元不到的价格与10000股/手的成交比例,这一只总市值200亿的股票,成交量竟然只有不到900万港元。

这样疲软的表现绝非偶然,甚至连阿里的一些高管也对这样的表现也失去了信心。

就在两个月以前,3月29日,阿里影业前董事会主席俞永福抛售所持阿里影业750万股股票。据资料显示,此次出售将令这位前CEO蒙受高达200万港元或21.7%的投资损失。

无独有偶,阿里影业公司另外一位高管,执行董事、联席总裁张蔚也于今年3月以每股平均价1.0763港元抛售391,880股。抛售后,张蔚的股份减持至0.05%。

股东3月份纷纷减持,但是似乎阿里影业的“仙股“状态在阿里传出CDR回归A股的消息之后就立马产生了180度大转变。这样的转变也引起了高管持股的再次更迭。

5月21日,就在股价暴涨前夕,阿里影业公布,公司向若干合资格参与者授出合共9745万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0.912港元,有效期10年,由2018年5月21日至2028年5月20日。在上述授予的购股权中,个人刚抛售大量股份的公司执行董事张蔚获得授予700万份购股权;一名公司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获得授予500万份购股权。

阿里CDR回归A股成了整个事情的转折点。

而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造成这样的仙股局面,以及阿里影业股价一直持续疲软的表现背后,是整体业绩的常年亏损。

2

受淘票票所累:阿里影业的股价究竟能够涨到几时?

其实阿里影业并非一直是“仙股“的状态,在2015年年中股价曾经一度突破达到4.9,估值也是现在的好几倍。只可惜后来阿里影业走上了一条“冒险”之路,“冒险”后的结果是股民和投资人对于阿里影业的前景投出了不信任票。

其中最大的不信任焦点正是“淘票票”。

淘票票的烧钱能力是众人皆知的,就算依靠着支付宝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却依然无法解决其亏损的命运,而它的竞争对手猫眼已经逐步走向盈利,数据显示猫眼2016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减少补贴,2017年一季度月均利润就达5000万。

2016年阿里影业为淘票票投入10亿票补、2017年投入21亿票补,2018年仅春节档一周就投入了超5亿的票补,1季度票补额度即高达7亿。可以说,淘票票是阿里影业用钱烧出来的,但随着市场饱和,用户对票补已逐渐丧失了热情。

票补最近也走在了舆论和媒体的风口浪尖,冯小刚前不久直言春节档至少有12亿票房收入是来自票补。同时与会的王中磊也坦言,一年12亿元的票补对片方是不小的负担,“我们不想掏这12亿,因为每年华谊电影制作发行上面就有近20亿元的投入,再有10亿元这样的投入,负担非常大。”

时至今日,淘票票已是在线票务的寡头之一,淘票票总裁李捷毫不讳言,坚定支持票补,对外表示票补已经实现了购票用户从线下向线上转型,“现在春节档有90%的观众是线上购票,最高峰大年初二的历史数据已经突破了92%。”

不知不觉中,票补风潮已经受到了行业中一些中坚人物的抵制,冯小刚和王中磊的言论就是最好的代表。于是摆在淘票票面前的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一方面自己为了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每年亏损十几亿来烧钱抢市场,另一方面行业中的头部制作方已经反弹,纷纷表示同意行业取消票补,把更多的钱投入电影创作、宣传、发行当中。

其实,话说回来,阿里影业如果有办法可以降低票补,并在制作端取得成功,也不需要在4月发布财务预警,宣告可能会因为淘票票亏损17亿,同时又对票补的增加解释自己的理由。

问题是,阿里影业不是不想做上游,无奈在制作端的努力都接近付之东流。

2016年的《摆渡人》是最大的失败。这是阿里影业主投的第一部作品,口碑、票房却遭遇双杀。影片制作成本超过3亿,算起来票房10亿元才不会亏本,但《摆渡人》累计票房只有4.8亿左右,豆瓣评分只有4.1分,成为2016年评分最低的国产电影之一。《摆渡人》还是阿里影业前后耗时超过三年制作起来的影片,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也是麻烦不断。

