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APP借网生内容轰炸眼球,这样的“双赢模式”给几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APP借网生内容轰炸眼球,这样的“双赢模式”给几分?

通过在综艺节目和网剧中的迅猛发力,各款APP找到了快速笼络用户的最佳途径,不少节目也因此充盈了钱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的负面新闻,将极速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从蜜月期一步迈向冷冻期。

文丨叶老蔫儿

随着视频网站用户习惯养成,综艺节目、网剧等被逐步视为视频网站的用户法宝,并在近几年频繁植入APP及金融产品。如去年爆火的网剧《白夜追凶》选择“爱钱进”为P2P中插广告,《河神》不断植入APP理财产品“向上金服”,《春风十里,不如你》中持续出现“PPmoney理财”。金融产品开始掀去“神秘外衣”,走进大众视野。

还有今年小红书+《偶像练习生》、拼多多+《欢乐喜剧人》、快手+《声临其境》等搭配的出现,进一步表明APP广告入驻综艺、网剧已经成为“霸屏”现象。

这样的新式植入法,为综艺节目带去了大量新增用户,推动了广告主直接接触到目标用户,但其中的“反作用力”不少。

新的营销模式,双向拉动彼此需求

从前,一档好的节目,可以用自身累积的流量和收视率为广告主带去高出镜率。但这种硬性打广告的土方已经被淘汰。当下流行的,是以深度嵌入的方式,把节目和APP相融合,用气度的相吻合、受众的相重合,为两者联姻增加双赢的筹码。

尤其是近年来APP的壮大,让不少综艺节目和网剧有了新的客户选择项和新的吸金渠道。为了维系好和新生客户的关系,不少节目想法设法营造出两者共赢共生的关系,把APP功能和节目流程相接轨,把APP的供给与用户的需求完美贴合,从而推动APP获取实质性的回报。

例如,小红书,作为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的赞助商,借助年轻人聚集的节目平台,瞄准追求时尚的理念,适时扩大消费概念,借助情感维系法,在年轻群体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影响力。近期的QuestMobile报告显示,《偶像练习生》播放期间,小红书APP周新安装用户数稳步上涨,期末较期初增长65%,7日留存率也提高3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偶像练习生》对小红书用户新安装的拉动效果较好。

来源:QuestMobile综艺节目用户洞察报告

从节目看,小红书在《偶像练习生》上线当日,立即同步上线99位练习生的官方账号,并在节目期间不断更新动态,加上把打call榜设置在小红书,让不少粉丝为了给心怡偶像投票而下载APP。这样一来,就把微博里的粉丝大量地引导到了小红书上。在促进粉丝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小红书对追星粉丝的情感维系。

小红书是时尚、消费、潮流的代表,也是诸多年轻人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场地。《偶像练习生》的追逐者,恰好是那一拨“当前有热情,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受众。因此,投放人群与目标人群的高度重叠,促使小红书搭载《偶像练习生》节目,更好地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深度触及消费群体,提升口碑和影响力。

反过来看,APP与节目的深度捆绑,可以进一步反哺节目人气,提升节目影响力。如果只靠节目的口碑去提升APP的出镜率、市场熟悉度、用户好感度,这样的效果太单薄,也太单一。若能用APP的气场去包裹住节目,成为节目打响市场的一把亮剑,那么,这样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地表最强。

例如,由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档女团竞演生存秀节目《创造101》正式播出当天,腾讯微视宣布《创造101》的女团发起人黄子韬成为微视首位代言人。作为腾讯内部资源的合作,《创造101》通过与微视的联动,达到了节目热度效果:选手们入驻微视,发起#我的金华火腿#、#炫腹101#等话题活动,用户通过微视对节目进行点赞。尤其是黄子韬在微视发布的短视频达到了千万级播放量,更是反哺节目人气、助推选手晋级。

不过,有些APP在综艺节目中的强势霸屏,却引起了用户的一些反感。由于两者气质不相符、不相称,强硬绑在一起推向市场,容易产生逆反效果。就像血型排斥一样,各自为阵,最终导致节目观众间的情感伤害。

拼多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独家冠名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4》,特约赞助《极限挑战3》,独家冠名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2》《奔跑吧2》,到近日成为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首席合作伙伴,独家冠名《我是大侦探》等,它如病毒般席卷了各大综艺节目,洗脑广告歌曲更是唱遍街头巷尾。不少观众抗议:“请拼多多放过《快乐大本营》。”

在娱乐营销上砸了好几亿元的拼多多,以“霸屏”王牌综艺节目的方式疯狂营销,获得了较大的认知度。QuestMobile报告显示,《欢乐喜剧人4》播出期间,拼多多新安装用户数平均增长30%以上。

