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算法为什么能带来更好的选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算法为什么能带来更好的选择?

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算法运用的效率,而这也使得我们误认为算法如同计算机一样,是机械呆板的。

所评图书:

书名:《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

作者:(美)布莱恩·克里斯汀、汤姆·格里菲思

译者:万慧、胡小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网上有很多文章,另外还有人专门写过书来指导租客,如何找到价廉物美的房子。但这种技巧并不适用于类似于旧金山这样因为城市规划限制过严、新增房屋极少,而租房需求非常活跃的城市。在旧金山,房租超过了纽约,而且根本不给你犹豫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房源挂上网几分钟,就会被人抢走。

所以,如果你在旧金山这样的城市租房,就必须迅速做出决定,但这必然面临艰难的权衡。任何租房者找到的自己承受能力以内的房子,多数说不上有多好,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怎样为此作出合理的决策呢?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汤姆·格里菲思合著的《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一书提出,租房者面临上述两难决策时,应当在继续挑选与立刻下手之间达成平衡。也就是说,先去看足够多的房子,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心理价位、房屋预期,然后遇到符合这个标准的房子就马上租下来。

这个平衡点是37%。具体来说,如果你打算用一个月,每天都去寻找房子,那么看前37%的房子时都不要做出任何决定,在此期间确定你所要租房的标准。然后过了一个月的37%,你就要带上你的钱、复印证件等资料,随时准备与房东或中介机构签约。

找房子问题寻找最优解,这属于数学上的“最优停止”问题。37%这个平衡点是由算法得出的,适用于租房、求婚、停车等诸多可能遭遇两难情境的选择。

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需要动用算法?数学比人的直觉更靠谱吗?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介绍指出,算法一词得名于9世纪的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即使用数学方法来提高生活中的决策。算法解决日常难题而今已经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比如,一个人在同时处理多项事务时应当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要是再次增加一项事务又该如何应对?

当然,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算法运用的效率,而这也使得我们误认为算法如同计算机一样,是机械呆板的。必须指出的是,算法动用的是严谨的演绎逻辑,通过穷举所有可选方案,无论花费多长的时间,无论应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合著的这本书,从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事项切入,引出算法概念和理论的介绍。《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这本书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且通俗易懂,借助书作者的阐释,读者将得以更为清楚的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直觉,如何更加有序的安排家务活儿与工作任务,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更好的保持平衡。

前面提到了37%是作出选择的平衡点。这一答案最早提出于1964年,数学家注意到企业家招聘秘书,会经常面临选择困难——秘书应聘者一个个接受面试,如果申请者过多,老板和人力资源经理都会吃不消。但如果在刚刚面试一两个、几个应聘者后就贸然签约,很可能招致巨大遗憾。虽然企业家们和人力资源经理们对于算法知之甚少,但不影响人们的经验逐渐接近科学原则,那就是所谓的“摸清情况再行动准则”,经过穷举不同应聘人数、面试成本、秘书岗位闲置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等因素的搭配,最终得出37%的答案。这意味着,如果100人去应聘某老板的秘书,前37人都不会获得录取机会;而第38人如果表现得比之前的人都要优秀,会马上被录取。

这本书还就走出探索和利用的两难困境(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餐馆)、排序带来的烦恼(整理衣柜、书柜、杂物柜)、缓存问题(如何处理家中的一些鸡肋物品)、时间调度理论(家庭记账真是必要的吗)、贝叶斯法则(如何根据已知事项合理的推导出未知事项)、过度拟合(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数据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决策,简单行动最为科学)等命题,分析生活与工作中涉及到的这些难题的原理所在,为人们在面临最复杂人类困境时作出最优或次优的选择提供帮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算法为什么能带来更好的选择?

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算法运用的效率,而这也使得我们误认为算法如同计算机一样,是机械呆板的。

所评图书:

书名:《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

作者:(美)布莱恩·克里斯汀、汤姆·格里菲思

译者:万慧、胡小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网上有很多文章,另外还有人专门写过书来指导租客,如何找到价廉物美的房子。但这种技巧并不适用于类似于旧金山这样因为城市规划限制过严、新增房屋极少,而租房需求非常活跃的城市。在旧金山,房租超过了纽约,而且根本不给你犹豫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房源挂上网几分钟,就会被人抢走。

所以,如果你在旧金山这样的城市租房,就必须迅速做出决定,但这必然面临艰难的权衡。任何租房者找到的自己承受能力以内的房子,多数说不上有多好,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怎样为此作出合理的决策呢?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汤姆·格里菲思合著的《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一书提出,租房者面临上述两难决策时,应当在继续挑选与立刻下手之间达成平衡。也就是说,先去看足够多的房子,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心理价位、房屋预期,然后遇到符合这个标准的房子就马上租下来。

这个平衡点是37%。具体来说,如果你打算用一个月,每天都去寻找房子,那么看前37%的房子时都不要做出任何决定,在此期间确定你所要租房的标准。然后过了一个月的37%,你就要带上你的钱、复印证件等资料,随时准备与房东或中介机构签约。

找房子问题寻找最优解,这属于数学上的“最优停止”问题。37%这个平衡点是由算法得出的,适用于租房、求婚、停车等诸多可能遭遇两难情境的选择。

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需要动用算法?数学比人的直觉更靠谱吗?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介绍指出,算法一词得名于9世纪的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即使用数学方法来提高生活中的决策。算法解决日常难题而今已经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比如,一个人在同时处理多项事务时应当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要是再次增加一项事务又该如何应对?

当然,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算法运用的效率,而这也使得我们误认为算法如同计算机一样,是机械呆板的。必须指出的是,算法动用的是严谨的演绎逻辑,通过穷举所有可选方案,无论花费多长的时间,无论应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合著的这本书,从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事项切入,引出算法概念和理论的介绍。《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这本书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且通俗易懂,借助书作者的阐释,读者将得以更为清楚的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直觉,如何更加有序的安排家务活儿与工作任务,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更好的保持平衡。

前面提到了37%是作出选择的平衡点。这一答案最早提出于1964年,数学家注意到企业家招聘秘书,会经常面临选择困难——秘书应聘者一个个接受面试,如果申请者过多,老板和人力资源经理都会吃不消。但如果在刚刚面试一两个、几个应聘者后就贸然签约,很可能招致巨大遗憾。虽然企业家们和人力资源经理们对于算法知之甚少,但不影响人们的经验逐渐接近科学原则,那就是所谓的“摸清情况再行动准则”,经过穷举不同应聘人数、面试成本、秘书岗位闲置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等因素的搭配,最终得出37%的答案。这意味着,如果100人去应聘某老板的秘书,前37人都不会获得录取机会;而第38人如果表现得比之前的人都要优秀,会马上被录取。

这本书还就走出探索和利用的两难困境(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餐馆)、排序带来的烦恼(整理衣柜、书柜、杂物柜)、缓存问题(如何处理家中的一些鸡肋物品)、时间调度理论(家庭记账真是必要的吗)、贝叶斯法则(如何根据已知事项合理的推导出未知事项)、过度拟合(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数据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决策,简单行动最为科学)等命题,分析生活与工作中涉及到的这些难题的原理所在,为人们在面临最复杂人类困境时作出最优或次优的选择提供帮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