《摆渡人》的失败却没有扑灭阿里影业拍片的热情,2017年阿里又主投了第二部作品:电影版的《三生三世》。粉丝和IP效应却无法挽救影片的票房和口碑,4.35亿的票房绝对无法令人满意,甚至还不如《摆渡人》的票房。豆瓣评分也只有3.9,也不如《摆渡人》,可谓是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影业成为“百亿仙股”并非没有原因,自身的业绩无法得到投资人的信任,就连原本大量持股的高管也因此抛售,如果不是因为宏观政策变化上阿里依托CDR的回归,恐怕还不会有这一次的股价暴涨。

正本清源,我们都知道,阿里影业是马云执掌的阿里系电影业务的实体,自从2014年6月从文化中国借壳以后,一直都处于实际巨额亏损的状态下。阿里影业近三年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净亏损4.17亿元,2015年净利润为4.66亿元,2016年亏损9.59亿元人民币,2017年亏损9.5亿元;2015年的利润改善主要来自一笔8.38亿元的净财务收益。

根据业绩预告测算,阿里影业2018年一季度的亏损大约在6亿元左右。由此可估算,截至2018年一季末,阿里影业2014年上市以来净亏损近30亿元。

3

阿里影业股价暴涨

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阿里影业连年亏损,现在因为阿里回归A股而股价一日暴涨。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反弹究竟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我们要认清的是,和阿里健康一样,阿里影业本质上是是阿里巴巴子公司,并不是阿里巴巴本身。若阿里巴巴在A股发行CDR,可能利好其美股股价,但对港股子公司股价,按道理影响并不会不大。

据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观察,近期阿里巴巴股价在美股的波动并不大,这或许说明,近期阿里系港股,在基本业务情况和营收预期没有较大变化之下,突然快速拉升,可能更多的是短期炒作。利用短时间的CDR热度,快速拉高,用股票的行话来说,这叫“趁机出货套利”。

从历史角度来看,阿里影业的股票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小燕子”。赵薇在2014年年末,曾经以均价1.6港元入股阿里影业,合计投入约31亿港元。2015年4月月份卖出部分股票,5个月时间内净赚了5.888亿港元。当时的阿里影业正处于一个预期上升的时候,没有《摆渡人》,也没有《三生三世》,甚至淘票票也只是在筹备阶段,所以赵薇赚得很是开心。

而在那之后,阿里影业股价每况愈下,2016年10月赵薇以1.571港元减持7.993亿股,持股比例由8.14%降至4.97%,套现12.557亿港元。这一次,赵薇算是亏本减持了。

以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阿里影业股价一路下滑,甚至沦为现在的所谓“百亿仙股”。5月24日股价暴涨超32%,但价位也不过达到了1.22港元,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价位还不及当年赵薇持股的成本。

或许,直到阿里影业真的在业绩亏损上有所减少,才是其股价能够真正攀升的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影业

2.2k
  • MSCI上调阿里影业ESG评级至AA级
  • 上市影企鏖战春节档,多部重点影片热度攀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影业股价暴涨,市值破300亿港元,部分高管却已抛售离场

阿里影业的股票虽说是涨了,但是第一季度的时候原先持股的一些高管却早就已经抛售股票,并没有等到这一波“反弹潮”:这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弦外之音呢?

5月24日,阿里影业在港股收报1.22港元,单日上涨32.61%,创下2015年7月以来最大涨幅。

“把这辈子看电影的钱都赚回来了……”“阿里影业要逆袭!”就在当天,开盘不到两个半小时,有关阿里影业股价的讨论在股票社交平台雪球上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惊讶无比。

这样的情形似乎并非偶然,5月24日同一天,A股阿里概念上市公司新华都和丝路视觉双双涨停。港股方面,阿里健康5天暴涨超过50%。新华都是阿里在2017年9月以5.55亿元入股的,而丝路视觉,曾与阿里巴巴成立合资子公司瑞云科技,其中阿里巴巴持有20%股份。

阿里系集体上涨,带动了阿里影业的触底反弹,这一切不是因为别的,正是与A股CDR的临近密切相关,阿里影业,百度和京东都有望第一批领衔回归。根据目前的节奏,6月份的第一个周五,《存托凭证发行与管理办法》将具体公布,CDR的正式落地也将越来越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暴涨恐怕决非偶然现象。值得注意的倒是阿里影业的股票虽说是涨了,但是第一季度的时候原先持股的一些高管却早就已经抛售股票,并没有等到这一波“反弹潮”:这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弦外之音呢?