来源:QuestMobile综艺节目用户洞察报告

从“一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变成“两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拼多多的拼单模式,正是用户向朋友、家人、邻居等发起邀请,拼单成功后拿到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可这样找别人砍价的方式,既打扰了他人生活,也掩盖不了类似“传销”的营销体质。

而这样的营销方式,一旦强行插入综艺节目,造成尬式广告效应,其后果,便是对节目观众的心灵暴击,进而降低粉丝对节目的忠实度。

拉近心的距离,也存在金融漏洞

通过在综艺节目和网剧中的迅猛发力,各款APP找到了快速笼络用户的最佳途径,不少节目也因此充盈了钱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的负面新闻,将极速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从蜜月期一步迈向冷冻期。

去年9月19日,刚播出一期的《见字如面》第二季突遭下架,其视频在腾讯上也已全部下架。有人猜测,是因为节目赞助方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人人贷。因为“人人贷”是非国家正规贷款平台,虽然有一定的信誉但还是不能过关。

可见,冷静选择投资方,是多么重要。尤其是面对互金平台,更需要在招商时擦亮眼睛。一旦选择不慎,就把原本的互赢模式变为互伤模式。

更重要的是,金融类APP的可靠性到底如何,也会成为综艺节目和网剧的口碑的一部分。毕竟,虚假广告是绝对走不进观众的内心的。

国家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行动中,曾明确指出金融广告应严格遵守事前审查制度。

《暂行办法》第十条明确指出:不得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但网剧中互金平台的文案有夸大的成分。例如,向上金服在《河神》中做了多段创意中插。第16集中,展现了一个街头采访的场景:记者询问周围年轻人的愿望是什么,“我想要一台水果8”“我想去马尔代夫,有钱有闲”“我想要包包,包治百病”最后肖兰兰说,向上金服可以帮你快速实现。

另外,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责任承担,应显著标明“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的风险提示语。虽然中插广告在页面角落打出了“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等提示,但往往是宣传语显眼易见,风险提示难以看清。

的确,互金平台利用综艺和网剧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有了更近一步的交流,但其存在的金融漏洞,也容易成为伤害观众的一把利刃。若因互金平台而导致节目口碑下滑,或是损害用户利益,那么到最后,原本互利的合作模式也许会变成伤人伤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APP借网生内容轰炸眼球,这样的“双赢模式”给几分?

通过在综艺节目和网剧中的迅猛发力,各款APP找到了快速笼络用户的最佳途径,不少节目也因此充盈了钱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的负面新闻,将极速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从蜜月期一步迈向冷冻期。

文丨叶老蔫儿

随着视频网站用户习惯养成,综艺节目、网剧等被逐步视为视频网站的用户法宝,并在近几年频繁植入APP及金融产品。如去年爆火的网剧《白夜追凶》选择“爱钱进”为P2P中插广告,《河神》不断植入APP理财产品“向上金服”,《春风十里,不如你》中持续出现“PPmoney理财”。金融产品开始掀去“神秘外衣”,走进大众视野。

还有今年小红书+《偶像练习生》、拼多多+《欢乐喜剧人》、快手+《声临其境》等搭配的出现,进一步表明APP广告入驻综艺、网剧已经成为“霸屏”现象。

这样的新式植入法,为综艺节目带去了大量新增用户,推动了广告主直接接触到目标用户,但其中的“反作用力”不少。

新的营销模式,双向拉动彼此需求

从前,一档好的节目,可以用自身累积的流量和收视率为广告主带去高出镜率。但这种硬性打广告的土方已经被淘汰。当下流行的,是以深度嵌入的方式,把节目和APP相融合,用气度的相吻合、受众的相重合,为两者联姻增加双赢的筹码。

尤其是近年来APP的壮大,让不少综艺节目和网剧有了新的客户选择项和新的吸金渠道。为了维系好和新生客户的关系,不少节目想法设法营造出两者共赢共生的关系,把APP功能和节目流程相接轨,把APP的供给与用户的需求完美贴合,从而推动APP获取实质性的回报。

例如,小红书,作为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的赞助商,借助年轻人聚集的节目平台,瞄准追求时尚的理念,适时扩大消费概念,借助情感维系法,在年轻群体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影响力。近期的QuestMobile报告显示,《偶像练习生》播放期间,小红书APP周新安装用户数稳步上涨,期末较期初增长65%,7日留存率也提高3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偶像练习生》对小红书用户新安装的拉动效果较好。

