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特币王朝上演宫斗大戏,分叉币原来都是戏精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特币王朝上演宫斗大戏,分叉币原来都是戏精呀

全面复盘比特币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一段“分家史”。

上周,比特币分叉币BTG(比特币黄金)遭受双花攻击。

简单来说就是恶意矿工控制了网络中大多数(51%)算力,并利用漏洞从交易中窃取资金。

这一事件重新点燃了两大比特币分叉币BTG和BCC之间的战火。

而伴随这段宿怨深仇的,是围绕着比特币扩容问题的一场旷世纷争。

本期【酋长课堂】,酋长将为大家全面复盘比特币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一段“分家史”

并帮助大家一次性理清

等等等等他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他的概念。

-- 壹 --

比特币的高速路堵起来了

比特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44种分叉币,这些分叉币好比统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竞争。

要理解什么是分叉币,就要先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分叉?

我们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条单车道的高速公路(比特币区块上限为1M),路上跑的车就是一笔笔交易;

随着车辆越来越多,路也越来越堵,好多人都把车开到收费站了,但因为高速上堵着,只能排队等候。

区块链拥堵带来的交易延迟,手续费高涨,让大家觉得,高速公路到了要改造的时候了。

这时,一个叫做Bitcoin Unlimited(以下简称BU)的团队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案:扩建车道(增大区块)。

既然单车道不够,那就双车道、四车道。这就是我们说的“扩容派”,也叫“大区块派”。

但大区块有一个问题,区块越大,节点的运营成本也越高;高到一定程度,一般的小矿池就承受不住了。

这样一来,只有一些手握强大算力的大公司,比如比特大陆,才能运行完整节点。

这时,中本聪的嫡系部队Core(比特币核心)就不乐意了,Core认为“扩容派”的主张违背了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原则。

于是Core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有两部分:隔离见证+闪电网络。

Core的第一个主张“隔离见证”:对高速上的车进行改造。

原来大家发现,比特币高速路上的车都是长这样的:

车厢里是交易信息,比如交易双方、金额等等,但还有一大堆“没那么重要”的信息拖在外面,严重挤占了区块的空间。

这些“没那么重要的”信息就是见证信息,隔离见证的思想就是:主区块处理交易信息,见证区块处理见证信息。

相当于,把见证信息“托运”出去,这样,高速上就可以走更多的车。

Core的第二个主张:我们给原有的高速建几条辅路,自行车和行人请走辅路,机动车继续走主路。这个“辅路”就是“闪电网络”。

举个例子:李雷和韩梅梅谈恋爱,每天闲的没事就互相转钱玩儿,你转我520,我转你520。

主链一看,这俩傻子烦死了,后面还有这么多不得了的交易在排队呢!干脆给他们开一个特殊通道,让他们自己玩去。

这样一来,李雷和韩梅梅每天都通过这个特殊通道转账,速度跟闪电一样快。

直到有一天,爱情的小船翻了,李雷和韩梅梅不再互相转账了,通道关闭,结算下来李雷总共给韩梅梅转账1040,主链这才记下:李雷给韩梅梅转账1040。

当然真正的“闪电网络”要比这复杂得多,这里点到为止。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BU的主张代表的显然是大矿主的利益,他们巴不得出现“矿池中心化”的局面。

而Core的诉求则有点复杂,表面上,Core是要捍卫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原则,但Core却与一家叫做Blockstream的公司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

Blockstream的创始人是前Core的成员,Blockstream同时也是闪电网络专利的持有者,目前闪电网络已经在莱特币上得到应用。

因此也有人怀疑,Core坚持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的方案,无非是从Blockstream的利益出发,闪电网络应用越多,他们也就获利越多。

-- 贰 --

Core与矿主的彻底决裂

起初,分歧归分歧,大家还是愿意坐到谈判桌前聊一聊的。

第一次在香港,Core的5位开发者和大矿场比特大陆都参加了会议,商讨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隔离见证和大区块都上。

然鹅,Core的5位码农回去一汇报,团队其他码农纷纷表示反对,于是就出现了影响Core与矿主关系的历史性一刻:Core单方面毁约了。

这下,矿主对Core彻底失去了信任,这就直接催生了拒绝Core团队参与的第二次谈判。

此次谈判形成了纽约共识:先执行隔离见证,再将区块链扩容至2M。

这边,Core一看不带它玩儿了,把脸一翻,宣布不管是否有人同意,都将强制推出隔离见证方案,该事件也成为UASF,即激活用户的软分叉。

TIPS:什么是软分叉?