1

高管抛售:阿里影业人称“百亿仙股”

港股有一种专门的分类称呼,叫做“仙股”,同英文“Cent”同音,就是价位就是几毛几分的股票。阿里影业在股价暴涨之前一直是处于仙股的状态。股价一直是在九毛多的区间,因此一度股民已经对阿里影业失去了兴趣。

在这一轮暴涨之前,阿里影业5月11日当天仅仅成交800余手,按照当天每股0.9元不到的价格与10000股/手的成交比例,这一只总市值200亿的股票,成交量竟然只有不到900万港元。

这样疲软的表现绝非偶然,甚至连阿里的一些高管也对这样的表现也失去了信心。

就在两个月以前,3月29日,阿里影业前董事会主席俞永福抛售所持阿里影业750万股股票。据资料显示,此次出售将令这位前CEO蒙受高达200万港元或21.7%的投资损失。

无独有偶,阿里影业公司另外一位高管,执行董事、联席总裁张蔚也于今年3月以每股平均价1.0763港元抛售391,880股。抛售后,张蔚的股份减持至0.05%。

股东3月份纷纷减持,但是似乎阿里影业的“仙股“状态在阿里传出CDR回归A股的消息之后就立马产生了180度大转变。这样的转变也引起了高管持股的再次更迭。

5月21日,就在股价暴涨前夕,阿里影业公布,公司向若干合资格参与者授出合共9745万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0.912港元,有效期10年,由2018年5月21日至2028年5月20日。在上述授予的购股权中,个人刚抛售大量股份的公司执行董事张蔚获得授予700万份购股权;一名公司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获得授予500万份购股权。

阿里CDR回归A股成了整个事情的转折点。

而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造成这样的仙股局面,以及阿里影业股价一直持续疲软的表现背后,是整体业绩的常年亏损。

2

受淘票票所累:阿里影业的股价究竟能够涨到几时?

其实阿里影业并非一直是“仙股“的状态,在2015年年中股价曾经一度突破达到4.9,估值也是现在的好几倍。只可惜后来阿里影业走上了一条“冒险”之路,“冒险”后的结果是股民和投资人对于阿里影业的前景投出了不信任票。

其中最大的不信任焦点正是“淘票票”。

淘票票的烧钱能力是众人皆知的,就算依靠着支付宝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却依然无法解决其亏损的命运,而它的竞争对手猫眼已经逐步走向盈利,数据显示猫眼2016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减少补贴,2017年一季度月均利润就达5000万。

2016年阿里影业为淘票票投入10亿票补、2017年投入21亿票补,2018年仅春节档一周就投入了超5亿的票补,1季度票补额度即高达7亿。可以说,淘票票是阿里影业用钱烧出来的,但随着市场饱和,用户对票补已逐渐丧失了热情。

票补最近也走在了舆论和媒体的风口浪尖,冯小刚前不久直言春节档至少有12亿票房收入是来自票补。同时与会的王中磊也坦言,一年12亿元的票补对片方是不小的负担,“我们不想掏这12亿,因为每年华谊电影制作发行上面就有近20亿元的投入,再有10亿元这样的投入,负担非常大。”

时至今日,淘票票已是在线票务的寡头之一,淘票票总裁李捷毫不讳言,坚定支持票补,对外表示票补已经实现了购票用户从线下向线上转型,“现在春节档有90%的观众是线上购票,最高峰大年初二的历史数据已经突破了92%。”