来源:QuestMobile综艺节目用户洞察报告

从节目看,小红书在《偶像练习生》上线当日,立即同步上线99位练习生的官方账号,并在节目期间不断更新动态,加上把打call榜设置在小红书,让不少粉丝为了给心怡偶像投票而下载APP。这样一来,就把微博里的粉丝大量地引导到了小红书上。在促进粉丝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小红书对追星粉丝的情感维系。

小红书是时尚、消费、潮流的代表,也是诸多年轻人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场地。《偶像练习生》的追逐者,恰好是那一拨“当前有热情,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受众。因此,投放人群与目标人群的高度重叠,促使小红书搭载《偶像练习生》节目,更好地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深度触及消费群体,提升口碑和影响力。

反过来看,APP与节目的深度捆绑,可以进一步反哺节目人气,提升节目影响力。如果只靠节目的口碑去提升APP的出镜率、市场熟悉度、用户好感度,这样的效果太单薄,也太单一。若能用APP的气场去包裹住节目,成为节目打响市场的一把亮剑,那么,这样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地表最强。

例如,由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档女团竞演生存秀节目《创造101》正式播出当天,腾讯微视宣布《创造101》的女团发起人黄子韬成为微视首位代言人。作为腾讯内部资源的合作,《创造101》通过与微视的联动,达到了节目热度效果:选手们入驻微视,发起#我的金华火腿#、#炫腹101#等话题活动,用户通过微视对节目进行点赞。尤其是黄子韬在微视发布的短视频达到了千万级播放量,更是反哺节目人气、助推选手晋级。

不过,有些APP在综艺节目中的强势霸屏,却引起了用户的一些反感。由于两者气质不相符、不相称,强硬绑在一起推向市场,容易产生逆反效果。就像血型排斥一样,各自为阵,最终导致节目观众间的情感伤害。

拼多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独家冠名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4》,特约赞助《极限挑战3》,独家冠名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2》《奔跑吧2》,到近日成为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首席合作伙伴,独家冠名《我是大侦探》等,它如病毒般席卷了各大综艺节目,洗脑广告歌曲更是唱遍街头巷尾。不少观众抗议:“请拼多多放过《快乐大本营》。”

在娱乐营销上砸了好几亿元的拼多多,以“霸屏”王牌综艺节目的方式疯狂营销,获得了较大的认知度。QuestMobile报告显示,《欢乐喜剧人4》播出期间,拼多多新安装用户数平均增长30%以上。

来源:QuestMobile综艺节目用户洞察报告

从“一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变成“两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拼多多的拼单模式,正是用户向朋友、家人、邻居等发起邀请,拼单成功后拿到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可这样找别人砍价的方式,既打扰了他人生活,也掩盖不了类似“传销”的营销体质。

而这样的营销方式,一旦强行插入综艺节目,造成尬式广告效应,其后果,便是对节目观众的心灵暴击,进而降低粉丝对节目的忠实度。

拉近心的距离,也存在金融漏洞

通过在综艺节目和网剧中的迅猛发力,各款APP找到了快速笼络用户的最佳途径,不少节目也因此充盈了钱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的负面新闻,将极速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从蜜月期一步迈向冷冻期。

去年9月19日,刚播出一期的《见字如面》第二季突遭下架,其视频在腾讯上也已全部下架。有人猜测,是因为节目赞助方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人人贷。因为“人人贷”是非国家正规贷款平台,虽然有一定的信誉但还是不能过关。

可见,冷静选择投资方,是多么重要。尤其是面对互金平台,更需要在招商时擦亮眼睛。一旦选择不慎,就把原本的互赢模式变为互伤模式。

更重要的是,金融类APP的可靠性到底如何,也会成为综艺节目和网剧的口碑的一部分。毕竟,虚假广告是绝对走不进观众的内心的。

国家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行动中,曾明确指出金融广告应严格遵守事前审查制度。

《暂行办法》第十条明确指出:不得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但网剧中互金平台的文案有夸大的成分。例如,向上金服在《河神》中做了多段创意中插。第16集中,展现了一个街头采访的场景:记者询问周围年轻人的愿望是什么,“我想要一台水果8”“我想去马尔代夫,有钱有闲”“我想要包包,包治百病”最后肖兰兰说,向上金服可以帮你快速实现。

另外,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责任承担,应显著标明“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的风险提示语。虽然中插广告在页面角落打出了“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等提示,但往往是宣传语显眼易见,风险提示难以看清。

的确,互金平台利用综艺和网剧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有了更近一步的交流,但其存在的金融漏洞,也容易成为伤害观众的一把利刃。若因互金平台而导致节目口碑下滑,或是损害用户利益,那么到最后,原本互利的合作模式也许会变成伤人伤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