比特币的协议即将发生改变时(例如加入隔离见证),就可能面临分叉。我们可以将协议改变理解为一次软件升级。

这就好比微信也经常发布新版本,用户可以选择升级或不升级,不升级的用户也仍然可以使用微信。

软分叉就是协议修改时,“允许用户不升级”,只需矿工升级到新版本即可。因为软分叉可以“向前兼容”,旧版本仍会接受新版本创建的区块。

矿主一看,Core简直要上天了,决定反击。这其中就包括币圈“矿霸”比特大陆,这里简单介绍下:

比特大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机制造商,下面这张算力分布图就充分说明了比特大陆的实力:

来源:BTC.TOP(2018.5.26-2018.5.28)

BTC.com、AntPool(蚂蚁矿池)均隶属比特大陆,ViaBTC为其投资过的公司,而另一币圈大佬江卓尔的BTC.TOP(莱比特矿池)也是比特大陆的同盟。

为了狙击Core,比特大陆推出了UAHF硬分叉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隔离见证和1M大小限制,采用动态区块大小,最高限制8M。

BCC/BCH(比特币现金)由此诞生。

TIPS:什么是硬分叉?

上面说到比特币协议发生改变(升级)时,就会面临分叉,软分叉就是“允许用户不升级”,那么硬分叉就是“不允许用户不升级”。

硬分叉不向前兼容,所有用户(矿工、交易所、普通用户)都必须切换到新版本上,如果用户继续留在旧版本上,就会产生区块链的分裂。

-- 叁 --

分叉币大乱斗

BCC为分叉币开了先例,此后就涌现出了:

等等等等分叉币。

这些分叉币各诩正统,互相抹黑。

最后终于要说到此次51%算力攻击的受害者——BTG(比特币黄金)了。

BTG的口号是“去矿工中心化”,BTG希望通过GPU挖矿的方式,减少专业矿机对算力的垄断,矛头直指比特大陆支持的BCC。

前面说过,比特大陆有个好基友——莱比特矿池,一次机缘巧合,莱比特创始人江卓尔和BTG创始人廖翔在微信群里狭路相逢。

两人当场就预挖矿问题开撕:

注:吴忌寒为比特大陆创始人

不管BTG是否真如自己所说,是坚持“去矿工中心化”的理想派,其根本利益都是与BCC相冲突的,因此两者爆发矛盾并不奇怪。

直到上周,BTG遭受51%算力攻击(双花攻击),廖翔认为能够做到这件事的只有市面上比较大的公司。

而在面对媒体时,廖翔干脆直言,目前有双花能力的只有比特大陆。坊间也流传着廖翔请记者写稿黑比特大陆的截图。

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则争锋相对地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有人告诉我廖翔正在花钱找记者,让他们写有关51%算力攻击的新闻,这些新闻将不体面地暗示“一家矿机公司”攻击了他的狗屎币。

当然,这些只是分叉币大乱斗的冰山一角,分叉币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有机会酋长会和大家细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特币王朝上演宫斗大戏,分叉币原来都是戏精呀

全面复盘比特币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一段“分家史”。

上周,比特币分叉币BTG(比特币黄金)遭受双花攻击。

简单来说就是恶意矿工控制了网络中大多数(51%)算力,并利用漏洞从交易中窃取资金。

这一事件重新点燃了两大比特币分叉币BTG和BCC之间的战火。

而伴随这段宿怨深仇的,是围绕着比特币扩容问题的一场旷世纷争。

本期【酋长课堂】,酋长将为大家全面复盘比特币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一段“分家史”

并帮助大家一次性理清

等等等等他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他的概念。

-- 壹 --

比特币的高速路堵起来了

比特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44种分叉币,这些分叉币好比统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竞争。

要理解什么是分叉币,就要先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分叉?

我们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条单车道的高速公路(比特币区块上限为1M),路上跑的车就是一笔笔交易;

随着车辆越来越多,路也越来越堵,好多人都把车开到收费站了,但因为高速上堵着,只能排队等候。

区块链拥堵带来的交易延迟,手续费高涨,让大家觉得,高速公路到了要改造的时候了。

这时,一个叫做Bitcoin Unlimited(以下简称BU)的团队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案:扩建车道(增大区块)。

既然单车道不够,那就双车道、四车道。这就是我们说的“扩容派”,也叫“大区块派”。

但大区块有一个问题,区块越大,节点的运营成本也越高;高到一定程度,一般的小矿池就承受不住了。

这样一来,只有一些手握强大算力的大公司,比如比特大陆,才能运行完整节点。

这时,中本聪的嫡系部队Core(比特币核心)就不乐意了,Core认为“扩容派”的主张违背了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原则。

于是Core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有两部分:隔离见证+闪电网络。

Core的第一个主张“隔离见证”:对高速上的车进行改造。

原来大家发现,比特币高速路上的车都是长这样的:

