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做个“蓝领”吧 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工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做个“蓝领”吧 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工作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技术工人的就业率远超过高校毕业生,且薪酬增速加快,这为大学生求职大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加速规范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3年前的冬天,周浩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的一名大二学生,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从北大退学卷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如今他成为了该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从高材生到技校学生,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开启了他人生新的起点,并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培养‘白领’的精英教育和培养‘蓝领’的职业教育孰优孰劣”上。而现实情况是,技术正廉价地制造替代性服务来取代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就业超过白领,薪酬增速正在加快。

而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2日的一篇报道,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扩大,更多家庭将子女送入大学之际,失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是一个麻烦的信号。据2013年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在21岁-25岁年龄层中,16%有大学学历的人没有工作。但在有着小学教育水平的人中间,只有4%的人没有工作。

在过去10年中,大学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翻了两番,大规模扩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整体在下降,就业问题也在随之恶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称,2015年中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总数将超过2014年,宏观就业压力不减。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今年5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统计,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人。

但是,据赶集网联合北京大学今年7月底发布的《赶集网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末,90后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14.3%,与此同时,竟然有72.9%的企业表示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上述报告分析,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需求量最高的往往是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而大部分毕业生都向往所谓“光鲜体面”的都市白领工作,便形成了这种畸形的供需错位。

长期研究中国高低端劳动力变化的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周文波曾专门做过一个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供求过剩比例超过50%。2011年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力首次出现负缺口。

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大志此前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称,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中国劳工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白领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蓝领将是未来应届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他分析,从招聘方看,不少蓝领岗位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善于在学习中积累经验的人才在这些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

根据日前58同城招聘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蓝领职位大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些地区薪资水平最高的蓝领岗位工资甚至是该地区普通白领工资的数倍,北京上海的美容店长成了最高薪蓝领职位。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目前最为知名的一所技工学校,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对外宣称毕业生能够“百分之百就业”,共包括“工程机械学院、烹饪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焊接技术学院、美容美发学院、电脑学院和数控学院”等7所学院,几乎涵盖了所有职业教育内容。

蓝翔模式虽然一直也受到各种质疑和批评,并且不断有关于就业率造假、虚假宣传等丑闻爆出,但是它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符号,其背后代表的却是“中国制造”用工需求变化,高教与职教失衡,转型期就业市场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从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好的国家——德国的发展进程来看,职业教育正是大国迈向强国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知名,这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为期3年或3年半。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在就业之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

德国还十分重视在岗蓝领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从内容上看,有新工人适应性培训、转业改行培训、职务晋升培训、专业人员培训和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培训等。对基层管理人员,往往采取晋升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带有很强的激励成分,通过培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也便于企业近距离观察蓝领工人,并从中物色管理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国,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蓝领收入很高,与大学教授、公务员相比并不落下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待遇更高。

而在中国,大多数人仍然持有“蓝领身份低于白领”的等级观念,而现实中也很少会有技术工人被划入精英范畴。其实,这样的观念和划分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不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方式。

12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第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称,当前劳动市场形成了上等劳动市场和次等劳动市场。这两种职业之间跨市场的流动机会很少。于是,上等劳动市场的工作者有较大可能升为中产阶级,而下等劳动市场的工作往往是终身的,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升入中产阶级。换句话说,白领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蓝领很难做到。

厉以宁说:“当前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堵塞,劳动市场形成二元化,中国应大力培育中国蓝领中产阶级,打破职业世袭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做个“蓝领”吧 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工作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技术工人的就业率远超过高校毕业生,且薪酬增速加快,这为大学生求职大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加速规范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3年前的冬天,周浩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的一名大二学生,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从北大退学卷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如今他成为了该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从高材生到技校学生,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开启了他人生新的起点,并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培养‘白领’的精英教育和培养‘蓝领’的职业教育孰优孰劣”上。而现实情况是,技术正廉价地制造替代性服务来取代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就业超过白领,薪酬增速正在加快。

而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2日的一篇报道,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扩大,更多家庭将子女送入大学之际,失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是一个麻烦的信号。据2013年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在21岁-25岁年龄层中,16%有大学学历的人没有工作。但在有着小学教育水平的人中间,只有4%的人没有工作。

在过去10年中,大学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翻了两番,大规模扩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整体在下降,就业问题也在随之恶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称,2015年中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总数将超过2014年,宏观就业压力不减。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今年5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统计,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人。

但是,据赶集网联合北京大学今年7月底发布的《赶集网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末,90后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14.3%,与此同时,竟然有72.9%的企业表示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上述报告分析,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需求量最高的往往是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而大部分毕业生都向往所谓“光鲜体面”的都市白领工作,便形成了这种畸形的供需错位。

长期研究中国高低端劳动力变化的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周文波曾专门做过一个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供求过剩比例超过50%。2011年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力首次出现负缺口。

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大志此前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称,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中国劳工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白领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蓝领将是未来应届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他分析,从招聘方看,不少蓝领岗位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善于在学习中积累经验的人才在这些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

根据日前58同城招聘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蓝领职位大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些地区薪资水平最高的蓝领岗位工资甚至是该地区普通白领工资的数倍,北京上海的美容店长成了最高薪蓝领职位。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目前最为知名的一所技工学校,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对外宣称毕业生能够“百分之百就业”,共包括“工程机械学院、烹饪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焊接技术学院、美容美发学院、电脑学院和数控学院”等7所学院,几乎涵盖了所有职业教育内容。

蓝翔模式虽然一直也受到各种质疑和批评,并且不断有关于就业率造假、虚假宣传等丑闻爆出,但是它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符号,其背后代表的却是“中国制造”用工需求变化,高教与职教失衡,转型期就业市场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从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好的国家——德国的发展进程来看,职业教育正是大国迈向强国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知名,这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为期3年或3年半。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在就业之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

德国还十分重视在岗蓝领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从内容上看,有新工人适应性培训、转业改行培训、职务晋升培训、专业人员培训和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培训等。对基层管理人员,往往采取晋升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带有很强的激励成分,通过培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也便于企业近距离观察蓝领工人,并从中物色管理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国,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蓝领收入很高,与大学教授、公务员相比并不落下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待遇更高。

而在中国,大多数人仍然持有“蓝领身份低于白领”的等级观念,而现实中也很少会有技术工人被划入精英范畴。其实,这样的观念和划分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不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方式。

12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第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称,当前劳动市场形成了上等劳动市场和次等劳动市场。这两种职业之间跨市场的流动机会很少。于是,上等劳动市场的工作者有较大可能升为中产阶级,而下等劳动市场的工作往往是终身的,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升入中产阶级。换句话说,白领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蓝领很难做到。

厉以宁说:“当前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堵塞,劳动市场形成二元化,中国应大力培育中国蓝领中产阶级,打破职业世袭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