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而未决的成都市长人选,终于尘埃落定。
12月24日下午,成都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宣布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唐良智任职的决定,唐良智任中共成都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人选。
从公开资料显示,葛红林于2001年从上海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兼宝钢研究院院长任上调任成都,挂职成都市委副书记,并留在成都13年,从2003年担任成都市长以来,已经连任三届,比较罕见。在葛红林赴中铝任职以来,成都市市长人选一直引发多方猜测。
唐良智此前一直在湖北工作,曾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工委书记;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湖北省襄樊市委副书记、市长,襄阳(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年1月起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武汉与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近年来增长迅速,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行榜上连续晋升,分别排名第九名和第八名。2013年,武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51.27亿元,2013年成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08.89亿元,今年有望一起突破万亿元。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阎星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成都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目前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面临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尤其是紧随其后的武汉,它与成都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十分相似。”
早在2013年5月,唐良智带队在成都考察中,就公开表示,武汉、成都两市都是地处内陆的区域特大中心城市,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共同谱写中部、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全方位合作的新篇章。
此次, 唐良智空降成都,会为成都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阎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十三五”时期,成都工业化将处于从中期向后期过渡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呈现出向后工业化过渡的趋势,进入复合型转型升级时期,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将成为未来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阎星预测说:“唐良智的到来,很可能会在光电产业、汽车产业以及城市基础建设方面,为成都带来比较大的发展。”
猜想一:光电产业
从2012年开始,光电、电子信息产业就别列为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中第二大战略“产业倍增”的重点。最近两年,成都市电子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成都市社科院提供的公开数据显示,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全球70%的iPad从成都运抵全球,全球50%的笔记本芯片在成都封测;全球软件20强企业已经有13家在此落户;成都IT产业十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倍。
2013年,成都市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然而,根据成都发布的《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规划,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
“虽然成都有着非常强大的电子产业基础,但是要实现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的目标,近两三年,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阎星分析说。
翻看唐良智的履历,不难发现,唐良智, 1983年8月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固体电子学系固体电子专业毕业,2002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完成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有着电子学和经济学双重背景的唐良智,主政东湖高新区期间,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新能源行业和先进装备业已形成发展基础。出任武汉市长后,唐良智的“光谷速度与模式”成为湖北政坛一景。200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想武汉项目,在唐良智的亲自督办之下,从开工到投产,不到一年,投产当年产值即达150亿元。
阎星认为,一个区域内,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取决于地方政策。因此,唐良智的学历背景和在武汉主政期间,对于整个光电产业的政绩,对于成都光电产业完成万亿目标,也是重大利好。
猜想二:汽车产业
成都汽车产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是从2002年10月一汽集团开始在西南市场布局开始。当年四川旅行车制造厂被该集团并购,组建了成都一汽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加上本土的一些企业,成都的汽车产业逐渐发展上规模。但由于体制、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成都汽车的产能一直没有大幅度提高。
经过调研,成都定下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战略,招商引资的任务交给了四川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决定率先尝试引进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但派出的多个招商团队却收效甚微,原因是很多零部件公司并不愿将企业迁入尚无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存在的成都。
阎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个产业除了引入大品牌,配套零部件的生产尤为重要。
唐良智此次空降成都,肯定会为成都市未来汽车产业布局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主政武汉时,该市的汽车产业在其努力之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2014年10月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汽车论坛上,唐良智不无自豪地说:“武汉也成为拥有乘用车品牌最多的城市。有四百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一批在汽车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2013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按照他为武汉市布下的一个更大的局,未来武汉市将打造总面积约六百平方公里的“大车都”板块,预计2017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超过6000亿,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研发及整车基地。
因此,武汉的“大车都”板块如何与成都的汽车产业形成一种互补,也是成都汽车产业如何提升的一个重要猜想。
猜想三:城市基础建设
阎星认为,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现状用地布局为典型以老城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城市,并形成环放路网结构。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史无前例地发展。众多的项目中,地铁以开工量最大、建设投资最多,领跑全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据《成都日报》报道,成都地铁2014年度计划总投资为182亿元,截至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75.8亿元,投资完成同比增长将近一倍投资的加码使地铁建设如火如荼。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孙廷云指出,今年前6月,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1.4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8亿元,完成比例为53.4%。
而在唐良智武汉主政期间,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态度也十分积极。4月29日晚,武汉市政府政研室一位负责人,在回应国外媒体时表示,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6000亿元,其中2012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50亿元,2013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01亿元。2014年,城建攻坚投资安排1500.27亿元。然而,近年来,武关于“一万多工地”、“城建”和“地方债”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令其主政者颇受外界关注。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12年后,随着城建补债给城市带来的便利显现,民间舆论场有些细微变化,理解的声音开始多起来。”
阎星说:“成都的基础建设框架已经构建好了,未来需要着手来做的更多是梳理和管理落实方面的工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