车厢里是交易信息,比如交易双方、金额等等,但还有一大堆“没那么重要”的信息拖在外面,严重挤占了区块的空间。

这些“没那么重要的”信息就是见证信息,隔离见证的思想就是:主区块处理交易信息,见证区块处理见证信息。

相当于,把见证信息“托运”出去,这样,高速上就可以走更多的车。

Core的第二个主张:我们给原有的高速建几条辅路,自行车和行人请走辅路,机动车继续走主路。这个“辅路”就是“闪电网络”。

举个例子:李雷和韩梅梅谈恋爱,每天闲的没事就互相转钱玩儿,你转我520,我转你520。

主链一看,这俩傻子烦死了,后面还有这么多不得了的交易在排队呢!干脆给他们开一个特殊通道,让他们自己玩去。

这样一来,李雷和韩梅梅每天都通过这个特殊通道转账,速度跟闪电一样快。

直到有一天,爱情的小船翻了,李雷和韩梅梅不再互相转账了,通道关闭,结算下来李雷总共给韩梅梅转账1040,主链这才记下:李雷给韩梅梅转账1040。

当然真正的“闪电网络”要比这复杂得多,这里点到为止。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BU的主张代表的显然是大矿主的利益,他们巴不得出现“矿池中心化”的局面。

而Core的诉求则有点复杂,表面上,Core是要捍卫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原则,但Core却与一家叫做Blockstream的公司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

Blockstream的创始人是前Core的成员,Blockstream同时也是闪电网络专利的持有者,目前闪电网络已经在莱特币上得到应用。

因此也有人怀疑,Core坚持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的方案,无非是从Blockstream的利益出发,闪电网络应用越多,他们也就获利越多。

-- 贰 --

Core与矿主的彻底决裂

起初,分歧归分歧,大家还是愿意坐到谈判桌前聊一聊的。

第一次在香港,Core的5位开发者和大矿场比特大陆都参加了会议,商讨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隔离见证和大区块都上。

然鹅,Core的5位码农回去一汇报,团队其他码农纷纷表示反对,于是就出现了影响Core与矿主关系的历史性一刻:Core单方面毁约了。

这下,矿主对Core彻底失去了信任,这就直接催生了拒绝Core团队参与的第二次谈判。

此次谈判形成了纽约共识:先执行隔离见证,再将区块链扩容至2M。

这边,Core一看不带它玩儿了,把脸一翻,宣布不管是否有人同意,都将强制推出隔离见证方案,该事件也成为UASF,即激活用户的软分叉。

TIPS:什么是软分叉?

比特币的协议即将发生改变时(例如加入隔离见证),就可能面临分叉。我们可以将协议改变理解为一次软件升级。

这就好比微信也经常发布新版本,用户可以选择升级或不升级,不升级的用户也仍然可以使用微信。

软分叉就是协议修改时,“允许用户不升级”,只需矿工升级到新版本即可。因为软分叉可以“向前兼容”,旧版本仍会接受新版本创建的区块。

矿主一看,Core简直要上天了,决定反击。这其中就包括币圈“矿霸”比特大陆,这里简单介绍下:

比特大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机制造商,下面这张算力分布图就充分说明了比特大陆的实力:

来源:BTC.TOP(2018.5.26-2018.5.28)

BTC.com、AntPool(蚂蚁矿池)均隶属比特大陆,ViaBTC为其投资过的公司,而另一币圈大佬江卓尔的BTC.TOP(莱比特矿池)也是比特大陆的同盟。

为了狙击Core,比特大陆推出了UAHF硬分叉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隔离见证和1M大小限制,采用动态区块大小,最高限制8M。

BCC/BCH(比特币现金)由此诞生。

TIPS:什么是硬分叉?

上面说到比特币协议发生改变(升级)时,就会面临分叉,软分叉就是“允许用户不升级”,那么硬分叉就是“不允许用户不升级”。

硬分叉不向前兼容,所有用户(矿工、交易所、普通用户)都必须切换到新版本上,如果用户继续留在旧版本上,就会产生区块链的分裂。

-- 叁 --

分叉币大乱斗

BCC为分叉币开了先例,此后就涌现出了:

等等等等分叉币。

这些分叉币各诩正统,互相抹黑。

最后终于要说到此次51%算力攻击的受害者——BTG(比特币黄金)了。

BTG的口号是“去矿工中心化”,BTG希望通过GPU挖矿的方式,减少专业矿机对算力的垄断,矛头直指比特大陆支持的BCC。

前面说过,比特大陆有个好基友——莱比特矿池,一次机缘巧合,莱比特创始人江卓尔和BTG创始人廖翔在微信群里狭路相逢。

两人当场就预挖矿问题开撕:

注:吴忌寒为比特大陆创始人

不管BTG是否真如自己所说,是坚持“去矿工中心化”的理想派,其根本利益都是与BCC相冲突的,因此两者爆发矛盾并不奇怪。

直到上周,BTG遭受51%算力攻击(双花攻击),廖翔认为能够做到这件事的只有市面上比较大的公司。

而在面对媒体时,廖翔干脆直言,目前有双花能力的只有比特大陆。坊间也流传着廖翔请记者写稿黑比特大陆的截图。

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则争锋相对地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有人告诉我廖翔正在花钱找记者,让他们写有关51%算力攻击的新闻,这些新闻将不体面地暗示“一家矿机公司”攻击了他的狗屎币。

当然,这些只是分叉币大乱斗的冰山一角,分叉币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有机会酋长会和大家细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