不知不觉中,票补风潮已经受到了行业中一些中坚人物的抵制,冯小刚和王中磊的言论就是最好的代表。于是摆在淘票票面前的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一方面自己为了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每年亏损十几亿来烧钱抢市场,另一方面行业中的头部制作方已经反弹,纷纷表示同意行业取消票补,把更多的钱投入电影创作、宣传、发行当中。

其实,话说回来,阿里影业如果有办法可以降低票补,并在制作端取得成功,也不需要在4月发布财务预警,宣告可能会因为淘票票亏损17亿,同时又对票补的增加解释自己的理由。

问题是,阿里影业不是不想做上游,无奈在制作端的努力都接近付之东流。

2016年的《摆渡人》是最大的失败。这是阿里影业主投的第一部作品,口碑、票房却遭遇双杀。影片制作成本超过3亿,算起来票房10亿元才不会亏本,但《摆渡人》累计票房只有4.8亿左右,豆瓣评分只有4.1分,成为2016年评分最低的国产电影之一。《摆渡人》还是阿里影业前后耗时超过三年制作起来的影片,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也是麻烦不断。

《摆渡人》的失败却没有扑灭阿里影业拍片的热情,2017年阿里又主投了第二部作品:电影版的《三生三世》。粉丝和IP效应却无法挽救影片的票房和口碑,4.35亿的票房绝对无法令人满意,甚至还不如《摆渡人》的票房。豆瓣评分也只有3.9,也不如《摆渡人》,可谓是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影业成为“百亿仙股”并非没有原因,自身的业绩无法得到投资人的信任,就连原本大量持股的高管也因此抛售,如果不是因为宏观政策变化上阿里依托CDR的回归,恐怕还不会有这一次的股价暴涨。

正本清源,我们都知道,阿里影业是马云执掌的阿里系电影业务的实体,自从2014年6月从文化中国借壳以后,一直都处于实际巨额亏损的状态下。阿里影业近三年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净亏损4.17亿元,2015年净利润为4.66亿元,2016年亏损9.59亿元人民币,2017年亏损9.5亿元;2015年的利润改善主要来自一笔8.38亿元的净财务收益。

根据业绩预告测算,阿里影业2018年一季度的亏损大约在6亿元左右。由此可估算,截至2018年一季末,阿里影业2014年上市以来净亏损近30亿元。

3

阿里影业股价暴涨

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阿里影业连年亏损,现在因为阿里回归A股而股价一日暴涨。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反弹究竟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我们要认清的是,和阿里健康一样,阿里影业本质上是是阿里巴巴子公司,并不是阿里巴巴本身。若阿里巴巴在A股发行CDR,可能利好其美股股价,但对港股子公司股价,按道理影响并不会不大。

据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观察,近期阿里巴巴股价在美股的波动并不大,这或许说明,近期阿里系港股,在基本业务情况和营收预期没有较大变化之下,突然快速拉升,可能更多的是短期炒作。利用短时间的CDR热度,快速拉高,用股票的行话来说,这叫“趁机出货套利”。

从历史角度来看,阿里影业的股票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小燕子”。赵薇在2014年年末,曾经以均价1.6港元入股阿里影业,合计投入约31亿港元。2015年4月月份卖出部分股票,5个月时间内净赚了5.888亿港元。当时的阿里影业正处于一个预期上升的时候,没有《摆渡人》,也没有《三生三世》,甚至淘票票也只是在筹备阶段,所以赵薇赚得很是开心。

而在那之后,阿里影业股价每况愈下,2016年10月赵薇以1.571港元减持7.993亿股,持股比例由8.14%降至4.97%,套现12.557亿港元。这一次,赵薇算是亏本减持了。

以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阿里影业股价一路下滑,甚至沦为现在的所谓“百亿仙股”。5月24日股价暴涨超32%,但价位也不过达到了1.22港元,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价位还不及当年赵薇持股的成本。

或许,直到阿里影业真的在业绩亏损上有所减少,才是其股价能够真正攀升的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